战时的龙中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492
颗粒名称: 战时的龙中生活
分类号: K265
页数: 4
页码: 62-65
摘要: 龙中当年的校歌,我只记得几句,可是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却历历在目。大概是1936年,我和许曾炜兄一同考入省立龙溪中学高中部第十组。记得初抵漳州,投宿“卫生楼”旅社,吃饭于圆圈,左邻右舍叫卖嚎仔煎,大声竞嚷,至感有趣。那时,我连喝汽水尚且不懂得如何用吸管呢,土得可笑可爱。抵达芝山龙中,见到校门两边大书“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对联,我的心里好激动,有一腔热血在奔流。那时候,马占山在日军侵占下的东北打游击,傅作义在绥远抗击日伪军,正是全国高唱“共赴国难”时代。救国难,就要有好体魄。而这四年半正是中国人抗日救国的艰难岁月,使我永远不能忘记严峻的抗日战争。我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关键词: 龙中生活 抗战时期

内容

“芝山迢迢,芗水滔滔,我们学校多巍峨,先生同学,一堂攻错,春风化雨祝滂沱。……”
  龙中(福建省立龙溪中学)当年的校歌,我只记得几句,可是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却历历在目。
  大概是1936年,我和许曾炜兄一同考入省立龙溪中学高中部第十组。记得初抵漳州,投宿“卫生楼”旅社,吃饭于圆圈,左邻右舍叫卖嚎仔煎,大声竞嚷,至感有趣。那时,我连喝汽水尚且不懂得如何用吸管呢,土得可笑可爱。
  抵达芝山龙中,见到校门两边大书“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对联,我的心里好激动,有一腔热血在奔流。
  那时候,马占山在日军侵占下的东北打游击,傅作义在绥远抗击日伪军,正是全国高唱“共赴国难”时代。王秀南校长莅任,有番精神办校,实行军事管理,有军事教官、童子军教练,也有一个吹号的,清早就吹集合军号,我们都穿校服,集合到篮球场跑步约一小时。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有球类练习,拳术师傅教练拳技等等。我和曾炜兄样样都参加。这样经常的训练,我觉得身体更加结实粗勇。救国难,就要有好体魄。
  在漳州,大同书局代售课本又卖好书。三十年代是新文学运动的昌盛时期,巴金、茅盾、鲁迅、冰心的作品很多,《良友》、《明星》等画报也逐期运到,我们课外就成为“大同”的主顾,不时来买书,满足求知欲,懂得爱国救国道理。
  电影院有“光明”、“黄金”两家,我们从那里欣赏了《渔光曲》和《大路歌》,也学会了绰号“野猫”的王人美所唱《渔光曲》和“美人痣”陈燕燕所唱的《大路歌》。——几十年后,我“过番”邂逅老同学曾炜兄,还常一同泛舟万隆西湖,大唱《渔光曲》和《大路歌》:“爷爷留下的破渔网,靠它再过一冬”、“轰,轰,轰,我们是开路的先锋..”颇得到祖国情的回味,也得到一些向前冲的鼓励。
  记得那是春天踏青的季节,漳州所有的中学生旅游盛产水仙、闻名于世的圆山。龙中、寻源、崇正、进德、简师、职业中学都参加。我和曾炜兄带着“宝贝”的柯达照像机去拍照。山麓满是少俊俏丽的学生,在到处寻幽览胜,纵谈水仙出圆山的神话,欣赏闽南的秀丽山川。回校后,国文老师徐石(清末的优贡出身,诗文都很好)出个题目《圆山记游》要我们作文。我除了记述旅游之乐外,还附一首抒感的打油诗。徐老师把它改成律诗,并用红笔批几字赞好。
  1937年,我们被调到福州东湖接受三个月的军训,着兵仔衫,穿草鞋,吃大锅饭,睡统铺,佩长枪、背水壶打野外,过着非正式的兵仔生活。忽然,芦沟桥的炮声揭开抗日战争的序幕,全国民心非常振奋,我们更是跃跃欲试,确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子砍去”的热劲。
  军训结束不久,日机飞来轰炸漳州,龙中与寻源两校都与驻军司令部隔邻,是当然的重要目标。我们一群学生疏散到野外竹林里去,亲眼看到敌机俯冲扫射、轰炸驻军司令部。而驻军在芝山上的高射机枪不停地连珠发射,日木飞机上的机枪声也哒哒响个不停,炸弹声也随着轰响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日机轰炸我们国上的情景,愤仇填膺。不久,我和高二年同学调到福州东湖接受民训,学习民众军事训练的各种科目,并领到准军官用的皮带、佩剑和竹笠。受训后,我们被派到各县的穷乡僻壤去搞民训工作,每天清晨召集壮丁作初步军事训练,教民众唱抗战歌曲,并到处大书抗日的墙头标语,晚上就演出抗敌话剧,如《放下你的鞭子》、《慰劳歌》、《马百计》、《三江好》等等。我初被派到诏安县,后调到越过板寮岭和松梅岭的闽西重镇长汀工作。我们这一队还远走到曾是红都的瑞金附近,在那里留下不少抗日的墙头标语。省教育厅长郑贞文下来视察,还夸说学生搞民训是“笠剑学风”的好表现。
  民训结束返回,学校已经搬到长泰县的岩溪。在山村,学生们利用课外运动时间开操场,傍晚成伙高唱《打回老家去》和“拿起爆烈的手榴弹对准杀人放火的日本兵..”。大家唱得既激越又悲伤,谁也没有忘记民族仇。
  因为抗战需要,我们又被调派到各县去作民教工作,当战时民校的校长或教员,整整一年之久。做民教工作,对唤起民众的觉醒,共同打日本鬼,作用不小。
  郑玑老师接任校长后,把龙溪中学搬到漳平县永福镇。在那儿,一切更简陋,教室分开好几处,同学们自己租房子或以土碉堡为宿舍,饭厅则借用祠堂,大家站着吃饭;桌上摆着定量的饭包和黄豆、青菜、豆腐汕花汤。生活艰苦,却精神饱满地读书、唱歌,高呼“抗战必胜”的口号。
  一次,同学们曾因小误会竟和永福区署里的警察发生冲突,乘夜大伙儿围攻设在一个大碉堡里的区署,抛掷石头,大骂大喊,当时血气方刚,还不失尚武精神呢。就在永福山村那儿,我修完了高中的课程,计算起来共费了四年半的时间。而这四年半正是中国人抗日救国的艰难岁月,使我永远不能忘记严峻的抗日战争。而今中日成为友好之邦,我竟也亲自游览了日本的京都和皇宫,在大阪参观工业区,在大富士山上赏雪,在风景区温泉洗浴;我的儿子也留学日本专习纺织,家中也挂着我儿子和穿着古装的日本少女合影……我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等“腾云”特训班始末、云霄抗日民谣、台湾抗日义勇队和队长李友邦、漳浦抗敌宣工团与《漳报》、一枚盟军奖章的由来、战时的龙中生活、在诏安脱离伪军的经过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