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民俗多相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440
颗粒名称: 闽台民俗多相同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138-140
摘要: 前不久,我回大陆探亲,访问了故籍龙溪、海澄县属的几个乡村。看看那里民居建筑、集市商贸、生产用具和农民生活等等。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觉得40多年前古朴的台湾农村跟故籍一模一样。令我深有所感的是,此间闽南人和台湾人一样,在路过时都流行一句问候语:“吃饱未?”来向对方表示关怀。这样世代相传,遂成习惯。在闽南故乡,早先也奉祭,但经“十年浩劫”却不如台湾隆重。自海峡两岸交通启闸以来,台湾人纷纷组团回乡拜祖、探亲,为数不少,诚寻根访祖一举也。祭品有面线三束、甜料、柑仔塔、年粿、发粿,长年菜、爆竹、寿金、四方金等。至于除夕围炉,女儿女婿初二回娘家,皆与闽南祖地相同,说明其源出于祖籍。
关键词: 闽南人 台湾人 民俗

内容

前不久,我回大陆探亲,访问了故籍龙溪、海澄县属的几个乡村。看看那里民居建筑、集市商贸、生产用具和农民生活等等。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觉得40多年前古朴的台湾农村跟故籍一模一样。
  令我深有所感的是,此间闽南人和台湾人一样,在路过时都流行一句问候语:“吃饱未?”乍听之下,似乎平常,如果查考这句话的流行,却有一定历史背景。台民祖先多数来自漳泉,因为祖地山多田少,天灾人祸,粮歉食饥,不得不渡海谋生,到台湾开垦荒地,受疫疠侵袭之苦,历与生蕃野兽格斗之险,费尽毕生精力,仍过着吃蕃薯稀饭的苦日子。故亲友见面,互相以“吃饱未?”来向对方表示关怀。这样世代相传,遂成习惯。这句“吃饱未”问候语,源出于故籍祖地,但今此语在祖地也逐渐被“做啥去”所替代。而台湾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跃居亚洲四小龙之一,今熟人见面多半不说“吃饱未?”而互问“你好!”慎终追远,饮水思源,这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台湾人继承漳泉祖先遗俗,至今还很重视祭祖,各姓宗祠供祀列祖列宗神位,在家中也奉祀“公妈牌”,每逢祖先诞辰忌日,供献牲畜,虔诚祭拜。在闽南故乡,早先也奉祭,但经“十年浩劫”却不如台湾隆重。自海峡两岸交通启闸以来,台湾人纷纷组团回乡拜祖、探亲,为数不少,诚寻根访祖一举也。
  闽台同根共祖,两地民俗多相同。如新春过年,台湾人遵古礼贴春联,拜神明,祭祖先。祭品有面线三束、甜料、柑仔塔、年粿、发粿,长年菜、爆竹、寿金、四方金等。年初一早餐配素菜,饭罢到亲戚家贺正拜年,或去郊外游春,或去庙宇烧香。至于除夕围炉,女儿女婿初二回娘家,皆与闽南祖地相同,说明其源出于祖籍。
  清明节祭祖坟,乃台湾人坚持不辍的习俗。在日本统治时代,殖民政府虽明令禁止,此俗也无法废除。这可见来自祖地的根深植于台湾有多厚多固。立夏节气,台湾俗语:“立夏补父”。出嫁的女儿要买猪脚、面线送给老父,以表孝心。而祖籍漳泉民间在立夏日,用三层猪肉和红糖、面线同煮,先祭拜神明,然后全家同吃,叫做“补夏”。“补夏”传到台湾成“补父”(夏与父谐音),也是一源所出。还有五月端午节,六月半年节(祖籍漳州有此节),七月普渡、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十月平安节、十一月冬节、十二月“尾牙”送尪,除夕围炉,台湾都按古例农历行事。这些习俗,均与大陆相同或大同小异。在婚俗方面,台湾农村多数仍遵大陆传去的古礼,通过问名、订盟、完聘、亲迎等四项礼节。双方都要排生肖看八字,男家要送聘金礼饼,迎娶前送猪脚、面线、盒饼,感谢未来的岳母对未婚妻的养育之恩。结婚喜日,新郎亲迎花轿,轿顶插一支带叶竹子,表示新娘有“志节”,竹子头挂猪肉一片以避白虎神,桥前一对大红灯笼,上书男家姓氏堂名,轿后挂米筛太极圈,八卦中写着:“百子千孙”四字。花轿抵达男家,新娘要停在门前一瓦片上,加以踩碎瓦片,取辟邪之意。这婚俗,从祖地传入多年,民问沿俗不衰。但今文明结婚,彩车代替了彩轿,有的人举行半新半旧的婚礼,闽南和台湾相差不离。
  至于庙宇,由于早期渡台的祖辈把崇拜的神明请到台湾建庙膜拜。如郑成功收复台湾,漳泉军勇请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随行东渡,而后建造台湾保生大帝庙。目前台湾民间以祭祀保生大帝为主的庙宇约有272座。这些庙宇,为漳泉移民开发台湾留下了光辉的印迹。每年农历3月15日保生大帝诞辰日,台北市大龙峒保安宫和台北县永和市保福宫,都由信徒拥抬大道公出宫巡行境内,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设香案祭品,绕境队伍一到,纷纷膜拜,上香、烧金、鸣炮,还请来歌仔戏公演十天或半个月。台湾南部保生大帝庆典,以台南县学甲镇慈济宫举办的“上白礁”最具特色。学甲镇慈济宫保生大帝神像,是随着郑成功光复台湾大军于明永历15年(1661年)登陆学甲,至清乾隆9年(1774年)建庙,近两三百年来年年举行“上白礁”祭典。在将军溪畔当年郑军登陆地点,面对大陆方向,举行隆重遥祭,汲取一瓢溪水回宫奉祀,表达心怀故土、饮水思源的深情。
  从台湾民俗可见源出祖地。这次省亲,倍对祖地故籍的眷恋和深爱。
  (注:作者原在台湾《中华日报》任事,今退任于民俗研究会)。

附注

注:作者原在台湾《中华日报》任事,今退任于民俗研究会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北京幸见毛主席”、“党培育我成为水稻专家”、“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教诲”、“漳州解放前商贸掇碎”、“我在体坛上的拼搏历程”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