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解放前商贸掇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94
颗粒名称: 漳州解放前商贸掇碎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5
页码: 39-43
摘要: 解放前,漳州地区物产丰饶,粮食、水果、蔗糖、烟茶、渔盐海产等农产品,都是传统大宗的贸易商品。因而碾米业、制糖业、制烟业、制盐业等农土特产品加工业也遍布全市各县,漳浦碾米业,云霄卷烟业、东山制盐业、平和烟丝业,长太、平和、华安制茶业等等皆是。这些农产品和加工工业产品,除供应本市属县外,还通过水陆运输运销北方的津沪、南方的潮汕、厦门、香港等地,换回化肥、布匹、药品、火柴、香烟、豆饼、面粉、煤油等生产生活资料。“白米每年出口五万余石,值银50余万元。稻谷年出口四万余石,值银16余万元,多运于汕头。质优色美的芦溪烟,年产量达58000担。抗战胜利后,单云霄城关有登记注册的“南北行”共45家;东山铜陵也有三、四十家。
关键词: 漳州 商贸 贸易

内容

解放前,漳州地区物产丰饶,粮食、水果、蔗糖、烟茶、渔盐海产等农产品,都是传统大宗的贸易商品。因而碾米业、制糖业、制烟业、制盐业等农土特产品加工业也遍布全市各县,漳浦碾米业,云霄卷烟业、东山制盐业、平和烟丝业,长太、平和、华安制茶业等等皆是。这些农产品和加工工业产品,除供应本市属县外,还通过水陆运输运销北方的津沪、南方的潮汕、厦门、香港等地,换回化肥、布匹、药品、火柴、香烟、豆饼、面粉、煤油等生产生活资料。
  民国23年(1934),漳浦县长朱熙在《漳浦经济状况》中提供如下资料:
  “白米每年出口五万余石,值银50余万元。稻谷年出口四万余石,值银16余万元,多运于汕头。
  花生大多榨油,运于汕头、温州、柘林、厦门等埠,年出口200多万斤,值银65万元。
  荔干年出口21万元,多运于北方各埠。
  蔗糖糖年出口60万斤,值6万元,多运于潮汕、南洋各地。
  龙眼年出口5万元,多运于北方各埠。
  总计年输出农产品163万元。”
  年入口额如下:“肥料(磷肥粉、砒、洋肥、豆饼等)年值5万5千元。
  布(沪产)2万多匹,值25万元。
  面粉3万多包,值25万元。
  纸烟(沪产、英国产)22万元。
  煤油4万桶,值9万元。
  豆类(北方产)6万5千元。
  苧麻6万5千元。
  药品(多西药)6万元。
  茶叶(安溪)5万元。
  酒(多天津、绍兴产)3万元。
  鱼(日本咸鱼)5万元。
  糖2万元。
  其他杂货20万元。
  总计年入口140多万元。”
  以上数字表明,在抗战前夕,该县商品的进出贸易是呈顺差状况的。
  当时,商品贸易以水上运输为主。所以,商品集散地主要集中在沿海港口,如漳州浦头港,龙溪石码,漳浦旧镇、佛潭,云霄石仔关,东山铜山,诏安宫口等港口,次为濒临九龙江西溪、北溪沿岸集镇,如南靖山城,平和小溪,长泰城关、岩溪,华安华丰、新圩等。而铜山关(省五外常关之一)和宫口关、石码关等兼外贸关口。我市外贸货物通过这些关口到厦门海关转出。
  据民国时期福州海关《福建历年对外贸易概况》记载:“五外常关如涵江关、泉州关、铜山关,沙埕关等均有省外贸易,即与上海、大连、山东各口,年有帆船往来,大多为果实、茶、糖、矾石等,交换豆饼、布匹等外埠物品,其数值未包含于关册之内。据一般估计,输出入年各约为400—500万元。”其中的铜山港为我市最优天然良港。这里海上运输在清朝渐趋发展,至抗战前夕已经相当发达,有长期与台澎通商的,有直接与津沪北埠通商的,有盐艇载鱼盐运销省港,然后采购商品运回闽南销售的,也有汽船收购渔产品运销厦汕及内地的。另外,漳浦旧镇港也是我市一个重要商港,与津沪、潮汕、台港以及国外日本、东南亚各国,均有商业往来。民国成立至抗战前夕,旧镇商业处于黄金时代。当地殷富商号“五行”,“十八号”,在浦、云工商界中举足轻重。其“五行”(振威、新捷发、美孚、兴泰、宝成)都是经营输出土特产、输入工业品的大户。米谷、花生、花生油、红糖、鲜果、葱蒜多输出潮汕、香港,荔枝多运往津沪,再从上海输入棉布、面粉,从汕头输入煤油、化肥、香烟、火柴,从台湾输入白糖,从天津输入豆饼、大豆等。还有,漳城浦头港,在这个时期通航石码、海汀、厦门再转口广东或台港、南洋;南靖、平和、长泰、华安等内陆县分货物也到这里集运。因此,浦头商行货栈林立,经营水产、粮食、木材、烟草、盐业为主。后来,因下游碧湖村在航道上截流设卡,致使港内泥沙淤积,浦头港的商业贸易自此一落千丈。
  解放前,漳州商业贸易以蔗糖为大宗出口商品。1842年“五口通商”后,漳州各县分的蔗糖产量当推全闽之首,每年产量不下百万担,行销国内外,“为数至巨”。当时,漳州城内有炼制冰糖的制糖所31所,每所年产冰糖4000—5000笼,白糖二三百笼(一笼约110斤),总计年产冰糖1700多万斤。另有各县土榨糖寮出产的“刁糖”和“糖丸”运销省内外。“漳刁”闻名上海、北京,上等刁糖无砂无土无杂质,中等刁糖外销北方各省,以篾笼包装,每笼200斤;次等刁糖销温州、宁波较多,每笼134斤。“糖丸”每逢上市,在漳州北庙糖市交易约有千担(平日300—400担)。各县糖商都来此收购。
  由于盛产蔗糖,漳城周围经营糖业的商号崛起,有古县村民办的汉源号、曾家的南斗号,唐家的怡裕号;民国初年,石码有广发号、德昌号、祥记号三大家经营外埠销售,后有晋协昌号、义发号、裕源号、裕发号以及代办性质的“谦诚”号糖行。漳州“刘香记”、“集兴”糖行转销平和“盖白”糖往外地;云霄最大糖行为“豫章号”。但随着洋糖进口入关,漳糖贸易大受冲击,市场萧条。
  其次是烟叶:云霄、平和、长泰盛产烟叶。1933年,云霄县城计有兆兴、德馨、天成、瑞云、兆泰、仁发、泰成、祥兴、光明等20多家烟丝作坊兼商店,年产烟丝25—30万斤,销闽南各县及潮汕一带。平和于民国初年种晒烟1万亩左右,平均年产量150万斤。质优色美的芦溪烟,年产量达58000担。当时,日本烟商与厦门商人联合在平和开设三井、胜美公司,收购芦溪烟叶,运销日本、东南亚各地。该县崎岭“永吉”烟行、芦溪“福兰”,“顺成”烟店,经营崎岭烟和芦溪烟。下寨乡周诵三专门在石码经营“万山和记烟庄”(工人90多人),在厦门设“麒麟烟庄”,占领厦门烟丝市场。长泰县烟叶亦大宗销往台湾和南洋,经营烟叶的商号在全盛时期有20多家,“奇兰”烟行创“鹿牌”烟,源源运往台湾。后日商三井洋行在岩溪开设分行,霸占烟叶市场,长泰烟丝业一蹶不振。
  在商业贸易活动中,一些资金较雄厚的商家发展起“南北行”特殊行业。这种“南北行”把本地土产货物运往南北各埠,又从外埠运进本埠所缺乏且为生产、民生所需要的日用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的商品范围较广,主要运出花生油、糖、烟等大宗土产,也经营京果、海产干制品;购进本地的是肥料、豆饼、火柴、煤油、布匹、百货等生产和生活资料。他们的资金比较雄厚,有的拥有自己的轮船。云霄县“通发”号有汽船“建东号”,和山号有汽船“福海号”(100吨),“福联芳号”有载重千担的大帆船四只(“金泰顺”,“金万兴”,“金玉美”、“金德龙”)。云霄“豫章”号,东山“福成”号还拥有自己的糖寮、油坊和门市、仓库。“南北行”成为集仓储、门市、收购、加工、运输于一体的商贾企业。云霄在民国时期已是商品集散地,故“南北行”的数量多,规模大,如纶昌号、泰兴号、震南号、通发号、和山号,长泰号在当时漳州均享有盛名,其经营活动地域,北达温州、宁波、上海,最远到达天津,南到汕头、广州等地,向东直通厦门、台湾。抗战胜利后,单云霄城关有登记注册的“南北行”共45家;东山铜陵也有三、四十家。这些“南北行”都和我国南北各埠沟通了经济联系,为之拓展了省内外南北市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北京幸见毛主席”、“党培育我成为水稻专家”、“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教诲”、“漳州解放前商贸掇碎”、“我在体坛上的拼搏历程”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何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