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盛而衰的“同善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90
颗粒名称: 由盛而衰的“同善堂”
分类号: F727.57
页数: 3
页码: 27-29
摘要: “同善堂”药局有近200年创业史,创办时间早在清乾隆二十一年,创业人周延扬。周是浙江省嘉兴县秀水人,因作幕府到漳州,公余兼歧黄术,给朋友看看病。他的医术高明,药到病除,且深谙中药泡制,善于辨别药产地道真假,因而名传四里。蔡母服药后,疗效甚微。周认为下药对症,怀疑药品未依法泡制。他验过药渣,果真发现大多是未经泡制的生药,以致未臻药效。于是,周延扬亲自泡制,煎药进服,蔡母的病体遂有转机,复进汤药,疾病霍然全愈。“同善堂”开业后,周延扬在公余勤于监督匠工泡制药物,备受病家青睐,帖药者众,获利亦多。1922年周庆恩逝世,由其弟三子周运鸿和经理余道南共同掌店。
关键词: “同善堂” 药局 周延扬

内容

“同善堂”药局有近200年创业史,创办时间早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创业人周延扬。周是浙江省嘉兴县秀水人,因作幕府到漳州,公余兼歧黄术,给朋友看看病。他的医术高明,药到病除,且深谙中药泡制,善于辨别药产地道真假,因而名传四里。
  有一年,清廷大学士蔡新的母亲重病在漳浦县家乡,经医诊治,多人束手。蔡新告假离京返浦侍俸汤药,随同而来的御医几派药方也不见起色。蔡新便通过州县招聘良医,得府道两署荐举周延扬前去诊治。周经过望、问、闻、切,审慎诊断,拟下一方。蔡母服药后,疗效甚微。周认为下药对症,怀疑药品未依法泡制。他验过药渣,果真发现大多是未经泡制的生药,以致未臻药效。于是,周延扬亲自泡制,煎药进服,蔡母的病体遂有转机,复进汤药,疾病霍然全愈。蔡新欣喜之下,赠金礼谢,周延扬璧还未受。蔡新与周叙谈中,论及生熟药物功效的区别。周延扬说,例如芍药一味,生治风寒感冒,炒制则可佐补剂;又如地黄,生者凉血之用,熟为滋阴补血之物。生、熟药物,其性能与功用皆不同。蔡新听后,甚慕周的医道和药物泡制,便建议开个药铺以济世。后,周延扬几经筹措,创办了“同善堂”中药铺。蔡新赠送“心稽指化”匾额,附序说:“延扬周生,究岐黄术,知本末先后之序,方无殊绝而取效甚速,亦可谓能见大意者也,因书以颜其堂。”
  “同善堂”开业后,周延扬在公余勤于监督匠工泡制药物,备受病家青睐,帖药者众,获利亦多。后,周延扬病逝浙江省故乡,药铺托人代理,其子周寿彭成年始接掌铺务,遂改变经营方式,利用故父生前的秘方制作中成药出售,获利后购置店屋数座,并入籍漳州,作久居之计。
  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周寿彭殁于兵灾,该药铺由萧姓任经理,因为不善经营,加上市井潇条,药业不景气,亏蚀得几不能支,只好由周寿彭长子周庆丰(咸丰时榜解元)接手管理。书生经营,不谙商道,亏蚀日多,药库渐空,乃至停业。后经周氏家属会议商决,交周庆丰四弟周庆恩自筹资金,重新经营,但按月交付原牌号租金给各房男女维持生活,至于药铺盈亏与各房无干。至此,“同善堂”店与家的关系开始分开。
  周庆恩自小习商,经营有法,且熟悉药道。掌店后,对内则重视拣选地道药材,监督药物泡制;对外则极力宣传“同善堂”复业,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同时在初春元宵节开门营业那一天,把本店自产的乌鸡丸和固本酒准备100份作礼品,摆列停当,然后启开店门,燃放红鞭炮,以吸引群众围观,并向在场的群众宣告,若给药店送“吉利”红包者(每包铜元两枚即可),回送礼品一份(乌鸡丸四粒,半斤装固本酒一瓶,价值五角银毫)。所以,营业第一天,顾客盈门,讨个全年生意兴旺的好兆头,更重要的是以此举扩大了业务影响,做了活生生的宣传广告。于是,药店逐渐起色,自制的丸散药酒也为买家所信赖、所乐购。
  一过数年,店务繁多,业务大臻,遂提升药工温发祥(广东梅县人)任经理,襄助店务,分设门市,向外推销,购进道地药材,并在店内加强制、春、研等多方制药,使丸散成药遍销漳属各县。到清光绪年间(1908年前),“同善堂”已从获利中积累雄厚资金,除用游资购置田园厝宅外,并分资经营棉布棉纱、生药材、五谷等途商业。1908年,漳州洪水为患,“同善堂”店屋四座被洪水冲倒,药物药具均损失无遗。但周庆思挺起脊梁再造店屋,购置药材药品,亟力支撑,艰苦维持。未几年,业务发展,面貌复新,便对乌鸡丸的原包装实行改革,采用腊壳封装,既卫生又耐久不坏,销路日益扩伸,远销泗水、巴城等南洋各地。民国九年(1920年),周庆恩被选为龙溪县商会会长,自此“同善堂”走上最盛时期,每年营业总额约4万余银元(其中外销额占三分之一),中成药品以乌鸡丸最畅销,次为“臭矾”(卫生丸)和参葺固本酒。全店每年盈利2万银元,财产累值10余万元,跻身于漳州富商之列。
  1922年周庆恩逝世,由其弟三子周运鸿和经理余道南共同掌店。1932年,“同善堂”遭地痞流氓抢劫,店务由周庆恩次子菊坡、四子秉衡、五子秉源及孙友松共同管理。因权不归一,推诿职责,兄弟叔侄私享寄生生活,不谋事业发展,以致业务渐衰,资金终告枯竭,唯有将产业变卖,其他如棉布棉纱、生药材、五谷商店也先后倒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虽有惨淡经营,但停顿外销南洋,内销随而差落;药酒制作也因原料缺乏而勉强维持生产,所得也因货币贬值而亏蚀成本。如此颓唐局面,强撑到1945年抗战胜利。斯时,周氏一家百余口坐食山崩,药铺资金日空,药物有出没进,真似西阳将下,只得靠变卖出租的店屋作苟延残喘。1949年漳州解放,创办近200年之久的几经波折、几临倒闭的“同善堂”药局才获得新的转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北京幸见毛主席”、“党培育我成为水稻专家”、“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教诲”、“漳州解放前商贸掇碎”、“我在体坛上的拼搏历程”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周延扬
相关人物
蔡新
相关人物
周寿彭
相关人物
周庆恩
相关人物
周庆丰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