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裔人才拔萃 经商治文盛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66
颗粒名称: 后裔人才拔萃 经商治文盛名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126-127
摘要: 板桥林氏第六代裔孙,人才出类拔萃,经商治文皆享盛名。如林景仁、林熊征、林熊祥、林伯寿四人皆是。林景仁是菽庄主人林尔嘉的儿子,光绪十九年出生,字健人,号小眉,别号蟫窟主人。1924年,他随父林尔嘉漫游欧、美各国,回国时又遍游祖国大好河山,览赏名山大川,进行采风创作,描绘自然胜景,抒发感旧怀人之情。他的诗作品,气势磅礴,纵横开扩,在风格上学贯中西,情韵并胜,别致一格,为读者所慕。他的著作有《摩达山漫草》、《天池草》、《东宁草》。可惜,富有文学创作天赋的林景仁并不长寿,1939年正47岁中年,便不幸地离开人间。这对“林本源”家族来说,不能不是折去一柱。他逝世于1973年,享年79岁。
关键词: 后裔 人才拔萃 经商 治文盛名

内容

板桥林氏第六代裔孙,人才出类拔萃,经商治文皆享盛名。如林景仁、林熊征、林熊祥、林伯寿四人皆是。林景仁是菽庄主人林尔嘉的儿子,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字健人,号小眉,别号蟫窟主人。两岁时,正在襁褓之中,由母亲搂抱内渡厦门,儿童时代受国学教育,少年常向诗人施士洁问学求教,辛亥(1911年)后渡洋到英国伦敦牛津大学深造,通识英、法、日和荷兰等国文学,对西洋文艺的研究颇有造诣,对中华传统文化也具有深厚的基础。1924年,他随父林尔嘉漫游欧、美各国,回国时又遍游祖国大好河山,览赏名山大川,进行采风创作,描绘自然胜景,抒发感旧怀人之情。他的诗作品,气势磅礴,纵横开扩,在风格上学贯中西,情韵并胜,别致一格,为读者所慕。他的著作有《摩达山漫草》、《天池草》、《东宁草》。可惜,富有文学创作天赋的林景仁并不长寿,1939年正47岁中年,便不幸地离开人间。这对“林本源”家族来说,不能不是折去一柱。
  林景仁的堂兄弟林熊洋,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字父访,号宜斋,别署大屯山人。他出生台湾那年,正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岁,所以他是日本侵占台湾的同龄见证人。林熊祥的母亲陈氏是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的妹妹,他成年又娶陈宝琛的女儿为妻。他的家父是巨富,岳丈是高官,但他不甘当纨袴,而是要“不耻于世,不废于生。”1917年,他已经22岁,还奋学投考日本东京学习院,入高等科专班专修哲学,将届两年折返台湾主持“林氏建兴株式会社”的家业。1922年又兼掌“大有物产株式会社”企业。经纪从商,并非他的本愿,他却想望治文以留世,所以先后到北京图书馆任助理研究员。他的岳父陈宝琛回闽期间,也在福州担任一段时间的台湾公会会长之职。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台湾从日本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回来,他遂即东渡回到台北,想在台湾省做一番文化事业,整理台湾文献卷帙,编写台湾地方史志,把台湾被列强侵凌的辛酸史留下来鉴戒后人。他返台后,先到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工作,从1951年开始,便主持《台湾通志稿》的编辑类篡,这部浩繁的志稿成纂,他花了大量的心血。1956年,台湾民族运动前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林献堂辞职,林熊祥受托重任,继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之职,负责志稿成书,并在《台湾省通志稿》部书中撰写了《史略》和《哲学》部分。此外,他还著作《书学原论》等留世。他逝世于1973年,享年79岁。
  俗话说:“有其父,常有其子。”林熊祥好弄笔墨,著文造书,他的儿子林道衡受到耳沾目染,终也喜爱著文立说。他早期毕业于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经济系,后来到高雄医学院当讲师,在台湾大学担任副教授,以传授知识、教书育人为己任。因为他授课颇能满足台湾青年的求知欲望,文化学院、淡江文理学院和淡水工商专校先后聘他为教授,一直执教到1982年始退休,但他日退而无休,还受东海大学延聘,继续进行讲书说教。他执教几十年,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台湾知识分子。林道衡结合教学实践,对台湾乡土地理、历史、文化、古迹和风情都作过深邃的研究,他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结论,维护着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同时,他阅读大量的台湾历史资料,对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五十年所产生的恶果也有清醒的认识。他的乡土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民族爱国思想,表现出对历史的正义感和公正的态度,这从他所著的《台湾夜谭》、《台湾一百位名人传》、《台湾古迹概览》等十几种书籍中可以看出来。这位板桥林氏第七代的后秀,生于民国四年(1915),算计起来,他巳经七十六岁。
  在台湾企业界出名的,算是第六代林伯寿和林熊征。林伯寿列为“台湾企业界名人”之一,他和林熊祥同龄,也是生于台湾割让日本的1895年,字季丞,曾经赴英国攻读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又到法国巴黎法文学院续读,学成返回台湾,历任台湾银行监察人、第一银行常务董事、“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董事长,把拥有的巨资投向企业,办起台湾电力公司、水泥公司和启业化工业公司,他分任这些公司的董事、董事长和最高顾问之职。由于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电视传播市场的商业利益增大,他在近年办起电视公司,自任董事长后为名誉董事长。
  林伯寿掌管公司,操理金融,兴办企业,商战逐鹿,大显头角,成为台湾的一名大资本家。他也钟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古瓷墨砚有着很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曾经撰写《兰千山馆砚谱》和《中华古瓷目录》,对古瓷墨砚文化的探索是花费心血的。因为他和文化学术结下了亲缘,并且在艺术探索上有了成就,便被推选为台湾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中山学术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委员或常务委员,一人身兼多职,从商治文,两皆成名。
  林熊征,是林尔昌的嗣子,光绪十五年(1889)生,七岁那年跟父亲内渡厦门,表字薇阁,少年受汉学教育。光绪三十四年(1903),林熊征未满二十岁,便担任成立不久的林本源制糖会社副社长,握有社内财权。辛亥年(1911)初,他秘密加入同盟会为会员。同年,“黄花岗之役”前夕,捐出巨资支援起义。第二年(1912),因为分家而东渡台湾,继承产业,自此脱离了民族革命和维护共和的轨迹。他在台湾期间,先后担任林本源制糖株式会社社长、内外制糖株式会社董事长、太永兴株式会社社长和华南银行总理,曾在政治上倚附于日本人
  “林本源”家族子孙传衍繁茂,除居处海峡彼岸外,有的移居国外。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根”在今日龙海县,人人思乡怀国。最近,林氏后裔重访故土,出资修建莆山“永泽堂林氏义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马来西亚葬人陈祯禄”、“美籍华人企业家苏杭民”、“著名爱国侨领庄西言”、“父子双博士”等31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