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维源爱家国 捐银三百万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64
颗粒名称: 林维源爱家国 捐银三百万两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126-127
摘要: 台北板桥林氏家族,从林应寅——林安邦——林国华到林维源算是四代人。第四代裔孙林维源生于道光二十一年,卒于光绪三十一年。他自出生之日到病逝之年,一生都是处在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领土的外侮时期,备嚐夷倭欺凌、国土沦丧、华人奴役的痛楚,因而激发反帝爱国之心,慷慨捐献巨资,加固台湾海防,支持发展台湾经济,并捐资支助清廷军费,建设海军,以抵抗英、法、日帝国主义的炮舰侵略。他对英帝国主义的侵华行径尤加憎恨。台湾父老群起反对割让中国领土,鸣锣罢市,向督衙请愿,丘逢甲、刘永福等爱国将领率义勇进行抗日,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
关键词: 林维源 爱家国 捐银 三百万两

内容

台北板桥林氏家族,从林应寅——林安邦——林国华到林维源算是四代人。第四代裔孙林维源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自出生之日到病逝之年,一生都是处在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领土的外侮时期,备嚐夷倭欺凌、国土沦丧、华人奴役的痛楚,因而激发反帝爱国之心,慷慨捐献巨资,加固台湾海防,支持发展台湾经济,并捐资支助清廷军费,建设海军,以抵抗英、法、日帝国主义的炮舰侵略。1840年,帝国主义侵华的舰炮爆响后,鸦片战争的烽火燃起,林维源正是摇篮里的无知襁褓。少长时,他和他的哥哥林维让奉父命一同内渡祖国大陆抵达厦门,受业于深通国学的陈南生先生,直到咸丰七年(1857),因祖父林安邦和父亲林国华相继离世才返回台湾。越二年(1859年),台湾人民为着抵御外侮,初建台北城垣,立即解囊捐资予以支助,并且躬亲参与督办建城事务,因有功被授三品卿衔候选道;咸丰十年(1860),台湾正式开港而大开门户,洋人抵台经商频繁,外舰停泊口岸日多,他耳闻目睹国土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境况,同时也开始接受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思想,很想励精图治,筹谋学习西方经验以发展台湾经济。不料,台湾“樟䐉战争”发生了,腐败的清政府于同治七年(1868)在英国海军的炮口下,屈辱地签订了丧权的《樟腦条约》,从此由英商垄断着占世界樟腦总产量百分之七、八十的台湾樟腦的制作权和输出权。他对英帝国主义的侵华行径尤加憎恨。光绪二年(1876),台北防务设施正急待加强,但经费开支不足,林维源便一次独资捐献银元50万(合白银36万两),作为加固台北城垣和修筑濒海炮台的防务建设费用。翌年(1877),山西、河南两省大旱,灾民饥荒,他将苦旱灾情告诉家人,其母亲钟氏和婶母(继嗣母)郑氏遂捐出私房积蓄20万两银,赈济晋豫两省受旱灾民。光绪十年(1884),正是台北城垣筑成的第二年,法国侵略军用炮舰侵犯台湾,刚刚调职守台的淮军将领刘铭传,率领清军和当地团练义勇进行抵抗,击溃了来犯的法国侵略者。林维源对刘氏护土卫疆的抗法义举大加赞赏,因而对刘铭传事后所制订的御外治内的“抚台计划”,都竭力给予支持和资助。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正式建制置省,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着手进行振军经武,全面规划开发台湾,兴办洋务,开采矿山,制造军械,铸造钱币,发展工商,拓垦兴农,开辟邮路,架设电线,建立保甲,新办学堂,抚番清赋,并且新辟台湾通往上海、香港、新加坡和西贡的海上航线,又集资修建从基隆至新竹的铁路。在“百业并举”的整整六年建设中,林维源不仅是刘铭传巡抚的强力辅佐,而且是实施整个“抚台计划”的出色组织者和鼎力资助者。1884年6月,法国侵略军攻打台湾基隆、沪尾,被守台清军和当地团练兵勇击败后,于8月突袭福州马江,再回头第二次攻打台湾淡水,于是发生了10月1日的中法“淡水之战”。刘铭传巡抚亲临前线督战,率领清军和林维源负责的团练兵勇再次大败法寇,击杀法舰“凯旋号”队长荷德台和陆战队司令方丹等敌酋。在这两次抗争中,台湾各路守军曾经缺粮短饷,刘铭传奉旨向台湾绅商暂借,已成台湾首富的林维源遂认捐20万银元,并先行交付现银10万,以“共支危局”,战胜法夷。光绪十三年(1887),刘铭传鉴于台湾团练配合清军歼击法寇有力,便重任林维源为全台团防大臣,总办台湾团练要务。林氏承诺重托,献力操办,立即制订《全台团练章程十三条》,并且在台北设团练总局,各府、厅、县设局,各乡设分段,各司其职地进行操练习武,常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配合清军作战。他在台湾反帝斗争中,对加强防御力量所需的经费都解囊掏资全力支助。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呈清廷的奏析中,曾经说林维源“竭力勉输,实属急公好义⋯⋯决非寻常捐输军饷可比。”《刘壮肃公奏议》奖贤略序也写着:“林维源前助军饷八十万,公至复助四十万次官军。”这两个数合计120万,约等于白银一百万两,可谓捐资支助太大了。光绪十三年(1886)秋,台湾进行清赋科税,以争取台湾经济逐步地走向自立。台湾巡抚刘铭传想通过清赋科税,改变不合理的旧租制,削弱大土地主的“大租权”,但遭到一部分官绅富户的反对。林维源虽然在台北拥有最大量田地,他却当堂申明支持和参与清赋。经他带了这么一个开明头,因而影响和推动那些本来持反对态度的大户也参加起来。他亲自带领一支清赋队伍,在台北查询保甲户籍,就田问粮,逐坵丈量,定租纳税,给单升科。至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台北给单,俱已竣事”,清赋完满告成,“新粮也征收解八成”。这次清赋,对发展台湾农业生产颇有益处。林维源因清赋有功,被清廷授予太仆寺正卿。这场清赋科税不免给林维源也刮一皮,他为了自己的土地收益不致锐减,建议刘巡抚履行“减四留六制”,结果每年减收租谷约20万石,但他在清赋同时还继续募佃拓垦,扩增土地。当时,台湾实行“扩疆招垦,广布耕民”的抚番政策,在大嵙崁设立全台抚垦局,分南北中三路进行抚垦。林维源负责北路抚垦事务,多次进入内山,调查番情,招抚拓垦,成绩显著,至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底,“垦辟新荒增至七万余亩,业经洪水县丈量三万余亩一律升科,其余俟三年后陆续升科纳税。”“台北沿山番地种茶开田已无旷土。”刘巡抚将情向清廷上奏,林维源不久便提升为全台抚垦局帮办。林维源致力开发台湾农业,同时也带领其他富绅投资兴办民族企业和市政建设事业。光绪十三年(1887),他当基隆港疏浚总办,发动殷商富户投资,进行港道测量,准备疏道浚港,计划从牛稠港至蚵壳港填平海岸,建设码头和车站。同年,他在大稻埕整修街道,除自己首设“建昌”公司外,还和李春生等富绅投资兴建洋式楼群,出租给在台经商的外国人,形成繁荣台湾的“建昌”、“千秋”、“六馆”等雏型街市。光绪十四年(1888),林维源独自投资11万两白银,与台湾招商局合股向英国购造“驾时”、“斯美”两艘快轮,以畅通台湾舆厦、港航线。越二年(1890),他招集富商蔡应维、冯城勋、林元胜等人出资30万元,拟与官方合股经营,把交英商经营的基隆煤矿接办过来,后因清政府敕令停办而未果。光绪十九年(1893),他在台北县板桥镇西北隅落成了占地13771坪(一坪约等3.3平方米)的林家花园式邸宅,内有方鉴斋、来香阁、香玉簃、月波水榭、观稼楼、定静庵、大落厝厝和鱼池、假山、亭台、隧洞,费资白银50万两,建造历时五年之久,是清末台湾最大规模的园林建筑,俱有民族风格,是招览游客的胜迹。今巳维修完竣,被列为台湾地方名胜览迹之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略军占据台湾。6月2日清廷大臣李鸿章派其儿子李经芳在基隆港外的日舰“西京丸”上,将台湾宝岛拱手献给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自此台湾沦丧入日本殖民者的手中。台湾父老群起反对割让中国领土,鸣锣罢市,向督衙请愿,丘逢甲、刘永福等爱国将领率义勇进行抗日,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当他们建立台湾抗日地方政府“台湾民主国”时,推选林维源为议院议长,林氏深感清政府媚倭丧权,腐败无能,欲救亡图存难成于一夕,便婉词拒绝出任,但捐银100万两资助抗日军民。他不忍睹日本侵略者蹂躏美丽的台湾故土,也不作日本“顺民”,遂携带儿子林尔嘉、林尔昌及孙儿林熊征等家小,怅然离开苦心经营近半个世纪的可爱台湾,内渡大陆回到原籍龙溪,后定居于厦门鼓浪屿。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林维源不幸病逝,遗体葬于祖地白石保。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马来西亚葬人陈祯禄”、“美籍华人企业家苏杭民”、“著名爱国侨领庄西言”、“父子双博士”等31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