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溪到台湾 祖父拓垦致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63
颗粒名称: 从龙溪到台湾 祖父拓垦致富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126-127
摘要: “林本源”是早年富冠全台的台北板桥镇林维源一族的号记。到道光年间,林安邦经过多年募工拓垦,田园遍及淡水、噶玛兰,每年可收几万石稻谷,成为台湾全岛的一户殷富,遂改字为平侯。他有五个儿子,名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其中算老三国华、老五国芳两人出众。1821年,他在祖家龙溪县莆山社创办“永泽堂林氏义庄”,在台湾淡水海山堡拨出水田43甲八分四厘二毫充为祖籍义庄田,年收谷1600石,按年运回内地龙溪县白石堡吉尚村潭头,赡赠同宗贫乏族人之用。这个义庄,从1821年起直到1937年终止,历时116年,主持人从林平侯到其子林国华、孙林维源、曾孙林尔嘉,先后历经四代,是闻名闽台的一个公众慈善事业机构。
关键词: 龙溪 台湾 拓垦致富

内容

“林本源”是早年富冠全台的台北板桥镇林维源一族的号记。林维源的曾祖父林应寅,家住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吉尚社(今龙海县角美镇埔美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带着年少的儿子林安邦渡海去台湾淡水谋生。到道光年间,林安邦经过多年募工拓垦,田园遍及淡水、噶玛兰,每年可收几万石稻谷,成为台湾全岛的一户殷富,遂改字为平侯。他有五个儿子,名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其中算老三国华、老五国芳两人出众。当时,教示儿孙爱乡爱土,为富当仁,好善乐施,他曾经捐献几百甲好田(一甲约等于14.5亩)作教育养成费,还另捐学租,设立义仓,出资倡修淡水文庙、府城海东书院、贡院和郡城考棚,修筑三貂岭山路。1821年,他在祖家龙溪县莆山社创办“永泽堂林氏义庄”,在台湾淡水海山堡拨出水田43甲八分四厘二毫充为祖籍义庄田,年收谷1600石,按年运回内地龙溪县白石堡吉尚村潭头,赡赠同宗贫乏族人之用。这个义庄,从1821年起直到1937年终止,历时116年,主持人从林平侯到其子林国华、孙林维源、曾孙林尔嘉,先后历经四代,是闻名闽台的一个公众慈善事业机构。
  林安邦到晚年,不问事事,把家业交给第三儿子林国华管理,林国华,字枢北,号本记,是个有志兴业的人。咸丰三年(1853),他为了进一步宏展家业,认为位于角板山与李栋山之间的大嵙崁,地势局促,无利创业,便将全家搬到台北板桥镇,继续募佃拓垦,大规模的发展种植业,经过艰苦精心经营,儿年后岁收租谷(合旧垦收租)多达40万石,成为台湾首届一指的巨富大户,轰动全台。林氏分家时,遵照先辈嘱附,为着不忘祖籍故里和创业维艰,把五兄弟立了“饮、水、本、思、源”五个分号,林国华和五弟国芳二人按排名序为“实”、“胤”,便以“本”、“源”两字并用,立号记“林本源”,这是当时台湾首富巨户的代号,赫赫然大名鼎鼎。可惜,林国华早丧,林国芳无嗣,林氏家业就交给林国华儿子林维源、林维让和养子林维德继承。这“维”字辈三房兄弟再分家时,还是遵照祖训家规,又立了“饮、水、益、训眉、松柏、彭鹤嵩”六个号记。在日据初期,台湾众口传颂的“林本源三房头六记号”即由此而来。往后,“林本源”的家族经济虽然各有发展,但各自走的道路不同:林维让、林维源同胞兄弟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以房产、信托业为主的民族工商业经济,而林国华夫人收养的螟蛉子林维德,却是广泛投资于近代化企业和华南银行、南洋仓库会社,攀附于日本垄断资本。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马来西亚葬人陈祯禄”、“美籍华人企业家苏杭民”、“著名爱国侨领庄西言”、“父子双博士”等31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