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陀岭到塞纳河和圣劳伦斯河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53
颗粒名称: 从盘陀岭到塞纳河和圣劳伦斯河畔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108-112
摘要: 1979年,在一个遇然的机会里,我发现了《黑面包》这部小说,一读便不忍释卷,被书中主人公催人泪下的命运和作者那诗一般的文笔所深深吸引,遂产生了翻译这部法国巨著的念头。1981年秋,我到法国,经友人介绍,认识了这部小说的作者克朗西耶先生。1984年到1985年,我旅居巴黎期间,有机会常常会见克朗西耶先生和他的夫人,跟他们夫妇一起探讨有关创作问题。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尽快把这部反映法国一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史诗般的小说译出来,以寄托我对故乡的怀思,倾注我对家乡父老的一片赤诚。
关键词: 盘陀岭 塞纳河 圣劳伦斯 河畔

内容

1979年,在一个遇然的机会里,我发现了《黑面包》这部小说,一读便不忍释卷,被书中主人公催人泪下的命运和作者那诗一般的文笔所深深吸引,遂产生了翻译这部法国巨著的念头。1981年秋,我到法国,经友人介绍,认识了这部小说的作者克朗西耶先生。他是诗人、小说家,也是社会活动家,为人诚恳、谦虚、开朗,一听说我想翻译《黑面包》,就滔滔不绝向我介绍这部小说的创作经过、一些人物的原型,以及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有关情况。1984年到1985年,我旅居巴黎期间,有机会常常会见克朗西耶先生和他的夫人,跟他们夫妇一起探讨有关创作问题。10月间,克朗西耶夫人特地陪我去里摩日实地考察了三天,参观书中所描写的工厂、田庄,走访了书中几个人物所依据的原型,还看了原先拍摄电视剧的几个场景。看看那起伏的山丘,破旧的磨房,残存的农舍和潺潺的小溪,联想小说中佃农夏隆一家的遭遇,眼前便不由地浮现起故乡(云霄)往昔的茅屋、山林和田野,往事一时纷纷涌上心头。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尽快把这部反映法国一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史诗般的小说译出来,以寄托我对故乡的怀思,倾注我对家乡父老的一片赤诚。
  我返回巴黎,电视三台采访组执意来采访,拍摄了我的一组生活镜头:寓居、工作和漫步塞纳河畔。对我这个《黑面包》的译者,巴黎电视三台于1985年2月26日在文化专题节目中播映了我旅居巴黎的生活画面。法国报纸对我中译《黑面包》的消息也做了报道。这无异于是一种驱使,我只好抓紧时间把它译完。1985年11月,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派人来组稿,得知这部小说的翻译即将脱稿,表示愿意以最快速度出版它。1986年8月,这部长达100万字的巨著出版面世了,征订数竟超过一万册,出乎意料之外。1987年,我再次旅居法国,适逢一年一度的书市在里摩日举行。在书市上,我又见到《黑面包》法国作者克朗西耶先生。他在展出的作品中,有一本中文版《黑面包》,便向前来参观的人兴致勃勃地介绍这本书,许多人被密密麻麻的方块字吸引住了,有一个人问克朗西耶先生:“这部书卖不卖?”克朗西耶满脸笑容,连声回答:“不卖!不卖! ”说这是珍贵的纪念品,在他的话语间充满着自豪感。
  中文版《黑面包》在法国受到这般欢迎和心爱,使我回味起进行文学翻译的甘与苦。文学翻译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这种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创作,一种特殊的创作,要用另一种语言去再现原著的场景、人物和风格,有时比创作构思更不容易,往往为了一个词、一个句子或一个典故,常常弄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话说回来,翻译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译者是原作主人公最知心的朋友,乐其所乐,忧其所忧,这种感情的交融和共鸣,贯穿着笔译过程的始终,译者的精神也始终获得享受,从所译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我仿佛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延伸,因而得到慰藉。所以,我先后翻译了雨果巨著《悲惨世界》部分篇章(定书名《流浪儿》)和著名诗人拉布安特《圣劳伦斯河之歌》,又与他人合译了福拜楼名著《感情教育》等等,总是对中外文化交流作了一些奉献。
  1984年6月,我应法国外交部邀请,到塞佛尔法语教学法国际研究中心、维希语言中心和贝尚松语言中心考察;同年8月,应法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请,在该院进行为期半年的符号学研究(为合作教授)。1987年1月到7月,应邀到法国里摩日大学文学院讲授法国十九世纪文学。1988年9月起,应邀到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文学系,讲授《符号学与中国古典戏剧》和中国文学,又应邀到蒙特利尔大学法文系和比较文学系举行学术讲座,先后住在加拿大一年四个月。作为一个中国学者,能够站在国外大学的讲台上向外国学生授课,自然是很荣光的事情。然而,这个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讲学的效果好与坏,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誉,也会影响到祖国的形象和声誉。因而可以说,在外国讲学是对讲学者自身实际水平的最严格检验,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最无情考验。我当需经得起这种检验和考验,为祖国争得声誉。
  我到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讲学,是在参加希腊的国际大会之后抵达巴黎时才接到正式邀请信的。匆匆而走,到了蒙特利尔,我不得不准备这次讲学资料了。因为这次讲的是《符号学与中国古典戏剧》,如果外国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戏剧没有一点感性认识的话,那是很难取得良好的讲学效果的。何况在国外的大学里讲课,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地阐述一些要点,主要靠学生自己参加课堂讨论和阅读资料以求取知识,若是教师不是胸有成竹,就会被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弄得束手无策,狼狈不堪。所以我在蒙特利尔临时准备了一份有关中国戏剧感性认识的声像资料。
  一天,我有意去逛蒙特利尔文化市场,到处寻找我们祖国古装戏录像带。幸运得很,最后在唐人街一家录像公司找到了一盘潮剧《香罗帕》的舞台录像带。真想不到,在遥远的异国他邦竟然能够买到潮剧录像带,我太高兴了!潮剧是流行于广东潮汕一和福建南部浦、云、诏、东、平和等县的地方戏。我的老家云霄县,人们都爱看潮剧,我小时候在山美村土生土长,每逢新年过节唱社戏,就是看这种潮剧。我离家三十多年,没想到在加拿大能够欣赏潮剧的优美舞台艺术和甜蜜唱腔。当《香罗帕》的乐声一起,那悠扬的曲调和韵味浓郁的乡音,便立时把我带到童年时代观看社戏的情景中去。在遥远的北美洲,我从萤屏上亲昵地看到故乡的戏,从扬声器中听到亲切的乡音,使我加倍想念闽南家乡,想念可爱的祖国!
  我手中有了《香罗帕》,便择定这出传统古装戏做为讲学的楔引。于是,花了三星期时间,把《罗香帕》台词和唱词全部译成法文,印发给学生阅读,在授课时又结合声像讲解,所以讲授《符号学与中国古典戏剧》获得很好的效果。在魁北克大学,每学期期末都照例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的项目共24项,评估的标准分四级:“非常满意”、“满意”、“不很满意”和“不行”。学生虽然是“背靠背”的评估教师,又在评估表上不署姓名,但他们却做得认真和严肃。第一学期,学生们对我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非常满意”的19项,“满意”的5项。这个评估成绩说明中国一句俗话的真谛: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一次,我在蒙特利尔大学法文系举行讲座,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流派问题。这次讲座是应颇有名气的雷吉尔·阿梅尔老教授之请而举办的。他因在给学生讲授越南文学时,提到中国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对越南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故特请我向他的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这次讲座,阿梅尔老教授和他的学生都来听讲。老教授听后,特地给我写了一封诚挚的致谢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同事:
  我特别要向您致谢!感谢您对我的课程‘世界法语国家和地区文学引论’所做的(令人)欣喜的帮助。
  我执教30年了。应当承认,整整三个钟头同您的学生一道,听您有关中国学识的介绍,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快乐。您能把极复杂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阐述,让我们这些对“中心帝国’(即“中国”一词的由来——笔者)一无所知的人都能明了,这也给我上了一堂重要的方法论和教学法(的课)。
  亲爱的同事,谨致以崇高的诚挚的情意。
  雷吉尔·阿梅尔
  1989年12月7日”
  我旅外讲学得到一致好评。于是,法国政府教育部授予我客座教授的荣誉,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也授予我客座教授的职衔。我接受这些荣誉称号,使我想起自己如何走过盘陀岭(编者:云霄、漳浦两县交界的山岭)来到塞纳河和圣劳伦斯河畔的难忘经历。
  感谢故乡、祖国生我养我和栽培我!
  (编者:陈宗宝,云霄县山美村人。现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他因译作著述和其他成就被编入《全世界法语国家和地区88—89年名人传录》(法文版)、《中国翻译家辞典》和《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家人名大辞典》等。此文系他《从盘陀岭到塞纳河和圣劳伦斯河畔》的自述稿。因文章过长,编载时给予删节,谨致歉意。)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马来西亚葬人陈祯禄”、“美籍华人企业家苏杭民”、“著名爱国侨领庄西言”、“父子双博士”等3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宗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