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赤子杨维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51
颗粒名称: 印尼赤子杨维廉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99-102
摘要: 85高龄的印尼赤子杨维廉先生,心系祖国,情倾桑梓,捐资家乡办学兴医,载誉八闽,成为《中国侨杰列传》中一人。杨维廉先生,漳浦县佛昙镇岱嵩村人,1908年3月出生。翌年,他与陈萃娘女士成婚。时,印尼侨领庄西言发动华侨群起抵制日货,杨先生闻声而起,在自己的商店内自觉不售日货,並断绝来自日方的货源。杨先生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积极筹募资金购买药品,支援祖国抗日战争。杨先生一家人,前前后后共捐献给家乡兴办教育事业及社会福利公益设施的款项达40多万元之巨。去年,他南渡印尼,在与子女共同生活中,还利用他的威望和影响力,争做团结华侨支援家乡建设的工作。杨先生巳列为“中国侨杰”之一。
关键词: 印尼 赤子 杨维廉

内容

85高龄的印尼赤子杨维廉先生,心系祖国,情倾桑梓,捐资家乡办学兴医,载誉八闽,成为《中国侨杰列传》中一人。
  杨维廉先生,漳浦县佛昙镇岱嵩村人,1908年3月出生。1928年,他与胞兄同往印尼三宝垅,在舅父经营的布店里当店员。1931年回国,改当水客,接送华侨输家的汇款。翌年,他与陈萃娘女士成婚。1933年,不幸被海盗绑票,侨汇被洗劫一空,几经周折,才获生还。1934年,他愤而重往印尼谋生,经营小食杂店,勤奋经营,又坚守信用,为人忠厚老实,深受当地顾客的信赖,生意日渐兴隆。经过20多年的经营积累,商务益有拓展,兼营汽车行业。1936年,他从三宝垅迁居万隆,创办丰源织布厂。1961年,又与商友合营布庄,翌年又在椰城、泗水和自己兄弟合作经营食杂批发行。由于勤奋,加上机遇和幸运,业务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杨先生痛恨日寇侵略自己的祖国,残杀自己的同胞,对敌之恨、对祖国之爱在心中滚涌沸腾。时,印尼侨领庄西言发动华侨群起抵制日货,杨先生闻声而起,在自己的商店内自觉不售日货,並断绝来自日方的货源。1938年,南侨总会成立后,南洋赤子纷纷献出财力、物力,支援祖国同胞抗击日本侵略者。杨先生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积极筹募资金购买药品,支援祖国抗日战争。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先生发起组织三宝垅“新友社”,当选为执行委员。翌年,负责筹款创办新友社义务小学,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华侨子弟。1950年初,他曾办中学班和成人补习班,组织歌咏队和剧团,编排节目上台演出,表示庆贺和拥护新中国成立。
  1956年,漳泉公会在万隆成立,杨先生和漳泉二属华侨一道参加,並出任交际、文书要职。同时,他又参加中华总商会,被选为工作委员。不久,被举为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董事。他的社会兼职和经营业务很忙,但对爱国社团和宗亲会工作从不懈怠,总是竭尽绵力默默去做,赢得了华侨社会的信赖和赞誉。斯时,他虽然身在海外,但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极为关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十分殷切。早在1954年,他就多次寄款回乡,捐建漳浦岱嵩小学;1957年,又与旅外乡亲集资捐建佛昙华侨医院。1959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杨先生担任“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团长,带领观光团成员和自己的夫人从印尼回国观光,並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大典,受到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还出席了国务院举行的盛大国宴。这次回国,亲眼看到了“己经站起来了”的新中国是一个伟大、昌盛的国家,因而打从心窝里的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她多添一坯砖一片瓦。1962年,杨先生以他岳父命名,给漳浦马坪中学捐建一幢“照馨室”。未几,他将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回祖国读书,直到大学毕业后,嘱其继续留在祖国大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65年,杨先生毅然携带家眷回归祖国,定居漳州后,遂即投入漳州市侨联工作,主动替归侨、侨眷代写各种文书和家信,有求必应,不计报酬,人们啧啧称道,感激不已。1979年,杨先生被选为漳州市侨联常委、漳浦县侨联会主席、龙溪地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由于热心华侨联谊活动,关注家乡建设事业,被选为漳州市侨联副主席、市政协常委、漳浦县政协副主席。同年,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好形势鼓舞下,捐资给他的家乡岱嵩村兴建一座保健站,购置药品,延聘医生,解决了家乡父老就医难的问题,也给海岛渔民的身体健康带来福音。1983年,华侨联谊活动趋繁,他联系海外侨友出资,兴建漳浦县第一座侨联大厦,他本人和弟、侄带头捐献人民币5万元,许多宗亲贤达在他的爱国爱乡精神感召下,也纷纷解开义囊,使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侨联大厦很快耸立在濒海的佛昙镇。1988年,杨先生为纪念母亲陈网娘百岁寿诞,特地捐献5万元人民币,兴建佛县医院妇产科楼房一座,上下共10间;同年,用他夫人陈萃娘的名义,捐建马坪中心小学教务办公室一间。
  1986年,漳州华侨中学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扩建教学大楼。杨先生深知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必须提高人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故须以教育为本。所以,他对华侨中学教学大楼的扩建,立即捐献人民币1.5万元,在原设计基础上添建两间教室,解决当时学生急需上课的困难。1990年,芗城区幼托中心大楼开始筹建,杨先生闻讯,抱着关心下一代茁壮成长的一腔热情,解囊捐献人民币5000元。他说:“我虽资助不多,但涓涓之水可汇成河。”同一年,他再次发动在海外的胞弟、侄儿捐献人民币15万元,资助家乡岱嵩小学再建教学楼两层(教室6间,办公室2间),面积400多平方米;他本人赞助人民币5万元,负责建成第三层教室3间。岱嵩小学拥有三层教学楼,大大地改善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对培养沿海侨乡后继人才将发挥积极作用。
  杨先生一家人,前前后后共捐献给家乡兴办教育事业及社会福利公益设施的款项达40多万元之巨。杨家为了造福桑梓,可以掏出重金作奉献,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崇尚俭朴,杨先生本人不奢不侈,不喝酒不抽烟,不讲排场摆阔,把可以节约的钱积蓄起来,用到公益事业上去,並且亲躬自持,直到事业告成乃止。他对捐建的学校教学楼工程,从审查设计图纸到施工质量,都亲自督促检查,直到参加验收完毕才放了心。他不顾年老步艰,多次奔波于漳州与漳浦之间,不知道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这种爱乡精神,深受人们(包括归侨、侨眷)所敬重和爱戴。
  杨维廉先生回国20多年米,在华侨联谊工作和支援家乡建设方面作出显著的贡献,于1986年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侨联工作积极分子;1989年被评为福建省侨联工作积极分子。1990年,他又被漳州市侨办、侨联评选为“为侨乡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分子”,发给嘉奖状以评价他“在侨联工作中,廉洁奉公,任劳任怨,全心全意地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服务,成绩显著。”这个荣誉的获得,是杨先生多年来沥洒心血、谋益桑梓的结果,也是他居处海内外一贯爱国爱乡的体现。
  巳是耄耋之年的杨维廉先生,其子女多数侨居海外且成大业,但他没有贪享闲福,现在还挂任福建省侨联委员、芗城区侨联顾问、漳浦县侨联名誉主席、漳州华侨中学校董会理事等社会职衔,继续操持侨事。他幽趣的说:“不做点事,就快要没时间和机会了。”去年,他南渡印尼,在与子女共同生活中,还利用他的威望和影响力,争做团结华侨支援家乡建设的工作。杨先生巳列为“中国侨杰”之一。1991年出版的《中国侨杰列传》一书记载了他的光荣事迹。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马来西亚葬人陈祯禄”、“美籍华人企业家苏杭民”、“著名爱国侨领庄西言”、“父子双博士”等3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柳永真
责任者
方晓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