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双博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39
颗粒名称: 父子双博士
并列题名: 吴同永;邱思勤
其他题名: 爱国华人学者林文庆、林可胜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7
页码: 64-70
摘要: 祖籍海澄县的新加坡华人林文庆和儿子林可胜,都是著名的爱国学者,被人们誉称为“父子两博士”。林文庆年幼失去父母亲,由祖父母抚养成人。1892年获得医学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1896,林文庆和友人詹斯医生通过调查发现霍乱是当时新加坡死亡率最高的一种传染病,从而引起当地殖民政府对健康调查的重视。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上台掌权,他就返回新加坡。这两件事使林文庆受到很大刺激。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于1912年到南京担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长。他先后获得中华民国二等嘉禾章和二等文虎章。1938年7月7日,他在纪念抗日战争一周年的侨民大会上,公开呼吁华侨、华人“要不顾任何艰难困苦和牺牲来拯救中国”。
关键词: 爱国侨领 庄西言

内容

祖籍海澄县的新加坡华人林文庆和儿子林可胜,都是著名的爱国学者,被人们誉称为“父子两博士”。
  医界殊誉
  林文庆,字梦琴,1869年9月5日生于新加坡华侨家庭。他的祖父林玛彭,是海澄县(今龙海县)人,于1839年南渡到马来亚槟榔屿,后来迁居新加坡。林文庆年幼失去父母亲,由祖父母抚养成人。童年,入新加坡福建会馆书院学习中国古文,后来进入吉宁街英国殖民政府办的英文学校。1879年升入莱佛士学院学习。1887年,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获得英国女皇奖学金,进入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成为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名华族青年。1892年获得医学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接着,他又到剑桥大学从事医学科学研究。仅仅半年时间,他就完成了两篇医学论文,一篇是《论犬类心脏的神经系统》,另一篇是《蚯蚓的黑色液体及其保护机能组织》。这两篇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权威的《哲学会报》上,受到当时医学界人士的重视。
  1893年,林文庆学成回到新加坡,在“直落亚逸”(地名)的老家挂牌行医。他的医术高明,为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黄遵宪治愈久医不愈的肺病,受赠匾额“功追元化”,一时传为佳话。1896,林文庆和友人詹斯医生通过调查发现霍乱是当时新加坡死亡率最高的一种传染病,从而引起当地殖民政府对健康调查的重视。1904年,林文庆参加创办英皇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并亲自讲授药物学和治疗学,该院授予他名誉院士学位。由于林文庆在医学上成绩卓著,获得一等医学荣誉博士的称号。1911年,林文庆曾作为中国的代表,参加在德黑斯顿召开的世界卫生会议。1912年,林文庆曾应孙中山的聘请,回到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上台掌权,他就返回新加坡。
  倾心厦大
  林文庆早年在爱丁堡大学攻读时,他不会讲中国话,中国留学生看不起他,不承认他是中国人。他的导师请他翻译一件中国卷轴的中文内容,他也因为未能深懂中文而被这位讲师讥笑。这两件事使林文庆受到很大刺激。1893年,他回到新加坡后,便刻苦学习中国的普通话、广府话、闽南话,努力钻研中华文化。后来,他成了儒家学说的热心颂扬者和传播者。1897年3月,林文庆发起创办“中国好学会”,极力鼓励在海外出生的华人学习中华文化,信奉孔孟学说。一个月后,他又联合著名律师宋旺相创办《海峡华人杂志》。这份杂志的宗旨和“好学会”一样,主要是向海峡殖民地的华人灌输中华文化。在创刊号上,林文庆撰示该杂志的宗旨是:“促进海峡华人智力及指导当前混沌的公众言论,使其得以步上正轨。”他在《海峡华人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文章,指出华人本身在教育、生活习惯以及信仰方面的落后,提出“改革华人社会,去芜存菁”的口号。
  1898年,林文庆和邱菽菽园等人联合创办《天南新报》,鼓吹移风易俗如剪辫子、除缠足、禁贴博、戒鸦片等,提倡男女平等。林文庆和邱菽菽园、宋旺相等人在1899年创办新加坡中华女子学校,林文庆捐出一块地皮建校舍,筹集六千元资金作学校经费。林文庆的夫人黄端琼女士(福建同盟会会长黄乃裳的女儿)还到女校义务讲授华文课程。女校开办时只有7名学生,后来在几个月内就增加到30多名。林文庆等人对妇女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贡献,受到人们的赞扬。
  1921年4月,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邓萃英辞职。林文庆应陈嘉庚聘请,于6月从新加坡回到厦门接任校长。林文庆上任后,公开宣布要把厦门大学办成一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实的非虚的大学”。他取《大学》一书中“止于至善”四字作为厦大的校训,以培养学生“人人为仁人君子”。他在“校旨”中提出:“发扬美满民族精神,造就应用科学人才,使我国得与世界各强国居同等地位”的办学方针。
  林文庆在厦门大学,对外语课程非常重视。他亲自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试,问学生:从什么地方来?叫什么名字?许多学生都不会回答。林文庆就将英语口试情况,通报给全省公私立中学,以促进当时全省各中学外语教学的提高。
  1926年8月,厦门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林文庆兼任院长。他自称:“对于国学,提倡不遗余力。”1929年,他用英文翻译屈原的《离骚》,由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A ·G iles )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R·T agorc )作序出版,把中国古代名著《离骚》介绍到西方去。
  林文庆在厦门大学,一方面尽力招聘留学欧美的知名学者前来教学,另一方面扩充校舍和教学设备。到1926年,厦大巳成为一所有一定规模的大学,拥有文、工、医学院、科学实验馆、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及学生宿舍,使厦大赢得了“南方之强”的赞誉。厦门大学于1937年改为国立大学后,首次参加全国国立大学统一会考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林文庆倾注心血,乐育人才,备受赞赏。
  1934年初,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陈嘉庚在南洋的企业被迫收盘,厦门大学的经济来源乾竭。林文庆为学校分忧,捐出自己的薪金六千银元,并亲自到南洋募捐,对维持厦门大学竭尽了全力。
  热爱祖国
  林文庆是一位英籍华人,1895年,他正26岁,被选为海峡殖民地立法议会的华人议员。1898、1901和1915年又三度当选。他还受封为太平局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宣誓效忠英国,组织英籍华人支持英国对德国作战。1919年他获得大不列颠帝国勋章。然而,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他在《海峡华人杂志》上发表文章,激励在海外出生的华人“接受炎黄子孙所共有的传统”,“进一步尽其光荣天职”。
  1898年4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在中国掀起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这股维新变法潮流,很快传播到新加坡、马来亚和南洋其他地区的华侨社会之中。1900年,康有为变法维新失败,流亡到新加坡时,林文庆和邱菽园仗义收容了康有为。
  林文庆早年在英国时就认识孙中山,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深表同情。孙中山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到新加坡,企望促进孙中山与康有为商议合作。康有为误认为宫崎等人是清政府派来暗杀他的,急忙请求英国殖民政府将宫崎拘禁。孙中山得知后,于1900年7月9日从越南西贡赶到新加坡,请林文庆协助营救宫崎。林文庆满口答应。经他向英国殖民政府疏通,宫崎寅藏很快得到释放。
  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搬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捏造的所谓“黄祸论”,作为侵略中国的借口。林文庆在《新加坡自由报》上发表文章给予驳斥,并针锋相对地指出帝国列强给中国带来的是“白祸”,並用资本主义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灾难,说明“白祸”比“黄祸”更为可怕。1906年2月,孙中山到新加坡组建同盟会,林文庆申请加入。他的爱祖国活动,激起英国殖民政府的不满,在报纸上攻击林文庆是“持有英国护照而替中国人民服务,是想要两面沾光”的一个可怕分子。但是,他不怕威胁、恐吓和讹诈,仍然继续从事各种爱祖国活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于1912年到南京担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长。1916年又担任外交部顾问。他先后获得中华民国二等嘉禾章和二等文虎章。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加坡华侨在陈嘉庚的领导下,掀起支援祖国抗日战争的高潮。年近古稀的林文庆,发挥他的演讲才华,号召海外土生华人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拯救中华民族。1938年7月7日,他在纪念抗日战争一周年的侨民大会上,公开呼吁华侨、华人“要不顾任何艰难困苦和牺牲来拯救中国”。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林文庆已退休在新加坡。1957年1月1日,他不幸病故。
  精英后继
  林文庆的儿子林可胜,1897年9月20日出生于新加坡。8岁时被送往英国就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服兵役,被分配在英国南部朴茨茅斯附近的印军医院当外科助理医生。战后复学,于1919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连续获得医学内、外科学士学位,并留校当生理学讲师。1923年,曾以美国罗氏基金会研究员名衔,赴芝加哥大学从事医学研究,先后获得哲学与科学博士学位。
  1924年,林可胜学成回到中国,应聘于北平协和医学院,任生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是协和第一个华人教授。在10多年期间,他多次在英美各国生理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声誉遍及国内外。1926年,他创建中国生理学会,次年创办《生理学杂志》,并出任主编。1928年至1930年,他出任中华医学会会长三年。
  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林可胜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反抗日帝入侵,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后在贵阳图云关创设红十字救护总站,除办医校及训练示范病房外,还附设药品及医药器材制造厂。他主持的救护总站先后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个战区服务,并在五个战区设立分站。有一年圣诞节,救护总站正在举行节日晚会,不收容前方送下来的病员。林可胜闻讯,立即命令停止晚会,紧急集合医护人员打开训练示范病房,安置全部伤病员,他一直忙到第二天黎明乃止。1940年陈嘉庚先生率领南侨慰问团回国慰劳视察,对林可胜的救死扶伤精神备加赞扬,并主动承诺逐月由南侨总会捐助一万元给救护总站作经费。
  1942年至1944年,林可胜奉命随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任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史迪威的医药总监,多次得到重庆国民政府的嘉奖和英美政府的授勋。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他出任国防医院院长,创立军医中心教育制度,培训中国自己的一代军医。
  1948年,林可胜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蒋介石拟任他为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他坚辞不就。1949年5月,林可胜前往美国,先后任伊利诺大学客座生理学研究教授、克雷顿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与药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聘于印第安纳州迈尔斯官验所,负责生理药理研究所工作及医学科学系研究指导。
  林可胜早在三十年代巳发现肠抑胃素,著称于世界医学界。晚年,他对疹病及止病机制作过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论文10多篇。世界不少医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争相聘请他。1961年,香港大学授他予科学博士名誉学位。他重点研究“胃组织的新细菌”、“胃荷尔蒙与油的关系”以及“痛的生理学”等。关于“痛的生理学”,林可胜在德国拜耳药厂任研究主任时,通过狗神经系统解剖全图,根据组织学、细胞学原理,发明了A K K a——Zerser新药。该药巳载入药典。可借,这位后继精英林可胜博士于1969年3月7日病逝于1度牙买加金斯敦。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马来西亚葬人陈祯禄”、“美籍华人企业家苏杭民”、“著名爱国侨领庄西言”、“父子双博士”等3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同永
责任者
邱思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