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氏艺术家兄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24
颗粒名称: 汤氏艺术家兄弟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13
页码: 29-41
摘要: 编者:著名导演艺术家汤晓丹,从影生涯60年,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过重大贡献。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世界知名画家、音乐指挥家汤沐黎、汤沐海,被誉称为“一门三杰”,在世界影坛、画坛、乐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为祖国增了光,为世界添了彩。汤老是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人。他热爱家乡,关怀桑梓,特将记述移居海外的两个儿子的长文和致政协华安县委员会的信一並转来。谨此致谢,並予整理发表。这对名震海外的“汤氏艺术家兄弟”,就是我的两个儿子汤沐黎、汤沐海。大儿子汤沐黎,1947年10月22日在上海出生。汤沐海聘用四个国际经纪人,为他在世界范围内的指挥活动作好安排。汤沐黎到英国后,每年都在皇家美术学院举办个人大型画展,深受舆论好评。
关键词: 汤氏 艺术家 兄弟

内容

编者:著名导演艺术家汤晓丹,从影生涯60年,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过重大贡献。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世界知名画家、音乐指挥家汤沐黎、汤沐海,被誉称为“一门三杰”,在世界影坛、画坛、乐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为祖国增了光,为世界添了彩。
  汤老是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人。他热爱家乡,关怀桑梓,特将记述移居海外的两个儿子的长文和致政协华安县委员会的信一並转来。谨此致谢,並予整理发表。
  我的两个儿子
  1989年3月,在美国名城辛辛那提市,因为一对中国艺术家兄弟同时在画展和音乐会上展现惊人才华和戏剧性团聚,成为报刊、电台、电视台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引起美国艺术界朋友的高度重视,也成为艺术爱好者的狂热话题。1983年,BBC电台也以“汤氏艺术家兄弟向世界挑战”为题作了全球性广播。中国一些听众收听后,还特地给我打来电话,表示祝贺。
  这对名震海外的“汤氏艺术家兄弟”,就是我的两个儿子汤沐黎、汤沐海。作为一个父亲,我为有这样出类拔萃的儿子感到兴奋和欣慰!作为老一代艺术家的我,又为这样名扬四海的祖国后代感到十分自豪。
  大儿子汤沐黎,1947年10月22日在上海出生。1978年,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班,1981年被选派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深造,成为“十年浩劫”后在国外第一位取得学位的中国画家。1983年,汤沐黎被英国极有权威的“彼得·莫尔斯基金会”选为当年最佳画家之一。在英国深造的四年里,他的油画被英国高层机构所收藏,表特侯爵夫妇、汉波顿爵士也悬挂他画的肖像。英国BBC电视台在摄制连续电视片《龙之心》时,除着重介绍汤沐黎外,还专程从伦敦到中国来为汤沐黎的父母拍摄镜头,一起向世界播放。1985年,他用积蓄的10几万英镑购置大量教学用具,全部用集装箱托运回国。后因故被迫受聘于美国纽约州的世界名牌大学“康奈尔大学”艺术系。在美国,他的《白花女裸》获全美“最佳民意奖”;油画《垂锦女裸》,获第75届美术年展一等奖;另三幅风景画获得“迪克·布里兹奖”。1990年,汤沐黎携带妻子周柳华和两个神童女儿汤芸、汤茔移居加拿大。
  小儿子汤沐海,1949年7月10日生在上海。自幼喜欢音乐,颇有天赋。1965年应征入伍。1970年复员回沪,入工厂当工人。1974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1978年,经国家统考合格,被选送西德慕尼黑音乐学院深造。由于学习成绩出众,升大师班亚取得高学历文凭。汤沐海的天赋和勤奋,深受世界指挥大师卡拉扬的赏识。卡拉扬收下他为第一位中国弟子,也是最后一位的“关门弟子”。
  经我国政府特许,汤沐海海外来去自由,每年有九个月时间在国外执棒指挥,三个月到北京为祖国训练乐队,开音乐会。汤沐海聘用四个国际经纪人,为他在世界范围内的指挥活动作好安排。
  汤沐海现在是葡萄牙皇家乐团、比利时交响乐团、澳大利亚昆士兰交响乐团的音乐总指挥。他的音乐基地是德国的慕尼赫、柏林等大城市,在那里指挥著名交响乐团作定期演出。近几年,他也几次回国带中央歌剧院、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乐队到国外演出,获巨大成功。
  自1983年起,汤沐海穿梭于世界乐坛,在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开大型音乐会,听众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汤沐海巳成为当今世界乐坛上唯一的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世界第一流指挥大师。
  汤沐海的妻子郭树青和儿子汤小海,巳旅居澳大利亚悉尼市。
  下文,较详地说说汤沐黎、汤沐海两兄弟:
  世界知名画家汤沐黎
  希望破灭 自学成材
  汤沐黎是世界知名油画艺术家。
  他自幼喜欢用彩色铅笔涂画各种线条和艺术形象,也善于用橡皮泥捏成小人或小动物,展示出丰富的想象力。读小学时候,坚持每周按规定时间到上海少年宫学习绘画。他创作的第一幅写生彩色水粉画《工地》,荣获澳大利亚举办的国际儿童画展二等奖。当他考进上海重点中学五十一中后,兴趣发生了变化,数理化各科成绩优秀,便想长大后当科学家。但他负责学生宣教委员,对开展文娱活动从不停止,还坚持五年办了图文並茂的黑板报。1966年,高中毕业碰到十年动乱,社会上掀起“读书无用论”的逆流。他想升学当科学家的希望破灭了。因为我遭受不白之冤,直接影响到他的前途。1968年,他被分配到牛奶公司为牛牧草。当搬运工时,每天搬上搬下的饲料有六吨之多。当挤奶工时,落后的人工挤奶法常常叫他被奶牛踢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汤沐黎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醒悟:要走自学成材的道路,使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之余,重新拿起画笔坚持习作。在牧场劳动五年间,他没有中断过一天作画。这是炎黄子孙所特有的勤奋、拼搏精神。
  1972年,他创作的第一幅油画《接班人》,就是以牧场挤奶工为题材的。这幅画由《人民画报》发表时,还加上对作者的佳好评介,用17国文字向世界发行。一画初成,他又手不停歇地进行业余习作,还到结核病医院体验生活,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琢磨,以针刺麻醉为题,用自己认为理想的角度、色彩和光影完成创作,参加上海美展,又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美展,全国各大报都评介《针刺麻醉》画得好。因为它是在一片红海洋的喧闹声中唯一表现刹那间宁静气氛的艺术品。《人民日报》在总结这次美展时特别提到汤沐黎的成就。罗马尼亚画报和美国的百科全书都转载这幅画。它现在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汤沐黎业余创作的《转战陕北》、《毛主席接见知识青年》,还有多幅肖像画,都在上海展出。他的《春雨》,除报刊刊载外,还在全国工人巡回画展中与全国美术爱好者见面,受到赞扬。可是,在一片赞扬声中,上影厂工宣队突然派人到汤沐黎的所在单位,无理指责他画的先进女工形象,是给自己的母亲树碑立传,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所幸者,汤沐黎所画的每一幅画都事先请示过组织,连确定谁为模特儿也慎重研究过。结果,工宣队派去的人,神气活现的走进牧场大门,却灰溜溜的走出牧场大门,自讨没趣。
  1978年,汤沐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油画专业。一年中,他不知疲倦地迈着大步向前进,在钻研油画技艺同时,还练得一手高超的摄影技巧和一口流利英语。他的毕业创作《霸王别姬》,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十几家大报、刊物都争相发表。1979年,汤沐黎参加由政府组织的留学生考试,获文化部第一的考分,遂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在英国的巨大成就
  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攻读,汤沐黎积累了渊博的各学科知识,又操一口流利的英语,英国授予他“亚非拉学者奖学金”,使他有条件利用在英国学习的五年时间,遍访了欧、美、亚、非各洲近30个国家,观摩並实地考察成百所的世界著名美术馆和美术院校,搜集和掌握大量的第一手创作资料。1984年,他便获取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绘画系硕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在英国取得学位的画家。
  汤沐黎到英国后,每年都在皇家美术学院举办个人大型画展,深受舆论好评。因而英国各大机构都争着收藏他的作品,无论在帝国理工学院、利兹市政府或者莱兹特州政府,都可以看到他的油画作品挂在显著的位置;英国上层社会也常邀汤沐黎画像。皇家嫡系表特侯爵夫妇和汉波顿爵士的家中,都把汤沐黎的画挂在豪华大厅中;英国报刊经常发表他的作品,或是请他画插图、漫画,刊物销路也因有汤沐黎的画而大增起来;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美术系和中英中心,也定期请他作艺术讲演,内容包括世界美术史,学者专家对汤沐黎的博学多才,惊叹不巳。汤沐黎在英国的创作活动,被B BC电视台摄入《龙之心》(英文剧名H EA RT OF THE DRA G ON)电视剧中,在世
  界各国播出。这部电视剧在法国得了奖,导演因而名利双收。英国伦敦BBC电台多次派出记者采访汤沐黎,並在华语节目中反复作了世界性宣传报导。1984年,他被英国极富权威性的彼得·莫尔斯基金会评选为1983年最佳画家之一。除了13位英国当代大艺术家外,中国画家只有汤沐黎一人享受这种荣誉。他的巨幅油画《孙中山伦敦蒙难》,和其他大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同时在利物浦市立美术馆和都柏林的道格拉斯·海德美术馆举行盛大画展,受到英国美术界、学术界的高度赞扬;观众十分喜爱汤沐黎的作品,接踵预定他的画作。
  1988年,汤沐黎在加拿大从事旺盛的创作活动。他的巨幅油画在蒙特利尔市的DDO市政府内悬挂着。他的个人大型画展作品,全部被抢购收藏,许多加拿大朋友还争着向他预订风景画和肖像画。1991年1月24日,蒙特利尔市《星期邮报》记者采写专栏介绍汤沐黎,还登载汤沐黎及夫人周柳华的巨照,全文发表汤的谈话。频传的喜讯,都是祖国亲人们十分兴奋的消息!
  汤沐黎以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现实主义的大艺术家风格,正在征服世界许多美术爱好者,因而受到他们的崇拜。
  调整画展时间的一曲
  1989年,汤沐黎在美国名城辛辛那提市最负盛名的克鲁生画廊举办个人大型画展。
  这次画展,早在一年前就签下了合同。临展前,克鲁生画廊负责人温丝顿·弗莱丽小姐突然得知汤沐黎的弟弟汤沐海要到辛辛那提市指挥音乐会,便主动找到汤沐黎,执意要重新安排画展日期,让哥哥汤沐黎的画展和弟弟汤沐海的音乐会在辛辛那提市同时举行。辛辛那提市《询访报》立即以“艺术家兄弟第一次团聚”为题,作了对兄弟两人的采访报道。温丝顿·弗莱丽小姐说:“这样的事真是太巧,真是难得的团聚! ”
  于是,汤沐黎画展和汤沐海指挥音乐会同时举行。这在国际艺术活动中还属罕见。
  汤沐黎、汤沐海自1979年相继出国后,兄弟俩都各自忙自己的事业,别说见面,连信都没时间写,只能在音乐或画展间歇时,打个电话就算传送了手足情。这一次,两人都以世界名人身份相聚在辛辛那提市,又在艺术活动中会晤见面,确是极其难得的事情。
  真巧,汤沐黎的画展还是在汤沐海演出的音乐厅画廊展出的。这就给音乐厅落成100周年纪念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布置好画展的温丝顿·弗莱丽小姐高兴地对来访的记者说:“我必须告诉你们,汤沐黎先生的画大大超出了我的期望。这些画真了不起,它是以中国画家独具的慧眼和高超的技艺画出来的美国风景画,尤其那幅美国著名的游览胜地——科拉拉多大峡谷,比真的大峡谷还雄伟壮丽。汤的风景画具有他独特的风格。”
  汤氏艺术家兄弟的画展、音乐会同时举行时,中国总领事汤欣波专程从纽约飞抵辛辛那提市,与该市市长查理斯·济肯商谈文化交流,当晚还出席了汤沐海的音乐会,参观汤沐黎的画展。
  美新闻记者得知汤沐黎的弟弟汤沐海指挥著名的伦敦英国爱乐乐团,並与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合作,要在辛辛那提市演出,特地安排了兄弟两人同时于3月16日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汤沐黎就世界美术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汤沐海也对世界交响乐指挥谈了意见。早在1983年他们俩曾在伦敦第一次会见,英国BBC电台当晚就以“汤氏兄弟向世界挑战”为题作了广播。中国一些听众收听这节广播,还专门给我打来电话,表示欣喜的心情。
  画展和音乐会期间,辛辛那提市新闻媒介连续报道,赞评宣传近一星期之久。画廊负责人温丝顿·弗莱丽小姐为她的这次安排获得成功,感到非常高兴。
  1985年,汤沐黎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系。他每年在大学里举行两次画展,又遍访美国各州的康奈尔俱乐部,用流利的英语作艺术演讲。他的渊博知识,博得听众的崇敬和爱戴。他的油画作,美国强生银行、纽约工商银行、密得兰提克国家银行、加州联合银行和伊色加市政府都向他预订;著名的哈佛大学、纽约市林肯中心以及长岛、罗彻斯特、牛水城、费城、肯州、俄州、辛辛那提、新泽西州等的最大展览厅,都与他订约办个人画展。美国的欣赏家、收藏家盛赞汤沐黎用东方人的慧眼画西方风景画,首先叫人们感到新奇,而这种新奇又是画家用极其美妙的心灵语言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汤沐黎这位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画家所独具的灵感。
  汤沐黎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艺术家的任务是不让人们在生活中失去美的东西。”他用他的艺术创作,把“美的东西”献给世界。1987年,他的三幅风景油画获得“迪克·布里兹奖;”《白花女裸》油画,在美国全国裸体画展中获得“最佳民意奖”,《垂锦女裸》油画,在75届美术年展上得了一等奖。一幅幅的画作,一次次的得奖,也是一回回的向世界奉献“美的东西”。
  纵横世界乐坛的指挥家汤沐海
  从挫折中醒悟人生
  汤沐海是今日国际乐坛上演出最频密的中国出生的世界著名指挥家。他所到之处,报刊、杂志均以显著版面登载有关评述汤沐海的文章,誉称“‘音乐皇帝’的中国留学生汤沐海”、“中国乐坛的一颗新慧星汤沐海”、“乐坛骄子汤沐海”、“纵横世界乐坛的指挥家”、“愿调律吕尽平生的汤沐海”。他指挥的音乐会,场场爆满,听众情绪热烈,谢幕竟达26次之多。他为中国,为世界正在努力作贡献。汤沐海1949年生在上海。自幼显露音乐天赋。五岁时,他的妈妈省吃俭用给他买了一架钢琴,让他经常学着弹弹,还请教师辅导,培养他的音乐情操。可是,汤沐海步入音乐的道路並不一帆风顺,挫折使他醒悟到了许多只能会意的人生真理。用他的话说,则是“对我有好处,我得到了锻炼。”
  在十年浩劫前夕,汤沐海应征入伍。后来,因为受父亲汤晓丹“莫须有”的冤案株连,被迫复员进工厂当工人。他在工余,仍然勤奋自学作曲,积极参加社会文艺活动,是文化宫、青年宫里的活跃人物。
  1973年,汤沐海以优异成绩考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毕业后,指挥过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显露出他的天赋和功力。1979年,他参加国家举行的首届留学生考试合格,被选送联邦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深造,获得大师班最高学历文凭。
  指挥大师卡拉扬对汤沐海的勤奋、天赋给予高度赏识,亲自邀请他指挥柏林爱乐管弦乐团。世界乐坛大师伯恩斯坦访问慕尼黑演出时,亲自提名请汤为助手。著名指挥家日本小泽征尔邀请他参加波士顿邓肯音乐中心的演出活动。频密的演出,使汤沐海迅速成为八十年代世界乐坛的传奇人物。
  搏击风浪 争取机遇
  1982年10月,卡拉扬基金会在西柏林举行“国际卡拉扬指挥比赛”。汤沐海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报名参加,大赛前还自费专程回上海找乐队排练比赛曲目。比赛开始,他顺利地闯过了第三轮决赛,每轮都以最高分遥遥领先。正当他充满信心去摘取皇冠上的宝石时,一个国家的评委突然发难,说汤沐海巳超过比赛所规定的年龄,提出应取消比赛资格(其实,汤沐海刚刚超过比赛规定年龄,是因为比赛日期因故推迟而造成的。)
  这是比赛场上难得发生的重大事件。于是,柏林交响乐团经理以非常惋惜的心情将这件事电告了卡拉扬。卡拉扬是举世共知的爱才伯乐,特地专程赶到比赛现场,当众宣布决赛推迟30分钟。他对汤沐海进行了单独考试。汤沐海的心情十分激动,尽情发挥所有学到的技艺,並对作品的深刻涵义作了精辟的解释。一曲结束,卡拉扬当场决定:“从1983年开始,汤沐海作为世界著名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为了让比赛顺利进行,请汤先生退出比赛。”
  这个荣誉,无疑比取得比赛第一名珍贵得多。那次比赛,最后还是以第一名空缺而结束。
  汤沐海认为那一次比赛,对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说,根据他的实践证明,人的机遇总是永恒的,但要靠自己搏击风浪去争取。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新的机遇总是会不断出现的。其实,每一次机遇,都不过是向新的目标迈出的第一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有在国际文化商品的海洋中永不停息地搏击风浪,才有可能真正到达光辉的艺术世界。
  明星魅力 精确敏锐
  几年来,汤沐海不停地穿梭于世界各国名城大乐团,到伦敦、巴黎、罗马、苏黎士、旧金山、以色列、南朝鲜、香港、台北等地指挥音乐会,並与梅纽因、佛湟、罗斯特罗波维奇、朗派尔、小奥伊特赫、柏瓦蒂、郑京和等世界名流合作。汤沐海的指挥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蜚声乐坛,人们都羡慕他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到处有知音。
  汤沐海用他俊朗的、具有明星魅力的面孔,优雅翩翩的风度,精确而富有指示性、戏剧性的指挥动作,细腻敏锐和深具东方人思考的演释,以及拥有多样化的曲目,征服了合作者和听
  众。
  指挥《新世界交响曲》的演奏,显露了汤沐海对西洋交响乐的深刻理解和控制乐队的本领,使演奏的速度比一些名指挥的速度要快一些。特别是对第三、第四乐音的快节奏,他指挥的乐队仍整齐不紊。他对第二乐章的处理非常感情化,用英国号的柔和音色来显示乐章中的一点伤感,使听众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音乐仙境中。汤沐海这位出色的指挥家善于把乐队控制在自己的双手之中,使他成为沟通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把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通过指挥传递到听众的思想之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无怪记者誉称他是“闪烁着光芒的世界指挥之星”,並预测汤沐海“将是国际乐团第三梯队的指挥大师”。
  1988年,汤沐海与中央歌剧院参加在芬兰举行的萨沃林纳歌剧节,首次上演了用华语演唱的歌剧《卡门》和《蝴蝶丈夫》,一个三千个座位的剧场无一虚席。汤沐海精湛的指挥艺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地报纸一致惊赞“又一颗指挥新星在萨沃林纳诞生”。芬兰歌剧院经理翘起大姆指,说他不愧是世界第一流的大指挥家。
  “中国需要我,世界也需要我”
  汤沐海除担任葡萄牙交响乐团、比利时交响乐团、澳大利亚昆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外,还担任中国中央乐团的常任指挥。他与中央乐团订立协议,每年回祖国帮助训练乐团,参加演出。回国期间,又兼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指挥。 1986—1987年,他两度率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访问东西欧九国。由于汤沐海的指挥,该交响乐团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中国唱片总公司还以演出剧目谢·瓦·拉赫玛尼诺夫的e小调第二交响曲〔作品2 7〕灌制了唱片。
  1990年8月,北京音乐厅新安装的管风琴正式启用时,在国际乐坛享有盛名的汤沐海回国指挥。他与澳大利亚出色的钢琴家罗伯特·博根作了精采合作,使北京音乐厅的里里外外热闹非凡。他在舞台上,其对作品的理解有时是以大幅度的狂烈动作表现出来的。也许由于他的澎湃激情作导引,使沉静的交响乐团也表现得热情和激扬。汤沐海手执银棒,向空中着力一点,身体猛力前倾,旋即又仰天长望,《德沃夏克》的狂欢序曲随而鸣响遐迩,瑰丽的色彩,欢腾的情绪,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宛如一幅画卷,随着乐曲的行进,渐渐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是一部宏大的组曲,其神奇的幻境,童话式的遐想,经过他在指挥上的独到解析,醉迷全场。当圣桑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奏起时,汤沐海周身震颤,似乎要把作品中满蕴的辉煌瑰丽立刻洒向世界,最后一个音符伊逝,而场上掌声雷动。他巳经出台谢幕七、八次了,听众依然热烈鼓掌。汤沐海只得添上一曲再谢。
  音乐会终场,人们依恋地久久不愿散去。有一位听众边走边说,听汤沐海指挥的音乐会“是一种文化积累,将受益一生。”
  散场巳近两个小时,汤沐海送走了后台祝贺的领导、外国使节和朋友,然后才离开音乐厅。可是门口巳经聚集了几十位音乐爱好者等待他签名留念,报馆记者也围住他进行采访。当他回家时,巳报清晨二点钟。他没有歇息,赶快整理行装。因为早晨七点必须赶到飞机场准时出行。
  汤沐海的日程安排得很紧。可以说,他的时间都是在排练厅、演出厅或者旅途中渡过的。他说:“中国需要我,世界也需要我!”他都是为了中国,为了世界而辛劳奔波。
  附:
  汤晓丹致政协华安县委员会信
  政协华安县委(员会):
  来信收到。谢谢!
  您们每次寄的《华安文史资料》,我都收到。所刊文章,极好.
  关于我的两个儿子的材料,我是从自己即将出版的回忆录中抄摘的。您们如能全文照登,对家乡的青年,可能更有促进作用。因为他们兄弟二人的聪明加上勤奋,並且首先是勤奋,所以才能有今天的成就。这是很值得同时代人甚至后代人思考的。尤其是兄弟二人的艺德,深受世人称颂。我对他们,已跳出了父与子的家族框框,所以能讲公平评议。这一点,也希望您们和读者理解。
  现在,我已看到汤家第三代幼苗的好兆头。我的小孙女十一岁不到,已经在国外用法文和英文发表文章了,将来肯定比她的父亲还强。这是我们家乡的水土好,才能培养出好后代。致礼
  汤晓丹1992.4.24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马来西亚葬人陈祯禄”、“美籍华人企业家苏杭民”、“著名爱国侨领庄西言”、“父子双博士”等3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晓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