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 内应外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303
颗粒名称: 兵临城下 内应外合
分类号: E289.257
页数: 2
页码: 114-115
摘要: 古县一役,清军反败为胜,滋长骄傲轻敌思想。为以武力迫逼郑军受抚,清军于顺治十年五月出兵围攻海澄,相持两个多月,屡遭郑军伏击,结果精锐尽失,败退漳州。固山金砺也因此被调回北京。固山金励一走,郑军乘胜再次围困漳州。顺治十一年清廷又把总镇王邦俊调走,新任张世耀人地两疏,一筹莫展。漳州再次被围后,刘国轩乘总镇张世耀新上任,兵将尚未协调之机,暗派舅父江振曦、江振耀赴厦与郑军密商,约日兵临城下,献城归降。郑成功夺取漳州的胜利,是他戎马生涯中的大转折,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郑成功 漳州城 进军

内容

古县一役,清军反败为胜,滋长骄傲轻敌思想。为以武力迫逼郑军受抚,清军于顺治十年(1653)五月出兵围攻海澄,相持两个多月,屡遭郑军伏击,结果精锐尽失,败退漳州。固山金砺也因此被调回北京。固山金励一走,郑军乘胜再次围困漳州。顺治十一年(1654)清廷又把总镇王邦俊调走,新任张世耀人地两疏,一筹莫展。
  郑成功平时求贤若渴,师旅所至,即访求当地俊彦,尊置军中,以备咨询。顺治九年(1652)进军长泰、闻邑士林晋庵(举人)学问渊博,志行高洁,他不辞戎马辛劳,专程到塘迹村拜访,虚心请教抗清大计。林晋庵在畅谈如何恢复抗清大业后,说到挚友刘国轩精通轁略,胆识过人,现任漳州清军千总,寄身清营,志存报国,是难得的贤才。成功请为致书刘国轩,促其归郑军共图大计。⑲漳州再次被围后,刘国轩乘总镇张世耀新上任,兵将尚未协调之机,暗派舅父江振曦、江振耀赴厦与郑军密商,约日兵临城下,献城归降。郑成功审时度势,于顺治十一年(1654)十一月一日密令甘辉、林胜、戴捷等将领取城。是夜满天星斗,郑军“云梯登南门城,国轩已令人牵引而上。郑军兵不刃血,直入城中。总镇张世耀、协将魏标、朴世用、知府房星烨、理刑王元衡、知县刑虞建等知郑军已进城,是早俱来降”。
  ⑳初四日郑成功抵漳州,“授刘国轩都督佥事,管护卫镇事,授江振曦大监督。其辖将领,俱有升赏。归降文武官员照旧任事,惟总镇张世耀调军前任用,以助剿前镇戴捷镇守漳州”。㉑郑军在城中纪律严明,秋毫无患,百姓无惊,安居乐业。受郑军安抚政策的感召,随后“漳属各邑,以次归附”,郑成功进军漳州的夙愿终于实现。
  郑成功夺取漳州的胜利,是他戎马生涯中的大转折,具有重大意义。一、使漳州及属邑、厦门、金门联成一片,扩大抗清基地,进可攻退可守,有利军事行动。二、郑成功利用漳州物产丰富之利,多方蓄粮裕饷,开展对外贸易,丰足军需给养,从经济上巩固抗清基地。三、郑成功原是一个书生、从南澳起兵,经过反复争夺漳州的战争磨炼,与清廷和谈的政治较量,显示了雄才大略,成为一面抗清旗帜,许多抗清志士纷纷慕名来归,壮大了抗清力量。四、郑军由一支队伍焕散的“乌合之众”,成为一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勇敢善战的队伍,为以后壮大势力,誓师北伐,收复台湾,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工委活动记述、漳州解放前夕解放大同盟的组建及其活动、芗城统一战线工作回顾、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生产、骨伤科名医章宝春、漳州图书文具业近代发展状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