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地方志编纂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277
颗粒名称: 芗城区地方志编纂经过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9
页码: 35-43
摘要: 新编《芗城区志》经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定验收,于199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发行,向新中国五十华诞献上一份厚礼。《芗城区志》的编者,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公正记述自南北朝时梁武帝大同六年龙溪建县以来的历史功过是非及经验教训,重点详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芗城的社会发展全貌。上述旧志部份内容删除封建糟粕后,收入新编《芗城区志》,追溯事物发端。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曾积极倡导修志。5月3日,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成立,市长阮其尾任编委会主任,吴亚登任办公室主任。
关键词: 芗城 地方志 编纂

内容

新编《芗城区志》经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定验收,于199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发行,向新中国五十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芗城区志》的编者,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公正记述自南北朝时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龙溪建县以来的历史功过是非及经验教训,重点详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芗城的社会发展全貌。《芗城区志》共纂40卷212章785节296.4万字,分上下两册,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有特殊体例的区域性著述;是一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垂鉴后世,有独特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地情书;是一部可以赢得读者信赖的社会科学文献。
  (一)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旧龙溪县共修纂县志4次,始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龙溪知县刘天授修,林魁、李恺等纂《龙溪县志》8卷;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县江国栋修,陈元麟、庄亨阳等纂《龙溪县志》12卷;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吴宜燮修,黄惠、李畴等纂《龙溪县志》25卷;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八十四(蒙古人,出生时其父84岁而取其名),重刻乾隆版《龙溪县志》,着吴联薰等增补2卷附后。这些旧县志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规制、学校、坊表、赋役、水利、坛庙、军制、恤政、风俗、古迹、职官、名宦、选举、人物、烈女、仙释、物产、祥异、杂记、艺文等,以封建社会的立场、观点记述之。民国34年(1945年),曾任龙溪县教育科长的陈鉴修,编纂《龙溪新志初稿第一辑》,只编文征、轶闻、人物三篇,不知何故无续编。上述旧志部份内容删除封建糟粕后,收入新编《芗城区志》,追溯事物发端。
  (二)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曾积极倡导修志。1956年,国务院曾把编修地方志列入国家科学十二年规划二十个重点项目之一。1980年,中发(1980)16号文件提到要编史修志,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也多次提倡。1983年,中宣部就开展和加强地方志工作发过文件。1985年,国务院正式把编修地方志工作列入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下,全国出现“盛世修志”的喜人景象。1985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1986年12月,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确定在2000年或稍长点时间达到省、市、县志书都出齐。
  1984年初,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2月,举办方志编纂骨干培训班,时间半个月,吴亚登同志代表漳州市参加培训。5月3日,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成立,市长阮其尾任编委会主任,吴亚登任办公室主任。8月,全市调16名干部参加地区历时一周的修志培训。10月,吴亚登赴修志工作开展较早的四川省什邡县、灌县、彭县取经学习。1985年3月,调整市地方志编委会,由委员23人组成,市长梁绮萍任主任,市委常委魏郑池为副主任。全市共组建专业编志小组22个,发动93人参加撰稿,计划于1989年完成编纂《漳州市志》38卷,约120万字。1985年6月19日,召开全市局级以上干部大会,梁绮萍市长作修志动员报告,随即在全市范围内掀起编修地方志高潮。7月,由于地市行政体制改革,原漳州市(改制后更名芗城区),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也随着机构改革而撤销,工作人员除离退休外,余者人员和资料全部移交地区方志办公室。在芗城刚掀起的修志高潮,不得不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一搁就是十年,无人过问。
  (三)
  1995年6月,在云霄县召开《云霄县志》三级审稿会期间,省、市方志委领导正式提出芗城区应成立修志机构,编修《芗城区志》。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于6月27日成立芗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区委书记黄和东为编委会名誉主任,区长陈庆元为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于建生和和副区长曾文邦为副主任,具体领导修志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汪照元兼任,办公地点设在瑞京路75号区档案馆二楼。1996年10月,芗城区党政机构改革,调整领导班子,11月4日,区地方志编委会亦跟随调整,区委书记游婉玲为名誉主任,代区长朱璋琪为主任。编委会办公室亦迁进区政府大院。《芗城区志》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格局,进行编纂,大体经历以下过程:
  一、拟订篇目
  篇目是志书的兰图,修志的工程框架,是突出志书具有资料性、连续性、地域性、广泛性特点的重要环节。1995年7月,第一次修订篇目系参考已出版的《龙海县志》、《平和县志》、《东山县志》、《晋江市志》、《南平市志》和江苏省扬州市的《广陵区志》的篇目设置为样板,邀请龙海市方志委主任黄剑岚同志参加研究拟订《芗城区志》篇目征询意见稿,初订38卷210章735节。后经五次修订,最后确定为39卷,212章,717节,卷名依次是:建置、自然环境、人口、街道乡镇、城乡建设、工业、农林、花果蔬菜、水利、乡镇企业、交通、邮电、商业、供销合作社、对外经济贸易、粮油、金融、财政税务、国民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芗城地方组织、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政府、人民政协、民政、劳动人事、群众团体、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医药卫生、体育、华侨、芗台关系、文物文献名胜、艺文著述、风俗宗教、人物,最后又增加了一卷名增篇3章7节。以上篇目经过修订,章节次序及其名称大部份根据资料内容作了增删变动和调整,提高著述性、科学性、可读性程度。
  二、培训骨干
  1995年8月上旬,区方志委在区委党校举办区志编纂人员专业培训班,时间四天,共48个单位选派65人参加。聘请省方志委副主任唐天尧、辅导处处长何明才、秘书林浩和东山县方志委主任黄启注、龙海市方志委主任黄剑岚、平和县方志委主任吴肇庆等同志担任教员。主要学习修志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方法步骤、体例要求,以及如何搜集、整理、应用资料等若干重要问题。
  1995年10月下旬与1996年1月上旬,又以会代训的形式,召开各分志主笔人研讨会,主要讨论解决搜集资料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编写经济门类的方法,和保持志书的著述性、科学性以及突出地方特色等问题。两次研讨共20天,基本达到预定效果。
  三、搜集资料
  区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后,发动区直机关、团体、银行、医药及各街道乡镇共75个单位参与修志,各单位为修好志书,共指定在职干部、职工或聘请离退休老同志共213人投入搜集、整理资料(人员名单已载入区志)。至1995年底,共抄录、复印历史资料约三千万字。解放后的资料多数来自区档案馆,少数从龙海市海澄档案馆、漳州市档案馆、漳州图书馆和各机关单位尚未归档的自存资料,约二千万字。民国时期的资料,主要由方志办组织人员从福建省档案馆、南京第二档案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福建师院图书馆搜集、复印约一千万字。
  四、编纂初稿
  编修地方志不是单纯的资料汇编,是为世修志,为业存史,为人写传,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区方志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鉴别考证,去伪存真,客观公正地记述历史事件。因此,区志的编写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按修志方案确定的编写单位应用所搜集的资料撰写部门分志初稿,经评稿会集体审查,并进行修改补充后移交方志办公室统一编纂(各分志撰稿情况附表于后)。第二步于1996年8月,区地方志编委会从参加撰写分志的二百多人中遴选8人组成编辑班子,进行系统的总编纂。
  编辑组按照“横排门类,类为一志”的篇目结构,应用方志的记、传、志、图、表、录等主要体裁,和“述而不论”的传统志书章法实施编纂。在内容上,条目竖写,系统、全面、详实反映事物兴衰起伏的脉络,摒弃旧志封建性糟粕,改变旧志重人文轻经济倾向,努力显现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基本特征。编者翻阅无数古籍资料,查证研究多处历史记载有争议的事件,核实数千个经济统计数字,走访许多史学家、老干部、老地下工作者和健在的历史老人。实地勘查数十处古碑、古墓、古建筑、古遗址,向省内外发信四百余件,查询芗城籍古今人物。对各分志初稿从内容、体例、文句、史实诸多方面进行反复多次的剪辑修改,于1997年5月,初步完成区志的初稿编纂,提交三级审稿会审查。
  五、三级评审
  1997年6月18—20日,区政府主持召开省、市、县三级方志委员会对《芗城区志》初稿的联合审查会议。参加会议共82人,出席领导有省方志委主任刘学沛、副主任唐天尧,市政府副市长张启琛、市方志委主任市府副秘书长黄源泉,芗城区委书记游婉玲、区长朱璋琪、区委常委于建生、副区长蔡月莲、区人大副主任吴家麟、区政协副主席林仲华。参加评审志稿的是省、市方志委及漳属九县(市)、泉州鲤城区、莆田城厢区方志委的领导、专家、学者,并提前一个月将志稿寄给评稿人审阅。区方志委全体成员、编辑和各分志主笔参加会议接受评议,认真听取和记录审议意见和批评建议,以备会后修改。会中,大家本着“言者无虑,闻者有益”的原则,进行“会诊”。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即找问题又出主意,善意提出修改意见和推荐资料线索。总的认为区志初稿基础较好,政治观点正确,内容充实,体例基本得当。速度之快为全省首创,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但由于时间仓促,上阵匆忙,经验不足,大部合格,小部薄弱,会后继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编修工作:
  (一)篇目中有的不够规范,章、节、目结构归属不当,有的文不对题,观点不明确,少数标题显得过长。
  (二)资料下限不齐,部份内容中途断线或缺乏事物发端,少数资料有误。
  (三)技术方法掌握不严,不够平衡,没有系统调整,有些章节小题大作,背景材料过多,卷首无题概述较空旷,以事系人材料少,典型事例不多。
  (四)整部志稿总纂不到位,规范性、整体性有待加强。此外,尚需补充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1、具有地方特色资料,着重反映中心城市特色;
  2、体现芗城区发展变化的起点、转折点和改革开放的资料;
  3、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资料;
  4、要项薄弱环节和重大事件资料;
  5、表现为芗城区建设者、开拓者、贡献者具有以人系事的资料;
  6、典型事例资料;
  7、最新科研成果资料。
  三级审稿会后,编辑人员集中精力针对会议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进行了连续八个月的系统修改,而后送省方志委员会审定验收。
  六、验收定稿
  1998年2月开始,已修改完的志稿,陆续寄送市方志委和省方志委审稿组层层审定、复核、验收,共同把住观点、资料、体例、特点、保密、文字等关,确保志书质量,于1998年9月全部定稿付印。
  1998年底,按区委指示,编写1996—1998年增篇,共3章19节12.2万字,列为区志第四十卷同书出版,至此,《.城区志》编纂工作全部完成。《芗城区志》的出版,填补了芗城自清光绪五年以来一百二十年间的历史空白,是二十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果实。
  附:《芗城区志》各分志初稿撰写情况表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工委活动记述、漳州解放前夕解放大同盟的组建及其活动、芗城统一战线工作回顾、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生产、骨伤科名医章宝春、漳州图书文具业近代发展状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同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