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274
颗粒名称: 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生产
其他题名: 芗城郊区食用菌生产记略
分类号: S-1
页数: 4
页码: 26-29
摘要: 人工栽培食用菌,现有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凤尾菇、木耳(白木耳、黑木耳)灵芝和竹荪八个品种的生产。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农村生产 芗城

内容

人工栽培食用菌,现有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凤尾菇、木耳(白木耳、黑木耳)灵芝和竹荪八个品种的生产。
  蘑菇:1964年,原龙溪地区外贸局派员赴沪学习蘑菇的人工栽培技术。1965起连续三年在我区原城郊公社的市尾、群勇、红旗三个大队进行试验性的栽培获得成功。为了把已经掌握的技术尽快地推广到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去,在地区外贸局的主持下,于1968年4~9月在我区举办首期蘑菇生产栽培技术培训班。我区参加培训的有上墩村李金狮,下洲村周俺知、周亚文,路边村韩海河、仙都村余金土、浦南村何火焰等。他们经过学习和实践以后都成为我区的制种专业户或栽培技术辅导员。为了解决扩大生产后的栽培菌种来源,地区外贸局于1970年在原龙海步文公社石仓大队创建菌种场,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
  我区发展蘑菇生产的初期,只限于集体经营。“文革”期间,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无领导状态。而食用菌栽培技术和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因此,生产发展缓慢。1971年,全区蘑菇栽培面积仅2.8万m2,单产只11.1斤/m2,收鲜菇180吨,产值18万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放宽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1979年经原漳州市蘑菇生产办公室批准,开始允许农民个体种菇;进入八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普遍认为食用菌基本上没有受到化学农药的污染,而受到世人的瞩目,并形成了一股“吃菇风”,因而蘑菇身价倍增,并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这是一个难得的出口创汇的机遇。在地、市外贸部门共同配合下,由漳州罐头厂创建蘑菇加工车间,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生产“水仙花牌”的清水蘑菇罐头,出口欧美各国,享誉国际市场。连续十几年为漳州市的出口创汇建立了汗马功劳,也为广大农村菇农增加了一笔丰厚的收入。
  为了鼓励和促进蘑菇生产的更快发展,由外贸部门牵头,配合各技术部门,进一步研究提高蘑菇生产的有效途径,着重抓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两大关键措施。在良种推广方面,主要有C1、08、20、111、8205等具有高产且适宜制罐的品种;在栽培技术上,大力推广“二次发酵法”新技术。1981~1982年菇季,开始在原城郊公社下洲大队,采用土锅炉蒸气加热床架式二次发酵栽培技术,首次试种695m2,平均单产比常规栽培法增产50%左右;1982~1983年菇季,继续在重点大队进行试验,全市共试种“二次发酵菇”面积41467m2,这次较大面积的试种单产比常规栽培法单产增产40%左右。实践证明,“二次发酵法”栽培蘑菇的新技术获得了成功,由此,进一步推动我区蘑菇生产的持续发展。在此期间,农资供销部门也大力支持蘑菇生产的发展,组织大批人员下乡,及时把所需的物资(消毒剂福尔马林、肥料过磷酸钙)送到广大菇农手中,为推广蘑菇生产新技术做出了努力。
  1994~1995年菇季,为降低生产成本,在浦南镇浦林村、天宝镇盘谷村试种稻田蘑菇共2.5亩,同时在天宝镇目溪村进行蕉园套种蘑菇300m2,均取得一定的栽培经验,但由于某些关键技术(主要是温、湿度的控制)未能完全掌握,所以至今仍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区的蘑菇生产,由小规模试种到大面积推广,单产、总产、产值基本上逐年得到提高。1971~1972年菇季,面积2.8万m2,平均单产11.1斤/m2,总产180吨,产值18万元;到1998年~1999年菇季,总产达3245吨,产值近千万元。但由于蘑菇生产受到外贸出口的严格制约,故各个年份都有较大的波动。目前,蘑菇生产在郊区四个乡镇中,以浦南镇处于领先地位,该镇1998~1999年菇季产菇2167吨,占全区产量的66.9%,其次是天宝镇,产菇912吨,占28.1%,再者为石亭镇,产菇101吨,占3.1%;此外,南坑街道办事处和后房农场只有少量栽培产量也少。芝山镇近几年重点发展村办企业,对蘑菇栽培已全部停止生产。
  二十年来,我区在发展食用菌生产中,主要以蘑菇生产为主。据统计,1999年我区食用菌总产量4070吨,其中蘑菇产量为3243吨,占食用菌总产量的79.7%。
  黑木耳:栽培品种为台湾43、G92、G93,栽培方式从吊袋栽培发展到墙式栽培。收购量从1994年起,每年均在300吨上下。主要产地在浦南镇,天宝镇、石亭镇也有部分栽培。
  草菇:我区七十年代末开始有少量栽培,由于外贸收购与出口量不能预定,加上草菇生产的产量不稳定,故发展速度不如蘑菇和黑木耳。为了改变草菇的生产落后状态,1993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香蕉主产区天宝镇的仙都、洪坑和过塘三个村及石亭镇的安山、香坂、下仓三个村,利用香蕉叶和闲置的蘑菇房改种草菇获得成功,1994年在天宝镇和石亭镇普及推广,栽培面积达32万m2,平均单产达10~15斤/m2。其中,从利用蕉叶和闲置菇房就可节约原料费用100多万元,加上草菇产值计增加收入达千万元。近两年来,又由于外贸出口受阻,价格下跌,草菇生产出现下降趋势。
  金针菇:1984,我区小坑头村村民黄清秀及龙溪农校职工林光华,分别于小坑头和西洋坪试种,品种为“三明一号”,区农业局土肥站也试种300袋,品种为“杂交19”,均取得成功,随后逐步予以推广。由于金针菇具有清香可口,又适于冬季生烫食用,故市场上甚为畅消。但由于外贸部门尚无收购出口,故发展势头不旺。
  漳州曾做八天“国都”
  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了震撼中外的“福建事变”(简称“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并以福州为“首都”。悬挂红蓝色(上红下蓝)中央嵌一颗黄色五角星,李济深为中华共和国主席。
  1934年1月,蒋介石调动了七个师的兵力,向福建人民革命军发动总攻击,1月13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通电,将首都移到漳州。当月21日下午蒋鼎文部攻占漳州,移都漳州的中华共和国政府便不幸夭折。因此,漳州曾做“八天国都”。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工委活动记述、漳州解放前夕解放大同盟的组建及其活动、芗城统一战线工作回顾、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生产、骨伤科名医章宝春、漳州图书文具业近代发展状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水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