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统一战线工作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273
颗粒名称: 芗城统一战线工作回顾
分类号: D613
页数: 8
页码: 18-25
摘要: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与建设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的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有幸地在芗城参加了这项既光荣又艰巨的工作,现就个人亲历的有关芗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情况记述如下。
关键词: 芗城 统一战线 工作

内容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与建设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的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有幸地在芗城参加了这项既光荣又艰巨的工作,现就个人亲历的有关芗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情况记述如下。
  (一)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22日正式建立龙溪县人民政府,在城区分设龙溪县城关一区、二区。
  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成立漳州市(今芗城区)。当年10月24日召开了漳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协商委员会委员13名,其中民主人士有蔡竹禅、洪秉章、魏静霞3名,对团结各界人士,促进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1952年2月中共漳州市委(今芗城区委,下同)建立统一战线工作部。由于漳州是龙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区统一战线工作重点,因此在1953—1954年和1958—1960年这两段时间,中共龙溪地委统战部与漳州市委统战部实行合署办公,领导力量有了加强。
  五十年代期间,根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的基本职能,主要做了对工商界、华侨界、宗教界、民主党派、社会人士的团结教育和党外人事安排等工作。
  工商界方面,1953年2月正式成立漳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委蔡竹禅。通过宣传过渡时期的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认真贯彻落实党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与“和平赎买”政策,着手组织调查、制定改造规划,帮助批发商转业,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经销、代销、加工订货和1954年在鹤沙玻璃厂进行公私合营试点。由于形势发展得很快,原计划用十五年完成对私改造的任务,提前于1956年1月完成了全市私营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全市私营企业通过清产核资,共有资金1132898元,私方从业人员1377人,其中由资方担任公司(工厂)正副经理(厂长)25人,股长和门市部正副主任27人,公司专业人员4人。所有制问题解决后,从1956年起,重点转入组织、教育改造,以业余政治学校和举办工商讲座以及组织参观等形式,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1958年还分三批组织工商业者骨干分子去南靖奎洋和郊区农村参加劳动锻炼,进行世界观改造。
  华侨界方面:1949年11月成立漳州归国华侨联谊会,主委苏宇中。据当时调查,漳州有华侨、华人51388人,港澳同胞22014人,归侨侨眷29347人。建国后由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许多华侨回国探亲、观光、旅游,有的送子女回国读书,有的携眷回国定居。依照“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侨务工作基本政策,重点抓接待、安置和发动广大华侨、归侨、侨眷为家乡建设服务。市委统战部推动有关部门共同做好以下工作:1、经常性组织归侨侨眷学时事、学政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规划建设“华侨新村”,帮助62户中上层华侨解决定居问题,其中有的是从龙海、平和、华安、南靖迁居漳州,既扩大了联系面,又可以争取侨汇;3、建立华侨缝纫工场、竹器工场、煤球场、自行车修配站、调料厂等,帮助200多名贫、难侨解决就业问题;4、由林开德、康两平、余炳炎等爱国华侨出面,筹资新建侨乡剧院、漳州旅社,发动参加省华侨投资公司,支持罐头厂、大华蜜饯厂扩大生产规模,为漳州机床厂争取外汇200万元购置57台新式机床,1960—1962年困难时期发动华侨购入进口化肥2000多吨,支援家乡发展农业生产,并先后由华侨捐资兴办华侨中学、华侨医院等公益事业。
  宗教界方面:1952年成立漳州市圣教联合会,主委洪秉章。后来按教别分开组织,1952年成立漳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释广心;1954年成立漳州市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后改三自爱国会)主委洪秉章;1957年成立漳州市天主教反帝爱国委员会(后改爱国会),主委蔡以仁。根据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尊重宗教人士的同时,又着重对神职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防止外来敌对势力的渗透。其间先后处理了在佛教中以“一贯道”为主的反动会道门活动;1955年揪出披着神甫外衣的反革命份子缪子山;1964年处理了基督教聚会处传道与境外教会联系,接受资助的事件,给予迁居长太劳动。
  民主党派人士方面:漳州原属县级市,五十年代初只有农工党和民盟几个成员,后来有所发展,农工党和民盟于1953年和1956年先后成立漳州直属支部,分别隶属厦门农工党和民盟市委领导。1958年8月农工党正式成立漳州市委,主委朱浴沂;民盟于1958年9月也成立民盟漳州市委,主委郑畴;民革于1962年1月成立民革漳州市委,主委陈亮(陈智君)。
  社会人士方面:五十年代初,主要做旧知识份子、老艺人和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工作,通过推荐由省政协批准,邀请许松奇、施红光、徐石、黄秉哲、林廷、郑福来、黄稷堂、陈寿西等8人为省文史馆馆员,每月由省文史馆发给生活费40—60元。1957年原国民党福建省保安纵队上校副官主任汤涛从香港回漳定居,经研究邀请汤涛为漳州市政协(今芗城区政协,下同)第一届委员、第二届政协常委,并按月发给生活费补贴。1956年后,由市政协组织学习中心组,并按街道办事处分片组织社会人士学习。
  漳州市委统战部在负责面上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推荐各界代表人物为人大候选人和对政协委员进行统筹安排,并注意对党外各界代表人物的实职安排。1955—1964年间,先后安排党外人士任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名、漳州市政协副主席4名,副科局长(副秘书长、副馆长)7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受到严重破坏,统战部门停止活动。
  (二)
  打倒了“四人帮”不久,漳州市委统战部得以恢复。
  1979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重点抓恢复组织机构、落实各级统战政策、安排党外人士、推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侨联和各界人士为“四化”建设服务,为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恢复组织机构,为开展统一战线撇开门户。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指示精神,漳州市政协于1979年5月恢复活动,同时也恢复了在漳州的民革、民盟、农工党三个民主党派活动。1979年10月经省委批准,漳州南山寺经过整修正式对外开放,接着于1979年底和1980年8月,在漳州的基督教、天主教和工商联也先后恢复。至此,连同1978年已恢复组织的漳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各个统战工作单位全部恢复活动。1983年,由市财政拔款新建政协大楼一座,解决了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清理退还南山寺、东桥亭、东坂后、接官亭、福音堂、天主教堂以及天宝、浦南礼拜堂等宗教活动场所。
  落实统战政策,为蒙冤的统战对象平反昭雪。“文化大革命”中,在极左路线指使下,许多统战对象被扣上形形式式的帽子而错划受罚。根据党的政策,1980年后,统战部配合市政协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统战政策,主要做了以下几项:
  (一)按政策界限,落实恢复党外政协委员、人民代表19人(省政协委员6人、市政协委员8人、区人民代表2人,区政协委员8人);(二)复查纠正错划右派分子63人,及其受株连的家属;(三)落实归还69户在“文革”中被查抄的财物;(四)落实原工商业者政策,区别1255人为劳动者,退还他们在“文革”中被查封接管房屋14户966M2,收回被以“不纯”处理的11人,补发“文革”被遣送农村8人工资16674.40元,认定干部28人,恢复行政职务4人;(五)落实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23人(市属11人、区属12),按规定于1986年5月颁发起义人员证明书;(六)落实宗教政策23人;(七)落实纠正归侨侨眷冤假错案和历史老案126件,清理归还他们在“文革”中被冲占查封房屋52户3158.38M2,退还被错划而改造的华侨房屋业主113户,面积33786.71M2。落实收回六十年代被精简归侨、侨眷10人,清理归侨侨眷档案,彻底纠正“海外关系”等不实之词的尾巴;(八)落实纠正党外知识分子冤假错案449人,其中还清理退还被查抄财物52人,补发“文革”中停发或减发工资341人,计38979.61元,退还“文革”被挤占房屋27人84间,解决夫妻分居41人,拨款12万元为市立医院三位高级知识分子解决住房问题;(九)落实台胞台属政策255人,其中台胞99人,台属156人,1981年4月18日专门为陈龙泉(市政协常委、省台盟支部委员、原市卫生局副局长)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举行追悼会,市委根据陈龙泉同志生前表现和要求,在会上宣布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十)调查落实辛亥革命老人、烈属8人,活着1人安排省文史馆馆员,从1981年11月起每月发给生活费40元;(十一)调查落实黄埔军校情况,芗城区有黄埔军校同学41人、其中市区32人、香港1人、台湾7人、加拿大1人,定居芗城区16人全部参加漳州市黄埔军校同学会。
  关于对知识分子联络工作。据1988、1989年两次调查,全区有知识分子2958人,其中非党2252人占76%,有正式学历1741人,有评职称1571人。按照分工,统战部门主要负责联系党外高中级知识分子。为此,在1990年研究确定邀请具有代表性、有影响人士王慧卿等12位高中级知识分子为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并开展多次活动。
  关于对民主党派问题。“文革”后,民主建国会、致公党、台盟在漳州有所发展。为贯彻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帮助上述3个民主党派分别于1982年11月成立致公党漳州市工委会,主委蔡时敏;1982年12月成立民建漳州市委,主委林杏雨;1983年1月成立台盟漳州市分支部(12月改漳州分部委员会》,主委周友智。至此,在漳州城区计有:民革、民盟、农工党、致公党、民建会、台盟等6个民主党派组织。1985年改区后,民主党派全部上升为市一级组织,芗城区没有民主党派一级机构。区委统战部为加强与区属民主党派成员的联系,由各民主党派推荐一名为党派联络员;1991年8月推荐农工党、民盟、民革三位民主党派成员为区委特邀党风廉政监督员;1995年改聘请特约审计员3名,特约教育督导员4人。
  关于推荐和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公开发表,尤为注意对党外干部的配备。十几年来安排党外干部任政府副市长(副区长)4名,区人大副主任4名,区政协副主席11名,至1998年底经组织部门正式任命的党外科局领导(在职)有16人。
  (三)
  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统战部门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率先引进外资,于1979年与香港金龙宝石有限公司签订宝石珠子来料加工,进口设备26台,办起漳州市侨联宝石厂,于1980年7月正式投产。接着又办起针织厂,服装厂,接受港商来料加工,安排归侨侨眷子女180多人。
  1982—1984年民主党派、工商联依据自身优势,组织科技咨询,经济咨询,医疗义诊,会计培训,智力支边和举办各种类型补习班,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海外联谊会以广交朋友,联络感情,开展海内外友好往来活动,有效地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据1986—1995年统计,通过接待,提供服务,穿针引线,引进项目15家,投资总额960.74万美元,捐赠公益事业折人民币565万元。
  为促进和平统一祖国,统战部门也多方做工作。据1981年统计,芗城区有台胞149户515人,去台人员1763人。十几年来,经批准赴台湾探亲、旅游有数百人次(1999年上半年61人次),接待台胞5700人次,台胞在芗城区投资办厂(事业)110家、合同投资额14263万美元,实际到资7300万美元,为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促进两岸“三通”做贡献。
  延誉亭(俗称“圆圈”)
  延誉亭,俗称圆圈。
  1923年初至1926年秋,军阀张毅统治漳州期间,以银元五百元延聘工程师雷文铨为其设计,在陆安中枢建一亭名曰“延誉亭”以标榜其治漳功绩,此亭即后来人们俗称“圆圈”(因亭的造型为圆形),时任龙溪教育局长的劣绅戴国桢(戴在袁世凯夺取大总统职位后,为其复辟帝制作准备时,派汀漳道典试官袁青选、监试官曹本章在漳州考取“俊士”,戴考中中等第五名),恬不知耻,将沾满漳人血腥的军阀张毅比之法国拿破仑,漳人莫不嗤之以鼻。
  此亭已于七十年代拆毁。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工委活动记述、漳州解放前夕解放大同盟的组建及其活动、芗城统一战线工作回顾、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生产、骨伤科名医章宝春、漳州图书文具业近代发展状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亚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