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创办与发展街道经济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175
颗粒名称: 芗城区创办与发展街道经济概况
分类号: F061.557
页数: 8
页码: 84-91
摘要: 1938年抗日战争发生后,由于战乱,漳州工商企业纷纷倒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后来抗战虽然胜利了,但由于漳州国民党政府腐败,对人民群众施以暴政和不断加重捐税,以致工商业得不到发展,个体商贩和手工业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解放后,漳州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开始对城区的个体经济进行登记管理,当年有竹器制品、竹编家具、木工铁匠、饮食、糕饼、卷烟、小五金、家用手工杂修等计171户。他们都是个体的手工业和家庭小作坊,这些小手工业基本是前店后场,靠自己的双手,自采原料,自制产品,自己销售经营,是名符其实的个体手工业和独立经营者。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员,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以发展街道经济。
关键词: 芗城区 街道经济 概况

内容

芗城区创办与发展街道经济概况
  吴亚登
  1938年抗日战争发生后,由于战乱,漳州工商企业纷纷倒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后来抗战虽然胜利了,但由于漳州国民党政府腐败,对人民群众施以暴政和不断加重捐税,以致工商业得不到发展,个体商贩和手工业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那时候,街道实行保甲制度,只管抓丁派款,不顾群众生活。解放后,漳州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开始对城区的个体经济进行登记管理,当年有竹器制品、竹编家具、木工铁匠、饮食、糕饼、卷烟、小五金、家用手工杂修等计171户。他们都是个体的手工业和家庭小作坊,这些小手工业基本是前店后场,靠自己的双手,自采原料,自制产品,自己销售经营,是名符其实的个体手工业和独立经营者。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员,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以发展街道经济。
  一、走集体道路、街道企业起步发展
  1954年在市委领导下,成立了漳州市副业生产指导委员会,选派部分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各街道,宣传贯彻“利用、限制、改造”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政策,发动居民群众“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当时东铺头、西桥、新桥和巷口四个街道办事处,大体都经过:一、思想发动、提高认识,解除顾虑;二、人员登记,多方筹集资金;三、确定生产项目,解决厂、社、场地址和人员的组合等过程,到1965年,先后组织起各种生产合作社、组32个。从此街道集体经济受到人民政府的扶持,不断得到发展。至1960年兴办起五金杂修、竹器编织、木制家具、翻修轮胎、抽纱、绣花、制花、制面、糕饼、铁件、缝纫、洗衣等集体厂、场、社、组近60个。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部份企业因设备差或产销不对路,进行调整撤并和归口市属企业。如新桥街道办的蚊香纸箔厂收归市二轻系统,抽纱归外贸,五金加工并入市农械厂,竹器归竹蓬社,建筑队并入建筑五社,板车队并入市交通运输队;巷口东方红电气厂并入市手联社,后又与市水电安装合并成立电焊机厂。同年,各街道又陆续创办抽纱、编竹扇、织鱼网、涝沙、加工包糖果、编谷达、土箕及短途运输等,到1965年底,四个街道办事处共创办79个集体生产合作社、组。
  196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各街道的管理机构基本瘫痪,过去生产秩序被打乱,原来制定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也被当作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而遭践踏,造成人员分散,管理混乱,生产基本停顿。1971年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由当时漳州市革命委员会的街道工业办公室,印了《关于试行漳州市街道工业管理条例(草案)》,对街道工业的组织原则、生产方向、产供销、劳动报酬分配、财务管理、领导关系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重新确定管理办法,从而街道工业企业才得到恢复发展。
  二、在发展中加强管理、促企业生产上规模。
  1979年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生产门路。各街道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发动群众,大办街道工业。当年,西桥办事处办起了造纸、印刷、芸香、化工、铸造等厂、场11个,年产值22.54万元,巷口办事处创建了五金电机修配厂、造纸工场、文教用品工场、竹、钢筋工场、麻绳工场、煤球工场和五金综合工场等工业企业13家,年产值95.33万元,东铺头办事处创办了电机厂、五金厂、手帕印花厂、装订工场、煤球工场、塑料厂和明胶厂等12家,生产的工业明胶产品为漳州五交化包销的化工产品,印花手帕为龙溪地区纺织品站的出口产品;新桥办事处创办了五四青年化工厂、竹器厂、塑料厂、饲料粉碎厂、文具厂、纸箔厂、烟丝厂、砖瓦厂、石料厂、制香厂、皮鞋厂、煤球加工场、建筑队、板车队、运输队等20多个厂、队。到1979年底,四个街道办事处先后共创办集体工业104家。街道工业发展迅速,单位很多,但其中大部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小企业,手工加工生产的项目多,技术设备简陋,企业管理人员普遍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相当部份是家族式经验型管理,习惯于老套套。一些文化程度高、懂技术、善于管理的人又不愿到基础差、风险较大的街道企业工作,因此街道企业的科技管理专业人才奇缺,以致工作上不去、产品质量差、企业效益低,街道工业企业已显得内力不足而受到自身的限制。
  1980年开始,针对街道企业存在的问题,9月起,四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成立“联合企业公司”,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逐步改变原来被动的局面。如新桥的新贸包装厂,因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效益低。街道选派懂管理,能吃苦的郭惠芬同志担任厂长,改厂名为“新桥包装厂”。她从严治厂,建立与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身体力行,团结职工努力工作。从1984年起先后投资581万元,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搞机器设备配套,使生产工艺机械化和部份工序自动化,并走出厂门与厦门纸箱厂联营,生产技术得到支持,使工厂逐步成为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从19841994年间,企业产值由24万元上升到541万元,十年间增加21.54倍。西桥办事处所属的造纸厂,由于包装纸滞销问题,办事处领导深入厂家,与职工们共同找原因,定对策,引导该厂改变花色品种,改制绉纹卫生纸和试制有色绉纹卫生纸,后来又发展生产餐巾纸,使产品打开销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使该企业从省四类上升为省二类,集体经济效益提高了,职工收入也普遍增加。还有,和平芸香厂开拓生产门路,产品与上海医药公司签订供货合同,并通过外贸渠道,使产品销往香港和南亚诸国。巷口街道成立联合企业公司后,通过外引内联,与港商合作,成立中外合资龙德综合企业公司,由港商引进机
  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其主要产品包袋、包箱,全部出口外销,1985年出口交货值112万元,完成年产值18万元。1982年南坑街道办事处建制后,始成立“南坑建筑社”首家企业,由于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84年统计,市区五个街道办事处拥有工业企业362家,从业人员6204人,完成年产值1412万元。
  三、集资金、引技术、招人才,大力拓展街道工业。
  1985年地、市改制后,芗城辖内原市属工业企业大部划给改制后的漳州市管理,留下的是一些小企业和街道工业。面对工业基础差、财政底子薄,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区委、区府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导,联系实际,深入各街道调查研究,并协调财政、银行等部门,全力扶持街道工业的发展。区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挤出一部分周转金,支持发展街道工业。各街道办事处通过自身的努力,加强对重点骨干企业的领导,采取招聘人才、引进技术、发动集资、生产对路产品,促进企业全方位发展。其间,东铺头办事处领导深入各企业进行具体指导,以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解决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并给企业松绑放权,企业在完成产值后,留足利润以促进企业发展。这一年又先后创办了东兴贸易公司、劳务公司。1988年又成立东盛城市信用社,为街道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使街道企业有足够的生产资金,以扩大和发展生产。巷口办事处在发展街道企业方面也面临着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他们当机立断,采取三方面解决:一是谁办企业谁出钱,按股份投资,按参股份额分利;二是成立群利城市信用社,从1987—1995年累计吸储80467.7万元,为街道发展工业提供必要贷款;三是设立“基金会”,从1992—1994年筹集社会闲散资金240多万元,为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在解决人才不足困难方面,办事处成立人才交流管理站,先在食品罐头、针织服装、化工、造纸等行业,采取培养、引进、聘请等办法,吸收中、初级技术人员85人,高级工程师5人,从而加强了上述各个企业的技术力量,还有巷口果蔬加工厂、民政彩印厂、造纸厂、岳口罐头厂、华东针织厂等,采取更为灵活和实际的办法,聘请长、中、短期和星期天来厂指导的工程师、技术骨干数百人次,使企业越办越起色。南坑街道办事处则采取与民政部门合办“南坑民政综合工艺厂”,解决街办企业的资金与技术力量问题,该办事处又于1986年投资10万元,创办起钟厂,生产石英钟3000只,产品荣获省、市级乡镇企业产品优质奖。另外,城区各办事处为拓展工业生产用地,发动各街道工业实体走出街巷,向外拓展建设工业小区。到1993年总计集资6850万元,在市郊石亭镇的北斗,芝山镇的南星、岱山、土白和元光北路、桥南等处,共征地251亩,开发北星、元光北、桥南、新星、北斗等七个工业小区,安排嘉宝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恒生家具厂、钢塑制品厂、芗城铁印厂、宏日鞋业有限公司、华庆罐头厂、天马合成材料厂、炜光饲料有限公司、龙顺食品有限公司、南荣印铁公司、龙盛面粉厂和漳华香料厂等43家工业企业在工业小区内进行生产。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街道工业企业大都套用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在企业中存在吃“大锅饭”的弊端,因而不同程度地抑制企业的活力,造成政企关系不顺,削弱企业经营自主权;投资单一,要扩大再生产只能靠银行或财政贷款,自我发展能力差;企业职工缺少凝聚力,多数存在厂长热而职工冷的现象;某些产权界定不清,风险责任机制淡化,企业一旦亏损或倒闭陷入困难,包袱还得由街道办事处来背。针对上述诸多问题,各街道办事处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从1993年起,先后在各街道工业企业内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多种方式转换经营机制,采取股份制或承包责任制等办法,使街道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新桥办事处把新大建材工贸公司固定资产拍卖给个人,抽回资金入股;天马合成材料厂,发动职工集资21万元入股,改工厂为股份制企业,职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所有者,企业好坏与职工自身利益挂钩,加强了职工生产的责任感。对中外合资的芗城鞋业有限公司,实行权、责、利三结合的承包责任制,并由集体所有制向股份合作制过渡,使“所有者放心,经营者专心、集资者欢心”。巷口办事处在转换经营机制方面,采取以股份合作制作为集资办企业的有效形式,至1994年集资2536.2万元,创办百余家企业。其中,巷口五金厂拍卖,企业性质由办事处的集体企业变为民营挂靠企业,办事处收回五金厂地再安排新的企业。又如造纸厂拍卖后,由承包者出资,扩建厂房,增添新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还有龙德综合公司、有利塑胶公司、新安轻工业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经双方协商同意,原合资企业改为独资企业,街道抽回投资款项再创办新企业。东铺头办事处对所属19家企业公司,全部改为群众集资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共集资1050万元,组织承包组进行承包经营。西桥办事处对化工厂、造纸厂也改变过去小国营的经营方式实行承包责任制,使企业生产有了较大起色。
  随着街道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各个企业普遍建立生产责任制,实行厂长负责制,经济独立核算,财务另立帐户。在办事处领导下,自我积累与发展。据1995年统计,各街道办事处,通过发动群众集资和引进外资,共14784.25万元,创办街道工业企业502家(其中处办171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净值1.0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21亿元,上缴税利1121.1万元,实现利润6968.1万元。其中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有23家,产值五百万元以上企业有27家。街道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并显示出逐步提高档次,增强实力的良好局面。
  1995年以后,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区街道的工业企业,在经济体制结构上、生产项目和企业经营管理上,又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各企业生产都有新的发展,1998年市区街道工业产值达22.28亿元,比1995年增长118.2%。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旧称漳州城,地处闽南漳州平原中部,因九龙江西溪(俗称芗江)由西向东从城南穿境而过,故而得名。芗城历史悠久,古迹甚多,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是福建省漳州市党政机关所在地。芗城又是闽南华侨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在实行对外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吴亚登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