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农业生产五十年的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160
颗粒名称: 芗城农业生产五十年的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6
页码: 54-59
摘要: 芗城区地处九龙江西溪、北溪之间,属漳州平原的一部分,面积264.59平方公里,全区山、水、田的面积组成三山一水六分田”。土地39.69万亩,共中耕地12.29万亩、园地2.98万亩、林地6.92万亩、草地1.74万亩、水域1.61万亩、交通建筑用地6.24万亩、其它用地7.91万亩。区内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型气候,适宜发展多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1951年6月1日析龙溪建立县级漳州市。当时,城乡结合部有部分农民分散居住在大同、瑞京、南山、桥南、解放、东岳、新民、苍园8个街,耕地5836387亩,农户1661户,农业人口3240人。至此,农民与居民,农业生产大队与街道的居民委员会分开建制。
关键词: 芗城区 农业 五十年

内容

芗城区地处九龙江西溪、北溪之间,属漳州平原的一部分,面积264.59平方公里,全区山、水、田的面积组成三山一水六分田”。土地39.69万亩,共中耕地12.29万亩(包括水田6.40万亩、农地5.80万亩)、园地2.98万亩、林地6.92万亩、草地1.74万亩、水域1.61万亩、交通建筑用地6.24万亩、其它用地7.91万亩。区内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型气候,适宜发展多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
  1951年6月1日析龙溪建立县级漳州市(即今芗城区)。当时,城乡结合部有部分农民分散居住在大同、瑞京、南山、桥南、解放、东岳、新民、苍园8个街,耕地5836387亩,农户1661户,农业人口3240人。1951年9月,中共漳州市委成立市郊土改委员会,对8个街的农业开展土地改革,经一年工作,于1952年9月28日宣告土改结束,共没收、征收封建土地2482.229亩(不含大同街,下同),多余房屋280间,农具4334件、傢俱1988件,耕牛88头,占全市总人口54.18%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合理分得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活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土改后的1953年与土改前的1951年相比:农业总产值达681.16万元增长8.93%;主要农作物粮食平均亩产373.5公斤,增长5.66%;粮食总产量达2650万公斤,增长6.13%;主要农副产品水果总产量达344.53万公斤,增长2.45%。
  1954年,郊区响应号召,开展互助合作。当年7月和11月先后在大同街小坑头村、解放街田下村、南山街先后成立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共55户211人。1955年,东园瑞京、等街组织成立23个初级社,连同原来的共有26个初级社,入社农户达870户,占农户总数71%,人口3718人,占农业总人口70%,耕地5118亩。
  1956年1月30日,开始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12天内,由26个初级社组成为瑞京、群勇、前锋、南山、桥南、大同6个高级社。(1958年秋,南山与桥南合并为南星)。社农户1157户占总户数的96.7%,人口4918人占农业总人口的91.6%,耕地6147.84亩。社员的土地、农具、耕
  畜等都折价转为集体所有,它标志着市郊全面实现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由私有制转向公有制的里程碑。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漳州市农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增长幅度达48.93%年平均递增8.3%。1958年8月,从龙溪县步文公社划进市尾、古塘、岱山、农友、诗浦5个高级社,又从龙溪县九湖公社划入诗墩村归南星高级社组成。当年8月9日,由上述10个高级社组建漳州市市郊人民公社,原高级社一律改称农业生产大队,共有3064户、14551人,耕地17389亩。至此,农民与居民,农业生产大队与街道的居民委员会分开建制。公社实行行政领导、计划生产、劳动调配、经济核算、供给分配五统一;推行组织军事化,劳力按部队编制组织生产。实行工分制和粮食供给制相结合,并对社员实行“十大包”,基本上对社员生产、生活都包下来。当时,市郊还办公共食堂60个、托儿所39所,以及耐火砖厂、水泥厂、化肥厂等社办企业。
  1961年6月17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为发展郊区农业,服务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从龙海县划进天宝、浦南2个公社和九湖公社的上墩、前山2个大队及步文公社的店上大队,合计划进24个生产大队、14257户、64990人、耕地105774亩,归漳州市管辖。同时,省农垦厅也将国营后房农场(1126人、5个作业区、耕地16109亩)下放给漳州市。这样,郊区就由1个公社10个生产大队扩大到8个公社1个农场,70个生产大队5个作业区,人口82027人,耕地133645亩。1958~1962年,由于农业生产体制变动过急过快,生产上又出现了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下降了18.22%,年平均递减3.9%。
  1961年10月,国营长泰古农农场溪园作业区,重新划归浦南公社,并将该作业区调整为渡东、溪园、蓬莱3个生产大队。1966年6月1日,龙溪地区将国营大房农场下放给漳州市。至1966年,全市辖8个公社2个农场、80个生产大队10个作业区。
  1966年起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领导机构瘫痪,农村出现了无政府现象,生产秩序混乱。当时恰逢新建化肥厂,供应相当数量的过磷酸钙和引进高产的杂交水稻良种,粮食产量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因强调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却明显减少,生产成本又高,故出现了增产不能增收的负面现象,因而前五年的农业产值只增长13.99%,年平均递增仅2.7%;而后五年则降至8.81%,年平均递增1.8%。
  1979年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量、高效益、优良品质)农业和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4.11亿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加
  15.3倍,年平均递增14.61%;乡镇企业总产值更高达60.01亿元,年平均递增45.35%,农民人均收入从不足百元跃增至3450元,年平均递增20.86%。
  笔者曾经在较长时间从事农业工作,亲历了芗城郊区20年来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大变化。
  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是芗城区农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根本原因。坚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破“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树立市场观念,推动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全面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了芗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连上三个台阶,,即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2688亿元上升到1985年0.6285亿元、1990年1.8163亿元和1998年的4.11亿元。
  二、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芗城区农业的全面发展。八十年代中期,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天宝镇为重点,大力推广名优水果——天宝香蕉高产优质栽培,使香蕉生产一跃成为芗城区农业的一大主导产业,至1998年,全区香蕉栽培面积达3.04万亩,产量3.96万吨,产值6336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3.1倍、163.7倍和654.8倍。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抓住九龙江西、北两溪沿江低洼地的改造,建立以水产养殖为主,实现了鱼——果——牧(禽)并举的万亩(1.23万)立体种养基地。1998年水产总产量达8200吨,年平均递增13.89%;抓住低产林改造与山地综合开发利用和实施“亚行”贷款“水土保持与乡村发展”的山坡地改造项目的良机,建成环绕天宝大山的万亩优质龙眼带和石亭、浦南万亩荔枝生产基地,至1998年,全区香蕉、荔枝、龙眼等水果面积达6.95万亩,总产量6.16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92倍和68.12倍。抓住市区“菜篮子工程”的建设,以发展蔬菜和农副产品的生产为主,突出建立猪、牛、家禽生产基地,1998年蔬菜总产6.98万吨,肉、蛋、奶总产达2.81万吨,年平均递增达25.85%;抓住由传统农业向“两高一优”农业和郊区型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契机,大搞科技兴农,针对长期制约我区果树低产低效的难题,引进推广优质荔枝、龙眼品种及“矮、密、早、丰、稳、优”的栽培新技术,建立千亩荔枝、龙眼优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
  三、大抓“农字头的龙头企业”,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创名牌农副产品的要求,区委、区政府积极加以引导,大力扶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农贸批发市场,不断扩大农产品营销大户队伍、流通专业村和中介组织,走出一条“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新路子。其中大力扶持建成以年产值8000多万元,能带动农户3万户的“芗城罐头厂”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至今,全区乡(镇)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54家,年产值13亿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1.67%,带动5万多农户(本区3.5万户),农户从中年增收2600多万元;同时,针对在八十年代中、后期香蕉生产的日益发展,出现果农卖蕉难、蕉价过低等问题,及时建成“天宝香蕉专业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拥有门市和交易场地一万多平方米,市场内设有工商行政、银行、税务、邮电、保险、旅社、运输等配备齐全的设施,年交易量超过10万吨,销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如今,天宝山层层林果,四季飘香,芗江水浇灌着万顷良田,山水田齐开发,农工贸共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正在闽南明珠——芗城迅速崛起,经历半个世纪的芗城农业,将以其坚定的步伐走向廿一世纪。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旧称漳州城,地处闽南漳州平原中部,因九龙江西溪(俗称芗江)由西向东从城南穿境而过,故而得名。芗城历史悠久,古迹甚多,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是福建省漳州市党政机关所在地。芗城又是闽南华侨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在实行对外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水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