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文史资料四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119
颗粒名称: 芗城文史资料四十年
分类号: K291.3
页数: 11
页码: 15-25
摘要: 今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也是响应全国政协第二任主席周恩来在1959年4月29日号召开展文史资料工作四十周年。漳州市政协自1959年开展文史资料征集与出版工作以来,共征集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城市建设等地方史料30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文史资料图书27辑共256.9万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发展统一战线事业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回想1985年初,我成为漳州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开始阅读《漳州文史资料》书籍,感到很有教益。到1960年5月征集文稿310多篇,经筛选于7月正式出版了《漳州文史资料》第一辑。
关键词: 芗城区 文史资料 四十年

内容

今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也是响应全国政协第二任主席周恩来在1959年4月29日号召开展文史资料工作四十周年。漳州市(今芗城区,下同)政协自1959年开展文史资料征集与出版工作以来,共征集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城市建设等地方史料30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文史资料图书27辑共256.9万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发展统一战线事业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想1985年初,我成为漳州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开始阅读《漳州文史资料》书籍,感到很有教益。1988年7月,由于个人身体、年龄关系,从基层领导岗位退出改任调研员职务之后,主动参与漳州市、芗城区两级政协联合编纂文史资料工作,在老同志阮位东、陈松年等领导的指导与帮助下,才逐步学习、提高文史知识和文史征编工作水平。深感过去那些为撰写、编辑、出版这些书籍而默默耕耘付出辛勤劳动的政协前辈和工作人员,为我们保存翔实的历史资料做出了贡献,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漳州市政协开展文史资料工作四十年来,历经试刊、选辑、恢复征编、市、区合编和分开征编等阶段,具体记述如下:
  一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1959年4月29日,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在招待六十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茶话会上发出号召:“过了六十岁的委员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当年7月,政协漳州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响应号召,成立漳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动各界人士以“三亲”为内容撰写地方文史资料。到1960年5月征集文稿310多篇,经筛选于7月正式出版了《漳州文史资料》第一辑。并制订出《漳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工作方法》、《征集文史资料参考题目》,继续发动各界人士以自己亲历撰写出清末民初各个方面的地方史料。据统计,从1960年到1965年共出版《漳州文史资料》1~5辑,刊载史料文章97篇计23.5万字文稿。这些文稿大部分是年长的政协委员和阅历较深的社会人士,他们曾参与或经历了辛亥革命或解放战争,是历史见证人。如施伯初、郑之翰、季永绥、蔡竹禅、林杏雨、张连金、殷采云、汤涛、叶国庆、吴玉德、陈鉴修、林廷、郑达三等。因此文稿内容有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文物古迹、历史人物、掌故风尚等等。这些地方史料,可谓是鲜为人知的史实,是漳州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漳州撰写党史、地方志可供查证、补充的资料。事实证明,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区开始撰写新地方志——芗城区志,许多撰稿人都经常查阅《漳州文史资料》,以当时的历史资料加以考证并采用,为芗城区编纂地方志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
  1966年起发生了“文革”浩劫,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与地方政协一样,被迫停顿了12年。1979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福建省委关于恢复政协活动的通知,漳州市政协于当年5月31日至6月3日,举行政协漳州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经常委会决定全面恢复各工作组(委)活动。其中,漳州市政政第五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由政协副主席林杏雨兼任主任委员,陈松年、吴行敏、鲁毓桂、吴荣珪任副主任委员,下设编辑部,由陈松年、谢家群、熊寒江等组成,并着手征集、整理、编印选辑,在短短两个月内,从“文革”前编印的《漳州文史资料》选出部分文稿,加予整理补充,1979年8月重新出版《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同时还研究制定出《漳州市文史委员会工作要则》和征集地方文史资料内容提要,为漳州市政协文史委开展活动作出具体的规定,也为继续征集、整理、编辑出版文史资料提出指导性意见,从此,使漳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和文史资料编辑出版工作步入正常运行的轨道。
  漳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从初建到停顿,由恢复到正常工作,始终坚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以“三亲”为内容,坚持为统一战线服务的工作原则,成果显著,影响颇佳,在全国被列为地方政协编印《文史资料选辑》和《革命史资料》的29个单位之一。为此,全国第三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受到会议的肯定,并扩大对外的影响。我市被列为重点县、市,派出陈松年(原政协副秘书长)为代表应邀出席1980年11月全国第三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
  1980年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之后漳州市政协文史工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激励下,继续努力征集包括经济金融为主的地方史料,先后刊载了《漳州水利史话》、《漳州银庄业兴衰史话》、《解放前漳州银行发展始末》、《漳州近百年来织布业发展史略》等文章,至1984年编辑出版《文史资料选辑》、《漳州文史资料》共6辑,刊载文史稿106篇、35.5万字。在这一批文史资料中,郑之翰与陈鉴修撰写的《陈炯明驻漳述要》和郭稼撰写的《闽南护法区与漳州〈闽星〉报》以及季永绥与陈家瑞合写的《解放前漳州报刊与通讯社的概况》等3篇文史资料。后来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炯明一生》(作者殷云章倪俊明、陈敏)一书所采用,被漳州市《文化志》作参考依据。为历史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方史料。
  三
  1985年5月14日,实行地、市行政体制改革,原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漳州市改制为漳州市芗城区。由于改制后的漳州市和芗城区政协都设在芗城,为协调文史资料有关的征集、编辑、出版工作,漳州市与芗城区两级政协决定,建立市、区合一的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由芗城区政协副主席阮位东兼任文史委主任委员,徐振铎(市政协办公室主任)、陈松年(市、区政协常委)为副主任委员。文史办与编辑部也由市、区工作人员组成,先后有阮位东、陈松年、庄受福、王雄铮、吴金龙、王和贵、蔡沧洲、雷丽霞等参加,文史资料征集范围扩大到市辖各县(市),编辑出版资料书仍沿用《漳州文史资料》名称。从1985年10月至1990年10月,先后共征集出版《漳州文史资料》第7—13辑,计7册;另出版《漳州民间故事》1册,两部分共刊载文稿317篇,91.2万字。这些资料书籍的出版,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而且刊载现代史事,特别是对解放后在漳州发生的真人实事的记述也大有增多。
  回顾这段工作,文史委除坚持广泛征集外,还着重抓紧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对史料的“抢救”。漳州是座文化古城,史迹史事很多。而那些古人古事除少量在志书记载外,还有许多分散在民间传诵,而未被记上文字。几年来,漳州文史资料虽然有所发掘并给予刊载,但充其量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为了避免那些古代特别是近代有价值的重要史事埋没下去,避免发生掌握史实的老前辈“人逝史亡”问题。文史委进行了调查摸底并逐个站队,制定了“抢救”对象及其应“抢救”内容的计划,按老、病者为先,大事、远事为先的程序,实行定对象、定题目、定联系、定完成时间。如征集《天主教在漳州办学始末》一文,就是在陈巽老人的病榻前约稿的,当送去稿酬不久,老人就谢世了。又如为征集新中国建立前漳州的司法机构和律师的情况,当时,在芗城唯一健在的旧律师只有施大晟(又名施一苇),他已八十多岁,身体虚弱,手指发抖,为完成史稿,他用左手握住右腕,吃力地写出旧社会司法工作史实,有的笔划不清,词语含糊,经政协文史办派人多次征询,反复修改补充,才完成了《解放前漳州司法机构和律师简介》文稿。当省政协文史办发现这篇文稿很有参考价值,要求再作补充,这时施大晟已经逝世了。
  二、对史料的专题化。按照1983年9月全国第四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按照历史阶段征集史料,经过整理、补充、核实,编辑出版专题化的文史资料。如1987年7月,编辑出版《漳州文史资料》第九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五十周年专辑)。其中汤涛撰写的“堵击日寇流窜闽南纪实”、何水道口述的“一网打尽‘日华同志会,派遣的特务”等文稿,客观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漳州地区军民共同抗击侵略者实况。刊载这些尊重历史的文稿,受到海内外爱国人士的赞扬,起到了促进祖国统一的积极作用。又如为编纂纪念漳州解放四十周年专辑,于1988年8
  月,召开在漳老同志征文座谈会1989年两次到福州拜访了卢叨、马兴元、陈文平、罗晶、陈虹、鲁光、蔡良承等原龙溪地委老领导,请他们撰写文稿或题字。鲁光同志(原龙溪地委宣传科长、后任龙溪专署专员)在身患重病治疗期间,为我们口述了他“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的回忆,我们采取先录音、后整理成文稿,并寄给本人补充、修改、定稿,这篇珍贵史料记述长江支队南下入漳的全过程。漳州市与芗城区政协联合征集汇编纪念漳州解放四十周年文史资料专辑文稿的作者,有当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前仆后继,同反动政权进行了殊死抗争;有千里征尘,挥师南下,为解放漳州和建设漳州立下不朽功勋;有荜路蓝缕,呕心沥血,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开创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豆蔻年华;有风云际遇,几经磨难,用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拨乱反正的曙光。他们书写的一篇篇回忆录,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飒爽英姿和时代风貌,为我们,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份难能可贵的珍藏。1990年10月,征集编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四十年文史资料专辑。刊载了多位革命军人和社会人士在抗美援朝战争年代的参加战斗和发动工商界与民主人士,积极参加宣传与踊跃捐款支援前线的史实。
  三、以文史资料开路,推动海峡两岸“文通”。1986年11月,第五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渐向港、澳、台及海外发展”,“进一步扩大人民政协的联系面和团结面”,“台湾人士如有需要,可向他们赠送我们的出版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漳州文史资料》已传入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东同亚等12个地区和国家,1985—1990年从港、澳、台及海外征集文稿有17篇、6.8万字。《漳州文史资料》第9辑,发表了“回国参加抗战的华侨机工”一文,记述张章胜抗日事迹,他的女儿购买30本,赠送给国内外亲朋好友;第10辑刊载“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一文,何水道购买15本赠送给台湾回乡探亲的朋友。周先生的侄儿从台湾回乡探亲时说:“在台湾的亲朋故旧都说叔叔被杀害了”,周对他说:“我是政协文史员,身体很好,还撰文著书”,说后随手拿了几本《漳州文史资料》送他,叫他带回台湾转送亲友;原中美合作所第六特种技术训练班(即华安班)任第一教导营营长汤涛先生,撰写“中美合作所第六特种技术训练班组织内幕”一文,在《漳州文史资料》发表后,美国洛杉矶《世界日报》副刊上分9次全文转载。在美国的友人张荷英来信说:“拜读撰写‘华安班’文章,在台湾的旧部陈豫卿于1988年6月到美国洛杉矶女儿家里,也看到《世界日报》副刊转载汤先生文章,知汤营长健在,甚为欣慰。”《漳州文史资料》虽然还不能外销,但因史迹真实,牵动了旅居海外及港、台、澳同胞的乡情。对维系侨胞故乡情谊,沟通港台文史讯息,作出了一定成绩,受到了省政协的肯定。1988年和1990的二次被推选为重点县市参加了华东地区第六和第八次政协文史资料协作会,并在会上作了“积极为三胞寻根访祖提供历史线索”和“征集出版专题史料的几点体会”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四
  1991年开始,经市、区两级政协决定,市政协与区政协分开征集、出版文史资料,芗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定名为《漳州芗城文史资料》,三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副主席林仲华兼任,王和贵、陈松年为副主任委员,文史办和编辑部由王和贵、陈松年、汤怀亮组成。四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副主席廖淑琴兼任。区政协文史委工作在政协常委会领导下,于1991年制定了《芗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简则》,通过了“文史资料审稿、出版若干规定”,并做到每届均修改通过《组织简则》的制度,使文史资料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从1991年9月至1998年10月,以芗城区政协为主办单位,先后出版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1—9辑,刊载文稿223篇、73.91万字,其中新中国建立后的史料有41.45万字。区政协文史委在征编工作上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继续挖掘建国前地方史料。为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和记述漳州古城史事,通过整理原有文稿和发动老文史学者写出的建国前的地方史实文章,先后选载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界人士陈家瑞遗作《辛亥革命漳州光复纪要》和方庆、傅宝华、吴家瑞等人遗作《辛亥革命志士遗作选录》等;先后又刊载了黄叶沱、张胡山、吴杰、苏宗谢、陈郑煊、杨惠民、郭上人等撰写的漳州城古迹史事、地方习俗以及民国期间漳州报刊发行等建国前史料。这些文章刊载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赞赏,其中张胡山、黄叶沱合写的《旧漳州地区报刊和通讯社概况》一文为市方志文化卷部分采用,漳州市新闻出版办公室称赞该文是难得可贵的历史资料。
  二、编写芗城区政协志,并通过刊载的文史资料为新编的芗城区志书提供参考材料。1996年芗城区决定编纂新的《芗城区志》,政协文史资料成为编写人员的不可缺少的参考材料。1992年,政协文史办通过查阅文书档案,负责编辑出版《政协沿革》一书,刊载在《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二辑,为漳州市与芗城区二级方志办编纂《政协卷》提供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另外,由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合编的“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一文,刊载在1995年出版的第6辑上,他们除了查阅府志、县志和地名录外,还亲自到实地核实,是一篇地名沿革的真实记载,为地方志编纂《城乡建设卷》和后代人查阅漳州古城旧地名提供依据。
  三、征集并编印建国后重大事件的地方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芗城根据中央的部署,在以往曾开展了几次重大改革。我们先后征集并刊载:“漳州解放、接管和社会改造纪实”、“漳州市郊土地改革纪略”、“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概况”、“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述要”等文章,如实地记述当年开展改革的历程和有关资料。还有在漳州发生的重大事件,如1960年漳州发生的特大洪水及以后在党领导下兴建大规模防洪工程,这些具有历史性的资料,我们先后征集并刊载了《六·九抗洪指挥部里的日日夜夜》、《漳州防洪工程建设亲历记》等资料翔实的文章。另方面,我们还以“当代人写当代事、当代人证明当代事”的亲历记事,刊载了《芗城农函大兴学记》、《董坑村科教兴农纪实》等文章。这些文章颇受读者欢迎,对现实有启迪,对今后有存史作用。
  四、全面介绍芗城为对外开放和发展旅游业服务。芗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古人赞为“海滨邹鲁,人杰地灵,四季如春,物华天宝。”我们集中有关资料编纂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芗城风物》一书,概括了芗城的历史、古迹、文化、民俗、风物以及现代经济建设等,全面而简明介绍芗城的过去和现在,让更多的海内外同胞和友人增进对芗城的了解,为改革开放,建设新芗城而献力。
  五、建立与健全文史资料办事机构,不断提高文史委和文史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做到三坚持:坚持征集要广泛,坚持研究资料要精细,坚持刊登资料要准确,切实做到文史资料为“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服务。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下,为不断扩党的统一战线而努力奋斗。
  在庆祝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五十周、政协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文史资料四十周年之际,我们芗城全体文史工作者将一如既往的做好文史资料的征编工作,把有益当代、惠及后人的文史资料书刊奉献给社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漳州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1年6月1日,建立漳州市。同年10月24日至29日,召开漳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代表114人。选举出席福建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的代表4名;选举产生漳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3人。
  1954年3月1日至4日,召开漳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代表137人,列席代表17人。议程:听取和审议了市长张希良作的《漳州市人民政府1953年工作报告》和林杏雨副主席作的《漳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市委书记王杰作的《关于漳州市1954年工作意见》的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会议提案处理意见的决议;选举产生了漳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及正副市长。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旧称漳州城,地处闽南漳州平原中部,因九龙江西溪(俗称芗江)由西向东从城南穿境而过,故而得名。芗城历史悠久,古迹甚多,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是福建省漳州市党政机关所在地。芗城又是闽南华侨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在实行对外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