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城区旧地名采摭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095
颗粒名称: 漳州城区旧地名采摭录
分类号: P281
页数: 12
页码: 107-118
摘要: 漳州自唐垂拱二年建州以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十一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已留下了不少历史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漳州作为古城,官府、闹街自古有之。如南昌路西段,现区政府所在地,明初名上街,设立“兴贤坊”改名兴贤街。当然也有一些自明清至今而一直沿用未改者,如马坪街、西桥街,东坂后街等。其原因简介于下。在旧府埕北面有条横路,旧称保鳌巷亦称保鳌内。芗城这小瀛洲,古时水上居民常栖息于此,后为西北二溪舟楫依靠抛售货物之处,并成为商贾贸易市肆。
关键词: 漳州市 城区 地名

内容

漳州自唐垂拱二年(686)建州以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十一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已留下了不少历史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1986年12月18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漳州被列入保护的名城之一在
  漳州作为古城,官府、闹街自古有之。以后随着年代的变迁和地方的建设的拆迁,宋代以前的古街巷已很难寻查现在比较清楚的是明清代以来的地域和街巷,而这些地域和街巷名称也仍然有许多变迁和更换。如南昌路西段,现区政府所在地,明初名上街(当时包括南昌路的东段),设立“兴贤坊”改名兴贤街。明宣德二年(1427)谢琏中探花,迁居于此,并立“探花坊”而又更名探花街清黄梧献海澄城降清,世袭海澄公,强占了探花府为黄公府,又把探花街改名公府街似此迁变而更换名称者实在不少。当然也有一些自明清至今而一直沿用未改者,如马坪街、西桥街,东坂后街等。
  综观历史,漳州芗城街巷名称的由来,大多有着种种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官宦之居处,有的是商贾之集市,还有的是寺院庵庙之圣地或城防关隘之冲要等等笔者世居芗城,现采摭了清末民初人们有口皆碑的街巷名称加以汇集成文,仅供查寻旧地域、旧街巷参考。
  新府路与旧路府
  漳州府署自唐贞元二年,徙州治于龙溪,就择现今中山公园这地方建署。历宋、元、明、清五朝代沿袭使用,现今留下有府埕和府口两地名,并两条路就是新府路和旧府路;这两条路距离在百米以上,均向南。为什么有新旧府路的分别?其原因简介于下。
  漳州府治,宋朝的规制,府前要有双门,在宋时漳州府衙、东叫崇仁门,西叫怀恩门。两门建有楼,书州额其上。门内有鼓门,上面亦建楼,置有铜壶漏箭专报日夜时辰。到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郡守方铨重建鼓楼。这个时候署门向西,出入都要从鼓楼经过,并明定文东武西,则是一般官民来往从东边崇仁门出入、刑兵的事务出入从西门怀恩。元朝沿西门出入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府潘淋重建,大堂前露台两边砌石为栏,下面丹墀,中间一条甬道,中建戒石亭,亭前就是仪们,仪门外为府大门沿旧制要从崇仁门出入,须经过府埕、府口向东入雨伞街到崇仁门(现为崇仁庙)向南的路走,这条就是旧府路、(现名共和路)这条专用路至今已有几百年了。
  新府路,是沿府埕直向南开辟的(现名始兴南路)。据府志载,正统八年(1443年)当时知府甘瑛、认为一个府衙,外门不宜设在左右两边,就奏请朝廷并获准从中间开辟一条直道,新府路就这样开辟的。
  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知府罗青霄,府大门改朝南,碍于直冲而出,仍用东边的崇仁门旧路出入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府杨维岳,以风气闭塞,改建中设大门,两边置角门(后知府韩擢又改设总为一门)府路依旧用新路新府路与旧府路的名称就沿传下来。
  保鳌巷——保鳌内
  在旧府埕北面有条横路,旧称保鳌巷亦称保鳌内。即现中山公园东边围墙外通向马坪街的横路,今名芳华横路东段清代这里有“承宣保鳌坊”,后来易名“保鳌南土屏翰全闽坊”保鳌巷就因而得名这条路既不宽广又不显眼,但却是延安南路通向公园南门的主要通道,至今一直保留下来。
  新路顶
  新路顶,北接县前直街,东联修文西路。是从漳州二中南侧校门起,向东到桥村南路口,和人民市场西路口止,明代嘉靖间开辟的。据志书载,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林松重修学宫,浚泮于文庙前,建石桥其上,改“腾蛟起凤坊”为“泮池坊”。移魁楼于泮池之东南,修训导廨、改教谕廨于文庙之东,改建号房三十七间于明伦堂西,及泮池南购腾龙山之畔民居以辟新路新路顶就是这条新路的高坡上,腾龙山的旁边。因之名为新路顶。过去这里有麒麟阁,后被占为乞食营古武庙就在这里,此路名沿用迄今已有448年,确是名符其实的旧地名。
  百里弦歌
  百里弦歌,这条路名由来已久,其东端与县前直街含接,西与三湘江相连本来这条路南侧是县学,北边县城隍庙再往北就是县衙。
  据龙溪县志载,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知县俞琏撤司牧坊改建鼓楼,并在县前建两个石坊,一为“一方民社”一为“百里弦歌”。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林松将两个石坊移建在大门外左右,由此,“百里弦歌”也成为这条路的路名四百多年来这个优美的路名一直沿用下来。
  西桥街
  西桥街即今修文西路的西段,东与上坂南市交叉起至青年路四叉路,这一段叫顶西桥过四叉路直至西桥亭濠沟止叫下西桥西桥的名由西清桥而得名。西清桥初名登仙桥,桥中有亭、祀观音佛祖明万历间更名西清桥,后惯称西桥,因之街名就一直沿用西桥了。
  西桥这条街不长而庵庙、府衙、祠堂、坊表都有宋吏部尚书颜师鲁的府第、清侍郎张雄的府第西园,还有吴、庄、陈、龙、游五姓祠堂,和老字号同善堂在这条街上,原来有解元坊是明永乐间为进士汪凯所立;有进士坊是明成化间进士颜格建立这两个古坊早已废去在顶西桥有南市庵、张衙这条街虽有许多古坊、、祠堂和古代名人府衙及庵庙等,但多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圮废,同善堂原址已改建为制药厂宿舍,原张衙也早已拆建为西桥竹器社。
  洋老洲与瀛洲
  洋老洲原名瀛洲洋是由瀛变音而来,后人竞把瀛洲念为洋老洲,相沿迄今遂成惯名。
  瀛洲南临九龙江,北依濠沟。据传瀛洲原是九龙江边一个小渚。当时取名夸大其名瀛洲。据拾遗记载渤海有大壑,中有五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台观皆金玉,所居皆仙圣蓬莱则今台湾。瀛洲则是日本,故日本有东瀛之称。
  芗城这小瀛洲,古时水上居民常栖息于此,后为西北二溪舟楫依靠抛售货物之处,并成为商贾贸易市肆。这里有谷行,竹木柴炭诸行业,因之逐渐聚居为村社,成为过去芗城一个粮食土产柴炭的集市。
  濠洲地处南城门的西南隅,早时因护城濠阻隔,有木桥相通,桥在青年路南端城濠的上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府蒋允瀄,知县吴其燮,拆除木桥改砌石桥,仍名瀛洲桥,并在桥南边建了一座坐北向南面溪的瀛洲亭,祀观音佛祖,1919年拆除为路,现亭移建于瀛洲社西南傍溪处故百年来这条石桥仍完好,是现在人车进出瀛洲社的要道。
  南台路
  南台路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南台庙而得名南台路西侧濒西沟池,北头接观桥顶,南端连下西桥原有的南台庙祀汉闽越王无诸,汉高帝五年诏闽粤受册封于南台,故以名庙南台庙早已坍圮改建为民居,但南台却成为这个地段名称。
  杉巷——杉巷尾
  杉巷属厦门路的西端,东头与陈公巷,左与南门头,右与旧桥头相接。西边直连杉巷尾,左瀛洲,右青年路杉巷原是南城门西城墙边的一条里巷,因为与瀛洲仅隔一条濠沟,过去从瀛洲运入杉木,就集中进入濠沟,这条巷杉行林立,后来就把这条巷叫做杉巷。往西西义路中,过去有座大道庙,座北向南,是杉巷社的社庙1919年陈炯明拆城辟路该庙被拆除。杉巷尾这一段虽然与厦门路相连接,但它单独一个地名这里过去房屋稀落,居民较少,巷尾的西向至西闸口濠沟隔断。过了濠沟的石板桥已是一片龙眼园和圹地该地段今已建有豆干社和制面社。
  杉巷于解放前多经营粮食五谷行,路的南北两边建有整齐的二层楼,这些明代骑楼的建筑形式,迄今仍保留完好。
  洲主庙——陈公巷
  州主庙,在新华东路西边南侧,庙不宽而深,现被占为店铺这段路自原坊表至田霞巷口一小段。再往东就属元魁庙。
  州主庙祀陈元光,配祀其子陈珦,孙陈酆,曾孙陈谟据志书载,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是开漳第一人,元光殁,其子珦、孙酆、曾孙谟先后四代继任刺史州主庙祀奉的就是这四位一洲之主,后人就将陈元光家祠名为州主庙今庙虽在而历史古迹已全部改变。
  另与陈元光有关的在芗城南门有条陈公巷,东联石佛殿、西接杉巷,据传说陈元光的后裔曾居于此,因而名陈公巷。
  陈公巷过去曾经是商业较发展的地段有批量销售的五谷行、绸布行和染坊,有大商行“高赐记”;有著名的铸鼎厂;还有代理德士古洋油的大同油行,可谓是当时漳州商贸的一条街。
  石佛殿
  厦门路西段与陈公巷相邻的一段路称石佛殿,由于该路段有座佛殿,奉祀一尊立身石观音而得名。路的两边多建二层明式骑楼,大部分经营纸行、纸栈和陶瓷批发店解放前第一家代理亚细西洋油的联成油行就在这条路的中段解放后由于商贸逐步北移,如今该条路的行栈已不存在,多改办为职业或房屋介绍所。
  东闸口
  东闸口,位于厦门路中段,北连博爱道,南通澄观道,东接丁方桥,西连石佛殿。
  东闸口,原是城内濠沟之总闸,东南的排水出口,过去可以通舟楫。自拆城辟路后部分濠沟涸塞东闸口已失去闸水作用了。
  据志载,宋建子城至咸丰二年始浚濠环之,宋祥符六年(1013年)郡守王冕加浚西,(即西沟池),又凿西南水门,以通舟楫。宋绍兴间,辟城加大、子城的濠沟皆在城内。绍定三年(1230)置闸门三处元至正间,陈友定浚濠三百五十九丈,东西作二水闸、汇于南溪。东北隅地势高,别为小沟从城下小闸泄出北方的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知府李侨因寇警,虑水关或有疏虞,置铁柱锢其中,因之濠不能通。隆庆元年(1567年)知府罗青霄撤去铁柱,派百户专负开闭闸的责任。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巡道朱鸿绪建议开浚城内濠沟,但未开浚,迨至乾隆元年(1736年)知府张廷球始开浚而灌通从西闸(现人民市场入口处)引水入西桥、延西清桥(桥已废)、天庆观桥转硕仁桥,过北桥,入丙申桥、太古桥、东桥、折而东由东闸出,流入南溪(即九龙江)。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金溶重修,并勒有碑记,记其始末,东闸口之名今犹沿用。
  丁方桥
  丁方桥,位于厦门路中段,即从东闸口往东至大路头这个不长的路段。
  早在宋代漳州郡守李弥逊重浚濠道、为了要引江水自东闸经丁方入阴注龙须架桥其上,此桥取名丁方桥,遂被后人沿用为街名。
  丁方桥,据传于清康熙间名宦唐朝彝曾居住于此唐朝彝字偕藻,少孤贫,康熙丁未进士,选吉士,历补御史,为官清正、以讦为直,诸凡有害民之弊,莫不侃侃有直声任宗人府丞时,因杀贝勒被遣回漳康熙帝念其耿直刚正,洁身自爱,为当时有名的清官如果被那些王公大臣挟恨所害,怕不得人心,而使归顺未久的闽南人民民心背离乃将康熙自己佩带的天官锁,赐给唐朝彝,并亲自给他佩在胸前(一说铁鼻,铁鼻是清代皇帝帽上的金属饰品),这样一来,可保唐朝彝不受杀害。唐朝彝回家后,就在丁方桥西端立一石碑,上镌“皇帝万岁万万岁”,民初因辟马路碑乃废。
  丁方桥街上还有一座姜太爷庙,祀明知府姜谅,成化十五年(1479年)知漳。姜谅为政严谨堪励精图治,在职抚化盗贼,减税安民,敬宗先贤,兴修水利、旌表忠烈、恤孤济贫,创立义冢等,为漳州明代一任好官,为后人借鉴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人民为感念其德惠,特立“遗爱祠”于丙申桥,后移新路顶,清代再移于此。
  东桥亭——东桥街
  东桥亭,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东桥刚建成,适逢龙溪县人周匡物,自唐嗣圣开漳一百二十年以来第一个中了进士,于是东桥取名“名第桥”,并立“名第坊”。明万历年间,此桥更名为中清桥、西桥为西清桥,名第桥位于东,后更名为东清桥统称“三清桥”。
  东清桥北面有亭,共三进,祀观音佛祖。历代香火鼎盛俗称东桥亭。东桥亭前这段路(东至北京路口,西至延安南路口)俗称东桥街,后改称修文东路但民间还是习惯叫它东桥亭,而不叫它东桥街。
  东桥亭于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霞薰里——丹霞
  霞薰里现属修文东路东段,西可通东桥亭与南下营、北少司徒三个路口含接。
  霞薰里的原名丹霞,霞薰里是三十年代丹霞书院被人拍卖建为娱乐场所。丹霞书院只保留半月楼和部分房舍。拍卖后改建的娱乐场所新建了不少房屋形成了一个综合里院,立名为霞薰里。这个所谓娱乐场,实际是娼妓聚薮之所,达官富贾销金之窟。
  “丹霞书院”是清代在漳州较有名气并规模宏大的书院,内有中厅祀朱子,书院对岸魁星楼(即奎星阁)沿池北面建一半月楼,左右建书舍、为诸生肄业之处,并在河池上架一拱桥。半月楼有匾额曰“近水先得”,取月之恒的意义。清同治三年(1864年)遭受兵燹房舍损坏不堪。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汀漳龙兵备道尹刘倬云到任后,由于仕绅请求修复丹霞书院,八月动工翌年十一月完工使,书院得以继续开学。光绪三十一年(1605年)改办为汀漳龙师范传习所。民国期间,师范校舍迁至大马路西侧(今新华南路)。丹霞书院不再作校址而成为芗城风景区。现改建为南京军区后勤部驻漳供应站,除半月楼及池仍完好,整座书院的面目已多荡然无存了。
  霞薰里1942年抗战中,曾被日机轰炸,房屋大部分倒塌后成为估衣摊和旧物收购的汇集处1958年改建为龙师附小,1971年改为漳州市第五中学校址。
  少司徒街
  少司徒街,系北京路南段,即雨伞街与北京路交接路口至北京路与修文东路交接路口,由于明成化年间侍郎谢琏立少司徒坊而得名。立坊时谢琏已逝世十多年因为少司徒街只是北京路中间一段,而且没有突出标志,只有老一辈在言谈中要分清北京路的段落,才能提起少司徒的街
  名以表达其位置。
  少司徒则是原龙师宿舍那一段,北接市仔头和雨伞街东端,南连下营和修文东路义口,是北京路的中南段。
  谢琏、字重器,明宣德丁未(1427年)廷试中第三名探花,初为翰林院编修。正统十四年(1449年)上言时政,升南京户部右侍郎,翌年兼掌兵部务至景泰四年(1453年)以疾卒于官,赐葬在三峰寺,著有奏笺百馀卷及玉堂藏集相传谢琏家贫,为乡塾师,亲朋戚友轻视于他,乃发愤攻书,遂获功名成就。
  米市仔,大庙口,新桥头
  米市仔、大庙口、新桥头其位置与行业均与新桥的建立与交通有关据史载,新桥是明万历间,漳州知府韩擢所建同时建新桥是根据陈北溪治理九龙江洪水之谏议,桥的南边建“观海楼”,北边桥头建文昌阁,四望环碧,长桥围波,萦溪若带,为郡胜览据载新桥原长九十丈、广二丈四尺,分二十八间。1920年陈炯明令周醒南修桥,用钢筋混凝上改建,桥长只十八间,桥的北端缩短,距文昌阁约在百米,后来这段填平为路,建造房屋,经营商业,则现在新桥头至大庙口这一段。
  米市仔现名为解放街,是过去霞田下和南乡(今古县、颜厝一带)的农民米谷脱售的汇集处后来又有几家定点的粮店和碾米厂,由于这条街多是经营大米的街道,因而得名米市仔解放后,粮食改为国家统购经销,原有的米市遂告结束。
  南山寺的“韦驮”
  大抵所有的寺院,都有一个共同的规格、进入“天王殿”迎面是一尊袒腹露胸的弥勒佛、背后面向“大雄宝殿”的是韦驮,如果韦驮双手合十,把降魔杵捧在手中,是表示本寺不接待外来的游方僧人若韦驮的降魔杵直指地下,就表示欢迎外来僧人。南山寺的韦驮,手执降魔杵,杵头直指地下,这就表示南山寺富庶的表现,欢迎外来僧人。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记载,其中包括龙溪接管团进漳纪实、芗城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概况、芗城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述要、蓄水灌溉保农业种植养殖促发展、农村科技教育的崛起、董坑村科教兴农纪实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胡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