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间艺人轶事琐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086
颗粒名称: 漳州民间艺人轶事琐记
分类号: J03
页数: 6
页码: 94-99
摘要: 漳州解放初期,许多著名的民间艺人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扶植与帮助下,发挥其所长,活跃在民间艺术领域,闻名遐迩。然而他们在人生道路和艺术活动中,有些值得引人深思的作为和经历,却鲜为人知。笔者早年曾从事文化工作,同民间艺人有所接触,现将几位漳州艺人的轶事记述如下:。中国木偶表演艺术家、原龙溪地区和漳州市木偶实验剧团团长杨胜,是家传四代的木偶艺人。郑福来是原龙溪地区和原漳州市木偶实验剧团的领导成员,在艺坛上享有盛名。会演后,他们被送到上海与苏联木偶戏专家奥布拉兹卓夫会面并交流经验,又上北京拍摄《闽南傀儡戏》电影片。随着名声远播,郑福来劲头更大
关键词: 漳州市 民间艺人 轶事琐记

内容

漳州解放初期,许多著名的民间艺人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扶植与帮助下,发挥其所长,活跃在民间艺术领域,闻名遐迩。然而他们在人生道路和艺术活动中,有些值得引人深思的作为和经历,却鲜为人知。笔者早年曾从事文化工作,同民间艺人有所接触,现将几位漳州艺人的轶事记述如下:
  (一)商标纸收藏家邵江海
  芗剧奠基人、原漳州市实验芗剧团编导邵江海,幼年只读过三、四年书,很有文艺天才,能拉、能唱、能演、能编生活经验很丰富,编写出来的歌词又通俗又生动,很受群众欢迎。他在抗战期间所印售的歌本,销路很广,遍及闽南一般农村妇女都很爱唱他所编写的歌。记得当时他写有关男女爱情的歌时,别出心裁地写成“磅灯(汽灯)勿会离里电灯(汽灯)盘,古井勿会离里古井栏”,以代替“海枯石烂不变心”的陈词滥调由于格调新鲜,含义深刻,感染力较强,在闽南农村被广泛传唱。
  解放后,我就这个问题问他时,他笑着说:“我是从商标纸捡来的实话告诉你,我平时最爱收藏糖果纸、牙膏盒等各种商标纸——人家箱子是放衣服,我的箱子是装满商标纸——这是我写歌的‘参考资料”啊!” 邵江海在生活困境中执着追求艺术,变废为宝,广泛收集商标纸、包装盒、广告单、宣传品、说明书,从中认识新事物,吸收新知识,学习新词汇,创作新歌词。如汽灯是三、四十年代比较时新的照明用灯,农村草台班演戏都要挂上两盏汽灯照明,农民是比较熟悉的。邵江海从汽灯加灯罩(盘)会更明亮的作用,引伸到男女爱情的深笃、美满,用比兴的手法,把灯与盘、古井与井栏对照吟唱,就容易引起青年人的联想而爱唱。
  (二)邵江海怒写《做戏歌》
  邵江海在三教九流中滚打多年,也受过种种迫害解放前,他唱歌仔戏被诬蔑是唱“亡国调”;家乡的一点薄田也无端被人霸占;跟戏班四处流浪,收入菲薄,日子难度,最困难时,艺人们曾过着每餐稀饭配六、七粒豆豉的生活他有冤无处诉,有苦无处说,迫得走投无路,忍不住满腹怒火,提起笔就写了一首《做戏歌》:
  “想到那做戏,做戏喉就涨受人那糟踢,糟踢又俏皮”
  有时那身体,身体若有病,拖命也着(得)要,也着拖上棚头家呀,又叫我上棚啰罗哼啰罗吓啰罗是啰罗着啰罗,也着上棚啰罗
  “一乡过了又一乡,离某(妻)离囝到处溜。做到年兜(终)剩空手,做到老丑免挂须..做到呀,剩下胡须”。
  《做戏歌》是用跳跃式的旋律唱的。后来这个曲调常被人移作丑角的唱曲。邵江海运用‘哼啰罗吓啰罗是啰罗着啰罗’、‘做到老丑免挂须’、‘做到剩下胡须’这些沉痛的笔触和诙谐韵味的曲调,为艺人悲惨遭遇进行申诉和抗争,这也是邵江海在个人生活实践中的真实写照。
  (三)杨胜冻水练指功 传授绝技成佳话
  中国木偶表演艺术家、原龙溪地区和漳州市木偶实验剧团团长杨胜,是家传四代的木偶艺人。10岁随父(杨高金)演戏当二手演员,14岁独立带班遍走厦门、同安、海澄、龙溪、长泰各县演出,被人称为“囝仔头手”。
  他在木偶表演艺术上获得辉煌的成就,除来自世代相传的艺术手法外和生活环境,更主要的是他自幼勤学苦练基本功,其中以‘冻水练指功’是杨家独特的练功法之一。他从13岁开始,就利用冬天寒冷天气,在夜间放一桶水在埕中‘冻露’。清晨一起床,双手突然插入水中,再抽出来张开手指用力甩动经过反复多次的插、甩,手指发热后才套上木偶人,面对大镜练习演技。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手指柔软、灵活了,演技也提高了。一般人由于手指的生理结构,一套上木偶都会有歪头和一臂高一臂低的现象,而杨胜手中的木偶人是头正手平,动作灵活1954年杨胜被调来漳州市木偶实验剧团以后,于当年8月赴榕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会演时,他和陈南田、郑福来主演的节目和演技特别精彩,引起轰动。演出后,全省各地傀儡戏艺人代表纷纷来和他们切磋技艺杨胜无私地公开了自己练指功的秘密,边讲戏边作示范动作,讲述如何操作才能使木偶人有“肩头”、有“下盖力”、有“神气”如何使用“活通”、“短通”“眼镜通”等辅助道具,才能使动作灵活、迫真;並和陈南田一道,介绍了各种角色的操袍步;文丑“惊走”、“喜走”的表演形态和舞百丈旗、锄头与藤牌对打,战斗中脱衣丢衣以及刀、枪、剑、戟的运用等武打技术据艺人们说,这些特有技术在旧社会里多属于看家技术不外传而杨胜却说:“人民政府教导我们要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大家都来介绍自己的技艺,才能共同提高,繁荣民族戏曲艺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杨胜慷慨传授家传绝技,已成为木偶艺坛的佳话。
  (四)敢于逗虎扑蜻蜓的陈南田
  陈南田是中国木偶表演艺术家、原龙溪地区和漳州市木偶实验剧团副团长。自幼酷爱布袋戏,曾先后拜杨港和郑福来为师,并经常牺牲自己的戏不演,跑远路去看京戏,细心观察各行当角色的科步动作和武打程式。四十年代,为了追求艺术的真实,曾在漳州捉一只蜻蜓逗弄马戏团铁笼里的老虎,仔细观察老虎扑蜻蜓的动作和形态。因而他的演技既师承老师之所长又有自己的风格演武打动作,套路分明,相当精练;演猛虎扑蜻蜓,非常迫真;演《洪仪关》(由京剧《虹霓关》移植)战场招亲、栩栩如生;1952年冬在北京主演《大闹天宫》,轰动京华,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尤为京剧艺人张春华(扮演孙悟空的名演员)称赞不已后来,《大闹天宫》与泉州傀儡戏《新潞州安》被合拍成电影片《闽南傀儡戏》,成为我国第一个被拍成电影和最早走上世界的木偶戏,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
  陈南田不但在木偶表演艺术上获得重大成就,而且为人坦诚、谦虚、善于团结同志,在戏曲界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自1956年1月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连续被选任(第一至第四届)为漳州市政协常委是漳州市文化艺术界最具代表性的艺人。
  (五)“谁不认识郑福来,必定不是南乡人”
  郑福来是原龙溪地区和原漳州市木偶实验剧团的领导成员,在艺坛上享有盛名。他出生于1900年12岁学习“北馆锣鼓——京乐”,能吹、能拉、能打;13岁就经常替师父巡回各农村教馆,每3天赚1元钱。14岁拜漳州著名布袋戏艺人洪仔想为师,学习布袋戏。19岁开台以后逐渐成名。他善演“案戏”和幽默诙谐的“坠仔戏——短剧”每次演《徐胡案》或《月台梦》时,台下观众不少人被感动得流泪;当演“坠仔戏”时,台下又忍不住哈哈大笑当时漳州有好多台布袋戏,别人每台演价6元,郑福来出演时,群众自动送6元半。他曾跑过龙溪、长泰、南靖、漳浦、同安各县演出;在漳州南乡一带特别受欢迎,每次年终在南乡演戏时,南乡各村就同时派人来预聘明年全年的戏因而南乡农民说:“谁不认识郑福来,那必定不是南乡人”。后来这句话成了郑福来艺术生涯中被人传颂的赞语。
  郑福来乐观、豁达、随和,趣事也很多。1952年10月,他和陈南田带领漳州市南江木偶剧团(漳州市木偶实验剧团前身)赴福州参加福建省首届地方戏曲会演初到福州时,他上街迷了路,省文化局找不到老艺人,马上向全市发广播呼唤他的名字,並派人到处找他。这件事使郑福来感受到共产党对艺人的关怀和爱护;艺人们却欣喜地取笑他说:“尚未会演,你就第一个在省里出名了!”会演结束后,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省里领导亲切地称呼演戏的为民间艺人,並祝酒道贺,郑福来感动地说:“过去人家说做戏的下九流,没地位。现在省里官长称呼我们是民间艺人,和我们同桌吃酒,我做梦也不敢想呀!”
  会演后,他们被送到上海与苏联木偶戏专家奥布拉兹卓夫会面并交流经验,又上北京拍摄《闽南傀儡戏》电影片。随着名声远播,郑福来劲头更大了,在上海、福州、漳州各地经常带班到各小学义务演戏,教小学生表演布袋戏,传播木偶艺术。1954年2月,龙溪地区暨漳州市春节地方戏曲会演期间,福建电影教育工作队来漳州特为全体艺人放映《闽南傀儡戏》,既征求意见又兼慰问映后,艺人们展开讨论,一致认为这是全体艺人的光荣,纷纷向南江木偶剧团祝贺郑福来和陈南田谦虚地说:“还有不足,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这时,连郑福来的老伴也满脸春风地指着丈夫说:“你以后无论到那一省演戏我都没意见!”郑福来听后更感到无限地欣慰。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记载,其中包括龙溪接管团进漳纪实、芗城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概况、芗城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述要、蓄水灌溉保农业种植养殖促发展、农村科技教育的崛起、董坑村科教兴农纪实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长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