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教育的崛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063
颗粒名称: 农村科技教育的崛起
其他题名: 芗城农函大兴学记
分类号: G322.7;G527
页数: 5
页码: 20-25
摘要: “八五”期间,芗城区农函大作为农村科技普及的主阵地,搞得十分活跃,这所培养农民技术员的“摇蓝”,五年培训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骨干,学员遍及各乡镇、农场、乡镇企业、农村中学和驻军部队;专业涉及农、林、牧、副、渔等10多个行业。几年来通过农函大学习的农民技术队伍,成为“科技兴农”的重要力量,为振兴芗城农村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1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提出培训百万农民科技人才的要求,“福建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应运而生。由省科协为主创办的、经省政府批准的这所农村科普学校,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办学方针,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工作重点。它的诞生,使八闽大地的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步上了一个新的里程。
关键词: 芗城区 科技 教育

内容

“八五”期间(1991~1995),芗城区农函大作为农村科技普及的主阵地,搞得十分活跃,这所培养农民技术员的“摇蓝”,五年培训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骨干,学员遍及各乡镇、农场、乡镇企业、农村中学和驻军部队;专业涉及农、林、牧、副、渔等10多个行业。几年来通过农函大学习的农民技术队伍,成为“科技兴农”的重要力量,为振兴芗城农村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91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提出培训百万农民科技人才的要求,“福建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简称农函大),应运而生。由省科协为主创办的、经省政府批准的这所农村科普学校,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办学方针,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工作重点。它的诞生,使八闽大地的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步上了一个新的里程。
  在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在省农函大漳州分校的指导下,芗城区政府下达(1991)107号文件,及时组建省农函大芗城分校。学校由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庆元兼任校长(不久改任名誉校长,校长由区委副书记张贤兼任,1994年后改由副区长周弋兼任)笔者时任区科协副主席,被委以常务副校长重任,具体主持区农函大工作。区农委主任黄春曙、高级农艺师林仲华兼任副校长学校设校务委员会,由农业、林业、科委、人事、财政、教育、民政、乡镇企业等委、办、局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以及各乡镇的主要领导组成。校部设办公室和教务处,由区科协的干部担任。分校下设天宝、石亭、浦南、芝山、后房等5个乡镇(场),和林业、教育等2个系统以及驻军部队等共8个辅导站,由各单位领导任站长,并指定专人任教务员,负责本站辖区的招生、教务等日常工作。辅导老师则由校部负责聘用热心农民科技教育的科技人员担任,定期下乡面授课程。
  1991年5月,芗城农函大首届开学。由各乡镇选派的学员134名,分别参加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村财会等三个专业学习。一到学习日,学员们从郊区乘摩托、挤公共、骑自行车,赶到芝山镇文化技术学校集中上课。学习课程按照省统编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学员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一年学制,在完成指定的专业课程和统编的全面作业题,最后参加全市统考这一年,芗城区学员110多人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省颁《结业证书》,成为首批经过专业培训,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骨干。其中许多人在1993年全区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中,被授予“农民技术员”、“助理农民技师”、“农民技师”等初、中级职称,获得省颁《农民技术人员证书》,成为我区首批农民技术人员。
  1992年3月,区政府召开九二届农函大招生工作会议,确定把教学班办在乡镇,改区集中办学为分散就近办学,使农函大更贴近农村实际,更方便农民入学这一年,农民报读人数大大超过省、市政府下达的任务,达700多人。6月在领导重视下农函大在政府大礼堂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农民学员们戴着省农函大校徽,首次登上科技教育殿堂,无不感到兴奋和激动。区长陈庆元和区委副书记张贤都在会上讲话,勉励学员刻苦学习掌握技术为振兴农村经济作贡献,领导的讲话,给学员们以莫大的鼓励与鞭策,给农函大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村办农函大的试点也在石亭镇董坑村进行这个村当年办了二个专业班,有58名村民分别参加果树栽培和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有力地促进了该村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次年,他们又办了淡水养殖专业班,又促进了水产养殖的发展。在农函大办三班而兴三业,使董坑村人均收入由604元到1996年增到2920元,大步迈进小康之路,成为省级明星村之一。
  董坑村的办学经验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很快地在全区推广,从1993年后,村办教学班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办学形式天宝镇的仙都、埔里、月岭、洪坑村,石亭镇的埔尾、南山村,浦南镇的诗朋、溪园、浦林村和芝山镇的果林场等,他们都是果业主要生产地区,先后都举办了果树栽培专业班;天宝镇的盘谷、目溪、后塘村,浦南镇的浯沧村等,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和自身条件,都办了食用菌专业班;石亭镇的下仓村和后房农场也办了畜牧专业班。芝山镇的诗浦、下洲、土白等村,是我市蔬菜基地,三村联办蔬菜专业班。此外,林业局在天宝林场开设了营林专业,吸收各村林管员参加学习。驻漳部队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也分别开设农村财会、家电维修等专业班。
  郊区农村中学在办好全日制高初中的同时,也采取两种形式,探索开设农函大专业课:一是利用暑期,集中15~20天,对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农函大专业课的培训,教会他们实用技术,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作准备;二是运用中学的劳技课,系统讲授农函大课程,专业由学校确定或学生自选这两种形式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尚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
  芗城区农函大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依靠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兴学五年共招生5372人,百分之八十经统考合格,取得结业资格,培养了一大批不离乡土的“永久牌”农科人才,其中有荣获省、市劳模、闻名四郊的“蔬菜状元”赵长安;有年已花甲,边学边干,促使七年不结果的“秋芒一号”,在芗城首次挂果获丰收的浦林村果农杨文辉;有学用结合,大胆试验,使濒临绝种的闽南名果“棕包梨”重获新生的埔尾村果农王永春;有试验“鱼—禽—畜—果立体种养模式”,年获利7.5万元的浯沧村女能手黄丽玉,有改造低洼地,创办家庭农场,年产鱼、肉、禽、蛋、果值40多万元的渡头村农民技术员陈清江;有试验推广香蕉试管苗取得显著成效的田寮村农民技师戴明;有依靠科学养鸡养猪,脱贫改富的董坑村巾帼饲养专业户宋淑华;有应用所学知识,发展食用菌生产,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溪园村党支部书记林锦良;有认真学习,掌握技能,一年嫁接近万株优质龙眼苗,为浦南镇发展千亩龙眼片作出贡献的园坑村知青林俊杰;有两年连获两个专业结业证,积极承担科技项目,被国家科委、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的石亭镇农技员黄德发。……
  从芗城区农村五年来的事实证明,广大农村举办农函大,培养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对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经济效益。芗城区充分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在农村努力发展农函大教育,组织郊区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五年来,已是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为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1996年福建省农函大编辑出版的《科教兴农谱》一书中,收集了全省农函大学员致富百例,芗城区占了5篇。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该书序言中充分肯定了“办班到村”的经验,指出
  “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村”的作法,为我省农村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闯出一条新路子。我们深信,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芗城区农函大将会越办越好,芗城的科技教育将会绽开更加芬芳之花,结出更加丰硕之果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市文史记载,其中包括龙溪接管团进漳纪实、芗城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概况、芗城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述要、蓄水灌溉保农业种植养殖促发展、农村科技教育的崛起、董坑村科教兴农纪实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苍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