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勤政为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037
颗粒名称: 励精图治勤政为民
并列题名: 漳州名宦姜谅与姜公祠
分类号: K827;K928.75
页数: 4
页码: 79-82
摘要: 姜公祠,俗称姜太爷庙。该祠初在海道后丙申桥上①,明弘治十五年建。该祠后移建于新路顶,再移大路头154号后进有楼,颇具伟观。以往里人信奉甚笃、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四月廿四日为姜太爷诞辰而举行祭拜,演戏酬谢。“文革”期间,因破四旧把2米高的姜太爷塑身折毁,改为居委会仓库。但姜太爷遗爱于民,其功迹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所谓姜太爷,既不是佛,也不是神,原来是位有血有肉的漳州知府。因为他在任时能体察民情,为漳州地方办了许多有益人民的事;人们尊称他为姜太爷,并立祠朝拜作永久纪念。姜谅认为此乃百姓因饥饿所迫沦为盗贼,不能一味围剿捕杀。姜谅到任后,关心人民疾苦,尤以治理水旱灾为重。
关键词: 漳州市 姜谅 姜公祠

内容

姜公祠,俗称姜太爷庙。该祠初在海道后(今水仙花园13幢东北边)丙申桥上①,明弘治十五年(1502)建。该祠后移建于新路顶,再移大路头(现属厦门路)154号后进有楼,颇具伟观。以往里人信奉甚笃、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四月廿四日为姜太爷诞辰而举行祭拜,演戏酬谢。“文革”期间,因破四旧把2米高的姜太爷塑身折毁,改为居委会仓库。但姜太爷遗爱于民,其功迹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所谓姜太爷,既不是佛,也不是神,原来是位有血有肉的漳州知府。因为他在任时能体察民情,为漳州地方办了许多有益人民的事;人们尊称他为姜太爷,并立祠朝拜作永久纪念。现摘要简介于下:
  姜太爷,即姜谅,字用贞,浙江嘉兴人,明景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进士。于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任漳州知府。姜谅为政严谨,励精图治。他初到任,适逢漳州闹着水早灾,盗贼之事屡发。姜谅认为此乃百姓因饥饿所迫沦为盗贼,不能一味围剿捕杀。乃一面开仓救济饥民,使众多百姓生活得到安定,穷途为盗的得以遏止。对于那些不思悔改者仍为害于民,姜谅采取安抚的政策,招降一些盗贼,捕捉了盗首,盗寇之患遂之熄。
  姜谅在体察民情之后,为消除漳州人民的疾苦,为地方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如筑海堤186所,以阻盐卤浸蚀田地,效法朱熹治漳时创立社仓,而推广到各县,对田赋税、胥吏利用职权吞没或造假账,他亲自审理,並逐一纠正弊端;恢复正式收税法则,重新以田亩计丁数分为三等;派遣徭役,亦酌情轻重予以合理分担。
  姜谅在职期间,除了抚化盗贼、减税安民之外,为根治水患,安定一方,褒表先贤,教治人民,极力兴修水利,疏浚沟渠;旌表忠烈,树碑立传,敬宗先贤,主修祠庙创立义冢、恤孤济贫等,为此深得人民永久铭念。
  兴修水利疏浚沟渠
  姜谅到任后,关心人民疾苦,尤以治理水旱灾为重。他对漳州一带过去修筑江堤沟岸,凡圯废崩塌者均重修加固,并兴建“李厝闸”以通“惠民港”。成化年间,又重浚郭坑塘,濯田二十馀顷;浚邹塘、浯淇塘,灌田百亩。后又重修“官港”,使这条上通柳营江,下通石美,长达三十里,灌田二百馀顷的水道畅通,并于两旁修水渠,通村坞及海埭,变水患为水利,于民百年受益。
  旌表忠烈树碑立传
  元朝达鲁花赤迭理弥实②,其墓于漳州,因久荒颓废,后嗣从涂姓,茔地被邻所侵。姜谅为旌表忠烈,亲自去拜墓,并提出应悯忠臣之后,不可失嗣,复其姓,修复其祠,后又勒石表功,姜谅亲为撰表忠碑跋。
  明顾斌世袭漳州卫。正统十三年岁戊辰(1448),流寇邓茂七之乱,贼帅杨福章率众数万围漳。顾斌率兵五百人来援,突围趋入南城,尽散其家资,募敢死士,杂服彩绘虎豹,插鸡雉为神兵,开东门迎战,贼两次败退,漳城得以保全。顾斌升擢福建都指挥佥事。顾斌后病死,因家资募兵时散尽,无法下葬修墓,寄棺十余年。姜谅到漳,得知其情,与郡人相商出资营葬。並记其功绩立碑以教后人。
  敬宗先贤重修祠庙
  姜谅任漳州府时,对先贤高东溪、陈北溪深慕其名,给予立祠,並塑陈北溪像于祠中,以资教化于人民。漳州名宦尚书颜师鲁,原建在城南的尚书岭亭予以重修。其他还重修“双节庙”、社稷坛,其意是为学者矜式,导民行善祈福。
  创立义冢抚恤孤贫
  姜谅在成化年间,对孤寡鳏独,贫困无以为生者,多加施济。顾斌死后寄棺而得以安葬,元迭理弥实之后复姓
  修祠,这是姜谅作为知府在漳州进行抚恤孤贫的先例。尔后,姜谅还谕示各属邑创立义冢,悯贫行善。单就龙溪县属就有义冢15所,使无力葬者免于横尸荒野。这也是为漳州人民立下遗德之举。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姜谅虽属封建王朝命官,为帝王驻守一方,但他体察民情,办了许多有益人民的事,确实起到了地方父母官作用。如果说过去旧书对姜谅的评论:“朱子有功于漳州大矣,但太守自朱子而后,未有盛于姜谅者也。可谓大有功于天地,大有功于民生,大有功于圣贤之道矣”等。这些带有封建色彩的话;那么,在漳州为姜谅择地立祠,塑身朝拜,这可是发自漳州人民内心的感应,是民众的自觉的行为。其目的就是为好官的楷模留于后世,希望姜谅式的好官代代有其人。然而,这个具有深刻地教育意义的祠堂,任其圯废岂不可惜!

附注

注: ①丙申桥是唐元和丙中年即元和十一年(816年)建,因之叫丙中桥。宋淳熙丙申年(1176年)重修。前后更易六个丙中,共360年,而名不改。明弘治十五年在桥上建姜公“遗爱祠”,清代祠毁移大路头,即今姜太爷庙。 ②达鲁花赤系官名。蒙古语官长之义。元于各行省、路、府、州、县各提举司,各总管府、万户府、千户所、元帅府及安抚、招讨诸司,皆置达鲁花赤为长官,以蒙古人任之。实系各级监督官。迭理弥实,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末,任漳州路达鲁花赤。明师取闽,次及漳州,迭理弥实,方图守御,守将领军先遁,迭理弥实具朝服北面再拜,自刎死。州人立石纪其事,立楔于通衢,扁曰表忠。

知识出处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概括了漳州城解放接管和社会改造纪实、漳州市郊土地改革记略、刘国轩败溪西、陈炯明改造漳州市政忆旧、漳州市华侨中学沿革、漳州早期西医蒋天汉、高级工程师戴民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胡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姜太爷
相关人物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姜公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