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区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018
颗粒名称: 漳州古城区的变迁
分类号: K295.57
页数: 9
页码: 31-39
摘要: 漳州建州已1300多年历史。自唐贞元二年一直是州治、县治的所在地。随着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文鼎盛,逐渐成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漳州城区的变化经历筑建土城,扩建石城,拆城拓建市区,以及改造旧城区,逐步向现代化城市建设迈进。几经征战,才进军绥安故地。进一步扩大防卫范围。明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入侵,封锁海面,掠夺商船。郑芝龙起兵反明,攻占海澄,月港洋市终于衰落。清顺治三年郑成功起兵反清,以金、厦为据地,漳州、龙溪、海澄成为两军争夺之地。顺治十二年城垣因战争严重毁坏,漳州城区也因战争影响而经济萧条。城垣也进行修复。在城厢还有东街市、浦头市、南桥市、新桥市、北圣楼市、北庙市等市场。
关键词: 漳州市 古城区 变迁

内容

漳州建州已1300多年历史。自唐贞元二年(786)一直是州治、县治的所在地。随着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文鼎盛,逐渐成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漳州城区的变化经历筑建土城,扩建石城,拆城拓建市区,以及改造旧城区,逐步向现代化城市建设迈进。
  建土城,挖濠沟,抵御外犯
  早在原始社会,漳州就有先人聚居。据古书记载,夏时属扬州地,周代属“七闽”,秦时纳入闽中郡,汉时漳州以蒲葵关(今漳浦县盘陀岭)为界,北属闽越国,南属南越国。晋时漳地设绥安县,梁大同六年(540)置龙溪县(今龙海,华安县一带)、兰水县(今南靖、平和县一带),隶属南安郡。隋开皇十二年(592)并兰水、绥安二县入龙溪。唐时漳地出现“蛮獠啸乱”,总章二年(669)唐廷派戎卫左郎将陈政率府兵3600人入漳平乱。唐仪风二年(677)陈政病逝,子陈元光袭父职,续平啸乱。几经征战,才进军绥安故地(今漳浦、云霄县一带)。陈元光从征战中看到蛮獠“所事者搜狩为生,所习者横暴为尚”;陈元光认为蛮獠横暴的原因,是社稷尚未开化;用兵革只能起威慑作用,必须以礼让来改变其横暴的恶习,由此,陈元光向唐廷奏请并获准,于垂拱二年(686)建立州治,陈元光首任刺史。州治设在西林(今云霄县境)。西林近江,江水秀丽如陈元光家乡的清漳河,遂名为漳江,漳州也因此而得名。后因“西林地多瘴疠”,开元四年(716)州治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唐贞元二年(786)州治迁龙溪县永宁乡登高山下桂林村(今芗城区)。这里“控引番禺,襟喉岭表,一水青流,列峰秀出”,地旷土沃,气候温和,适于农耕。当时州治实行开屯建堡,安生教化;招抚流亡,垦荒造田;薄赋轻役,通商惠工等政策。还推行中原先进耕作技术,生产逐渐发展,村落民居渐繁。时人丁儒有诗云:“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温醇”。漳州呈现一派新气象。
  唐代后期,乾符六年(879)黄巢十万农民军南下漳州转战广东。光启元年(885)光州刺史王绪率兵五千攻下漳州,掠夺抢劫,百姓遭殃。五代时也屡有战乱。为了战御的需要,宋初始建城池。据《漳州府志》载,“漳州宋初筑土为城,周围四里,为门六,东曰名第,曰清漳,西曰登仙,曰朝真,南曰云霄,北曰庆丰”。北宋咸平二年(999),郡太守派役挖环城濠沟”。按现在市区尚存濠沟的位置,可窥见当时土城的规模。南从厦门路东闸口向北,经东桥亭、太古桥到渔头庙(小商品街)转向西,经延安路延昌桥、北桥转向南,经观桥顶、西桥亭、到杉巷转向东,经厦门路转向东闸口。土城近似四方形,当时民力稀少,能建这样土城,勘称壮举。祥符六年(1013)太守王冕凿西南水门以通舟楫;竖木栅为外城,城周15里。进一步扩大防卫范围。
  建石城,深挖沟,加强防卫
  南宋时,北方金兵、元兵先后入侵,战事频仍。地处南方边陬的漳州也不安宁,绍兴十四年(1144)有汀州农民军攻打长泰;绍兴末年有“山贼”流劫长泰县境。长泰距漳州城卅里,长泰被攻袭,漳州则有唇亡齿寒之危。绍兴间,“太守张成毁土城,撤外城东西北三面木栅,改筑土城,独南一面阻溪。”城池进一步扩大。淳熙间,漳州战事不断。嘉定四年(1211)郡太守赵汝譡用石块砌筑东门城墙,高十级(约二丈),长五百余丈。绍定三年(1230)漳郡通判林有宗派役用石头砌西南北三面石墙,长二千五百余丈,高一丈七尺。城墙上筑有谯楼、哨所,共辟七个城门。东叫朝天门、西是安丰门、南有通津门、北是贡珠门,西北有小关门,西南有龙溪门,东南为朝宗门。扩建后古城池的走向,南从战备大桥头向北到圆环,经汽车总站到体育场北端、转向西经排球基地、市体委、射击场,接芝山东麓。再由芝山西麓向南经卫生学校、第二中学,向东转博爱道,到战备大桥头。历经近百年的修建,漳州古城墙才基本完成。
  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元军入漳,漳邑百姓群起反抗,至元十七年(1280)陈吊眼、陈桂兴起兵抗元,攻陷漳州。不久,起义军被镇压,陈吊眼被杀,但反元义军仍彼落此起。至元廿五年(1288)有汀赣畲族千余人攻漳州。次年又有广东江罗率八千众攻漳州。漳属的漳浦、长泰、南靖、平和屡被义军攻击,危及漳州。为加强城守,至正廿六年(1366)郡事官张理问改堵城门,“唯留东、西、南、北四门。在城四周挖浚环城河,北面城濠环东门至东南门,濠深二丈,阔五丈。西北城濠环西门至西南,城濠深一丈八尺,阔四丈。南临大溪,北面依山(芝山)而壑之为干濠,并筑女墙、月城、关楼”,以增强战御能力。可是元代对百姓采取政治高压手段,民心尽失,二年后,漳州城楼上就换上明军的旗号。
  修古城,建八卦楼,街店咸集
  明代中期以后,漳州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海澄月港开洋市,对外贸易迅速增加,到万历年间,漳州出现空前的繁荣。城里“人烟辐辏,商贾咸集”,许多漳籍商人到日本、菲津宾、台湾、越南、泰国、爪哇、吕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出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与手工业品,货物有纺织品、陶瓷器、茶叶、砂糖、漳纱、漳绒、柑桔、竹器、药材、纸张等230多种。进口商品有药材、香料、西洋布、象牙、蛇皮、漆等120多种。时城里“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手工业发达。还出现进口象牙为原料的加工业,制刻为牙仙人、牙箸、牙带、牙扇等,又销往海外。因经济繁荣,城里“甲第连云,朱莹画棵,负研争丽。门柱庭砌,备极广长。人无贵贱,多衣绮绣,华采相鲜”。从这些记载,可看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侧面。
  明时城内人烟稠密,街道交错。嘉靖十三年(1534)城内设三隅,附廓设四厢,乡村设15都。东北隅有行春街、东桥街、兴贤街、马坪街、旗纛庙前街、北桥街、桂林廿九街等7街。西隅有开元前街、后街、西市头街、布政司前街、硕仁桥街、察院前街、县前街、西桥街、观巷,共8街1巷。南隅有南市街、花园前街、双门街、东坂后街、府学前街、龙骇瀛街等6街,合共21街1巷。那时城郊谓之厢,东厢外有表忠街、迎悬街、新亭街、岳前街、草市街、御史巷、德安巷等,共5街2巷(都在今新华东路一带)。南厢外有镇海楼街、驿路街、姜园亭街、船头巷、栅尾下巷,共3街2巷(在今中山桥南一带)。西厢外有西门外街、社稷坛街、西湖社,共2街1社(在今胜利西路湖内一带)。北厢外有威惠庙前街、岭下亭街,共2街(在今大通北路尾一带)。明庆隆五年(1571)知府罗青霄重修城垣,并在城东南角建八卦楼,楼高三层,二楼与三楼八面开窗,造型奇特,雄伟壮观,成为漳州古城突出的标志。
  明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入侵,封锁海面,掠夺商船。郑芝龙起兵反明,攻占海澄,月港洋市终于衰落。清顺治三年(1646)郑成功起兵反清,以金、厦为据地,漳州、龙溪、海澄成为两军争夺之地。顺治十二年(1655)城垣因战争严重毁坏,漳州城区也因战争影响而经济萧条。康熙二十二年(1683),战事平息,生产才开始恢复,并逐步发展。城垣也进行修复。乾隆年间,城内有府前街、新府路街、卫口街、南市街、西桥街、马坪街、道口街、海道后街、东坂后街、公府街、东桥街、少司徒街、渔头庙街、步武街、东铺街、县口街、西市头街、开元口街、总爷街、正气街、后街、观口街、三圣庙街、北门街、北桥街、院路街、霞井街等27街。城内还有东铺头市、西市、南市、北桥市等四个市场。在城厢还有东街市、浦头市、南桥市、新桥市、北圣楼市、北庙市等市场。当时的街道都很狭小,如马坪街也只有二三米宽,人们可以从东边的厝顶跳到对面西边的厝顶。所谓街道实是巷路而已。
  拆城墙,筑堤岸,拓宽街路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漳州于1911年11月宣告光复,开始出现崭新的革命气象。1918年漳州人民响应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护法的号召,大力建设“护法区”。提出“提倡新文化,建设新社会”的口号,成立工务局,开展市政建设。先后着手拆除城墙,扩宽街道、砌筑江堤,开造公路,铺设桥梁,兴办学校,创建公园,辟造机场等等,可谓百废俱兴。拆除城墙是项巨大工程,城墙石块主要用于平铺路面和砌筑江堤。
  城建工程从拓宽街道开始。古街道只二三米宽,分别拓宽为十至十五米。城外东厢(今新华东路)的街道也同时拓宽。对于沿街店铺门面参差不齐或破落陈旧的,都进行拆建或重修。还鼓励城乡富户在新辟的路段建骑楼式宅店。通过拆城墙,拓宽街道建设,漳州城区有了扩大,街道也比以前宽阔,商店坐落有序,市貌焕然一新。
  时漳州的交通落后,没有公路与汽车。货物运输靠肩挑、马驮、船运。九龙江是漳州接通邻县的主要运输航道。拆城时利用城石在沿城区的江岸砌筑三华里长石堤,十个船只停靠码头,方便货物上下船。一时九龙江舟楫相随,水运一片繁忙。满载山区的粮、木、竹、纸、果等等货物的船只,纷纷会集漳州,再由漳州转运外地。与此同时,漳州开始辟建公路运输。先是始兴公司于1918年募股辟筑漳码公路,因铺桥造路是善举,海外侨胞及漳码绅商都乐意投资,共募五万银圆。漳州至石码公路于1920年春节建成通车。这是福建省第一条公路。因汽车运输业务兴旺,1920年发展为汀漳龙始兴汽车公司,筹款30万银元,公路从石码延伸到海澄浮宫,并添置二艘轮船,开展漳厦客货联运。后又辟建漳州至靖城、浦南、江东桥、九龙岭的公路,1921年辟建漳州至程溪人力轻便车铁路。水陆交通的建设,有利于漳州与其他地区的货物交流。还在东门附近设文明集市,加快城乡物资交流。在市内创办“迎宾大旅馆”,招待来自龙岩、长汀、厦门、泉州及赣南宁都、瑞金、广东潮汕等地的商客,一时商旅往来频繁,市场倍加繁荣,经济加快发展。
  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下,漳州大力推行新文化活动:一是革除旧风俗习惯,提倡文明生活;提倡男人剪短头发,禁止留辫子;提倡妇女放足,禁止缠小足;提倡科学文化,禁止迷信鬼神;提倡文体活动,禁止赌博。二是发展教育,提倡新学。增办一批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还办起夜校、半日校。三是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勤工俭学。先后派出二批80多人到法国、日本学习机电、工程、化学、矿业、纺织等专业。四是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公演卜易生著的话剧《娜拉》和苏联话剧《夜未央》等,还在南较场举办首次体育运动会。创办《闽星日报》、《闽星半周刊》、开设书局,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时廖仲凯、朱执信、林森、胡汉民、居正、吴稚辉、邹鲁等名人曾专程来漳参观,苏联也派代表来漳访问。漳州被誉为“东方初升的明星”。但好景不长,1920年以后,军阀混战,国民党腐败政治日趋严重,鸦片烟毒、赌博、娼妓,遍布城区,加上日军封锁,日机轰炸,漳州民不聊生,外逃、乞求者甚众。
  改造旧城区 向现代化迈进
  1949年9月,漳州获得解放。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得以新生。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城区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城市新的布局:城中心为商业区,城东及九龙江南岸为食品工业区,城西为纺织工业区,城北为机械工业区,城南为轻工业区。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房地产业在漳州也得到迅速开展,从而又促使城区向四周扩大,并新建、拓宽胜利东、西路、元光南、北路、新华南、北路、新浦路、延安北路、大通北路等等;同时,在新街区出现了许多五层以上排楼和花园式的高层住宅区,豪华美观的各种建筑物,把城区打扮得美丽壮观;大型的街头雕塑“女排三连冠”、“四仙女”等,更增添了城市的艺术气息。现在市区已扩展到近十平方公里,拥有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化学、医药、电子、建材、塑料等工业。漳州城区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漳州的六扇门
  漳州过去有的老房子,大门之外加制配六扇矮门,称为“六离门”。例如经历巷李总的老房子就有六离门。当地人们都叫“六扇门”。原来“六离门”的常故是这样的。
  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南安人),抗清被俘受节投降,为清兵南下献策献力,杀害爱国志士黄道周。当时却误传洪以身殉国,崇祯皇帝为其建祠封谥,将其老家洪府称为“忠烈之门”。不久,全家正为洪做“忌日”,突报洪衣锦还乡探亲,洪母经探明儿子投敌并杀害忠良黄道周;洪母大义凛然,命人在大门之外加制六扇矮门,称“六离门”,拒洪进门。并说:“卖国求荣者,母不以为子,妻不以为夫,子不以为父,六亲不认。”后来,许多遗老不甘耻辱,也加制六扇门以泄恨,并怀念明代的象征。
  “六离门”漳州人俗称“六扇门”。
  (沱)

知识出处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概括了漳州城解放接管和社会改造纪实、漳州市郊土地改革记略、刘国轩败溪西、陈炯明改造漳州市政忆旧、漳州市华侨中学沿革、漳州早期西医蒋天汉、高级工程师戴民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