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郊土地改革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008
颗粒名称: 漳州市郊土地改革记略
分类号: F301.1
页数: 8
页码: 16-23
摘要: 1949年9月19日,漳州城解放了。22日中共龙溪县委和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着手接管旧政权机构,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从此,漳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各种社会民主改革运动。随着土地改革的发展,各种民主改革运动也相继拉开序幕。漳州市郊区的土地改革是在1951年6月1日从原龙溪县析出城关及郊区一部分,成立漳州市后开展的。漳州市的土地改革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郊区型,二是农村型。这些地区的土改由龙溪县委领导进行,属于农村类型;城郊街道土改由漳州市委领导进行,属于城市郊区类型。
关键词: 漳州市 土地改革 纪略

内容

1949年9月19日,漳州城解放了。22日中共龙溪县委和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着手接管旧政权机构,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从此,漳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各种社会民主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是这场运动的主战场。随着土地改革的发展,各种民主改革运动也相继拉开序幕。
  漳州市郊区的土地改革是在1951年6月1日从原龙溪县析出城关及郊区一部分,成立漳州市(当时属于县级市)后开展的。漳州市的土地改革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郊区型,二是农村型。现有市郊四镇当时分属龙溪县五、六、八区管辖,是于1959年以后陆续划进的。这些地区的土改由龙溪县委领导进行,属于农村类型;城郊街道土改由漳州市委领导进行,属于城市郊区类型。
  根据《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市郊街道(简称市郊,下同)是于1951年9月上旬进行土地改革的。
  漳州市在解放初总有面积4.68平方公里,居民1.3万多户,人口6万多,郊区含在辖8条带有农村性质的街道,即大同、瑞京、南山、桥南、解放、东岳新民、苍园,是与龙溪县各乡接合部。郊区耕地计5836.387亩,农户1661户,农业人口3240人,散居于市区边沿,和居民混杂,合建街政府。
  就整个漳州市郊七条街情况来看(大同街不在此列),占总户数3.72%的地主占总土地的11.42%∶0.93%的地主兼工商业者占0.98%;3.35%的工商业兼地主占7.06%;20.35%的中农占33.88%;16.45%的贫农占7.42%;1.3%雇农占有土地0.50亩;公田占总有土地的9.12%。其他土地由富农、资本家或商人、利贷生活者、小土地出租者、工人、小贩、职员及其他成分者所有。由此可见市郊土地占有情况十分复杂。
  土改前经济剥削情况:一是田租剥削,田租在市郊一般是对等分(即地主与农民各得50%),也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地主拿走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二是高利贷剥削,市郊一般是由工商业的米铺、金铺等放债机构进行的,方式有放谷花、放担利、放金利、日仔利、糖利、柑利等多种。日利一般达10%——30%。三是雇工剥削,市郊一般是雇短工。许多地主往往依仗着封建恶势力逼迫农民无偿为其做工,并与封建官僚勾结进行抓丁派款,转嫁负担,霸占农民的田产、杀害人命等等罪恶勾当,使贫困的农民雪上加霜,过着悲惨的生活。
  土改前阶层及职业状况:由于市郊紧靠城市中心的工商业区,居民职业多变化不定,成分非常复杂。市郊街道的小贩占总人口的70%以上,纯农业人口比重很微。
  1951年9月初,市委成立市郊土改委员会,由龙溪县土改委直接领导,组织精干,对市郊的大同、东岳、瑞京、苍园等街作典型调查,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土改与时事宣传,对全市干部进行思想动员,派出精干在全市五个以上地点举行讲座,组织各街小组长以上基层干部、贫雇农积极分子、市民中有土地关系者、各界民主人士参加听讲。
  1951年9月中旬,市委开始陆续抽调63名有工作经验的脱产干部。带领部分街道不脱产干部、积极分子、军人、教师及各界民主人士组成土改工作队,分二批深入各街进行土改。
  第一批土改是作为试点,选择一区的大同街、二区的东岳街,于9月中旬首先开始。
  1951年10月中旬,大同街试点土改结束,市委及时总结经验,于10月22日——30日,召开土改专题扩干会,各街土改工作队员、积极分子以及各界人民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市委书记王杰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全面布置了市郊土改工作。11月11日,市委通过市郊土改工作方案,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市郊形势,指出了市郊土改应遵循的路线、政策及具体方法步骤。1951年11月中旬,东岳街土改结束。
  第二批六条街土改紧接进行(即瑞京、南山、桥南、解放、新民、苍园),于11月中旬——12月下旬完成下街探访工作。1952年1月初,各街土改正式开始。在土改过程中,各街进度不一,第一阶段各用了12至15天;第二阶段用了10至15天;第三阶段用了6至10天;第四阶段用了7至10天;第五阶段用了5至7天。
  第一阶段:了解情况,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建立组织。各工作队下街以后,极其重视情况的了解,利用各种途径发动群众。另外各工作队员还做到了和贫雇农生活在一起,通过派饭,与贫雇农谈心,帮助他们生产劳动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做了各种宣传工作。但更主要的是通过农代会、贫雇会、农民会、青年会、工人会等,组织启发广大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广泛讨论。
  在经过初步的发动群众之后,广大贫雇农进一步意识到土改必须依靠自己,在工作队引导下,自下而上形成了诉苦串连,拉开了反霸斗争的序幕,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群众打破各种顾虑,站起来了!但开始阶段诉苦对象比较分散,打击面太大,要求又相对过份。随着觉悟的提高以及工作队的积极引导,诉苦运动又被逐渐引导到阶级斗争上来,斗争对象适当集中,敌我分清了,最后通过人民法庭,严惩一批地主恶霸。
  漳州城解放之初,部分郊区街道曾一度建立了农民协会(如东岳、大同),但土改队下街以后,通过调查发现,整个郊区的农会组织很不健全,其成员复杂,领导权主要把持在地霸手中,没有系统地加以引导,实际上处于自生自灭,有名无实的状态,这对土改运动的开展很不利。为此,在这阶段运动中,工作队及时培养、发展了一批成分好、历史纯洁、劳动正派、阶级觉悟高的农协会会员及农民代表,更新了其领导成员、建立了贫雇农占绝对优势的农民代表大会及农协会,为下几阶段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街政权大多是在1950年初通过合理负担,生产支前,废除保甲制度等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其成分复杂、组织不纯,贫苦农民工人参与少现象尤甚。为了有利于土改,各街普遍进行了清洗不纯,改造作风,个别调整等,但在做法上没有作为这阶段斗争重点来抓,而是本着教育改造,争取团结的原则。
  第二阶段:划分阶级。首先,各街都召开农民代表会议,总结前阶段反霸斗争的成绩,进一步深入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政策,讲明划分阶级的标准,在农民代表大会上,各街都进行内部试划分阶级,边讲边解决群众的思想情绪。代表会结束以后,由各代表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划成分的标准,同时组成以贫雇农为主的农民调查小组,分头进行发动及进一步了解情况,按代表会上的划分标准逐户核对。
  各街在掌握具体材料以后,就正式开始边划边斗争。做法上:对待地主,采用小会划、大会斗,一般的中小地主在小会上划;狡猾顽固和罪大恶极的地主在大会上斗。依据标准是划分劳动与不劳动、主要劳动与附带劳动、罪行大小及其政治待遇。对待中农、贫雇农以及其他劳动人民则采取个人自报、小组审议、大会通过的方式进行。
  之后,各街都召开了农民大会,逐一通过并公布一榜,然后送交市郊土改委批准,公布二榜。
  第三阶段:征收没收。首先对部分群众进行突击阶级教育,各街都召开了农民代表会议,总结前段工作,组织代表分析讨论地主发家的原因,以此进一步加深教育,之后工作队和代表分头深入群众,加紧发动前段运动中比较落后的群众,引导他们站在地主的对立面,揭发地主。
  其次,加紧政策教育,把具体的政策贯彻布置下去,以使农民掌握,分清五大财产及计算多余粮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组织订出征、没收的具体方案,选出并成立了征、没收、分配委员会,主持征、没收、分配等工作。
  第三,在征、没收工作开始后,各街都召开征、没收对象会议,指出他们的前途及他们应有的认识,动员如数交出财产。
  没收方法上,各街普遍采用先追余粮后追其他四大财产。首先召开群众大会,在会上,勒令地主当场列单移交五大财产,对狡猾的企图再次隐瞒的地主继续诉苦斗争,直到其低头认罪;在会后、组织农民分头昼夜轮流追逼,直到追尽为止。之后由征、没收分配委员会登记查封。
  第四阶段:分配。分配前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由于这阶段斗争由外部转入农民内部。首先是干部,尤其是前几阶段运动的积极分子中存在着“功臣思想”,认为自己应该分得多、近、好。土改成果较少的街,干部群众存在不满的情绪,认为斗争白费劲。贫雇农存在着多多益善的心态,想方设法多分土地、余粮、农具。佃中农怕抽走好地。其他贫民希望和农民一样分获成果等等。
  分配中的做法:首先对农民群众进行六大口号的教育,在贫雇农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上教育群众力求团结,指出:“只有团结才有今天的成果”,在分配时大家应做到“农民团结互让,干部大公无私,方法民主协商,目的有利生产,分配公平合理”。之后,制订出分配方案,提交贫雇农会议上讨论,再提交给代表会上通过,分配后再由分配委员会最后审查。
  第五阶段:结束总结土改。分配以后,各街一般都召开代表会,进行彻底的检查,检查四大问题,即农民的翻身程度;地主的消灭程度;农民的组织的健全程度以及群众的思想提高程度。
  这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进行街政府的整顿。东岳、大同、瑞京、解放四条街在土改中逐渐进行了调整整顿。其他街在这阶段对全体街干进行了全面的审查,挖出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历史不纯分子以及立场不坚定分子,及时给予了清除。同时在开展人民民主专政教育中,依靠广大贫雇农及土改中涌现出的一批积极分子,着手进行街政权的改造,把一批工农出身、历史清楚的积极分子补充进街政府,使郊区街政权真正掌握在广大劳动群众手中。
  这阶段另一个工作重点是组织发展生产,组织群众建立互助组。各街工作队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是广泛组织农民讨论形势,进行新旧社会对比,爱国增产教育。其次大力宣传具体事例,宣传市郊街道互助组典型,用典型动员农民,说明好处。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组织起来,胜于单干”。各街农民在组织起来以后,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据统计,在土改后进行的爱国增产运动和互助合作运动中,市郊在“组织起来”的号召下,战胜各种灾难,克服各种困难,生产迅速发展。到1952年秋收止,已组织起79个互助组,内有8个常年组,21个临时互助组,参加互助组的共有556户,占市郊农业总户数的50%以上,秋收庄稼总产量比1951年增产一成半。
  第二批土改各工作队于1952年3月中旬回市总结,9月28日,市委完成市郊上改总结,土改宣告结束。
  在土改中,七条街(大同街不在此列)共没收、征收封建土地2482.229亩,多余房屋280间,农具4334件,家俱1988件,耕牛88头,余粮307.66千斤,占全市总人口54.18%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合理分得这些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土改后,贫农、雇农得到了相当于富农占有土地平均数的土地,基本上满足了他们的土地要求。每人平均增减土地:雇农由土改前的0.0008亩增至1.73亩;贫农由土改前0.48亩增至1.13亩;普通中农由土改前的1.011亩增至1.36亩;富农由1.51亩减至1.006亩;地主由1.963亩减至0.8亩;地主兼工商业者由0.466亩减至0.35亩;工商业兼地主由0.902亩减至0.03亩。

知识出处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概括了漳州城解放接管和社会改造纪实、漳州市郊土地改革记略、刘国轩败溪西、陈炯明改造漳州市政忆旧、漳州市华侨中学沿革、漳州早期西医蒋天汉、高级工程师戴民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金资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