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府志》 古籍
唯一号: 130720020210000034
颗粒名称: 祀典
分类号: K892.98
页数: 39
摘要: 漳州府志卷之八祀典漳州府志卷之八祀典乾隆志卷十四後有新增規制首重祭祀。《左氏》:國之大事在祀。《周官》九式,一曰祭祀。蓋玉帛牲牢之異其物,尊俎豆籩之異其器,升降拜跪之異其儀,要其本,在於夙夜之寅。寅則直,直則清,明德之馨在是矣。班氏改《封禪書》爲《郊祀志》,其知鬼神之情狀者歟!作祀典志。
关键词: 祀典 礼节

内容

漳州府志卷之八祀典漳州府志卷之八祀典乾隆志卷十四後有新增規制首重祭祀。《左氏》:國之大事在祀。《周官》九式,一曰祭祀。蓋玉帛牲牢之異其物,尊俎豆籩之異其器,升降拜跪之異其儀,要其本,在於夙夜之寅。寅則直,直則清,明德之馨在是矣。班氏改《封禪書》爲《郊祀志》,其知鬼神之情狀者歟!作祀典志。
  文廟釋奠,祭先師也。廟在府治東南。廟學建置,具《學校志》。歲二祭,以春秋二仲上丁之日。祭法天下郡縣所同,而漳舊志備載獨詳,亦稽故實者所必存也,錄如左。
  漢祀孔子於闕里,隋始命州縣學皆以春秋仲月釋奠。唐宋元以來,遂因之。廟崇王號。漢平帝時,封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为文宣王,始設座像。宋真宗加爲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又加爲大成至聖文宣王。其群弟子及從祀諸儒,歷代或封公侯,或封師保。元至順間,加封顏回兗國復聖公,曾參郕國宗聖公,孔伋沂國述聖公,孟軻鄒國亞聖公。其廟制始於宋太祖,詔廟門立戟十二。徽宗加戟二十四。元以殿爲大成殿。冕服始徽宗,加冕十二,旒服九章,元因之。明永樂八年,正文廟聖賢塑像,衣冠令合古式,其祭器無考。祭樂,南宋用六佾,唐用宮懸。宋景祐間始詔上丁釋奠,設登歌之樂,然施於堂上而不施於堂下,又不設舞於庭。成化間,加八佾,堂上堂下之制始備。嘉靖九年,詔易大成至聖文宣王封號曰至聖先師孔子,改大成殿曰先師殿,戟門曰廟門,四配並十哲俱稱爲子,諸儒稱先儒某子,悉撤座像,題以木主。樂仍用六佾。每祭:先師用帛一,羊一,豕一,爵三,登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八,豆八;四配共用羊一,豕一,各帛一,爵三,登一,鉶二,簠一,簋一,籩豆各六;十哲共用帛二,豕二,各爵一,鉶一,簠一,簋一,籩豆各四。每廡共用帛一,豕一;每四壇共用爵四,簠一,簋一,籩豆各四。外用勺一以挹酒,雲靁鐏一以盛初獻酒,象鐏一以盛亞獻酒,犠鐏一以盛終獻酒。大合樂,麾一,柷一,敔一,琴六,瑟二,鐘磐各十有六,塤二,箎二,簫四,鳳箫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應鼓如之;樂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旌二,籥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六人。品物樂章,儀注悉如制。國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詔天下郡縣選樂舞生,大合樂,以祀先聖。歲以春、秋二仲上丁釋奠,正獻官一,府州縣掌印官。分獻官四。殿上以佐貳官,兩廡學官。四十九年,詔天下武員入廟陪祭行禮。自把總以上。執事生員無定數。其祝文云:「惟某年某月某衙門某官某,敢昭告於至聖先師孔子:惟先師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删述六經,垂憲萬世。惟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饗。」龍溪縣官從祭。府學畢,乃詣縣學先師廟行釋菜禮。其餘各縣仍行釋奠,祀日與儀並與府同。學租充祭費,載《學校志》,不重述。
  文廟配祀位次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朱地金書,其四配以下皆粉地墨書,取五方之正色。
  東配二位復聖顏子回魯人,兗國公。
  述聖子思子伋至聖孫,沂國公。
  西配二位宗聖曾子參南武城人,郕國公。
  亞聖孟子軻鄒人,鄒國公。
  東哲六位康熙五十一年,升祀朱子熹,次十哲末位。乾隆元年升祀有子若,共爲十二哲。
  閔子損魯人,費國公。
  冉子雍魯人,薛國公。
  端木子賜衛人,黎國公。
  仲子由卞人,衛國公。
  卜子商衛人,魏國公。
  有子若魯人,平陰侯。
  西哲六位冉子耕魯人,鄆國公。
  宰子予魯人,齊國公。
  冉子求魯人,徐國公。
  言子偃吳人,吳國公。
  顓孫子師陳人,陳國公。
  朱子熹新安人,徽國公。
  東廡六十二位舊有先儒荀況、劉向、王肅、杜預,今罷。其鄭眾、盧植、服虔,改祀於鄉。
  先賢蘧子瑗武城人,內黃侯。舊改祀于鄉。雍正三年復祀。
  先賢澹臺子滅明武城人,金鄉侯。
  先賢原子憲魯人,任城侯。
  先賢南宮子適魯人,汝鄉侯。
  先賢商子瞿魯人,須昌侯。
  先賢漆雕子開魯人,平輿侯。
  先賢司馬子耕宋人,睢陽侯。
  先賢梁子鱣齊人,千乘侯。
  先賢冉子孺魯人,臨沂侯。
  先賢伯子虔魯人,沭陽侯。
  先賢冉子季魯人,諸城侯。
  先賢漆雕子徒父魯人,高宛侯。
  先賢漆雕子哆魯人,濮陽侯。
  先賢公西子赤魯人,鉅野侯。
  先賢任子不齊楚人,當陽侯。
  先賢公良子孺陳人,牟平侯。
  先賢公肩子定魯人,梁父侯。
  先賢鄡子單聊城人,聊城侯。
  先賢罕父子黑魯人,祁鄉侯。
  先賢榮子旂魯人,厭次侯。
  先賢左人子郢魯人,南華侯。
  先賢鄭子國魯人,朐山侯。
  先賢原子亢魯人,樂平侯。
  先賢廉子潔衛人,胙城侯。
  先賢叔仲子會魯人,博平侯。
  先賢公西子輿如魯人,臨朐侯。
  先賢邽子巽魯人,高堂侯。
  先賢陳子亢陳人,南頓侯。
  先賢琴子牢衛人,陽平侯。
  先賢步叔子乘齊人,博昌侯。
  先賢秦子非魯人,華亭侯。
  先賢顏子噲魯人,濟陰侯。
  先賢顏子何魯人,堂邑侯。舊議罷,雍正三年復祀。
  先賢縣子亶雍正三年增祀。
  先賢樂正子克利國侯。雍正三年增祀。
  先賢萬子章博興伯。雍正三年增祀。
  先賢周子敦頤道州人,道國公。舊稱先儒,雍正三年改稱先賢。
  先賢程子顥洛陽人,豫國公。舊稱先儒,雍正三年改稱先賢。
  先賢邵子雍范陽人,新安伯。舊稱先儒,雍正三年改稱先賢。
  先儒穀梁子赤魯人,睢陽侯。
  先儒伏子勝濟南人,乘氏伯。
  先儒后子蒼郯城人。
  先儒董子仲舒廣川人,廣川伯。
  先儒杜子子春偃師人,侯氏伯。
  先儒范子寗鄢陵人,鄢陵伯。舊議罷,雍正三年復祀。
  先儒韓子愈脩武人,昌黎伯。
  先儒范子仲淹吳縣人,楚國公。康熙五十三年增祀。
  先儒胡子瑗海陵人。
  先儒楊子時將樂人,將樂伯。
  先儒羅子從彥南劍人。
  先儒李子侗劍浦人,越國公。
  先儒張子栻漢川人,華陽伯。
  先儒黃子榦閩縣人,朝奉郎。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真子德秀浦城人,浦城伯。
  先儒何子基金華人。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趙子復德安人,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金子履祥金華人,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許子謙金華人,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王子守仁餘姚人,新建伯。
  先儒薛子瑄河津人,禮部尚書。
  先儒羅子欽順泰和人,太子太保。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陸子隴其平湖人,內閣學士。雍正三年增祀。
  西廡六十一位舊有先賢公伯寮,先儒戴聖、賈逵、馬融、何休、王弼,今罷。
  先賢林子放魯人,長山侯。舊改祀于鄉,雍正三年復祀。
  先賢宓子不齊魯人,單父侯。
  先賢公冶子長齊人,高密侯。
  先賢公晳子哀齊人,北海侯。
  先賢高子柴衛人,共城侯。
  先賢樊子須魯人,益都侯。
  先賢商子澤魯人,鄒平侯。
  先賢巫馬子施魯人,東阿侯。
  先賢顏子辛魯人,陽穀侯。
  先賢曹子卹蔡人,上蔡侯。
  先賢公孫子龍楚人,枝江侯。
  先賢秦子商魯人,馮翊侯。
  先賢顏子高魯人,雷澤侯。
  先賢壤駟子赤秦人,上邽侯。
  先賢石子作蜀成紀人,成紀侯。
  先賢公夏子首魯人,鉅平侯。
  先賢后子處齊人,膠東侯。
  先賢奚容子蒧魯人,濟陽侯。
  先賢顏子祖魯人,富陽侯。
  先賢句子井疆衛人,滏陽侯。
  先賢秦子祖秦人,鄄城侯。
  先賢縣子成魯人,武城侯。
  先賢公子句茲魯人,即墨侯。
  先賢燕子伋秦人,源侯。
  先賢樂子欬魯人,建城侯。
  先賢狄子黑衛人,林慮侯。
  先賢孔子忠魯人,鄆城侯。
  先賢公西子蒧魯人,徐成侯。
  先賢顏子之僕魯人,宛勾侯。
  先賢施子之常魯人,林濮侯。
  先賢申子棖魯人,文登侯。
  先賢左子丘明魯人,中都伯。舊稱先儒,雍正三年改稱先賢。
  先賢秦子冉蔡人,新息侯。舊議罷,雍正三年復祀。
  先賢牧子皮雍正三年增祀。
  先賢公都子雍正三年增祀。
  先賢公孫子丑齊人,壽光伯。雍正三年增祀。
  先賢張子載郿州人,郿伯。舊稱先儒,雍正三年改稱先賢。
  先賢程子頤洛陽人,洛國公。舊稱先儒,雍正三年改稱先賢。
  先儒公羊子高齊人,臨淄侯。
  先儒孔子安國魯人,曲阜伯。
  先儒毛子萇河間人,樂壽伯。
  先儒高堂子生魯人,萊蕪侯。
  先儒鄭子康成高密人,高密伯。舊議罷,雍正三年復祀。
  先儒諸葛子亮瑯琊人,武鄉侯。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王子通河津人。
  先儒司馬子光洛水人,溫國公。
  先儒歐陽子修廬陵人,兗國公。
  先儒胡子安國崇安人,建寧伯。
  先儒尹子焞洛陽人,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呂子祖謙婺州人,開封伯。
  先儒蔡子沉建陽人,崇安伯。
  先儒陸子九淵金谿人。
  先儒陳子淳龍溪人,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魏子了翁蒲江人,秦國公。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王子柏金華人,承祀郎。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許子衡河內人,魏國公。
  先儒吳子澄崇仁人,臨川郡公。乾隆三年增祀。
  先儒陳子澔都昌人。雍正三年增祀。
  先儒陳子獻章新會人,翰林檢討。
  先儒胡子居仁餘干人。
  先儒蔡子清晉江人,祭酒。雍正三年增祀。
  龍溪縣文廟在縣治南。詳見《學校志》。
  長泰縣文廟在縣治東。詳見《學校志》。
  漳浦縣文廟在縣治西北隅。詳見《學校志》。
  南靖縣廟原在舊治東,嘉靖間移建新縣。詳見《學校志》。
  平和縣廟在縣治南門內。詳見《學校志》。
  詔安縣廟在縣治南。詳見《學校志》。
  海澄縣廟在九都城中。詳見《學校志》。
  崇聖祠崇聖祠,祀先師五代也,在儒學敬一亭後,亭今廢。舊爲啟聖祠,祀啟聖公一位,以先賢顏氏無繇、孔氏鯉、曾子點、孟孫氏成配,先儒程氏珦、朱氏松、蔡氏元定從祀。萬曆二十四年,進周氏輔成從祀。國朝雍正元年,追封先師五代王爵,並祀一堂,改啟聖祠爲崇聖祠。雍正二年,進先儒張氏迪從祀。崇聖五位,祭品視先師,惟省太羹太牢;配位視十二哲;從祀位視兩廡。歲二祭,與釋奠同日。儀如先師廟,無樂。祝文云:「惟王奕葉鍾祥光,開聖緒盛德之後,積久彌昌,凡聲教所覃敷,率循源而溯本,宜肅明禋之典,用申守土之忱。茲屆仲春、秋,聿修祀事。配以先賢顏氏、曾氏、孔氏、孟孫氏。尚饗。」崇聖祠配祀位次肇聖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
  裕聖王析父公東一南向。
  詒聖王丐叔公西一南向。
  昌聖王伯夏公東二南向。
  啟聖王叔梁公西二南向。五位神主俱赤地金書,其配從俱粉地墨書。
  東配先賢顏氏無繇孔氏鯉西配先賢曾氏點孟孫氏成東從祀先儒周氏輔成程氏珦蔡氏元定西從祀先儒張氏迪朱氏松龍溪縣崇聖祠在明倫堂東。
  漳浦縣祠在文廟後。
  長泰縣祠在大成殿後。
  南靖縣祠在大成殿左。
  平和縣祠在文廟右。
  詔安縣祠在明倫堂東。
  海澄縣祠在先師殿後。
  俱詳《學校志》。
  祭器、樂器載《會典》社稷壇社,祭土;稷,祭穀。祭以春、秋二仲上戊之日,春以祈,秋以報也。今壇在城西安豐門外。
  宋時社稷,風、雨師各一壇,而無雷師壇。初在州城北。慶曆六年,攝守劉通判奕移於城東望仙門外,爲壇四通,祀社稷、風、雨,而雷師皆在焉。紹熙元年,守朱文公又別建風師壇于萬石坊內,雷、雨師壇於崇仁門外。坐向,壇壝皆有定制。明立社稷壇於城西門外里許,壇制東西二丈五尺,南北二丈五尺,高三尺。神坐南向北。杜氏《通典》註云:社稷陰神,以北面爲尊。四出陛,各三級。壇下東西南北各五丈,北十二丈或九丈五尺。有神庫、神廚、牲房、齋舍,繚以圍牆,四門紅油,由北門入壇。用石主長二尺五寸,方一尺,埋於壇南正中,去壇二尺五寸,止露尖圜,餘埋土中。神牌二,以木爲之,高二尺二寸,闊四寸五分,厚九分。座高四寸五分,闊八寸五分,厚四寸五分。皆朱漆青書。府書「府社之神」、「府稷之神」,縣書「縣社之神」、「縣稷之神」。祭禮:明初,武官行初獻,文官行亞、終獻。洪武十年,止令文職長官一員行三獻禮。祭品:社稷位,羊豕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鉶各一,帛用黑色各一。祝詞云:「品物資生,蒸民乃粒,養育之功,司土是賴。惟茲仲春、秋,禮宜告、報祀,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尚饗。」無樂,儀注如制。明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壇。正統九年,僉事陳祚重修。成化十年,圮于水。十六年,知府姜諒修建。嘉靖二十九年,同知龍遂重修。三十年,知府盧璧復擴地而垣其上。後垣圮,國朝乾隆二十六年,龍溪縣知縣吳宜燮重繚之。舊各都有里社稷壇,今廢。
  龍溪縣社稷壇,附府建置。
  漳浦縣壇在縣西里許。明洪武二年,知縣張理建。正統十三年,僉事陳祚修。嘉靖七年,知縣周仲重修。今多傾圮。
  長泰縣壇在縣西門外。即宋時舊址。正統元年,僉事陳祚重修。嘉靖間,知縣方策、陳塘、蕭廷宣繼修。明末又廢。國朝康熙間,知縣劉承裔重修。
  南靖縣壇在習賢里張倉社。嘉靖四十四年改建。國朝康熙四十七年,知縣陳汝咸修。
  平和縣壇在縣城西門外傍溪。
  詔安縣壇在縣城西一里許。
  海澄縣壇在西門外九都。
  山川壇山川壇,祭山川也。以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合祀。壇在郡城通津門外。祭以春、秋仲月上巳日。
  禮,諸侯祭封內山川。今之守令視古諸侯,于法得祀。宋與社稷合祀。明洪武初,正祀典,分社稷、山川爲二,山川以風雲雷雨合祭。其後又以城隍合祭。壇制與社稷壇同,坐北向南。門由南入。不設石主,每祭設立神位,中風雲雷雨,左山川,右城隍。風雲雷雨帛四,山川帛二,城隍帛一。色用帛。羊三,豕三,爵各三,鉶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無樂。獻禮:先風雲雷雨,次山川,次城隍。讀祝在風雲雷雨神位前,其祝云:「惟神妙用神機,生育萬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欽承上命,忝職茲土,今茲仲春、秋,謹具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儀注,與社稷壇同。創始修建,與社稷壇同。嘉慶間知府盧璧重修。
  龍溪縣壇附府。
  漳浦縣壇在西門外。
  長泰縣壇在縣南方成里。洪武初建。成化間,知縣劉鐸修。萬曆三十一年,知縣管橘重修。今亦壞。
  南靖縣壇在習賢里楊婆山。舊爲社稷壇,嘉靖四十四年改建。國朝知縣陳汝咸修。
  平和縣壇在縣東門外溪邊。嘉靖六年,知縣王祿改建。
  詔安縣壇在縣城南一里許。嘉靖間建。
  海澄縣壇在八都南門外上曾社。
  先農壇先農壇,祭先農也。壇在二十六都。祭以歲仲春亥日。雍正五年勅建。壇制高一丈二尺,寬二丈五尺。先農神牌高二尺四寸,寬六寸。壇之正北,中一室奉先農神牌,東房貯祭器農具,西房貯籍田米穀。田在壇前,四畝九分。祭畢,行耕籍禮。八蜡不別爲壇,即先農壇祀之。其制:先嗇、司嗇居正位東上,餘六神稍後一尺,左右分設。歲十二月上戊日致祭。乾隆十一年,令各省郡州縣行常雩禮。歲孟夏,擇日設先農、社稷、山川、風、雲、雷、雨神主於先農壇致祭。乾隆四十年,被風雨損壞。龍溪縣知縣潘鳴謙重修。
  龍溪縣先農壇附府。
  漳浦縣壇在東門外岳廟口。
  長泰縣壇在方成里前山社口。
  南靖縣壇在山川壇右。
  平和縣壇在東郊接官亭。
  詔安縣壇在橋頭塘後。
  海澄縣壇在縣東門外。
  厲壇厲壇,祭厲也。壇設於城北郊。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初一日凡三祭,以祀境內無祀之鬼神。
  古祭法有泰厲、公厲、族厲,此厲祭之所自始。明洪武間,令各府州縣歲祭無祀鬼神。先期三日,主祭官牒告於城隍之神。至日,設城隍位於壇上,用羊一豕一;設無祀鬼神位於壇下左右,題曰「本府境內無祀鬼神」,用羊二豕二,解置於器,以米三石爲羹飯等,鋪設各鬼神位前,香燭酒紙隨用。行禮止於城隍神位前,儀注如制。又有鄉厲壇,各鄉村里社人民自設祭,祭日與府縣同,今多廢不舉。明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壇。正統間燬于寇。成化間重修。後圮壞,嘉靖間,推官李日森修理,邑人黃棟捐右偏田園以補其缺。康熙四十七年,里人陳宸綸於壇邊募建祀魂堂一座,收置無嗣神主,門外立有碑記。
  龍溪縣壇附府。
  漳浦縣壇在縣北里許。洪武三年建。
  長泰縣壇在縣北門外一里許。洪武初建,嘉靖間修。萬曆三十一年,令管橘重修。
  南靖縣壇在縣北。
  平和縣壇在縣北門外員山。嘉靖六年改建。
  詔安縣壇在縣北一里許。嘉靖間建。
  海澄縣壇在九都北門外溪尾社。
  各縣俱有鄉厲壇,今俱廢。
  同歸所祀壇新設同歸所,緣厲祭而起也。壇設於城南里許。歲以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凡二祭,以祀本郡遭厄幽魂。順治九年,海寇圍郡城半載,餓死甚眾。及圍解,男女暴得食,斃者尤多。里人李耀宗等捐貲,同僧聞曉,遍收遺骸約七十二萬,火葬于此,仍置祀壇。壇前建菴,曰「萬善」。今改菴爲寺。十一年,漳大旱,有司親臨致禱得雨,因詳請按院,立春秋二祭,本府行龍溪縣用羊一豕一,白米四斗,衣紙香燭俱備,付寺僧届期設祭,歲爲例。
  武廟武廟在開元街右。祀勅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歲春秋二仲及五月十三日致祭。舊在芝山麓。明萬曆間,總兵官呼良朋改建今所。天啟元年修。國朝乾隆四年重修,龍溪縣知縣李芬建廟右官廳。二十六年,巡海道張惟寅、知府蔣允焄、知縣吳宜燮葺而新之。
  龍溪縣武廟附府建置。
  漳浦縣廟在北門外里許。康熙五十一年,知縣汪紳文重修。一在城東隅射圃。
  長泰縣廟在縣治西。一在西門外。
  南靖縣廟在縣治北門內。萬曆二十四年,知縣陳宗愈建。康熙五十年,知縣劉宗業重修。
  平和縣廟在縣治西門內。
  詔安縣廟在縣治西。嘉靖間,知縣龔有成建。一在銅山,萬曆癸丑志稱:「正統隆慶間,助兵敗賊,屢顯靈異。」一在縣城西關外,名西覺寺。自順治辛丑禁界,由懸鐘所移置于此,春秋致祭。康熙甲辰,知縣歐陽明憲修。乾隆辛巳,知縣段玠勸捐重建。
  海澄縣廟在縣治演武場。在縣治之西。乾隆癸巳年,文廟重興而武廟繼之。前爲大門,堂皇軒豁。首事仍與文廟諸人主之,費亦由是出。時邑令馬聯臻實董理之也。
  城隍廟城隍廟,祀城隍也,在府治東。有廟,無專祭,合祭於山川壇。唐李陽冰有《當塗縣城隍廟記》,是唐時已有廟矣。明洪武二年,勅封城隍之神爲「監察司民顯佑伯」。三年,正諸神封號,改題曰「某府州縣城隍之神」,與風雲雷雨、山川並壇而祀,惟廟別立。每歲厲祭,府州縣正官牒告于廟,奉神主之。其各鄉厲祭,里民亦祭告于神,請主其祭。凡府州縣官入境,必致祭于神,然後到任。及祈禱水旱,必先牒告而後禱於壇。府城隍廟,宋元祐中,郡倅許長卿重修。嘉定八年,郡守胡栥因舊址闢而新之。十四年災。明年,郡守鄭昉重建。明洪武八年知府許榮、二十一年知府李晟、正統十四年僉事陳祚、成化九年知府張璝、十八年知府姜諒相繼重修。嘉靖二十八年廟壞,知府盧璧重新之,郡人洪公諧爲記。
  按:舊志載城隍廟居山川、社稷之上。今思山川、社稷,封域之內,更無別神可加其上。以崇尚至聖先師之故,首載文廟,次載山川社稷壇,位次甚安。若城隍之神,既合祭於山川壇,亦已崇矣,其廟宜載在武廟之下,天后廟、旗纛廟之上。先壇後廟,各以其序,較爲得體,故易之。
  龍溪縣城隍廟附府建置。
  漳浦縣廟在縣治南孝義坊。宋建於縣東,元徙於縣西,今在縣治南。明正統九年,僉事陳祚建。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楊遇重修。
  長泰縣廟在縣治西。舊在縣治東,元至正己丑,達魯花赤林幹兒遷于今所。明成化十七年,知縣劉鐸重建。萬曆九年,知縣方應時修。國朝知縣柴允欽、元玉衡、張懋建相繼重修。
  南靖縣廟在縣治東。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陳宗愈建。康熙四十七年,知縣陳汝咸重修。
  平和縣廟在縣東門外。正德十四年,署令施詳建。康熙三十七年,本府通判署縣范廷謀捐修。四十九年,知縣郭廷彩捐修。
  詔安縣廟在縣治西。嘉靖二十七年,以關帝廟改建。典史陸鉄塑像其中。
  海澄縣廟在縣治小東門內。隆慶年建。
  鎮海衛廟在衛治東。正統十三年建。今燬。
  銅山廟在銅山所。明時建。順治十八年拆毁。康熙二十年總兵黃鎬重建。
  天后廟祀水神勅封天后林娘娘。在西隅。春秋致祭。乾隆八年,巡道陳樹蓍、署府張廷球擴地改建,未就。十三年,巡道單德謨成之。二十五年,知府蔣允焄、知縣吳宜燮重修,就外埕餘地築店屋三間,以充廟費。
  旗纛廟在各衛所,今衛與廟俱廢,備錄存覽。
  旗纛廟,祀軍牙六纛也。漳鎮二衛及守禦各千戶所皆有廟。祭以霜降之日,衛所掌印官主其事。
  漳州衛旗纛廟在衛治之北,建立莫知所始。正統十年,僉事陳祚重修。其制:築臺立廟,中設軍牙六纛神位。初二祭,春以驚蟄,秋以霜降。後止霜降一祭。用羊一、豕一、帛一。白色。先期一日,具儀仗迎旗。及期,長官武服行禮三獻,文職不與。儀注與祭社稷同。國朝裁各衛所,霜降日鎮防官各設祭於演武亭。
  鎮海衛旗纛廟在衛後西。正統十三年,指揮同知桂福建。
  陸鰲、懸鐘、銅山三所廟俱在各城內。
  守禦南詔千戶所廟在所城內。
  威惠廟威惠廟,祀唐侯也。先在漳浦之雲霄,今廟在郡城北門外。歲春、秋二仲,祀社稷、山川竣事,乃致祭焉。儀禮與社稷同。
  唐將軍陳元光廟,嗣聖間建于雲霄。宋建炎四年始建今所。自五代暨宋,累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淳祐間,春秋致祭。明正祀典,改封爲昭烈侯。春秋祭,用羊一,豕一,籩四,豆四,簠簋各一,爵三,鉶一,帛一。祝文云:「某年月日,某官敢昭告于昭烈侯唐將軍陳公。惟公開創漳邦,功載有唐,州民允賴,廟食無疆。惟茲仲春、秋,謹以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明正統九年,僉事陳祚重修。十四年廟燬於寇。景泰元年知府馬嗣宗、四年知府謝騫相繼修。成化二十二年,知縣李棨重修,邑人林同記。嘉靖二十九年,知府盧璧重修,臺殿一新,廟後有地甚廣,皆官地。廟左畔之前,舊有多景梅,改爲攬勝梅,有漳浦林策、長泰王惟恕爲之記。乾隆二年,知府童華重修,新其後室,增祀昭烈侯父玉鈐衛左郎將政,及子珦、孫酆、曾孫謨。三十八年,汀漳龍道蔣允焄重修中殿。三十九年,築拜壇、兩廡、門塾。其祭租始于宋淳熙間,守章大任撥廢寺田隸于廟,具載大任碑記中。嘉靖二十七年,龍溪知縣林松查出前頂田租地稅,共銀三百六十三兩三錢三分,除充辦本廟祭儀等項外,餘撥入府縣學給貧生。後民復侵佔。三十三年,提學道朱衡復委漳平知縣劉鑄,查出威惠廟田園七莊,寔在租穀九百三十一石九斗五升五合八勺,折銀一百八十六兩二錢一分九厘一毫六絲,帶民米三十三石一斗八升二勺,又租銀並錢共折銀一百三十八兩九錢八分五厘,共銀三百二十五兩二錢四厘一毫六絲,除給廟墓等祭及納縣學倉本折米外,以餘銀一百四十兩五錢九分四厘一毫給府學,一百一十兩給縣學,以濟貧生等用。仍刊書册名《惠民公田圖記》。
  漳浦縣威惠廟在縣治西門外。唐時勅建。明弘治間,知縣吳雲建坊樓。後毁。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楊遇即樓址重建前殿、後寢。後寢祀夫人种氏;廟左爲柔懿夫人、宮夫人,元光女也,從元光征蠻有功,故亦祀之。
  按:屬邑皆有威惠廟,獨載漳浦,志開漳之所自始也。
  名宦祠名宦祠,祀有功德也。在學宮明倫堂之左。歲春秋二丁致祭先師禮畢,附祭焉。
  名宦舊無祠。正德五年,知府陳洪謨即府學立祠以祀之。其神位論爵,府官南向,縣官西向,學官東向,序各以世。祭用羊一,豕一,帛一,盬葅共五品,果麵食五品。其祝文云:「於惟諸公,敭歷此邦,道行德施,有爛其光。斯民懷德,日在不亡,繼者仰止,實賴汝昌。今茲仲春、秋,駿奔室堂,祖修祀事,百代有常。尚饗。」唐陳元光,宋朱熹各有專祀。其列祀于學者:唐開漳別駕參理州事丁儒,參軍盧如金。宋知州事綦崇禮、廖剛、胡銓、李彌遜、劉才邵、傅伯成、趙汝譡、危稹、趙以夫、章大任、莊夏,軍事判官蔡襄,錄事參軍趙師虙,防禦使趙萬,教授陳知柔、敖陶孫、顏慥,丞相文天祥。元教授魏亦顏。明知府潘琳、王仲謙、錢古訓、甘瑛、謝騫、張璝、姜諒、汪鳳、陳洪謨、鍾湘、詹瑩、唐九德、汪康謠、閔夢得、曹荃、周鐸,同知吳黼、李畿嗣、龍遂,通判王褘、曹澤,教授陳思賢,外有六生,別見列祠。都指揮顧斌,漳南道伍希閔、杜啟、劉洪謨,巡海道邵楩,提學副使蔡國珍,同知沈銳、胡來順、姚應龍,共五十二人。國朝總督范承謨、姚啟聖,巡撫李斯義,漳南道吳執忠,巡海道蔣龍光、張翼鵬,提學僉事高日聰,布政使金培生,知府靳治揚,共九人。
  龍溪縣祠先附府學,後改建于縣學。祀宋知縣林迪、翁德廣,縣丞儲惇敘,主簿王濟元;元知縣唐大年、鄧朝陽;明知縣劉孟雍、李景芳、姚鵬、曾鵬、劉天授,縣丞劉伯翼、趙善端,教諭曾瓊、黃學裘,共十五人。
  漳浦縣祠在射圃後,初爲朱文公祠。嘉靖九年,知縣周仲別建文公祠,而即其故址爲名宦祠。祀宋令呂璹、傅希龍、沈造、陳舜申、趙師。趙舊有祠,在西關外。元買撒都剌;明張理、梁碩、林瑛、劉璧、周仲、鄭禧、鄭有祠,在文公祠右。王猷、黃應舉、汪泗論、余日新、王臣、胥文相、劉欽命、韓昌爵,署令胡來順,教諭程孟于、徐正,主簿程石琮,縣丞紀鏞,典史饒晟,訓導李若英、吳綸,鎮海衛教諭李逢期,督學熊尚文,共三十二人。國朝巡撫李斯義、金培生,學政沈涵,汀漳道蔣龍光,知縣陳汝咸五人。
  長泰縣祠在崇聖祠左。嘉靖戊午,令蕭廷宣更建。祀宋縣令黃穎,主簿方壬;元縣尹蔡淳;明推官黃直,知縣鄧清、劉奎、劉鐸、朱絃、侯嘉佑、蕭廷宣、管橘、文可黼、郁文初,教諭章參,訓導錢象乾,提學姚鏌、熊伋。共十七人。國朝知縣柴允欽、傅永吉,巡撫李斯義,布政金培生,共四人。
  南靖縣祠在崇聖祠左。祀元縣尹扈海、韓景晦;明知縣楊通、林廷真、陳士名、張本、徐恂、丁玘、郭大鯤、殷伯固、曾球、李大欽、陳宗愈,教諭李孜、陳徵、張大行、張詵、羅本德、錢騰蛟,訓導周儒,典史劉琛,督學熊尚文,二十二人。國朝知縣白拱薇、汪培祖、陳汝咸三人。
  平和縣祠在儒學戟門左。祀明知縣王祿、王開菴,名缺。教諭黃賓門三人。國朝總督范承謨,提學沈涵,教諭蘇肇彩三人。
  詔安縣祠在廟門外東,順治十七年,知縣歐陽明憲改建。祀明知縣龔有成、梁士楚、黎天祚三人。國朝教諭陳洪圖一人。
  海澄縣祠在明倫堂右。明崇禎六年,知縣梁兆陽改建。祀明知府姜諒、唐九德,知縣王穀、姚芝蘭、龍國祿,教諭林敦忠六人。
  鄉賢祠名次依前志,以入祠先後爲序。
  鄉賢祠,祀賢者於其鄉也。在學宮明倫堂之右,祭與名宦同時。鄉賢故未有祠,亦始于知府陳洪謨。神位以世敘,祭禮與名宦祠同。其祝文云:「於惟諸公,鍾秀毓奇,後先隱顯,道同一機。卓彼華寔,名教是裨,尚覺來裔,俾克有追。今茲仲春、秋,備此菲儀,用伸常祭,永世不遺。尚饗。」宋陳淳,有專祀。其列祀於學者:唐周匡物、潘存實二人。宋蔡瑗、劉衍、李亨伯、黃彥臣、王梁材、黃碩、蕭韡、吳獬、顏師魯、鄭公顯、王遇、孫昭先、黃樵仲、黃櫄、顏頤仲、丁知幾、顏敏德、李唐咨、楊士訓、顏耆仲、高登、石洪慶、林易簡、施允壽、鄭柟,共二十五人。元王吉才、陳君用二人。明林弼、胡宗華、郭惠、王昇、胡春同、顏寶、汪凱、謝璉、王源、李貞、林震、陳亹、林雍、蔡浩、周宣、潘榮、郭舒、王彜、孝子。周瑛、陳爵、陳宏、陳惠、林同、魏富、沈源、吳原、戴盷、洪異、洪皙、林浩、楊表、高琅、吳仕典、戴時宗、陳真晟、布衣。劉駟、鄭深道、林瑜、蔡乾釜、蔡文、呂旻、林士章、王龍、吳善、蔡烈、潘鳴時、柯應鳳、陳富、周一陽、陳華按、王學孝、王會、蔡應科、徐鑾、趙懷玉、周起元、鄭懷魁、蔣孟育、蔡宗周、呂貞、王志遠、李棠、柯挺、王應麟、戴以讓、馬鳴起、涂一榛、張燮、魏呈潤、柯彥、柯元伯,共七十一人。國朝劉勃、張雄、柯愿、張福衍、唐朝彜、康偉然、何其芬,共七人。
  龍溪縣祠附府。
  漳浦縣祠在名宦祠之西。祀唐潘存實;宋吳與、林詹質、高登、陳景肅、楊仕訓;明陳亹、吳原、□□、俞文、林塤、林賁、劉庭蘭、林士宏、朱琯、蔡時鼎、徐鼎、陳銓、胡文遠、林士章、吳流川、沈同尚、林偕春、薛士彥、趙從誼、趙範、盧維正、陳公相、林茂桂、林一陽、陳學箕、陳鑣、陳麗吾、林梓、林寀、朱天球、王應顯、邱懋煒、朱一鶚、吳鳳來、楊守仁、林楚、林蘊、林嶺松、程念梅、顏容暄、劉履丁,共四十七人。增陳士奇、陳璸、黃道周、張若化、張若仲、李瑞和六人。國朝蔡而烷、林履、黃性震、張士楷、陳天達、蔡祚週、蔡璧七人。據漳浦鄉賢祠內神主,尚有徐弼、吳森、徐宗祉、吳子賢、吳珊、徐士耕、陳觀海七人,有姓名而無年代。又有考吾林先生、肖考林先生、雅菴林先生、石屏陳先生、允德吳先生、通判吳先生七人,書號者六,書官者一,名及年代俱闕,一時未得覈出,存之以俟續查。
  長泰縣祠在崇聖公祠右。嘉靖戊午,令蕭廷宣改建。祀宋黃子信;明林震、黃文史、唐泰、葉玭、戴昀、戴時宗、王一范、戴燿、劉孟智、楊泰、林秉漢、戴熺、沈時畏、沈維毗、王從鵬、戴堯揚、戴燻、劉其忠、戴相、蔡銘、盧岐嶷,共二十二人。國朝戴、戴璣、葉啟英、葉先登四人。
  南靖縣祠在崇聖公祠東。祀元陳君用。明李貞、江澄、王玭、張寬、楊參、陳爵、林維聰、陳昻、吳悌、王良佐、王命爵、楊聯芳、周振、陳茂馨、王維垣,共十六人。國朝王聖時、張天奎、張雄、張福衍四人。
  平和縣祠在儒學戟門右。祀宋陳景肅,元陳君用,明張寬、吳瓌、杜表、李世浩、張佐治、張具錦、林偕春、張一棟、李棠、李能棟、張士良,共十三人。國朝陳天達一人。
  詔安縣祠在廟門外西。順治十七年,知縣歐陽明憲改建。祀宋翁待舉、陳景肅、楊士訓、吳大成、陳格、陳植、楊耿、鄭柔、薛京;明陳汶輝、許潛、林而興、蔡方平、張敏、林日瑞,共十五人。
  海澄縣祠在明倫堂右。祀宋謝伯宜、顏慥、鄭柟;明張賀、高克正、周起元、陳宏、沈源、林浩、柯挺、潘鳴時、周一陽、蘇天驥、蔡廷佐、陳約、曾應棨、陳炳涍,共十七人。國朝許炳、柯廷二人。
  原鎮海衛祠在衛東北文公祠之東。嘉靖四年建。祀陳真晟、周瑛二人。衛裁祀廢,二人祀府鄉賢。
  列祠朱文公祠祀文公也。在芝山之陽。歲以春、秋二仲次丁日致祭,比於崇先師之禮也。以陳淳、黃榦、王遇、陳真晟配享。宋淳祐六年,郡守方來建,額其堂曰「道原」,以陳淳配。通判徐明叔記。元大曆間,又以黃榦配。明成化四年,僉事周謨、知府王文重建。副使何喬新記。正德五年,知府陳洪謨重建。三山林瀚記。嘉靖三十年,知府孫裕闢新路,立碑路口。隆慶五年,知府羅青霄重修。主事金鉉記。國朝海澄公黃梧重建。尋燬。康熙十七年,通判胡宮鼎重建,額其堂曰「問學」。祠後及旁築書舍數十間,以爲儒生肄業之所。里人柯願記。四十九年,又以王遇配。五十五年,又以陳真晟配。歲春秋祭,府正官行禮。祭物,用羊一,豕一,籩六,豆六,簠簋各三,爵三,鉶三,帛一,獻禮如儀。祝文云:「惟先生豪傑之才,聖賢之學,道統是傳,覺我後覺。昔守是邦,化行民樂,永世瞻仰,泰山喬嶽。惟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用伸常祭。以勉齋黃先生、北溪陳先生、東湖王先生、布衣陳先生配。尚饗。」祠一在縣學大成殿東;一黃元淵所建,在東北隅,今俱廢。一在二十二都,爲溪北書院,中塑文公像,春秋致祭。康熙間,總督覺羅滿保撥雲英渡稅銀二十兩爲祭費,渡頭、祠內俱有碑記。一在廿一都墨場保,相傳爲前明尚書潘榮讀書處,山水頗佳。乾隆間,溪邑諸生因其地建朱文公祠,復於祠後置洲園一片,爲春秋祭費。
  陳北溪祠祀郡人陳淳。初無專祠,惟配享文公祠下。今移在郡城西北舊光孝院地也。以春秋二仲次丁日祭文公畢致祭。成化間,行人司司正郡人林雍嘗疏先生學行於朝,請從祀廟廷,或令有司立祠祭祀,不報。九年,提刑僉事林克賢命同知蔣濬創建。十七年,知府姜諒塑像其中。提學副使周孟中爲記。弘治五年,戶部左侍郎郡人吳原申疏請賜祠額,春秋奉祀。國朝乾隆二十七年重修。祭用羊一,豕一,醢葅共五品,果五品,行三獻禮。其祝文云:「惟先生學宗濂洛,理造高明,文公來守,授受益精。郡齋有錄,字義大行,六經羽翼,千古法程。惟茲仲春、秋」云云。
  黃勉齋祠祀三山黃榦。在登高山麓之左,祭日儀禮與陳北溪祠同。勉齋初無專祠。元泰定間,郡人黃元淵爲本路學錄,重建龍江書院,以榦侑食文公祠。正德五年,提學副使楊子器屬知府陳洪謨立祠。郡人林魁爲記。其祝文云:「惟先生學紹朱程,道承孔氏,致知力行,居敬集義。四書三禮,師傳攸寄,迄用就編,垂訓來世。今茲仲春、秋」云云。
  按:正德志:「洪武十五年,元淵弟之子昌吾爲周府紀善,請河南李彥亨序其族譜,謂元淵係勉齋七世孫,是勉齋子孫有家於漳者,雖專祠可也。」王東湖祠祀郡人王遇。在郡城東門外,祭日儀禮與北溪、勉齋同。東湖舊無專祠,祀于鄉賢祠。嘉靖四年,提學副使邵銳屬知府陸金立祠。郡人林魁爲記。其祝文云:「惟先生考亭高弟,吾道羽翼。學問淵源,思精行力,論孟講義,發明心得。崇祀建祠,鄉邦是則。惟茲仲春、秋」並同。
  文信公祠祀宋丞相信國公也。公嘗駐軍于漳,郡人慕其忠義,故祀之。祠在陳北溪之西,春、秋致祭,與諸先儒同。嘉靖八年,分巡僉事謝汝儀感龍溪處士蔡烈言,始議建祠,屬知府陸金即養正院舊址改建,設像其中,仍取新墾田租三十七石,以供祭祀。四明豐熙爲記。其祝文云:「惟公心在王室,顛沛不忘,由汀而漳,後圖入衛,手誅叛將,厲我民心。英爽如存,允宜廟祀。」表忠祠祀元達魯花赤迭理彌實。在府城東門,祭以春、秋二仲,禮同諸祠。成化五年,副使何喬新命知府王文建祠,匾曰「表忠」。何喬新自爲記。十八年,知府姜諒重建,塑像其中,諒自爲記。仍復其家之土田侵沒者凡百餘畝,以供祀事。嘉靖元年,知府張鵬立石坊於祠前。國朝雍正九年,以子吏部尚書普顏帖木兒附。其祝文云:「惟公手提封疆,亡與城殉。我臣我元,義以成信,冕黻周章,作廟南鎮。秩祀攸同,聖祖有訓。」雙節廟祀元萬戶府知事闞文興及其妻王氏。在城東門外。歲以春、秋二仲祀威惠廟之次日致祭,儀禮略同。元追封文興英毅侯、王氏貞烈夫人。至順三年,有司爲立廟,號「雙節」。揭傒斯爲記。明正統九年,僉事陳祚重修。十四年燬于寇。景泰四年,知府謝蹇重建。主事鄭和爲記。成化間,知府姜諒重修。弘治間,知府洪鳳重建。莆田周瑛記。祭用羊一,豕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爵各三,鉶各一,帛各一。獻禮先闞公,次王氏。其祝文云:「敢昭告于英毅侯闞公、貞烈夫人王氏:夫死于忠,婦死于烈,雙節之封,永爲廟食。」王忠文祠祀明通判王禕。在西隅龍文山新路頂。久廢,神主附在郭龍湖祠內。舊有祀田二十餘畝,在二十九都,春、秋致祭。壬辰之亂,田匿祀廢。康熙三十年,郡人清出原田官丈十餘畝,歸學收掌。一在芝山麓,明崇禎間建,漳浦黃道周爲記。
  陳黃二公祠祀明教授陳思賢、大學士黃道周。在芝山朱子祠。歲二祭,儀禮略同諸祠。國朝乾隆十一年,知府金溶倡建前後二堂。前祠陳公,以吳性原、陳應宗、林、鄒君默、曾廷靖、呂賢配。後祀黃公,以趙士超、毛玉潔、賴繼瑾、蔡春溶配。其祝文云:「惟兩先生,天性忠義,古道照顏,興起百世。陟降在茲,同祠並祀,侑以十人,同揭來示。」紳士鳩金置店屋,歲收息銀七兩六錢零,以爲春秋祭享之費。按:陳公舊有專祠,在府儒學前,嘉靖四年,提學副使邵銳檄府建。今廢。
  旌忠祠祀明中丞周起元。在郡學之西。崇禎元年勅建,歲二祭,禮與諸祠同。明懷宗即位,憫天啟中諸死璫事者,下詔優恤,贈起元兵部侍郎,謚忠愍,特祠建坊,有司春、秋致祭,立祠生一名,奉祀香燈。知府四明施邦曜爲記。其祝文云:「惟先生學殖深醇,履性堅剛,剔歷中外,惠普洋洋。疏扶東林,魄禠貂璫,沉冤易雪,俎豆難忘。」康熙四十六年,邦人鼎新祠宇,巡海道宋致爲記。
  流芳祠祀參議陳啟泰。祠建于東關外赤嶺,匾曰「忠毅流芳」,春、秋二祭。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檄到漳時,啟泰爲巡海道,妻劉氏及女並婢妾等二十餘人皆自經,啟泰從容具朝服,望闕謝恩縊死。朝議贈資政大夫、工部右侍郎,諡忠毅,建祠特祀。乾隆六年,巡道陳樹蓍重建。其祝文云:「惟公監察汀漳,奸邪悉屏。變起逆藩,臨危守正,殉及闔門,英風莫並。巍峨耑祠,千秋義炳。今茲仲春、秋」云云並同。
  忠義孝悌祠在西隅虎文山側,祀唐陳珦;宋黃槩、顏袞、鄭柟、陳玠、陳諤;元胡景清、陳元善、蕭景懋;明鄭鼎、蔡春溶、楊履圜、王彜、郭秉敦、黃宗繼、邱子能、郭俊、方安榮、方穹錫、唐孟元、唐孟遠、周玉質、陳孔志、林以靖、黎時中、黎應昌、侯鑑、李誠之、蘇元芳、林逸、蕭舉、蔡彖、李俊、紀孚兆、郭照、嚴景愛、莊伯和,共三十七人。國朝黃翼、黃明陽、黃明陞、黃廷錦、黃廷鑑、黃廷鈺、黃廷銓、黃廷鎮、黃廷鑰、黃廷鏞、黃廷錡、黃廷鏘、黃廷鏗、黃廷釗、黃廷鋕、黃廷鍹、黃廷欽、黃啟周、黃啟山、鄭埏、郭銓,共二十二人。據《龍溪志》。按:溪志所載之外,如黃明陽名上尚有黃端一人,見於現祀神牌。其餘神牌,尚有旌孝邱永彰、旌義陳茂椿。又奉旨崇祀征臺十次軍功、臺標把總陳葉龍,皆縣志未載者。
  節孝祠在西南隅新路頂。中所祀姓氏詳見《烈女傳》及《坊表》,茲不具載。乾隆三十五年被風雨損壞,龍溪縣崔繹、教諭薛捷官募諸節孝子孫重修之。
  以上俱列祀典。
  各縣列祠中有祭典未舉者,俟考。所記姓名詳略不一,據各縣册。
  漳浦縣高東溪祠在縣治南里許。祀宋承務郎高登。初,宋教授田澹嘗立祠郡學中,朱文公爲之記。後祠廢。明成化十四年,縣舉人吳震上言:「登有忠孝大節,宜祀於鄉,以勵後人。」十七年,知府姜諒命知縣汪瑾建祠,有少宗伯徐溥碑記。歲以春、秋二仲行禮。萬曆間,知縣王猷重修。歲久傾覆。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督學高日聰捐俸再建,仍給其後裔衣頂。乾隆二十二年,其後裔重修。
  朱文公祠在射圃之西。明嘉靖五年,署令推官黃直建,同安林希元爲作記銘。歲以春、秋二仲行禮,同郡祠。九年,知縣周仲改爲名宦祠,以其前地別搆以祀文公。康熙甲寅之變,傾壞。十七年,邑人募貲重建,規制淺狹,未能如舊。乾隆六年,知縣朱以誠重修。一杜潯文公祠,在下盧保。雍正甲辰年,杜潯諸生捐金公建,知縣汪紳文定銅山渡船稅供祭費。乾隆丙戌年重修,諸生醵金公置祀田。一在雲霄。舊在鎮城西。配祀以明郡守施邦曜,尚書蔡思充紀其事。歲久圮壞。康熙四十六年,知縣陳汝咸以雲霄義學未有齋舍,捐貲重建祠于鎮城北門外,祀文公,且廣廊廡爲義學,撥雲霄公溪泥泊,除納餉外,以一半爲春秋祭費及義學師生膏火,一半積之三載,爲雲霄諸生鄉試之費。又撥八坋埔屯田一分,爲祠內義田及諸生渡稅,皆爲祠內修葺之費。祠未及落成,汝咸調南靖,諸生合貲繼之,唯廊廡迄今未就。泥泊屯諸渡稅,勢豪多覬覦者,是在當事者之振興釐剔焉。
  威惠廟在縣西門外三里許。廟始立雲霄,後隨縣改遷。廟故有租八百餘石,久且湮沒。嘉靖三十三年,知縣慎蒙數而復之,得租百八十六石有奇,著之籍,仍爲將軍立專祠,前有樓三楹。歲久廟圮。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楊遇即樓址建門及前殿、後寢,俱鼎建一新,後寢祀夫人种氏。
  懷德書院在北門外,祀楊昭武將軍。乾隆十八年,巡海道楊景素重修。
  懷德祠在北門內,祀元達魯花赤買撒都剌、明知縣劉欽命,以二令有築城增城之功,立祠祀之,建坊曰「懷德」。亂後爲兵民佔冒,知縣陳汝咸清出重修,仍立像祀之。
  趙公祠在縣西門外,祀宋令趙師,今圮。萬曆間並祀于名宦祠。
  忠義祠在文廟右。
  忠勇祠在八都盤陀嶺埔。嘉靖四十三年,都督戚繼光追倭至無象舖,與戰大捷。時官兵傷死者八十餘人,戚兵與巡海道周賢宣起蓋祠宇,置立義租,春、秋祭祀。隆慶五年,復議將從征曾一本陣亡指揮朱璣及王世寔、戴守、陳文標、劉大有等合祀於此。國朝康熙二十七年知縣楊遇、三十七年陳汝咸相繼重修。今廢。現在神牌移關聖廟內。
  長泰縣朱文公祠在縣南登科山之麓。明洪武十三年建,名泰亨書院,祀朱文公,以高登、陳淳配。萬曆十年,知縣方應時詳正祀典,送回高登神主于漳浦,以陳淳及方壬配。二十八年,知縣管橘捐俸重修。康熙七年,知縣趙象乾修。乾隆七年,知縣李永書重修。
  忠孝祠在明倫堂右。雍正元年,知縣楊存裕奉部文建。祀忠臣八人:明戴時宗、戴士衡、林秉漢、章文炳、劉其忠、范方、盧經,國朝戴鏻,附隱逸一人宋王德裕。祀孝子四人:元王應初、施合德、明林初仔,國朝童崇任。附義行二人:宋陳耆公、明薛子義。
  威惠廟在縣東人和里。宋縣令王朝俊捐建。明崇禎間,知縣文可黻重修。有祀田。
  節孝祠舊在慈濟宮左。雍正五年,節孝子孫移建射圃右晶山麓。
  南靖縣周濂溪祠原在縣南習賢里,後傾圮。隆慶四年,邑人重建于寶珠山。
  忠孝祠在縣學內。祀明李貞、王玼、楊參、陳茂馨、陳爵、王良佐,國朝黃亦曾。雍正三年,教諭黃寅亮、訓導張芳浦建。乾隆癸未年,知縣李本楠重修。
  節烈祠在舊縣東。萬曆元年,知縣曾球建。雍正三年,教諭黃寅亮、訓導張芳浦重建。乾隆癸未,知縣李本楠重修。
  平和縣朱文公祠一在南街,春、秋二仲與先師同祭。一在舊縣,年來傾壞、署縣范廷謨募建、設義船莊園以充祭費。一在西林社。一在雲霄城。一在菴後。各有祀田。其在菴後者,並祀王文成公,尚書蔡新爲記。
  陽明祠在儒學西南隅。嘉靖三十三年,知縣趙普建。崇禎六年,知縣王立準移建于東廂外。康熙五十年,知縣郭廷彩修。五十七年,知縣王相重修。
  節孝祠在西街。
  詔安縣朱文公祠舊在南門內,因倒壞,權移城隍廟東魁星閣。乾隆六年,通邑合力仍就南門內舊址重建,塑文公及黃、陳二先生像于中。一在懸鐘所,即東瀛書院。明嘉靖五年,分守參政蔡潮毁西菴佛堂所建,塑文公像于中,以北溪、勉齋二先生配祀。今廢。一在銅山。即南溟書院,在銅山城內,明嘉靖間建。巡撫殷從儉檄詔安縣綱銀六兩充祀典,所官致祭。國朝遷界後燬。康熙二十三年,內翰唐朝儀倡建。三十五年,知漳浦縣事陳汝咸重建,立義學于此,歲令義學師主祭,以黃石齋先生配享,其費以渡船稅充之。舊志載漳浦縣列祠中,今銅山已割入詔安,故移載此處。
  將軍廟祀唐將軍陳元光及許、馬、李、歐、張、沈六將,在縣城南關內。明嘉靖時改建。崇禎戊寅,郡司農朱公修。乾隆□年,社老陳富、沈容卿等募貲重建,比舊制而加拓焉。有園租稅銀十兩八錢入官,以供祀事。
  功臣祠在城東。祀唐將軍前鋒將許天正及元光子珦。今廢,二神像俱祀在將軍廟。又有靈侯廟,在縣城東祁山廟,在城南關外。沈、李二公廟在城東北隅,俱祀唐將軍裨將。
  忠義祠在明倫堂右。雍正元年勅建,祀忠節陳植、陳恪、沈子真、林日瑞,孝義許尚端、涂膺、沈曹、陳仕祿、蔡楨、余喬烈等。每歲知縣春、秋致祭。
  節孝貞烈祠在朱文公祠後。雍正元年勅建。二十七年移建崇聖祠東,教官春、秋致祭。
  朝天宮在城南溪沙美。國初時建,祀勅封天后林娘娘,春、秋致祭。廟舊二座,乾隆七年,庠生沈時章始倡建粧樓于後。三十三年,庠生沈軒元又倡建戲臺于前。三十七年,貢生沈廷彥募貲重建,廟貌煥然一新。
  海澄縣朱文公祠在明倫堂之右,省牲所舊址。外豎石坊前大門,中堂祀文公,後樓祀文昌。先在九都南門外,爲風雨所圮。天啟間知縣譚世講改建於大海朝宗門外。崇禎五年,知縣梁兆陽以龍公祠祭費改充文公祠祭費,又將八、九二都沿溪增築居舍,量增租銀七兩補添祭費。後遭兵燹復圮。康熙間知縣李敬之改建于此。一在原鎮海衛。即東瀛書院,在衛城內。國初以衛學教授行禮。今廢。
  姜唐二公祠在八都東林社,祀知府姜諒、唐九德,名曰「甘棠」。春、秋致祭。後合祀國朝制府姚啟聖。祠久頹廢,乾隆十七年知縣汪家琭重修。
  王公祠在縣治直街之右,祀知縣王穀公。今祠燬,有司春、秋致祭,權在大館行禮。
  龍公祠在港口。祀知縣龍國祿。萬曆四十年,分守道劉洪謨批允綱銀以供祭祀。後祠燬於賊,邑人議復,未果。
  附載諸祠蔡端明祠初在雙門內,即宋軍事判官署也。蔡襄嘗爲是官,自題云「乾德六年三月十二日建,景祐元年歲次甲戌九月丁亥朔十九日乙巳重換,蔡襄書」三十三字。郡人改署爲祠祀之。後遷懷恩門外。朱子嘗修禮謁。今廢。
  遺愛祠原在城中丙申橋。明弘治十五年建,祀知府姜諒,今移南廂大路頭。
  遺德祠在碩仁橋。正德間爲知府陳洪謨建。今廢。
  鍾公祠一在雙門街,正德間爲知府鍾湘建,後燬。崇禎間太守施邦曜重建。康熙三十五年,郡人張雄倡修。一在南門外栅尾街,亦正德間建。
  邵、顧二公遺愛祠在東坂後街。先爲大泉生祠,嘉靖癸卯年爲知府顧四科建,林魁爲記。後以祠之前座祀海道副使邵楩,林應奎、林希元爲記。今廢。
  盧公祠在桂林街。嘉靖三十一年爲知府盧璧建。今廢。
  許公祠在芝山之左。嘉靖三十五年爲同知許鑰建。今廢。
  桂公祠在達尊坊。嘉靖四十三年爲知府桂嘉孝建。今廢。
  蔡公祠在馬坪街慈視宮後。正德間建,祀巡道蔡潮。康熙間復以巡海道陳啟泰併祀。咸豐間復以巡海道文秀合祀,稱三道祠。
  尹公祠在城內西沔。萬曆七年爲推官尹瑾建,蔡文爲記。今廢。
  費公祠萬曆二十年爲分守道費堯年建。今廢。
  鄒公祠萬曆二十年爲分守道鄒墀建。俱在東門外。今廢。
  李公祠在開元寺。萬曆二十年爲知府李載陽建。
  聶公祠在東門外。萬曆二十一年爲推官聶應科建。今廢。
  鄭公祠在東門外。萬曆二十二年爲同知鄭堯章建。今廢。
  龍公祠在東門外。萬曆間爲推官龍文明建。今廢。
  韓公祠在城外東南新橋。萬曆二十八年爲知府韓擢建。今廢。
  方公祠萬曆二十九年爲知府方學龍建。在東門外。今廢。
  王公祠在東門外。萬曆三十一年爲推官王世仁建。今廢。
  閔公祠在學宮左。一在東門外。萬曆間爲知府閔夢得建。
  施公祠在東門外二十里鎮門地方。崇禎四年爲知府施邦曜建,以邦曜有築鎮城禦賊之功,仍置祀田,郡人王命璿爲記。歲久,士人廢爲真人廟,旁有施像存焉,田亦被佔。
  張何二公祠在學院署後。祀明巡按御史張應揚、何淳之。今尚存一區,餘充學院行署,遺像附玄妙觀。
  圖將軍祠舊在郡城東門外。順治間爲固山額真圖海建,後燬。康熙五十三年改建于二十六都赤嶺。
  崇德祠在赤嶺。康熙二十年爲總督李率泰、姚啟聖建。
  汪公祠在玄妙觀東。舊祀明知縣汪宗友。康熙三十一年,增祀知府汪世印。一在東嶽廟左。
  甘公書院爲巡海道甘國基建。今廢爲接官亭。
  衛公書院四十五年爲知府衛台揆建。俱在東門外。
  清苕書院四十五年爲提督學院沈涵建。在府治西登仙宮側。規制簡陋。五十四年,涵門下士醵金買西南隅龍文山世貴巷屋地重建。其地爽塏,推郡中形勝,蔡世遠題其額曰「清苕書院」,以涵鄉有苕溪故也。雍正十年,莊元、莊亨陽、王材、林涓等再醵金即祠內餘地築學舍,左三間,右八間,歲賃讀書人肄業其中,收其租錢爲奉祀修葺之費,附近門下孫子掌管,輪流祭祀。二十四年、四十一年水災,學舍崩壞,俱醵金修築。有貪其地者,乘災侵佔,數起爭端,賴公門下孫子協力保護云。
  阿公書院爲巡海道阿琳建。今廢。
  中州書院四十七年爲督學楊篤生建。
  宋公書院四十八年爲按察使宋致建。俱在東門外。今廢。
  昭武將軍祠在赤嶺。乾隆二十七年爲提督楊捷建。
  龍溪縣范公祠在東廂東嶽廟街。萬曆十六年爲知縣范鳴謙建。今廢。
  沈公祠在東郭。萬曆間爲知縣沈昌期建。今廢。
  王公祠在縣前龍文山。二十年爲知縣王士昌建。今廢。
  管公祠在東門外。三十年爲署縣管橘建。今廢。
  呂公祠在東門外。爲知縣呂純如建。今廢。
  蔣陸二公祠在東門外。爲知縣蔣良鼎、陸崇禮建。今廢。
  四縣主祠在華崶。爲明知縣林松、計苪、楊廷詔、劉鴻嘉建。今廢。現四令移祀德愛祠,舊田租十四石,歸合淩雲書室,供祭祀之費。
  郭龍湖祠在明倫堂東。萬曆間爲儒學教諭郭長發建。
  懷德書院在縣右。國朝康熙二十七年爲知縣線應彩建。
  四賢祠在學院衙東。祀明直指張應揚、何淳之,明知縣汪宗友,國朝知府汪世印。張、何祠原在試院北,汪祠原在試院西,久廢。汀漳龍道蔣允焄捐俸移建今地合祀。
  漳浦縣鄭公祠在朱文公祠右。祀明知縣鄭禧。
  王公祠萬曆間祀知縣王猷。
  余公祠在北門外。崇禎間爲知縣余日新建。
  月湖書院在北門外。康熙間爲知縣陳汝咸建。汝咸蒞浦,作興士類,多惠政。既去,浦人建書院,塑像其中。
  長泰縣惠民祠在城內。萬曆元年爲知縣侯嘉祐建。
  方公祠在石崗山。爲知縣方應時建。
  管公祠一在學宮,一在五里亭。爲知縣管橘建。
  六賢祠在城隍廟西。爲知縣管橘、傅永吉、方鎮、王玨、王裕璸、張鴻緒建。
  南靖縣丁公祠嘉靖間建,祀知縣丁玘。
  遺愛祠在縣治東。嘉靖間爲知縣郭大鯤建。
  曾公祠隆慶間爲知縣曾球建。
  陳公祠萬曆間爲知縣陳宗愈建。
  楊公祠在安福寺右。天啟二年爲知縣楊廷詔建。有祀田四十八石六斗。
  平和縣鄒公祠在城隍廟儀門內左偏。前賢令各神主在焉,有祀田。
  李公祠在西街北。祀知縣李一鳳。今廢。
  季公祠在城隍廟前。祀知縣季槩。今廢,石碑尚存。
  朱公祠在東門外接官亭。祀署縣朱統鈨。今廢。
  楊公祠在王文成公祠後。萬曆四年爲知縣楊守一建。今廢。
  孫公祠萬曆中爲知縣孫汝達建。今廢。
  藍公祠在縣東郊。祀知縣藍士龍。今廢。
  角菴書院在文昌閣後。祀知縣王道光。今爲訓導齋。
  謝公祠在東門外威惠廟前。今廢。
  詔安縣報德祠在漳南道旁。爲知縣梁士楚建。
  黎公祠在西門外。爲知縣黎天祚建。今俱廢。
  徐公祠在洋尾菴東。爲知縣徐治民建。
  秦公祠在鳳山亭左。爲知縣秦其煟建。
  海澄縣都官太保祠宋時建在九都征頭社,初祀都官謝伯宜。入明重建,併祀陳太保。都官築海成田,太保疏通水利,爲澄人開衣食之原,郡人陳亹爲記。
  蕭公祠在縣西。爲郡司李蕭基建。
  王公祠在埭內。祀明推官署篆王世仁。
  姚公祠一在新路直街,一在港口堡,一在三都,一在湖尾菴後。祀明知縣姚芝蘭。諸祠俱廢,惟湖尾菴祠現祀公像。公子孫榘,壬戌進士,曾爲郡守,置田一石,付湖尾菴僧收管,以供祭費。
  劉公祠一在港口堡,一在九都。天啟間祀知縣劉斯琜。
  林公祠天啟間爲署令推官林棟隆建。
  傅公祠在縣東。祀明知縣傅櫆。
  余公祠在教場之西。祀明知縣余應桂。
  梁公祠在宗南寺後。祀明知縣梁兆陽。
  金公祠在縣署西。祀明知縣金汝礪。
  俞公祠祀明知縣俞思冲。
  汪公祠在廨內。祀明縣尉汪丕顯。
  甘公祠在城隍廟左。祀知縣甘體垣。
  洪公祠祀知縣洪明鍾。
  陳公祠在城隍廟後。祀知縣陳世儀。
  文廟從祀以下新增東廡先賢公孫子僑,鄭人。咸豐七年。
  先儒毛子亨,秦漢間人。同治二年。
  先儒許子慎,漢召陵人。光緒元年。
  先儒陸子贄,唐嘉興人。道光六年。
  先儒謝子良佐,宋上蔡人。道光廿九年。
  先儒李子綱,宋邵武人。咸豐元年。
  先儒文子天祥,宋吉水人。道光廿三年。
  先儒方子孝孺,明臨海人。同治二年。
  先儒呂子枏,明高陵人。同治二年。
  先儒劉子宗周,明山陰人。道光二年。
  先儒孫子奇逢,國朝容城人。道光八年。
  先儒張子履祥,國朝桐鄉人。同治九年。
  西廡先賢公明子儀,魯人。咸豐三年。
  先儒劉子德,漢河間獻王。光緒三年。
  先儒韓子琦,宋安陽人。咸豐二年。
  先儒袁子燮,宋鄞縣人。同治七年。
  先儒陸子秀夫,宋鹽城人。咸豐九年。
  先儒曹子端,明澠池人。咸豐十年。
  先儒呂子坤,明寧陵人。道光六年。
  先儒黃子道周,明漳浦人。道光五年。
  先儒陸子世儀,國朝太倉人。同治十三年。
  先儒湯子斌,國朝河南人。道光三年。
  崇聖祠從祀先賢孔氏孟皮咸豐七年。
  府城隍廟嘉慶二十四年,知府方傳穟倡修。至道光七年,來任巡道續成之,桐城姚瑩記。
  文昌廟舊無專祭,嘉慶六年奉旨崇祀,歲以春、秋二仲及二月三日致祭。十一年,知府特通阿建,在西隅倉內,立「三堦直上,六宿齊輝」石坊於廟道。
  孔氏家廟在城西隅。宋建炎間,孔子五十五世孫任,率其子克權,避兵入漳,遂家焉。明正德四年給裔孫篤堯衣巾,主觀瀾書院祀。後私創書院有禁,裔孫天從赴闕陳奏,准改書院爲家廟。天啟五年,巡按姚應嘉修。國朝雍正十三年重修。同治三年,燬于寇,里人林廣邁等募修,至光緒三年續修。董理者吳聯薰、吳廷颺、施槃、吳金榜、魏有璋、鄭圭海、張如嵩等終其事。
  名宦祠增祀國朝福建巡撫前汀漳龍道徐宗幹、汀漳龍道桂超萬、府祠。知縣徐觀孫、漳浦縣祠。知縣黃道宏、楊福五。詔安縣祠。
  鄉賢祠增祀國朝蔡世遠、藍鼎元、蔡新。府祠、漳浦縣祠同。
  昭忠祠原在西北隅後街育嬰局右,舊志不載。甲子燬于粵寇。同治六年,巡道朱明亮改建于西隅玄妙觀左舊考棚地。
  忠義孝悌祠舊在虎文山側,後祠廢,寄主縣學祠內。光緒三年,知府沈定均建于西隅開元口河尾節孝祠之前堂,增祀國朝旌孝王麟瑞、徐希渟、歐陽珹、曾祈賜、林湘、曾仕伯、楊維棟,共七人。
  節孝祠舊在西隅新路頂,久被風雨損壞。同治元年,巡道徐曉峰與忠義孝悌祠並改建于府學名宦祠之左。三年燬于粵寇。光緒三年,知府沈定均建于西隅開元口河尾濯錦坊中,祀列女合九千八有奇,設總牌六十九座。始於唐鄭伯嘉之妻加封福紹夫人貞烈陳氏,至國朝光緒二年旌表節烈袁燮鈞之妻韓氏。姓氏詳見《列女志》及《坊表》。
  忠義祠在府城北隅霞井街。光緒三年奉勅建,祀同治甲子粵逆陷城殉難紳民婦女,立石坊于祠前。巡道陳鴻翊、郡守沈定均、龍溪知縣胡崧及閤邑紳董皆有題聯。紳士吳聯薰、施開昌、周慶豐、吳芳、吳金榜、林芬董其役。

知识出处

漳州府志

《漳州府志》

光绪《漳州府志》(50卷首1卷) 清光绪三年(1877年)芝山书院刻本。据李维钰乾隆丙申《漳州府志》原本增辑,署沈定均续修,吴联薰增纂。沈定均,湖南临湘县人,拔贡,同治九年(1870年)知漳州。吴联薰,龙溪县人,中书舍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