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府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府志》 古籍
唯一号: 130720020210000030
颗粒名称: 漳州府志
并列题名: 卷之五
其他题名: 卷之五
分类号: K29
页数: 44
摘要: 漳州府志卷之五规制上漳州府志卷之五规制上乾隆志卷十二后有新增官职修而后规制立,自城郭、宫室、府库以及坊里、津渡、桥梁,莫不有一定之式焉。盖合群工之心思耳目,成一代之纲纪文章。二十七年,明师取闽,漳城仍旧,重加修筑,周城爲女墙一千五百一十四,各门月城内外并建楼。正统七年,指挥使杨隆重建西北内外门楼。天顺五年,东门内外楼爲飓风所拔,杨隆重建外楼五间。成化五年,巡抚滕昭檄分巡佥事黄隆,重建内楼七间。弘治十四年,指挥同知侯汴于城西北隅建威镇亭,据登高山之上。二十二年,威镇阁爲雷所震,坏其顶。宋绍定间,寇至,如入无人之境。
关键词: 漳州府志 规模形制

内容

漳州府志卷之五规制上漳州府志卷之五规制上乾隆志卷十二后有新增官职修而后规制立,自城郭、宫室、府库以及坊里、津渡、桥梁,莫不有一定之式焉。盖合群工之心思耳目,成一代之纲纪文章。《蜀志》称:武侯约百官、从权制、抚兆姓、示仪轨、立法施度,各究其极,此物此志也。作规制志。
  城池漳州城池唐、五代俱无考。宋初,筑土爲子城,周围四里,爲门六:东曰「名第」,曰「清漳」;西曰「登仙」,曰「朝真」;南曰「云霄」,北曰「庆丰」。咸平二年,始濬濠,环抱子城。大中祥符六年,郡守王冕加濬西濠,又于西南隅凿水门,接潮汐,通舟楫,竖木栅爲外城,围一十五里。绍兴间,郡守张成大毁子城,撤外城东、西、北三面木栅,筑以土,独南一面阻溪,而子城之濠皆在城内矣。其后,复于西北濬河一道入故濠,而双分其流焉。盖城既环于外,即以旧濠泄城中之水潦也。嘉定四年,郡守赵汝譡始砌东门以石,高十级,长五百余丈。绍定三年,郡判林有宗复砌西、南、北三面,长二千五百余丈,爲级二十,高一丈七尺,建楼橹,濬河湟,当爲城之外濠。今城改而濠亦不可考矣。辟七门:东曰「朝天」,西曰「安丰」,南曰「通津」,北曰「贡珠」,西北爲「小关门」,西南爲「龙溪门」,东南爲「朝宗门」。城上建候亭二,其下爲闸河三。是岁,郡守江模至,发帑助役。次年,城成。时董役学职陈正义、杨士复、黄恭之,皆进官有差。淳祐九年,郡守章大任重修东西北门,增筑城背,并砌石路与城相周匝。元至正二十六年,陈有定据闽,命总制郡事官张理问,改筑东、西、北三面而缩入之,独南一面仍旧城。视绍定旧城,仅三之二。门惟辟东、西、南、北四门。环城濬濠,东起自北门,环东门至东南,城深二丈,广五丈。西起自西北,环西门至西南,城深一丈八尺,广四丈。南临大溪,北依山而壑之爲干濠。其内濠于南偏作东西二水关,出会外濠以入于溪。东北一带以城中间地势转高,水势不得南下,别爲小沟,从东北隅城下穿一小闸,出外濠中。二十七年,明师取闽,漳城仍旧,重加修筑,周城爲女墙一千五百一十四,各门月城内外并建楼。月城上爲女墙各六十,战楼二十有五,城铺二十有三,水关楼二。正统七年,指挥使杨隆重建西北内外门楼。天顺五年,东门内外楼爲飓风所拔,杨隆重建外楼五间。成化五年,巡抚滕昭檄分巡佥事黄隆,重建内楼七间。十四年,西水关楼坏,指挥王景重建城东南趾旧,筑土堤以捍溪流,然潦至辄坏。九年,巡抚张瑄命作石堤,城趾始固。十八年,知府姜谅甃筑外堤,高一丈三尺,长一百余丈,广一十丈;作亭其上,颜曰「保安」,郡人陈舒爲记。弘治十四年,指挥同知侯汴于城西北隅建威镇亭,据登高山之上。正德间城渐圮,知府陈洪谟重葺。嘉靖二十五年,知府顾四科;二十八年,知府卢璧,并有修筑。隆庆元年,知府唐九德以城北山后地僻,修窝铺三间,令百户一员守之。五年,知府罗青霄、同知罗拱辰重修各城垣敌台二十一座,及四门月城,又于巽方撤旧楼,改建八角楼,题曰「威镇阁」,配北城威镇亭,制甚雄壮,郡人黄泮有记。先是,嘉靖三十二年,因地方有警,知府李侨虑以各城水闸踈虞,创用铁柱置闸口,于是城河淤塞,潮水不通。隆庆六年,知府罗青霄乃命撤去铁柱,复令沿河居民挑濬,潮水复通,舟楫无阻。仍命百户一员司启闭,百姓便之。万历十九年,南城楼灾,推官龙文明重修。三十七年,知府韩擢因新改南桥,露三台洲,改命南门曰「三台」,东曰「文昌」,北曰「太初」,西曰「太平」。国朝顺治十二年,海寇堕城,悉载所砌石投之海中。世子王恢复,十三年,再筑城,周围一千九百七十一丈一尺,垛口一十零二十有四,窝铺七十七间。四门各筑城楼,而威镇阁及东西水关楼并废。四城楼一时草创,其后亦渐倾圮。康熙八年,副将袁如桂于城上增设火药局一十八间,改南门名曰「时阜」。十年,巡海道陈启泰修筑东门楼。三十六年,龙溪知县田广英修筑南城楼。五十年,各县奉部文修葺圮废窝铺。五十三年,知府魏荔彤因威镇亭故址。筑万寿亭。城中濠岁久复淤塞,雍正七年,巡道朱鸿绪始开濬之,城内居民得免水患。雍正十年,龙溪知县刘良璧建北门楼。次年,并修外楼,复修南门外楼,重建西门内外楼。北楼高二丈七尺五寸,西楼高二丈三尺。以形家言,西宜低小、北宜高大故也。乾隆二年,良璧来守郡,重建威镇阁,俗所谓「八卦楼」也。基与城齐,高出城六丈有奇。董其役者,郡绅王材。六年,知府张廷球复濬城中濠之淤塞,未竟厥绪。十三年,知府金溶重加疏濬,东西分流,雨水不壅。东西二闸,在南城门左右,地势高下略相等。相传二闸之水,能视海之潮汐爲进退。今南溪久浅,惟朔望及秋潮盛长,潮始入城。至城中北桥等处,地势甚高,闸口凡数丈,潮不能到。二十二年,威镇阁爲雷所震,坏其顶。二十四年,知府蒋允焄重修。三十年,东门外楼燬于火,龙溪知县宋学源重筑焉。城中生齿渐繁。内濠之沟,屡次疏濬,而未有厉禁,近河居民每积粪秽,或潜弃瓦砾、余土于河内,数年之间,濠复壅塞。三十五年大水,城中民屋冲决不可胜数。三十八年,巡道蒋允焄详请开濬,令绅士分董其役,进士郑蒲、刘希周等。而壅者复通。今国家承平百有余年,无所事于设险之守,而城以卫民,池环于城,金汤之固,岂可废弛哉!龙溪县城池附府规制漳浦县旧无城垣。
  宋干道间,县令薛世清始立三门:西曰「应龙」,北曰「永丰」,东北一门无名。嘉定间,县令高稷又建东门,曰「东溪」,改「永丰」爲「拱辰」,独南门尚缺。淳祐初,县令赵与淯建西门楼。元至正十二年,达鲁花赤买撒都剌始筑城,围七里,皆砌以石,高一丈二尺,爲四门,建楼焉。环城濬濠,深三尺,广一丈。西北倚山者堑之。明正德五年,流贼蠭起,知县胥文相建窝铺二十三所,重建北门楼,改名曰「朝天」。七年,城圮。知县刘桐重筑,增卑而高,围一千一百七十三丈。嘉靖六年,知县周仲又于城内增筑上马道,及清理城外侵地,旧城濠堙塞者,皆令民疏导之。三十七年,知县刘钦命增筑城垣,高四尺,爲铺二十四座。扁东门曰「将印」,西门曰「仰德」,南门曰「迎薰」,北门曰「拱极」。更辟水门二,仍于各门增筑月城,周千百有九十八丈。四十二年,知县龙雨复创敌楼一十六座。南北郭外中逵各爲高楼,名其南曰「镇南」,北曰「仰北」。而北楼更高峻,可了远。万历初,城中马道大半颓塌。七年,知县朱廷益增葺,易土爲灰,间以石。国朝顺治十二年,堕于海寇。十三年,镇守总兵杨捷、知县李之琦与邑绅蔡而烷等更筑城,高二丈许,周一千七百九十八丈,垛千九百五十有二。减窝铺三,增敌楼二。复筑台于城之西北,扁曰「千秋保障」。十五年,总兵王进功增建女墻于城之四周。城池之制至兹大备。康熙十三年,总兵刘炎作炮台于鷄笼山,与城爲犄角。时千秋台久废,十六年,城守游击张国杰毁炮台,重修之。三十三年,知县朱自陞从耆民郑大忠等请,以千秋台有伤风水,申请上宪拆毁。复令通邑里班修筑周城之倾圮者,惟南北二敌楼久废爲墟,尚未议举。康熙三十八年,邑人以旧制东、西、南各有水门,以泄城内沟渠之水,顺治间海寇日伺,防守官闭而筑之,今升平已久,宜复。知县陈汝咸乃详督抚,开东、西二水门,邑绅蓝瑗任其役。南水门闭塞如故。四十六年大水,东门城崩六丈余,陈汝咸捐俸重修。乾隆三年,知县长庚重筑四门,俱锡以名:东曰「宾日」,西曰「涵清」,南曰「迎薰」,北曰「控鹤」,西北门曰「千秋」。于乾隆十八年复圮于水,知县徐尚忠重修筑焉。
  长泰县城旧惟土墙,围二百五十三丈,高一丈。宋绍定间,寇至,如入无人之境。端平中,县令郑师申增筑土城爲四门:东曰「武胜」,西曰「顺成」,南曰「登科」,北曰「良冈」。元至正间,主簿陈文积广其基千三百余丈。至明初,始砌以石,建楼凿濠。岁久渐坏,正德十年,知县赵珮列木栅以补其缺。十三年,知县朱弦拓而大之,凡筑城九百九十一丈,濒溪者高一丈五尺,负山者一丈三尺,东临溪,南濬濠,西北因山爲堑,马道、窝铺、楼橹悉备。后雉堞、窝铺倾坏,知县陈塘、王用文相继修理。嘉靖三十一年,知县张杰夫议增筑城垣,未果。三十五年,知县萧廷宣增高三尺,各砌以石,改建四门楼,易旧额:东曰「宾阳」,西曰「旺金」,南曰「迎薰」,北曰「阅武」。及增置窝铺一十七座,敌楼一十六座。西南门外爲通济、接武二石桥。己未全城之功,实赖早计。邑人卢岐嶷有记。万历二年,雨水暴涨,东门楼及东南城一带并坏,知县张应丁修之。十年积水城坏,知县方应时修。十九年复坏,知县蒋良鼎修。三十一年,飓风大作,敌楼、铺垛尽坏,知县管橘复修。以西郊地势衍旷,楼铺尚缺,乃建楼一座,高可了远,额曰「金汤永固」,有记。国朝顺治十二年,海寇堕之,撤城石,堆东溪水次,欲运之厦门。时方旱水浅,舟不得行。大师至,寇遁。知县柴允钦取回旧石,依故址筑焉。乾隆十四年,知县张懋建重筑,增高一尺,垛口凡一千二百九十有八,周围俱砌以石,而城垣始固。
  南靖县城旧城,元至正十六年,县尹韩景晦初筑以土,西南濒双溪,东北濬城濠,城围六百六十三丈,阔一丈,高一丈五尺,四面各爲门。明洪武间,县丞王以能重修。正统十三年,爲邓寇所陷。成化十六年,更葺。嘉靖六年,知县傅铨砌以石,高一丈余,辟四门:东曰「迎恩」,西曰「丰泰」,南曰「丰济」,北曰「望阙」,各建城楼;东、北、西三面爲濠,西南延带溪水;窝铺十有二间。嘉靖二十八年,推官陈信署县事,重修,同知龙遂爲记。嘉靖末,有饶寇之变,城遂破,旋复又旋陷。四十四年,知县林挺春撤旧甃垛,移筑于大帽山之麓,离旧城二里许,垣周五百四十丈,未竣工迁去。隆庆五年,知县曾球续筑成之。垂三十年,民不适其居。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陈宗愈乃移建于元故址,广六百二十七丈有奇,高二丈四尺有奇,敌台一十四座,窝铺一十二间,敌楼四。门四,以通往来;另筑水关,以泄涨潦:东曰「惠淑」,南曰「保极」,西曰「和义」,北曰「禔福」;仍濬濠以卫城。国朝因之。顺治十二年,爲海寇所堕。十三年,知县郑宰奉命循前址筑之,仍辟四门:东曰「环珠」,西曰「卧龙」,南曰「怀来」,北曰「玉映」。雍正四年,城啮于水冲,崩若干丈,知县彭璋请帑金完修。七年,知县金鼎锡重葺四门。乾隆二年,知县袁本濂复请帑金重筑,城始完固。
  平和县城始于明正德十四年,署印漳平知县徐凤岐建。高一丈八尺,内城五百六十三丈四尺,外城五百九十六丈二尺。城辟四门,各爲敌楼,设水门二,旁列窝铺二十,雉堞计一千二百八十四。后四门坏,知县谢明德重修。万历三年,知县杨守一以县东门在东北隅,横冲县署,乃改东门于正东街,仍塞水门,复开小水门于东门旧址偏右。增高城垣四尺,共爲二丈二尺。其窝铺倒塌无存。二十五年,知县伍匡世重修,共六处。三十九年,知县李一凤重修,添建二处,共八处。崇祯三年,知县袁国衡重建窝铺二十四处。六年,知县王立凖重建四城门楼。国朝顺治六年,署县事孙之翰、驻防张光荣增修雉堞、窝铺。十二年,海寇拆毁。十三年五月,知县刘一蛟遵前址重筑,仍辟四门:东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康熙五十七年,城西北隅圮,知县王相重修。乾隆七年,知县周缉敬增建魁楼。二十三年,知县胡邦翰植以松栢,城垣始巩固焉。
  诏安县城在宋爲南诏场,又爲沿海巡检寨。元至正甲午,右丞罗良命屯营陈君用砌筑石城六百四十五丈,高一丈二尺,东临溪,西、南、北依山,凿干濠而已。明初,置爲把截所,寻罢。正统十四年,邓寇猖獗,漳寇乘之,攻围八阅月,耆老许尚端、涂膺等,与众力御之,既而潮兵至,城赖以全。弘治十七年,设南诏守御千户所,始拓城西偏而广之,砌以石,围一千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六尺。嘉靖九年设县,遂爲县城。十二年,知县何春;二十八年,知县李尚理,皆重修。三十七年,知县龚有成增高城垣三尺,筑南门月城,东、西、南、北畔各筑敌台,濬濠四周,半通海潮。四十二年,知县梁士楚仍筑外城,周围长一千二百余丈,及筑西关城,围三百余丈。内外壮固,邑人赖之。迨后承平日久,居民筑室濠上爲市舍。崇祯八年,知县王政岐奉文清濬,潮水复通。十年,署印通判朱统鈨复修城濬濠,申禁不许再筑室濠上。国朝因之。顺治十二年,爲海寇所堕。十三年,知县欧阳明宪更筑。康熙六十年,知县郭愚重修。
  海澄县城明嘉靖三十六年,因地方寇乱,军门阮鹗令民筑土堡,议合八、九二都共围一城,跨溪爲桥,筑垣其上。委通判汪铨督民筑灰土垣,内外厚一丈有奇,高一丈八尺;马道覆石版,外环河阔二丈,已颇就绪。次年倭至,遂辍。继以土恶煽乱,返据爲穴。隆庆元年设县,将二都分爲二堡。八都东北一带仍其旧垣而修葺之;西边沿溪一带亦令筑灰土垣,与旧垣相连;南边一带爲草坂堡附焉。隆庆四年,本府知府罗青霄议以南北相距丈数倍东西,有乖形胜,且不便防守,仍撤草坂堡缩入。又于东边拓地若干。动支官帑,砌以石,知县王谷又于丁粮内派征佐之,始工于隆庆五年十一月,讫工于六年八月。周围长五百二十二丈零,高二丈一尺。月城三重,窝铺一十有二,垛口二千四十有五。辟门四:东曰「清波」,西曰「环桥」,南曰「扬威」,北曰「拱极」。又于新亭辟一小东门,以便往来。万历六年,知县周祚改西爲「通津」,南爲「耀德」,北爲「承恩」。八年,于西、南、北三隅各设水门,以便汲。十年,知县瞿寅改南内门曰「万峰雄峙」,北外门曰「大海朝宗」。于东北筑「晏海楼」,以障海口东北之虚。二十三年,知县毛鸣凤议再扩,不果,乃仍旧制增高三尺,改湖美大东门爲小东门;新亭小东门爲大东门,题曰「迎阳」。小东门,知县龙国禄题曰「观海」。天启二年,知县刘斯琜筑东北一关,中爲复壁,上通马道,连港口堡以爲固。国朝顺治九年正月,守将赫文兴叛,引海寇入据,增设炮台一座,复设月城于东南二门。形家目爲扼吭,仍于四城增筑圆台五处,安置炮位。又扩腰城,自中权关,袤亘十余里。南腰城外,另添灰砾月城一圈,压阻龙脉。港口堡、过溪桥头并筑月城,濬月沟。而腰城之外,坏民舍、掘坟墓、濬沟通潮,开东北闸,建澄波门,吐纳于海,断地脉,塞咽喉。迨康熙二十七年,知县胡鼎建议请复还东、南二门,开其所闭串门,去其新设曲垒两门,生气始复。然大东谯楼修改狭小,四城窝铺毁无一存,有待修葺。四十一年,知县陈世仪以晏海楼久坏,即旧基重建。乾隆二年,楼复圮,知县严暻扩而高大之,崇六丈八尺,周围一十六丈,分三层,下二层用石,上一层架木,规制雄峻,屹然崇墉矣。
  废卫所附卫已废矣,城复于隍,何当复载?然镇海于海滨爲险要之地,于漳郡爲文物之薮,郡人咸有请复之思,故附之。镇海卫城今隶海澄。在漳浦县二十三都,太武山之南,鸿江之上。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筑以备倭。其城周围八百七十三丈,皆砌以石。城背广一丈三尺,城高二丈二尺。爲女墙一千六百六十,爲窝铺二十,爲垛口七百二十。东、西、南、北分四门,后以东门失险常闭,别开一水门,凡五门。各有楼,城下倾陡,以海爲濠。岁久,城倾圮。正统十三年,指挥同知桂福修。弘治间,指挥袁信重修。嘉靖四十年五月,饶贼陷城。隆庆三年,总兵张元勲重修。国朝顺治十八年迁界,城在界外,遂废。康熙二十年复修爲汛防城。康熙五十六年,水陆分界,防守官兵隶海澄陆路。五十七年,漳浦知县汪奉宪檄添筑炮台四座。雍正十三年,卫城户籍改隶海澄。乾隆二年,海澄知县严暻重修。五年,复修。
  陆鳌千户所城置、废同镇海,故以类附。
  在漳浦县十五都,旧爲青山巡检司地,改爲所。其城周围五百五十丈,垣面广一丈,高二丈,砌以石。女墙八百六十有五,窝铺一十有五,有东西南北门,又辟水门,门各有楼,城外以海爲濠。国朝顺治十八年,迁界,城遂废。
  铜山千户所城今隶诏安铜山原爲民间牧薮,土名东山。明洪武二十五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筑沿海城,始爲之所。垒石以城,周围五百五十一丈,广一丈,高二丈一尺。女墙八百五十五,窝铺十所。城辟四门,西、南各建楼,东、北临海二门俱闭塞。嘉靖十年,漳浦知县郑禧始议开二门,东门增瓮城。二十三年,把总陈言创二门楼。三十六年,倭警,众议东北城圮且卑,具呈于漳南道王时槐,愿自修筑。委诏安县知县龚有成勘修,益卑以高,易土以石,东北始爲崇墉,城环海爲濠。国朝康熙三年,海寇焚圮。十八年重筑。雍正十三年,改隶诏安,今爲水师驻防。乾隆二十二年,知县秦其煟添建四门城楼。道光九年,知县陈盛韶倡捐濬濠。
  悬钟千户所城在诏安县四都。周围五百五十丈,砌以条石,垣面广一丈,高二丈。女墙八百六十一,窝铺一十五。东、西、南、北四门,门上各有楼。其东、西二门阻海,北门通路,西门塞之,外环海爲濠。明嘉靖四十一年十月,倭贼陷城。隆庆六年重修。
  以上三城,俱明洪武三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诏建。国朝顺治十八年,迁界,城遂废。
  海澄九都港口二城附澄县凡三堡城。其一爲县,即草坂堡也。九都港口二堡仍旧,久渐倾圮。明万历十四年,知县周炳谋于防海姚应龙,节次重修。天启二年,红毛入寇,墙复倾颓。知县刘斯琜锐意更筑,太史李世奇时爲孝廉,力赞勷之,以港口东北面海,最爲敌冲,易灰而石,中爲复壁,上通马道,高一丈数尺,周三百五十丈。九都则学宫在焉,其重与县城等。四面环砌皆石,高一丈七尺,周三百二十丈有余,矻然辅车邑治。国朝顺治九年,海寇围漳州不克,九月遁还,毁九都城,墟其地。寇平。止筑半月城以障,西复濬池而周之,学宫之地灵减矣!今惟港口城与邑治并存云。
  公署万寿宫在城北隅,即通判旧署址改建。国朝乾隆二十四年,知府暴煜、龙溪知县陶敦和创建,邑绅郑蒲任其役。中爲殿,陛九级,两庑设文武直房。三十七年,巡道蒋允焄、知府李师牧、龙溪县知县崔绎复于殿前建钟鼓楼二座,仪门外又建外朝房一所,仍令郑蒲董役焉。
  分巡汀漳龙道署旧爲巡海道署,在府治东北。明嘉靖九年,巡海副使谢汝仪、知府陆金即镇抚司地并拓民居创建,制极宏伟。十年,副使罗英继而成之,莆田郑岳爲记。万历七年,巡海道移驻兴化府,于是分守漳南道移署于此。今漳南道改爲分巡汀漳龙道,署仍旧。国朝乾隆二十四年,巡道张维寅重修。三十九年,巡道蒋允焄重葺内署,并建西厅。
  漳州府署在府城南。唐贞元二年,徙州治于龙溪,即今治也。元爲路,明爲府。考宋制,府前有双门,冠以楼,篆书州额于其上。门内有鼓,门亦冠以楼,楼上有铜壶漏箭,以司昏晓。其外,左爲崇仁门,右爲怀恩门。嘉泰元年,郡守方铨重建鼓楼,翼以飞观,在崇仁、怀恩门之上。其内左爲州治署,右爲钤司署。州治门西向,文东武西,同由鼓楼门出。元因之。明洪武元年,知府潘琳重建。中爲大堂,前爲露台,护以石栏,下爲丹墀,中爲甬道,前爲戒石亭,又前爲仪门,外爲大门。丹墀两旁爲廊,东爲吏、户、礼房;西爲兵、刑、工房。大堂后爲川堂、爲后堂。川堂之旁爲轩,后堂之西爲架阁库。仪门之前爲广济库。正统八年,知府甘瑛以外门不宜偏出,又鼓楼在西太高,乃奏改从中辟路而出,前立坊,扁曰「帅正」。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重建大堂、后堂及土地祠,并移旧建南隅文昌坊之申明亭、东北隅之旌善亭于府大门外左右。嘉靖元年,知府张鹏扁大堂曰「牧爱」,撤后堂而新之曰「帅正」,即大门外旧坊额也,迁广济库于后堂之东,以石爲之,鹏自爲记;迁架阁库于广济库之旧址。八年,知府陆金重修大门,乃立后堂碑,郡人林魁爲记。十四年,知府孙裕重建申明、旌善二亭。二十一年,知府顾四科重建仪门。三十年,大堂颓坏,知府卢璧修之。三十四年二月初五日,狱囚吴天禄等反狱,烧毁府堂暨六房。三十五年,知府曾三阳重建,其门外之左爲延宾馆,旧爲省愆所。三十七年,知府李光宸改建。四十年,知府桂嘉孝改扁曰「漳州府」。隆庆四年,知府罗青霄以大门单薄,乃缩入,改建谯楼,砌石爲门,置大鼓其上,观望既壮,防卫亦周,郡人吴善爲记。后堪舆家以风气闭塞爲言,万历二十三年,知府杨维岳改建,仍如旧制,中设大门,两边置角门。知府韩擢又改设,总爲一门,内廨在府署后。清军同知馆,海防同知馆,督粮通判馆,督捕通判馆,推官廨,理刑馆,经历、照磨、知事、检校等署俱在府公廨内。国朝顺治十二年,海寇堕城,官署悉拆毁,府署亦废。十三年,王师克复,仅依旧址筑城,而有司暂借民居爲署。康熙五年,理刑王锡琯先建理刑馆。六年,理刑奉裁,乃暂以理刑馆爲府署。十年,知府孙扬始重建府大堂及仪门、大门,余公廨悉爲民居。十七年七月,飓风暴作,大门倒坏。三十二年,知府靳治扬议清地起建,旋调台,不果。四十九年,知府魏荔彤建大门,重修大堂,于甬道东西建立六房,规模宏厂。五十二年,复建二堂、川堂及仰文楼,其赀悉捐俸。而府署犹仍理刑馆之旧。乾隆四十年六月,大堂前楹被大雨倾坏,知府李维钰重修。
  属署南胜海防同知署旧在府城清军馆之东。明隆庆二年,增设海防,始建。国朝顺治十二年,毁于寇。十六年,同知闵子奇暂置在后街,旧系蔡家民宅。雍正十三年,移驻平和县南胜旧署,今改爲公馆。
  石码粮捕通判署旧在府城府署后之西。国朝顺治十二年毁于兵。康熙二十一年,通判姚莱买后街钱局爲署。原系总督姚启圣置局造钱,后部估银三百两,通判姚莱捐俸买之。旧有督捕、督粮二厅,今并爲一。乾隆八年,移驻龙溪县石码,旧署遂废,遗址改建万寿宫,其旁隙地改建军装局。
  经历司在府大堂右,知府潘琳建。明成化间,同知何璧光重建。国朝顺治十二年毁。康熙十年,经历司党吾鼎重建。乾隆二十二年,七县捐赀重修。
  司狱司在仪门之右,旧在东坂后街。明弘治七年,知府汪凤改建于此。嘉靖二十四年,知府顾四科重建,垒石作闸门,更建楼于其上,前后俱石围之。国朝顺治十二年毁。康熙十年,司狱司杜思念重建。乾隆二十二年,七县捐赀重修。
  丹霞驿在察院之东,古驿在府治西。宋淳祐间,郡守章大任建于朝天门外。元至正间,徙府治东。明洪武三年,知府潘琳移建于此。九年改名清漳,寻复旧。国朝顺治十二年,诸署俱废,独驿尚存。康熙三十八年,丹霞驿丞裁,移甘棠驿丞于此。乾隆二十一年,驿丞复裁,驿站归龙溪县管理。今驿廨尚存大堂、后堂、花厅及前楼诸所,以供驿使往来停宿。
  阴阳学原在府治内,大门外之左。
  医学在大门外之左,今废。
  僧纲司在开元寺。
  道纪司在玄妙观。
  按:旧署有清军同知馆,在府署后之东;督粮通判馆,在府署后之西;理刑馆在清军馆前,系明正德六年推官胡宁道添建。照磨所在府大堂右,知事廨在经历廨前,检校廨在照磨廨后。今官俱裁,署废。
  行署试院在玄妙观之左,原杂造局地。明弘治十七年,知府汪凤建,爲察院行署。万历三十一年,知府韩擢复改布政司行署爲察院署,而此署空废,后割后堂爲张何祠,止遗前堂数楹。三十三年,龙溪知县袁业泗改修前堂爲公署。三十七年,知府闵梦得改爲云龙书院,旋毁。国朝改爲行署,以爲上司往来停宿之处,又爲提学试院。康熙三十年,各学士子具呈,于二门内起盖瓦厂爲试棚,湫隘不能容,则通玄妙观以充之。四十九年风雨,厂坏。五十五年重修。乾隆二十二年,自大堂至仪门尽圮。二十四年,巡道张维寅、知府余文仪偕七邑绅士重建,购官地之入于民者扩而新之。二十五年,知府蒋允焄、知县吴宜爕增建试棚,甬道之上并盖明瓦,曦光映射,风雨不侵,邑绅吴开业、郑蒲董其事。三十八年,巡道蒋允焄复买民地,拓建试棚,东西各十余间,士咸德之。
  按:公署旧有巡海道府馆,在旧巡海道署左,今废。布政分司在府治西北,丹霞之右,莲华招善寺故址也。初建府治之西,明天顺八年,移建此处。万历三十一年,更改爲察院署,即父老所传新察院衙也,今废爲民居。漳南道,在府卫二署之间,元廉访司分司故址也。明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爲按察分司旧署。成化七年,改爲漳南道署,今废。龙亭库,旧制:漳南道与漳州府卫共一鼓楼,同门出入,内有大旷廷一所。明隆庆元年,知府唐九德拆毁鼓楼,建宪度坊一座,将大廷隔断,酌居中稍前处建龙亭库于道卫之间,以藏仪仗,漳南道居其左,卫居其右,今库颓坏。参将府,旧爲法济寺。明嘉靖四十一年,参将杨镇改建,今废。镇抚司,在漳州卫前之右,羁候轻犯之所,今废。税课司在南门桥之南。明嘉靖十五年裁革。杂造局在北门街之北,明嘉靖十年裁革,今混入民居。
  又有旧布政分司左府馆及旧漳南道左府馆,又有西清书院,在东坂后街,亦系公署改建,今俱废。
  龙溪县署在府治之西。按旧志,县治之建未详所始。宋淳熙十二年,县令赵不病重修。嘉定四年,县令陈士会复修。绍定四年,县令苏应衡增修。元因之。明洪武初,知县杨保诚重修,匾其大堂曰「道爱堂」,东爲幕厅,西爲架阁库,仪门内之东爲监狱,仪门外之东爲土地祠。正统二年,知县顾鸿重建大堂及架阁库。成化五年,知县张宁重建后堂。十五年,县丞吴鹏买民屋增广吏舍,并以旧架阁库址增建公廨。二十三年,知县李棨重修大堂,易其额曰「平政」,立石坊于大门外曰「司牧」。嘉靖十年,知县俞琏撤司牧坊,建鼓楼,又当街建二石坊,曰「一方民社」,曰「百里弦歌」,邑人林魁爲之记。二十八年,知县林松徙二石坊于大门外之左右,大门上爲谯楼,前筑拱辰垣十余丈,易戒石亭以石坊。徙土地祠于仪门外之西,而勿喜亭居东,即预备仓故址也。后祠徙东,西爲延宾馆,扁其堂曰「拜善」。县丞廨在县署东,主簿廨在县署西,典史廨在本署后,吏舍在县署之西南。旌善亭、申明亭在谯楼外之左右,旧在楼内,弘治十六年知县姚鹏所建。嘉靖二十八年,楼徙,亭在楼外矣。国朝顺治十一年,海寇堕城,公署概拆毁。十二年,大兵克复,知县董帷建后衙一所,余皆未及。康熙二年,知县马备重建大堂。十七年,知县魏明德始建大门、仪门。乾隆二年,知县王裕璸重葺大堂。六年,知县李芬建内廨六间。十一年,川堂仪门渐圮,知县袁本濂重修。
  属署华崶县丞衙旧在县署大堂东。国朝乾隆十一年移驻华崶,暂赁民屋以居。乾隆十四年,县丞李瓆始建署及吏役房馆焉。
  典史衙在县署大堂西。
  江东巡检司在角尾。国朝乾隆三十一年新设。
  江东马驿在县东二十八都。宋爲通源驿。元至正二十二年改今名。明洪武七年,知府许荣重建。嘉靖十九年,通判周南充拓驿基修建。国朝乾隆二十一年,驿丞裁,驿站归龙溪县管理。今驿舍尚存后进三区,又有公馆在江东桥西。
  甘棠驿在县南六、七都,地属漳浦交界,元至正二十五年设建。明洪武八年,知府许荣重修。正统十四年寇燬。景泰五年,知府谢骞重建。嘉靖二十七年,知府卢璧修,后毁,移在丹霞驿。国朝乾隆二十一年,驿丞裁,驿站归龙溪县管理。
  按:县旧有主簿廨,在县署西,今废。柳营江巡检司,在县东二十七都,柳营江之西。明洪武三年,设爲柳营江掣制所,隶盐运使司;十四年,改爲批验盐引所。正统九年,巡按张淑奏改爲巡检司。国朝乾隆八年裁。递运所,在江东马驿外门楼之左,明洪武二十年裁废。香州税课局,在县北二十三四都,临溪,明嘉靖四年裁废。
  漳浦县署在县城东、西两街之中。唐开元四年建,景龙间县令李圭缭以周垣,官廨始不与民居混杂。宋绍兴二十三年,县令陈贯通重建。淳祐八年,县令杨浩然复大而新之。明洪武三年,知县张理重建大堂,左爲典史厅,右爲库房,大堂后爲川堂,联于后堂。龙亭库在大堂东,架阁库在大堂西。东廊之南爲际留仓,西廊之南爲监狱。中爲甬道,南爲戒石亭,外爲仪门。仪门之外,东爲神祠,有旧预备仓,西爲新预备仓。又南有大门,门上爲谯楼。后遭兵燹,历景泰、成化、弘治间知县林瑛、刘璧、汪瑛、吴云,俱尝修葺之。正德间,知县胥文相始筑崇墉,蔽于谯楼之西。嘉靖七八年间,东西吏舍及仪门相继灾,知县周仲重修焉。内衙在县川堂后,县丞廨在县署东,主簿廨在县署西,典史廨在县丞廨前,吏舍在县署东,旌善亭、申明亭在谯楼门外之左右。旧在县门内,明洪武三年,知县张玉文建。二十三年,知县孟美移建于此。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乔甲观重建大堂,扁曰「亲民堂」。改旧典史廨爲寅宾馆,以旧主簿厅爲典史廨。而预备仓移在堂之右,原在仪门之西,不知谁徙于此。其川堂、后堂今俱圮,甬道两房吏舍亦半毁。余如弦歌堂、净凉阁、宣诏亭、颁诏亭、简清室、清佐厅,名虽存而迹久废。如幕厅、库房、际留仓、预备仓、架阁库、西廒、寅宾馆,迹虽存而制则废。乾隆二十八年,知县何洽远重建谯楼三间。三十五年,知县于良钧重修内署。
  属署云霄县丞衙在县署东。国朝康熙三十年,县丞刘自强重修。乾隆元年,移驻云霄镇。
  典史衙在县署西,即旧主簿厅。国朝乾隆十三年,典史王三锡重修。
  阴阳学在县治南孝义坊内。
  医学在县治仙云坊,旧惠民药局。上二署今俱废。
  僧会司在兴教寺内。
  道会司在崇真观内。
  临漳马驿在县治西北仙云坊内。宋置,名仙云驿。元改此名。明因之。洪武三年,知县张理重建。正统十四年,燬于寇。景泰七年,知府谢骞重建。正德间,知县何炯重修。今爲民居。驿属典史兼管。国朝乾隆二十一年奉文,驿站归县管理。
  云霄驿在县南六都。元时置。明洪武十一年,南诏驿驿丞黑中建。成化十年圮。十三年,同知蒋璇复建。国朝乾隆二十一年,驿丞裁,驿站归县管理。
  盘陀岭巡检司在八都。明正统间置。国朝康熙三十五年移驻云霄。乾隆元年仍驻盘陀。
  按:属署旧有古雷巡检司,在县南九都;后葛巡检司在九都;青山巡检司在十五都;井尾巡检司在二十三都。今俱裁,廨废。管粮厅在县门内,今废。主簿廨今爲典史署。行署旧有布政分司,在县治北旧税课司地,明正统五年建。国朝康熙二十年,知县杨遇暂筑常平仓于厅事故址,余皆驻兵。漳南道分司,在县治左。明洪武初,知县张理建,即提刑分司。成化七年改爲漳南道分司,今久废。知县杨遇暂筑爲常平仓。府馆在临漳驿之右,今废。又有督捕馆,在云霄驿北。明万历初,府通判驻札,见刘庭芥《云霄事纪》,旧志误。另有递运所,在临漳马驿之前。明洪武二十三年裁废。
  长泰县署在县城东。北负罗侯山,南向科峰。南唐保大十四年,以武安场爲县,始建邑治。宋淳熙初,县令王孝恭重修,扁其堂曰「道爱」。绍定五年,汀寇燬民居殆尽,惟署独存,县令郑师申复修。淳祐间,县令赵与垣复建丞簿厅。元至正间寇乱,残燬无余,主簿陈文积更建之。明洪武初,知县邓清重修,中爲大堂,堂左爲典史厅,右爲架阁库。仪门之左爲土地祠,右爲监狱。仪门外爲大门,大门外爲旌善、申明二亭。大门之上爲谯楼。成化间,知县刘铎更建内署于大堂后。正德十三年,知县朱弦复修门堂,内外徧植果树。嘉靖十三年,知县陈塘作石库于堂右。万历九年,知县方应时修仪门、东西六房、创亲贤馆于仪门外之东。二十八年,知县管橘建思过轩于堂后东偏,自爲记。修大堂,易扁曰「偕春堂」。谯楼、仪门圮坏,俱重建。国朝康熙四十三年,谯楼灾。雍正四年,大堂栋柝倾塌,知县张宗仁压焉。乾隆九年,知县张宏绪捐俸重建亲民堂,较旧制稍狭。十一年,知县李得御捐俸,并劝邑绅捐金,改复大堂旧制,重建谯楼,邑绅杨新基董其事。
  属署典史衙旧在大堂左。明成化十年,知县刘铎改建在仪门之东。国朝乾隆三十五年,典史彭智秉重建。
  阴阳学在大门外之东偏。
  医学在大门外之西偏。
  僧会司以祥光寺爲之,今圮。
  道会司在县治之东,以威惠庙爲之。
  按:县旧有丞簿衙,元至正间寇燬。今丞簿并裁。驿署旧在县治后东北隅,今废。巡检司原在县东南钦化里,后改建于朝天岭侧。明万历十八年移置溪口,以察白桐、磨鎗等隘出入非常,今裁。其行署有:布政分司在县治西,按察分司之右,明末毁废,其地赁民盖屋,输租于官。按察分司在布政分司之左,今废,其地与布政分司同。
  南靖县署旧署,元至正十六年建。明正统六年,典史周鼎重建。十四年,燬于寇。景泰二年,主簿卜应麟重修。成化十五年,知县张本重建大堂及东西廊、后堂、川堂、库房、仪门、典史厅、谯楼、大门,廨舍悉备。嘉靖元年,知县施祥重建谯楼。二十九年,主簿罗盛重修。四十年,饶贼入城,悉被烧燬,止存主簿、典史廨。四十三年,知县林挺春重修前后堂。次年徙新城,将堂宇拆盖前堂、后堂。又添建川堂、仪门、大门并六房幕厅。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陈宗愈迁复旧城,即原儒学故址鼎建县署,中爲大堂,扁曰「亲民」;北爲川堂,爲后堂,额曰「学道」、「爱人」。衙舍在署之正西,爲堂房二十七间;幕厅在署之正东,爲堂六楹,东南爲主簿衙,西南爲典史衙,前爲露台,下爲丹墀,中爲甬道,两廊爲六房。南爲仪门,延宾馆在仪门外之东,后爲土地祠,仪门西爲监狱。北爲吏典廨舍,六房、承发、铺长诸廨,共爲屋一十四间;正西爲龙亭库,东北爲架阁库,西北爲库房;最前爲谯楼,大门外左右爲旌善、申明二亭,规制峻整。国朝康熙七年,知县白拱薇重建思补堂。一十七年,知县孟振玉重建古楼及六房。五十年,知县刘宗业重修后楼。雍正四年,大堂倾圮,知县彭璋重建。乾隆八年,知县姚循义重修后堂。
  属署典史衙旧在大堂西南,今改建在主簿衙地。
  阴阳学在县署东南,今废。
  医学旧制在坊前街旧圣侯庙地,今废。
  僧会司在安福寺,西去县治一里,今废。
  道会司旧在坊永门街,今废。
  永丰巡检司在县北韩婆径。明正统五年设,初名韩婆巡检司,景泰二年改今名。国朝乾隆二年,奉宪移驻山城。
  和溪巡检司在县北永丰里,南靖、龙巖二县交界处。明正统五年设,年久倾坏。万历二十四年,巡检陈所学重建。国朝乾隆三年,奉宪移驻水潮。
  按:县旧有丞簿衙,今并废。又行署有布政分司,在县治东。明成化十年圮,因没入民间。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陈宗愈清回,改置府馆。漳南道,原在县治东偏。明隆庆五年,知县曾球迁建新县东南,遗址鬻之民间。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陈宗愈迁复旧城,即原城隍庙故地鼎建,今废。府公馆,原在东门内,久废,改作丁令公祠。知县陈宗愈改建于旧布政司地,今废。平南驿在永丰里金山社,今驿裁廨废。
  平和县署在邑中区。明正德十四年设县,署县事施祥创建县署。其制中爲大堂,前爲露台,又前爲甬道,又前爲戒石亭,爲仪门。堂之左爲典史厅,右爲龙亭库;堂之后爲川堂,爲后堂;左后爲库,右后爲架阁库;又大堂后爲内署。大堂额曰「亲民堂」。嘉靖五年,知县王禄建旌善、申明二亭于县门前左右。二十二年,知县陈中立徙其廨于东偏,典史廨在本厅之左,吏舍在典史廨之左后。知县王立凖复建一堂以当宅门,额曰「以临轩」。仪门内之左爲土地祠,右爲监狱。仪门外左爲禁铺,稍前爲回心仓。后仪门坏。二十七年,知县谢明德修,正前爲大门,门上爲谯楼,而县之东西有提铃巷。三十八年,知县姜遂初重修莅政堂,此旧制也,后燬于兵。国朝康熙四年,知县王道光始建尊五堂,爲出治之所,非亲民堂旧址矣。三十三年,知县巫元东重建大堂,并龙亭库、赞政堂及仪门、谯楼。四十九年,知县郭廷彩再建内衙楼舍,并退思堂。乾隆三十七年,知县陆惇宗重修。
  属署典史衙在大堂之左。国朝屡次修葺。乾隆四十年,典史郑启谟重修。
  阴阳学在县左。今废。
  医学在县右。今改爲扁井社学。
  漳汀巡检司原小溪巡检司。设县后改爲漳汀巡检司,奉宪移驻芦溪,今又移驻琯溪。
  按:县行署旧有布政分司署,在县治东。明已废,其地佃民间,岁输其税于官。漳南道署,在学宫前,今改爲教场。府馆,在东门内,今改爲常平仓。
  诏安县署明嘉靖十年设县时建,通判陈贤董其役,合漳南道府馆故地并材木而爲之。大堂之西爲典史厅,堂后爲内廨,东爲吏舍;仪门之东爲土地祠,西爲监狱,凡事草创而已。十二年,知县何春改建典史廨。二十二年,知县尤敷改建大门,垒石爲台,构重楼其上。二十四年,知县廖暹辟隙地作保厘坊,以障于县廨之后;又以石填大门女墙而平之,扁曰「诏安县」。二十八年,知县李尚理废保厘坊,以协向明之义;铲前衢之高,而取其羡土,以补廨舍之卑,于是前平直而后塽垲。二十八年,添设捕盗主簿,改建吏舍,即其地而建廨焉。四十三年,知县梁士楚以吏舍既改爲主簿廨,皆寄宿民间不便,乃拓主簿衙后地爲之。崇祯七年,知县王政岐重建大堂,高三尺,前翼以石栏,拓县东地爲寅宾馆。其旌善、申明二亭,旧在大门外左右,知县廖暹建,后废。国朝顺治十二年,寇燬县治。十四年,知县欧阳明宪重建大堂并两廊吏舍。康熙二十九年,知县秦炯重建申明亭于大门照墙之次。乾隆十二年,知县姚循义捐俸重修。三十九年,知县杨慰复修。
  属署典史衙在县大堂之西。
  阴阳学旧在县西南,今废。
  医学旧未设。
  漳潮分界巡检司在县西二十五里。元时设在南靖之埔平定南寨。明洪武二十年,徙于漳浦五都。正德十五年,徙置于此。初未有廨,即菴堂居之。嘉靖二十七年,署县同知龙遂建。今废,移廨于县城东门之内。
  行署公馆在县治之左,原漳南道署故址。国初设于南门内之左,系许姓祠址。康熙五十年,许姓具呈清复,仍移筑于此。
  按:县旧有洪淡巡检司,在五都北埔。元设于四都之沔洲。明洪武二十年徙今所。金石巡检司,元设于龙巖县聚贤里。明洪武二十年徙五都山东社。今俱废。又行署,旧有漳南道署,在县治右。隆庆五年,佥事梁士楚改爲团练道,前竖二木坊:左坊「安壤重地」,右坊「贞肃明台」。后爲漳南道署,今废。府馆,前志云在县城北,旧在城西,即今典史衙,后迁北门,今废。又有南诏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之东,今废。南诏驿,在县城内。宋初爲临水驿,在北关外。明洪武初改名南诏。今裁,署废。
  海澄县署明隆庆元年设县,知府唐九德乃就县民陈甫所捐地创置。四围土墙,高各一丈六尺,深四十五丈,阔二十五丈。中爲大堂,后爲二堂,左爲军器库,右爲粮饷库。二堂后爲三堂,后爲内署,东爲幕厅,西爲书斋,堂后爲楼。大堂前爲甬道,爲戒石亭。两廊爲书吏库,爲架阁库,东西共十六间。又前爲仪门,东西爲角门。东角门外爲土地祠,祠前旧有延宾馆,后改爲仓。西角门外爲监狱。又前爲大门,上爲谯楼,置洪钟。万历间,知县龙国禄建大门,外爲旌善亭、申明亭。县丞廨在大堂左,典史廨在大堂右。国朝康熙四十年,知县陈世仪复建后楼五间。五十年,知县韩锺以仪门倾圮,捐俸重修。乾隆十四年,知县汪家琭重葺二堂。乾隆二十四年,知县陈鍈修内廨及谯楼。二十六年,知县王作霖重建大堂,高大宽广,悉依旧制,楹柱皆易以石。
  属署县丞衙在大堂左。明隆庆六年建。
  典史衙在大堂右。明隆庆元年建。国朝乾隆二十七年,典史孙云重建。
  海门巡检司在四、五都青浦社。旧在海门山,明正统六年,知府甘瑛以其地民悍,奏置巡检司以控驭之。七年,尽徙其民散处内地,遂移巡检司于北门外。国朝乾隆二十四年,巡检阮玉华详请建署,二十六年重葺。
  按:属署旧有濠门巡检司,在三都嵩屿;岛尾巡检司,在二十三都漳浦分界处,俱明洪武间设,今俱裁廨废。又行署、安边馆,在海沧澳。明嘉靖九年建,至三十九年燬于寇,寻修葺。万历间,鬻于民间。崇祯四年,知县梁兆阳赎还,改爲采风发赈之所,及士民讲学诵法,题曰「观化堂」,内爲社仓,今废。海防馆,在县治之右,即靖海馆旧基。明嘉靖四十二年,同知邓士元改建后爲督饷馆,又爲积谷仓,今废。饷馆在港口。康熙间燬于寇。圭屿公馆,知县傅櫆建,今废。
  仓廒置仓之法由来已久,历代各有规制。明有常平、预备、际留及社仓、义仓名目,国朝多因旧制。顺治十一年,各府州县预备等仓,责成该道员稽察旧积,料理新储,每年二季造册报部。十二年,令各衙门自理赎锾,春夏积银,秋冬积谷,悉入常平仓备赈。十七年,议准常平谷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遇凶荒,按数给散贫民。康熙十八年,题准地方官整理常平仓,每岁秋成,劝谕官绅士民捐输米谷,照例议叙;乡村立社仓,镇店立义仓。十九年,又覆准直省常平仓谷留本地备赈,社、义仓谷留本村备赈,永停协解外郡。
  漳州府常平仓在察院之西。旧在府内,明洪武十七年,知府徐克敬移建今所,一十一廒一百一间。弘治初,仅存四廒四十一间。十一年,通判梁纨建正堂三间爲监收所,止存大小一十廒三十六间。国朝康熙三十五年,仓大使杨复生重建正堂一座,仓六间;其余尚租与民间起盖房屋。又府署寅宾馆旁仓廒二间,府署内箭道仓廒三十四间,硕仁桥仓廒六间。四处仓廒共四十四间。乾隆三十年,归并龙溪县。
  屯粮仓在粮捕厅署内。国朝康熙七年裁漳州卫官屯粮,散归各县,龙溪则归粮捕厅。乾隆三十年,归并龙溪县。
  按:郡旧有预备仓,在常平仓内,东西各一。西隅者,旧在香洲社,后燬于寇。成化九年,知府王文改建。一在城内净众寺西,一在城外东岳庙右,一在城外山川坛左,今俱废。又新义仓在东门街。国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县线应彩奉部文建。今废。
  龙溪县新仓在大堂东西,共十间。国朝康熙三十一年,知县线应彩重建署后仓廒十五间。雍正十二年,知县刘良璧;乾隆五年,知县李芬,先后创建。又法济寺仓廒五十间。雍正七年,知县吴道来;十一年,知县孙国柱;乾隆元年知县申景云;四年知县王裕璸,先后造建。又开元寺仓廒八间,乾隆七年,知县章璠建。
  社仓共四十二所,国朝乾隆二十五年奉文设立。一在东厢葱园社,一在南厢上下沙社,一在北厢社,俱附郭;一在高许林社,一在方硕社,一在吴真社,一在石码社,一在郑周林社,一在王五伦社,俱十一都;一在杨郑吴社,一在林尾社,一在连任社,俱十二、三都;一在谢前塘社,一在林堂社,一在西文社,一在天宝社,一在山兜社,俱二十一都。一在黄柑社,一在陈宏讲社,俱二十二都;一在都张奇社,一在磁窑社,一在金沙社,一在寨坂社,一在沙建社,俱二十三四都;一在桃源社,一在浦西社,一在升平社,一在龙岭社,一在华崶社,一在宜招社,一在归德社,俱二十五都;一在茶园社,一在内林社,俱二十六都;一在云林社,一在蔡吾唐社,俱二十七都;一在刘瑞社,一在澳头社,一在浒茂社,俱二十八都;一在石美社,一在田里社,俱二十九都。
  按:县旧有预备仓,在仪门外。明嘉靖间,知县林松徙于府常平仓内。廒一,计十间。又旧有社仓二十所。成化间,知府姜谅以郡境连年水旱、民无所储蓄,乃讲求朱文公社仓法,命属邑乡都各倣建之,劝富民出粟。岁丰则敛,岁歉则散。选公正者爲社正副,以司出纳。一在一、二、三都金沙社,一在四、五都沙塘尾,一在中和保,一在渐山社瑞香院,俱六、七都。一在八都林坑社,一在九都霞苑社,以上今属海澄。一在十一都观音院旁,一在十二三都,古县社旧预备仓址。一在二十一都双路口。一在二十二都翁建社,一在二十三四都松洲社,一在华崶社,一在桃源社,一在蓝径社,一在宜招社,一在苦竹社,俱二十五都。一在二十六都翰林社,一在二十七都后坑社,一在二十八都官埭社,一在二十九、三十都石尾社。今已俱废。
  漳浦县常平仓一在丞厅前,即漳南道署旧址;一在布政分司内,知县杨遇建。
  在乡仓一在云霄,一在何家保,一在赤湖。
  社仓共一十二所,国朝乾隆二十五年奉文建置。一在梁山,一在锦营,一在海云,一在旧镇,一在马坪,一在石榴坂,一在盘陀,一在杜浔,一在下布,一在高林,一在檺浔,一在洋尾桥。
  按:县旧有际留仓,在县治东廊之南。预备仓二所:一在县堂西,明知县张理建于仪门外之西廒,后知县房寰改建;一在典史幕厅后。社仓五所:一在县鼓楼之西,一在十都杜浔,一在八都无象铺,一在九都后山港口,一在二十八都檺浔。义仓七所:一在崇直观内,一在六都云霄,一在八都后葛,一在十五都赤湖,一在十七都佛潭桥,一在二十三都关头,一在二十八都檺浔。添设仓五:一在祠边,一在馆前,一在兴教寺山门下,一在兴教寺钟楼下,一在崇真观洞仙宫,俱万历三十三年设,大抵权借僧寺爲之。镇海预备仓,在旧镇海卫城内,地原属浦。铜山仓,在铜山,旧隶诏安,后属漳浦。陆鳌常盈仓,在陆鳌所,洪武间建,先属所,后属本县。以上诸仓,今俱废。
  长泰县预备仓在县堂西。明嘉靖六年,推官黄直按丞簿厅故址改建,一座三间,左右各三廒,移旧东西二仓入之。今虚其中作仓厅,元、亨、利、正四仓俱在左右。
  际留仓明洪武年,知县邓清即仪门右爲之,今名地仓;后仪门东复建一仓,今名天仓。统共仓房六十一间。
  社仓共十四所,国朝乾隆二十五年奉文建置。一在人和里南津社,一在钦化里京元社,一在方成里旺后社、蔡山社,一在恭顺里山重社、坂尾社,一在彰信里西湖社、大夫坊社,一在石铭里春芳社、上蔡社,一在旌孝里甘棠社、溪边社,一在善化里赤岭社、江都社。
  按:县旧有东西二仓,在仁和、彰信里。正统间,知县刘奎复置中仓,设北仓于旌孝里。成化间,知县刘铎又设仁、义、礼、智四仓。后推官龙文明复设常平仓于城隍庙,后知县卢洪远又设社仓十所。今俱废。
  南靖县常平仓在县署西。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陈宗愈建。
  社仓国朝乾隆二十五年奉文建置,分贮三十二社。各社长家并未起盖社仓。
  按:县旧有预备仓凡五所:一在由义囷下社,一在习贤里张仓社,一在安福寺左,一在旧城隍庙右,一在旧县署西。又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陈宗愈迁复旧城,即原县治故址鼎建预备仓一所,两廊建廒十座。又际留仓,旧在县西。又各乡置义仓一十五所:一在坊圣宫后,一在张公祠,一在习贤里一图张仓五显庙左,一在安福寺,一在习贤里二图竹员溪尾社,一在东门外蔡姐庙后,一在归德里一图官员岭仔墟,一在由义里一图穴口官寨地,一在由义里二图慈济宫边,一在永丰里一图西洋坪墩营,一在吴宅菴堂前旷地,一在和溪司旷地,一在田坑铺边,一在居仁里一图上牙庄,一在居仁里马坪五社公庙边。今俱废。
  平和县新仓在县左城隍庙之右原府馆旧址。国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县巫元东购地置。仓前后三座,中建官厅,两旁建仓房共十间。
  豫丰仓在山隔,即海逆吴淑附近田园入官之产,设仓收贮。
  社仓旧设二十七处。国朝乾隆二十五年奉文建设,今并一十一处:一在城内,一在崎岭,一在霞寨,一在山隔,一在翠薇,一在南胜,一在五寨,一在菴后,一在大溪,一在卢溪,一在坪。
  按:县旧有预备仓,在县治大门内。回心仓,在仪门外之左。今并废。
  诏安县新仓在县治仪门内左。国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县秦炯建仓廒五间,中爲仓厅。乾隆五年,知县苏石麟于署后复建十一间。乾隆九年,知县程运青于大堂西又建十二间。乾隆十年,知县荣健于仪门内更建九间。乾隆十三年,知县姚循义于署内又增建八间。仓廒共四十五间。
  社仓乾隆二十五年奉文置社仓十所:一在东关外,一在三都西潭村,一在三都宝桥村,一在四都上湖村,一在四都梅州村,一在五都西埔墟,一在二都金溪社,一在二都下社,一在径口村,一在秀篆社。
  按:县旧有预备仓,在南诏仓内之东,原爲际留仓,明嘉靖十三年,知县吴桂添设。二十八年,知县李尚理重修,改爲预备仓。南诏仓在旧驿后,明弘治十八年建,有监收厅及斗级房,东西二廒,知县李尚理修,并贮际留仓粮米。社仓,旧在县署内。悬钟仓,在本所。今俱废。
  海澄县常平仓在县治大门东偏,旧名际留仓。明隆庆五年,知县王谷建,后龙国禄改名预备,今名常平仓。
  严家仓在港口城内,顺治九年,海寇设此,拆民屋爲之。严家屋最大,故名严家仓。国朝平复后仍因之。仓廒共十五间。雍正十三年,知县严暻重修。
  大有仓在土城内,共十五间。国朝乾隆六年,知县黄曾奉文建。
  社仓国朝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汪家琭奉文建设五所:一在土城大有仓,一在东路浮宫社,一在西路美山保,一在南路邹岱社,一在北路海沧。乾隆三十一年,署县事陈鼎奉文续设社仓六所:一在东路桥南甲,一在东路石阜社,一在西路龙潭社,一在南路金丰保,一在北路永昌保,一在北路新安堡。
  按:县旧有义仓二所:一在大泥天妃宫内,明万历十年建;一在三都,崇祯五年,知县梁兆阳建,并相本仓余地设立社学,教养兼焉。一社学社仓在海沧,旧爲安边馆,万历间馆废,其地变鬻民间。崇祯四年,知县梁兆阳赎还,更筑爲采风、发赈之区,及土民讲学读法,题曰「观化堂」,而其内爲社仓。又公署义仓,在县署右,故有馆谷所,盖镇海军储也。后改拆邑仓,几废。崇祯十一年,知县金汝砺重建。前爲公憩,以集冠裳;后爲仓廒,以备陈因云。今俱废。
  坊表坊表,所以传也,其存其废俱志之。
  郡治负郭龙溪县整纲饬纪、察吏安民二坊在巡道前。旧爲「闽南风纪」、「粤北重镇」,明海道谢汝仪易「筹边」、「贞度」。国朝改分守道爲分巡兵备道,易爲「安内攘外」、「揆文奋武」。乾隆八年,巡道王廷又易今名。
  宪度坊在巡道前。旧爲「肃清海岳」,明知府唐九德易此名。今废。
  东南保障坊在府治前。旧爲「承宣保厘」,后易「保厘南土」、「屏翰全闽」。乾隆八年,巡道王廷改易今名。
  东南名郡坊旧爲「德政」坊。明知府甘瑛改曰「帅正」。知府张鹏改曰「海隅声教」。知府唐九德易此名。知府韩擢改府路移之。今废。
  泮宫坊在府学左。
  兴仁、讲让二坊在府治左右。国朝乾隆二年,知府金溶重修。
  一方民社、百里弦歌二坊在县治左右。旧爲「清漳首邑」坊。
  腾蛟起凤坊在县学前。明嘉靖间,知县林松立。旧爲泮宫「儒林」坊。
  辅仁、振德坊在云龙书院左、右。明知府闵梦得立。今废。
  行春坊在东铺。明洪武八年,知府许荣立,后改爲「三俊」坊。今废。
  万松峰坊在后街。
  道学北溪陈先生坊在后街。
  教授陈公祠坊在府泮宫前。
  龙江书院坊在净众院边。
  芝山景行坊在芝山书院左。
  山川坊在南关外南坛。
  社稷坊在郡西关外。
  控制全闽坊在马坪街。明巡海道谢汝仪立。今废。
  五星聚奎坊在旧府路口。爲尚书朱天球、林士章、戴耀,侍郎卢维正、石应岳立。
  理学名臣词林俊彦坊即步青霄旧址,在府前左。知府唐九德爲理学周瑛、翰林林震立。今废。
  昭代忠臣坊在龙亭街。爲佥都御史赠兵部侍郎谥忠愍周起元立。
  三世宰贰坊在龙亭库前。爲封侍郎蒋玉山、赠侍郎蒋相、户部侍郎蒋孟育立。
  六代承恩坊在双门顶。爲封御史洪明、子参议洪异、孙封知府洪日瑞、曾孙知府洪公谐、玄孙封佥事洪文馨、云孙副使洪时蕃立。
  进士坊在东铺街。爲景泰甲戌科吴孜立。今废。
  进士坊在步武街。爲天顺甲申榜陈宏立。
  七科进士坊在东铺。隆庆四年,爲嘉靖庚戌、癸丑、丙辰、己未、壬戌、乙丑、戊辰科立。今废。
  世美坊在东铺。爲赠御史洪明、主事洪日瑞立。
  大中丞坊在东铺。爲副都御史吴善立。
  绣衣坊在东铺。爲御史陈惠立。今废。
  大总制坊在渔头庙。爲两广总督吴善立。
  大京兆大中丞坊在东铺。爲副都御史王应麟立。
  世荐坊在东铺。爲赠御史陈志敏、子御史陈宏,赠御史陈諲、子御史陈迁立。
  聚奎坊在东门街。爲景泰丙子举人陈让、胡壆、陈耀、王豫、戴和、蔡靖、宋球、林同、郑普立。今废。
  宫保坊在东街大司徒旧基。爲尚书潘荣立。
  世美坊在东桥。爲举人郭邦宁、郭铿、郭潮、郭舒立。
  探花坊在上街边东桥。
  少司徒坊在东桥。俱爲户部侍郎谢琏立。
  邦伯坊在东桥。爲池州知府郭舒立。
  乔梓联芳坊在东桥。爲进士吴孜、子举人吴法立。今废。
  名第坊在东桥。爲唐元和进士周匡物立。
  都宪坊在上街。爲都御史潘荣立。
  总帅闽粤坊在上街。爲总兵晏继芳立。
  步武坊在上街。爲进士陈宏及姪举人陈谟立。今废。
  登青琐坊在上街。爲给事中萧璇立。
  父子进士坊在上街。爲万历庚辰科陈映、戊戌科陈以珪立。
  父子侍御坊在上街。爲赠御史温必充、御史温如璋立。
  兴贤坊在上街。今废。
  世科第坊在步武街。爲知县陈谟、御史陈迁、举人陈师曾、学正陈师旦、举人陈魁选立。
  参政坊在北桥。爲侯忭立。
  理学名臣坊在北桥。爲兵部郎中林雍立。
  三世柱史坊在北桥。爲王以通、王尚贤、王命璇立。
  太史坊在北桥。爲翰林院编修吕旻立。
  状元坊在塔口街。旧爲「拱辰」坊。隆庆六年,知府罗青霄改今名。一面爲明初征对人才第一刘驷;一面爲宣德庚戌科状元及第林震立。
  宪伯坊在海道后。爲副使谢彬立。
  绣衣坊在旗纛庙前街。爲御史吴玭立。今废。
  会魁坊在东坂后街。爲正统乙丑第三名周宣立。今废。
  澄清坊在东坂后街。今废。
  武俊坊在东坂后街。爲景泰癸酉举人丁鹏立。今废。
  父子侍御坊在东坂后街。爲封御史蔡谟、御史蔡梦说立。
  内台肃宪坊在东坂后街。爲御史沈汝梁立。今废。
  登俊坊在东坂后街。爲嘉靖壬子举人蔡应孙、李瑚等立。
  父子中宪坊在东坂后街。爲杨泮、杨维馨、杨联芳立。
  进士坊在东坂后街。爲成化己丑科陈耀等立。
  三世参知坊在东坂后街。爲赠参政沈纯仁、沈时畏,参政沈维毗立。
  柱史坊在卫前。爲御史洪异立。今废。
  世勲坊在卫前。爲侯忭、侯熙立。今废。
  宪伯坊在渔头庙。爲副使陈宏立。
  大司成少宗伯坊在卫前街。爲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吕旻立。
  进士坊在卫前街。爲嘉靖乙丑科林梓等立。
  都宪坊在南市街。爲都御史魏富立。今废。
  父子少卿坊在南市街。爲封太仆寺少卿吴流川、子吴华立。
  殿中执法坊在南市街。爲御史刘霖立。
  岳伯廷尉坊在南市街。爲知府王升立。
  进士坊在南门内。爲正德戊辰科吴士典立。
  多贤坊在南市街。爲嘉靖己酉科举人立。今废。
  司徒大夫坊在南市街。爲郎中颜阶立。今废。
  父子进士坊在南市街。爲嘉靖丙辰科黄文豪、万历己丑科黄一龙立。
  尚书探花坊在双门前。爲礼部尚书林士章立。
  奕世文昌坊在西桥街。爲宋尚书颜师鲁、颜颐仲立。
  进士坊在西桥。爲成化丙戌科颜格立。
  解元坊在西桥。爲永乐癸卯解元汪凯立。
  接武坊在西桥。爲汪凯子范立。今废。
  大夫第坊在西市头。爲潮州府同知洪皙立。
  进士坊在西隅。爲弘治己未科石腆、陈和、林文焕立。
  孝义忠义贞节坊在西市头。明洪武间爲指挥同知侯名得、都指挥使覃桓、山海关总兵覃维堦、指挥使侯陞暨妻王氏、指挥同知侯鉴以及孝义吕崇义、吕崇爵立。
  六进士坊爲隆庆辛未榜赵范、唐尧钦、郑时章、林鹏飞、吴琯、石应岳立。
  遗爱坊明万历间爲知县王士昌立。
  楚滇伟绩坊国朝康熙间爲总兵许凤立。
  绣衣坊在察院前。爲御史陈宣立。今废。
  进士坊在布政司前街。爲弘治丙辰科谢杰、黄坼立。今废。
  进士坊在丹霞驿前。爲成化己丑科董安立。今废。
  龙章褒宠坊在北桥。爲赠户部主事林泰立。
  节孝承恩坊在甘棠驿。总督熊文灿爲都御史马鸣起母赠太淑人林氏暨奉姑冢妇鸣起妻赠淑人洪氏立。
  旌孝坊在府路下。爲明成化间孝子王彜立。今废。
  四科进士坊在旧府路口。爲甲辰、丁未、癸未、丙戌科立。
  世科坊在西河墘。爲进士郑和及孙举人郑讷立。今废。
  崇孝坊在马道街。爲指挥同知侯鉴立。今废。
  经魁坊在后营。爲景泰丙子科陈让立。今废。
  春卿世德坊在马道桥头。爲礼部员外郎卢谭立。
  达尊坊爲宋少卿孙昭先立。今废。
  万石坊爲宋郡守周纯、林磐、王聘、曾旼、林元立。今废。
  移忠坊爲宋大观进士戴天泽立。今废。
  甘泉坊爲宋张公懋及第立。今废。
  孝义坊爲明陈元甫五世同居,谢元德割股事母立。今废。
  介福坊爲吴企、李刚俱年过九十立。今废。
  英儒坊爲宋吏部尚书颜师鲁立。今废。
  梯云坊爲宋陈衡及第立。今废。
  昼锦坊爲宋黄少卿子符、宝兄弟登科及第立。今废。
  绍仙坊爲宋苏元及第立。今废。
  昼锦坊爲提学刘堂立。今废。
  祖孙秉宪坊在东门外。爲都御史戴时宗及监察御史戴燝立,即旧「都宪」坊。
  宠膺初命坊爲封给事中江道蕴立。
  都谏坊爲都给事中唐元钦立。
  文宪坊爲提学副使林魁立。
  六榜文魁坊爲嘉靖乙卯、戊午、辛酉、甲子,隆庆丁卯、庚午科举人立。
  元魁坊爲万历癸酉科解元柯挺及同榜、又丙子科解元刘廷兰及同榜立。
  进士坊爲万历戊辰榜立。今废。
  进士坊爲万历庚辰榜立。今废。
  进士坊爲万历甲戌榜蔡干釜、韩济等立。
  四科进士坊爲嘉靖壬辰、戊戌、己未、乙丑榜立。今废。
  进士坊爲万历辛未榜立。今废。
  司谏坊爲给事中萧璇立,莆田周瑛书。
  德安坊明正统十四年立。今废。
  迎恩坊明景泰元年立。今废。
  登云坊在东街。爲举人卢琛立。今废。
  双节坊爲元万户府知事阚文兴暨妻王氏立。
  表忠坊爲元达鲁花赤迭理弥实立。
  代巡全椘督学三吴坊爲巡按湖广、南京提学御史柯挺立。
  奕世都阃坊爲都指挥佥事吴文暨从孙都指挥使吴宪立。
  丝纶晋宠文武宪邦坊爲兵备副使蔡国正立。
  丁未进士坊爲万历丁未榜蔡思充、洪时蕃等立。
  千秋名史坊爲给事中魏呈润立。
  覃恩锡爵坊爲国朝海澄公黄梧立。
  所向无前坊爲国朝福建提督蓝理立。
  三边节钺坊爲国朝甘肃总兵柯彩立。以上俱在东门外。
  累世恩荣坊爲御史黄泮立。
  折冲之才坊并在南厢,国朝康熙间爲都督蓝瑗立。
  宫保名帅坊在赤岭。爲国朝广东提督许正立。
  春宫翼德坊在翠林。爲王府纪善郑深道立。
  世科进士方伯坊爲布政使林同立。
  进士坊爲弘治癸丑榜张绰立。
  文英坊爲举人郑发立。
  登第坊在象坑社。爲举人黄霆立。
  登科坊爲举人林侨立。今废。
  恩宠坊爲举人吴界立。今废。
  父子中丞坊在石码。爲赠副都御史蔡宏安、蔡德流立。今废。
  二代荣褒坊爲赠副都御史吴祥、吴章宇立。
  世科坊爲举人林钧立。今废。
  旌孝坊在镇门南。一爲明孝子邱子能立,一爲国朝孝子邱永彰立。
  诏旌坊在文山新港。明隆庆三年,巡抚涂泽民爲元义士萧景懋重建。以上俱在十一都。
  进士坊、廌绣坊俱爲副使黄荧立。
  三朝重望坊、名宦乡贤坊、钦赐祭葬坊在檺林铺。俱爲兵部侍郎、两广总督吴善立。
  祖武同绳坊在檺林铺。爲王会、王节、王志远立。
  梯云坊爲举人郭亨立。以上俱在十二三都。
  清风高节坊爲御史蔡梦说立。
  纶音宠锡坊爲封大理寺评事戴养健立。
  奕世承恩坊爲郎中戴以让立。
  二千石坊在梅溪。爲衡州知府吴士典立。
  世锦坊爲户部员外郎陈璜立。今废。
  进士坊爲天顺庚辰榜林同立。今废。以上俱二十一都。
  观光坊爲举人郑敞立。今废。
  戴良冈坊、昂霄坊爲举人郑贤立。今废。以上俱二十二都。
  进士坊爲正统戊辰榜杨绍立。今废。
  世美坊爲宋进士杨汝南、明进士杨绍、举人杨衡、杨荣卿立。
  清囊筹国坊明万历间爲户部郎中卢硕立。
  亚魁坊爲举人李宝立。今废。以上俱二十三四都。
  进士坊在二十五都。爲永乐丙戌榜颜宝立。今废。
  宽惠﨣桓坊国朝康熙六十年爲福建提督黄陞立。
  旌孝坊在二十六都赤岭。爲宋孝女陈氏立。今废。
  绣衣坊爲御史侯由立。今废。
  澹泊宁静坊爲东阁大学士林釬立。
  进士里坊爲成化丁未榜蔡杲、曾逸立。今废。
  折桂坊爲举人李勤立。今废。
  经笥燕翼坊爲大学士林釬祖林崇禄、父林继盛立。
  昭代隆恩坊爲右副都御史蔡文立。
  钦赐祭葬坊爲右副都御史蔡文立。
  登瀛洲坊在后吉社后。爲成化丁未科庶吉士蔡杲立。
  登科坊在浯沧溪。爲成化丁酉科举人陈清立。
  万石芳踪天府三膺坊在池宅社。爲进士历任知府陆元正立。
  科第传芳坊爲进士曾逸、子举人曾沂立。以上俱在二十七都。
  布衣陈先生里门坊爲理学陈真晟立。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坊爲天启间林文望立。
  父子进士坊爲宋进士陈沆、陈淼立。今废。
  孝节坊爲元漳州路教授魏亦颜妻廖氏立。以上俱二十八都。
  进士坊爲宋进士康德立。今废。
  进士坊爲永乐甲申科黄仲瑶立。
  进士坊爲弘治壬戌科林魁立。
  世承天宠坊爲同知吴僩父懃封「文林郎百岁翁」立。
  文魁坊爲举人张坚立。
  六世同居坊国朝乾隆十九年,爲贡生陈茂椿立。以上二十九都。
  纶褒完节坊爲节妇张氏立。
  旌节坊一在后营,爲明节妇周氏立,今废。一在济美巷,爲明陈师闵妻王氏立,今废。一在十二三都;一爲明王霁峰妻杨氏立,今废。一爲明郑昙妻李氏立。一爲明颜波妻郑氏立。一爲明洪梦韩妻郑氏立。一在二十一都,爲明谢珊妻张氏立。一在二十七都鹤鸣铺,爲明陈性宠妻黄氏立。一爲明陈文滔妻曾氏立。
  升平人瑞坊一在二十五都,爲里民汤夸百有二岁立。一在二十六都,爲里民林敬百有三岁立。又爲里民林二百有二岁立。一在二十七都,爲里民侯雄百有三岁立。
  贞寿坊一在城内少司徒街,爲赵伸妻郭氏百有二岁立。一在十三都浯淇塘,爲颜时培妻蔡氏百岁立。
  嗣徽坊在北厢,一面爲元魏亦颜妻廖氏立,一面爲国朝雍正间生员魏彬妻洪氏立。
  贞节坊一在北厢,爲萧志宝未婚妻李氏立。一在二十四都,爲林维城未婚妻谢氏立。
  烈妇坊一在十三都坑,爲明黄衷诚妻朱氏立。一在十一都,爲国朝郑理牛妻周氏立。一在二十六都,爲陈语妻郭氏立。一在二十九都龙江,爲王润妻李氏立。
  烈女坊在十一都,国朝爲黄元阳女二姐立。
  节孝坊一在城内须知巷,爲何爲心妻蔡氏立。一在麫线巷,爲生员颜家驹妻林氏立。一在西河墘,爲陈凖妻林氏立;爲蔡德一妻廖氏立。一在南厢,爲钱光禄妻陈氏立。一在北厢,爲杨永基妻李氏立;又爲张宏含妻宋氏立。一在十一都,爲生员郑元正妻陈氏立;又爲蔡进璞妻陈氏立。一在十二都,爲生员杨炳妻卢氏立。一在十二三都五里亭,爲张士朝妻赵氏立;木棉菴,爲李天楷妻陈氏立。一在种德桥,爲陈元寿妻黄氏立;又爲颜时培妻王氏立。一在二十一都,一爲吴炜妻王氏立;一爲赵孟坡妻王氏立。一爲生员周松妻许氏立。一爲张思语妻陈氏立。一在二十六都,一爲施錡妻叶氏立;一爲生员林日曙妻陆氏立;一爲林元仰妻戴氏立;一爲王士朋妻陈氏立;一爲游梓妻陈氏立;一爲黄谦六妻戴氏立;一爲谢昌祚妻曾氏立;一爲赵赐妻苏氏立;一爲赵与汤妻苏氏立;一爲黄大德妻杨氏立;一爲陈元垐妻邱氏立;一爲黄纶彬妻林氏立;一爲周鼎梁妻杨氏立;一爲郭植妻许氏立;一爲贡生林耀澄妻陈氏立。一在二十七都,爲苏鸣凤妻陈氏立。一在二十八都,一爲郭守智妻陈氏立;一爲康椿妻谢氏立。一在二十九都新岱上店,爲陈绶添妻谢氏立。一石美南门,爲黄善德妻张氏立;一白石社,爲林兆咸妻陈氏立。一新岱徐厝尾,爲徐赓俭妻林氏立。一在角尾猪子寮,爲王公城妻林氏立。一在天宝墟,爲韩宗文妻陈氏立。一在西门堡,爲韩哲夫妻陈氏立。
  贞义坊在赤岭,爲林聪妻陈氏立。
  漳浦县梁山锺秀坊在儒学前。
  聚英坊、育秀坊旧在儒学左右。今废。
  怀德坊在北门内,爲买、刘二令立。
  玉堂褒宠坊在儒学街,爲封翰林院检讨林文贡立。
  双节坊在军营社,爲举人徐辅妻林氏、子藻妇周氏立。
  祖孙父子总宪坊在布政司左,爲按察使陈一洙、赠祖陈恕、父陈铨立。
  进士坊在布政司右,爲成化乙未榜陈奂立。
  双凤坊在县学东,爲明成化己丑科进士吴环、林表立。
  联芳坊在北街,爲举人杨盛、杨武立。
  步蟾坊在北街,爲举人詹肃立。
  外台肃宪坊爲按察使林功懋立。
  廷尉坊爲大理寺评事林策立。
  绣衣坊爲御史詹惠立。
  昼锦坊爲布政使陈亹立。
  秋官大夫坊爲刑部郎中徐表立。以上五坊俱在西街。
  进士坊在西塔巷口街,爲嘉靖辛丑科陈梧立。
  司空三锡坊爲赠封二代侍郎卢维正立。
  邦伯坊爲知府林表立。俱北门内。
  世进士坊爲林表孙林敬、林绍立。
  天官坊爲吏部文选司郎中卢维正立。
  奕世恩纶坊爲封副使赵叔宽、子赵范立。
  纶章洊锡坊爲封御史刘大成立。
  荣宠天申坊爲长史胡文远、子副使胡廷宴立。
  龙章宠锡坊爲赠户部员外郎王穹、子太常寺卿王应显立。
  少司徒坊爲侍郎吴原立。
  崇恩坊爲赠侍郎林竦、林烽立。俱在城隍庙前。
  文英坊在东街,爲举人陈昶立。
  翀霄坊在东街,爲举人谢祐立。
  节钺开先坊在北关外,爲陕西巡抚胡廷宴立。
  藩伯坊在南门,爲参政王春泽立。
  宫保尚书坊爲太子少保、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立。
  华衮褒贞坊爲奉旨特封安人陈氏立,俱在南坛。
  云岳锺秀坊在海云山麓。
  进士坊在西街,爲成化戊戌科吴超立。
  进士坊在十都,爲弘治乙丑科陈琛立。
  双桂坊在十七都,爲永乐庚子举人陈翼、陈亹立。
  登科坊在东山,爲举人黄贞立。
  进士坊、地卿坊俱爲户部侍郎吴原立。
  恩荣坊爲布政使参政吴森立。
  联芳坊爲举人吴原、吴震、吴泰立。俱在云霄。
  秋官坊爲刑部郎中杨守仁立。
  宪伯坊爲按察使副使赵范立,俱佛潭桥。
  进士坊爲明历科进士立。
  理学名臣坊爲陈真晟、周瑛立。
  舆徒颂德坊爲按察使黄日谨修岭路立。
  世阃坊爲都指挥使徐兴、徐麟立。以上四坊俱在镇海。
  进士坊在陆鳌所,爲弘治己未科林文焕立。
  人瑞坊在十七都赤湖,爲百有一岁陈允立。
  贞寿坊在云霄渡头,爲百有四岁林梅元妻魏氏立。
  钦赐祭葬坊在东关外,爲国朝礼部侍郎赠尚书谥文勤蔡世远立。
  孝友坊在北门外,爲国朝孝子洪琼光立。
  烈妇坊在南关外梅林塘,爲都司佥书蓝云锦妻林氏立。
  节孝坊一在东关外岭仔头里,爲陈富妻林氏立。一在北厢观音亭里,爲周健妻林氏立。一在南庙登嬴里,爲赠兵部尚书蔡衍鐏妻诰封太夫人晋赠一品夫人林氏立。一在云霄镇南里,爲唐廷艺妻江氏立。一在杜浔厦卢里,爲卢鸿荅未婚妻林氏立。一在杜浔径口,爲黄彦章妻林氏立。一在旧镇里,爲赵世元妻张氏立。一在京仔里,爲刘学周妻张氏立。一在高车亭,爲赵茂菁妻何氏立。
  双节坊一在下径里,爲李友伦妻林氏并媳李振起妻林氏立。一在京仔里,爲商声妻林氏并媳商琳光妻蔡氏立。
  长泰县宣化坊旧在谯楼,南宋绍兴中改建。明嘉靖中易爲「天卿」坊,移其址于碑亭前之左右丁街。
  正阳坊在南街,元至正十七年立。
  登龙坊在东街,立未详。
  联魁坊在兴贤坊西街,爲卢姓兄弟立。
  拱辰坊在北街前。
  兴贤坊在宣化坊南,元陈文积立。
  桂仙坊在兴贤坊南。
  高桂坊在桂仙坊南。
  靖远坊在北街拱辰坊上。
  和平坊旧有社学。
  宾暘坊在东街城门前,正德十四年令朱弦筑城立。
  阜民坊在南街城门前。
  金城坊在西街城门前。
  镇远坊在北街上。
  耀武坊在县后街右。
  梯云坊在东街,南通儒学。
  五福坊在南街东。
  登科坊在南街西。
  景元坊在西街巷头。
  锡福坊在北街口。
  世恩坊在县治前西,万历三十三年立。
  腾蛟起凤坊在文庙街,爲历科举人、进士立。
  春风桃李秋水鱼龙坊爲历科举人、进士立。
  五经解元坊爲洪武庚午南京解元黄文史立。
  天卿坊爲文选郎中戴时宗立。
  状元坊爲宣德庚戌科林震立,今废。
  荣寿坊在彰信里,爲赠太仆寺少卿戴昀立。
  乔梓联芳坊爲赠太仆寺少卿戴昀子佥都御史戴时宗立。
  世承天宠坊爲封知州王廷表、子都督经历王莹之,孙参政王惟恕立。
  登科坊爲成化己酉科举人王耀立。
  步云坊爲天顺己卯举人谢炫立。
  甲第传芳坊爲知县卢遂、按察使卢岐嶷立。
  父子侍御坊爲封御史戴尧扬、子御史戴相立。
  祖孙执法坊爲佥都御史戴时宗、孙监察御史戴燝立。
  三世尚书父子进士坊在南门外,一面题「赠尚书戴子蒙、子赠尚书戴朝锦、孙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广总督戴燿」,一面题「隆庆戊辰进士、宫保、尚书戴燿;万历丙辰进士、户部员外郎、子戴壎立」。
  天宠流芳坊爲赠户部主事王守铨、子户部郎中王一范立。
  都谏坊爲赠给事中唐汝祥、子刑科都给事中唐尧钦立。今废。
  薇省参知督府上佐坊爲都督府经历王莹之子参政王惟恕立。
  聚奎坊爲万历壬午科举人立。
  解元世科坊爲嘉靖戊子云南解元薛炳、举人薛春立。
  旌孝坊在旌孝里,爲孝子林初立。
  天恩褒宠坊在善化里,爲赠中书舍人王廷璋立。
  亘地流光坊在彰信里,爲参政沈维毗立。
  文魁坊在彰信里,爲正统辛酉第四名林坚立。
  登科坊爲永乐乙酉举人林晶立。今废。
  双桂坊爲永乐甲午薛莹、丁酉薛琇立。今废。
  登俊坊爲永乐乙未科张宗立。今废。
  进士坊爲景泰甲戌科杨釜立。今废。
  豸绣坊爲御史杨釜立。今废。
  跻云坊爲永乐丁酉科举人刘和立。今废。
  步蟾坊爲永乐丁酉举人蔡铭立。今废。
  登瀛坊爲永乐甲午举人蔡升立。今废。
  锦衣坊爲锦衣卫指挥使杨玉立。今废。
  大夫坊在彰信里,爲宋银青大夫郑德可立。今废。
  旌节坊一在城内,爲明黄伯英妻雍氏立。一在人和里,爲明李德渊妻陈氏立。今并废。
  登云坊在彰信里,爲永乐甲申科戴同吉、卢遂立。今废。
  应奎坊在彰信里,爲永乐乙未科唐泰立。今废。
  玉洁金坚坊在石铭里待诏亭,爲明刘志鋐未婚妻黄氏立。
  贞寿坊在洙滨,爲姚士跃妻张氏百有六岁立。
  节孝坊一在南门内,爲生员王文简妻黄氏立。一在方成里,爲张直斋妻林氏立。一在旌孝里,爲叶芝六妻赵氏立。一在溪东,爲郑时宏妻王氏立。一在西门外,爲王以玉妻蔡氏立。一在城内在坊,爲生员戴宗灼妻李氏立。
  南靖县崇正学坊、育真才坊俱在县学前。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陈宗愈建。
  进士坊、邦伯坊俱在学前街,爲高州府知府陈爵立。
  应宿坊在东门外,爲举人杨参立。
  登科坊在桥南,爲举人陈惟聪立。
  旌节坊一在县治南,爲明节妇黄氏立。一在县治北,爲明节妇林氏、许氏、陈二姐立。一在圣宫前,爲明节妇柯氏立。
  榜眼坊在城隍庙右,爲永乐乙未科李贞建。
  进士坊、地卿坊俱在后街,爲户部郎中王玭立。
  观光坊在圣宫前,爲举人韩珪立。
  世科坊在东门,爲举人王麟立。
  联璧坊在旧儒学旁,爲举人陈佐立。
  少卿坊在习贤里,爲太常寺少卿陈昂立。
  绣衣坊在圣宫前,爲御史张宽立。
  进士坊在归德里,爲永乐乙未科江澄立。
  登科坊在居仁里,爲成化丁酉科举人许鲲立。
  举人坊在圣宫前,爲宣德壬子科举人李峤立。
  升平人瑞坊在湖源社,爲百岁翁柯正立。
  尚义坊在院前社,爲钦赐义官徐澄远立。
  进士坊在马坪锦田,爲乾隆己未科许元鍈立。
  进士坊在马坪官园,一爲天启乙丑科许光岳立,一爲顺治辛丑科许来音立,一爲乾隆壬戌科许本巽立。
  贞烈坊在永丰里金山总内洋头,爲吴寒妻张氏立。
  节孝坊一在习贤里涌口总龙山墟,爲邱珠妻黄氏立。一在居仁里马坪总,爲许奇生妻林氏立。一在永丰里梅壠总,爲魏睿衷妻简氏立。

知识出处

漳州府志

《漳州府志》

光绪《漳州府志》(50卷首1卷) 清光绪三年(1877年)芝山书院刻本。据李维钰乾隆丙申《漳州府志》原本增辑,署沈定均续修,吴联薰增纂。沈定均,湖南临湘县人,拔贡,同治九年(1870年)知漳州。吴联薰,龙溪县人,中书舍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