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澄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府志》 古籍
唯一号: 130720020210000027
颗粒名称: 海澄县
分类号: K927
页数: 4
摘要: 兩旁有翅,一名筆架,一名觀音獨坐。與常春、鴻福相連,羅列於縣治前。在鴻江之東北,雄峭壁立,石多巉巖,環顧縣治。絕頂處有大蠔殼,相傳以爲海潮至此。縣治西眺,兩山並峙,其一曰虎甲山、在縣西一裏許。在陳坑山西南最高,雲冒則雨至。其絕頂浮出,中虛如舟,名石船,有泉沸出,名卓錫泉。青礁,在一都,有顏、蘇二大姓居焉。白礁,則與清源之南封接壤,在一、二、三都,上有吳真君祠。宋少帝浮舟經此,適遇誕辰,群臣搆行殿,呼嵩行禮,故嶼因以名。龍溪縣南廂外亦有丹霞山,與此不同。一名雞嶼,在海口中央,其狀如龜浮水面,亦名龜嶼。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議移海門、濠門二巡檢司,築城其上。其障縣治者,有碧印洲。
关键词: 海澄县 山水简介

内容

山自三平九龍,岧嶤而東,至於儒山之北,爲邑治。儒山俗呼爲蔡前山,圓秀特起,在西南二裏許,縣之主山。巡海道周賢宣登陟其上,號爲宗龍山。其遠擁如儼冠裳者曰席帽山。距縣六七裏,聳秀圓淨,狀如冠帽。兩旁有翅,一名筆架,一名觀音獨坐。與常春、鴻福相連,羅列於縣治前。林麓蔥蒨、南溪如帶者,曰常春山。席帽西,秀銳翠嵂,拱映縣治,山半有巖曰常春巖。常春之東爲鴻江山,在席帽東。又北東至於鹿石山。在鴻江之東北,雄峭壁立,石多巉巖,環顧縣治。形家目爲火星,松木森茂,則地方寧謐;若砍伐石露,輒有火盜之災。絕頂處有大蠔殼,相傳以爲海潮至此。南溪之陽有山焉,海水逆潮,江水倒流,爲南岐、鋪頭山。在縣西南十五裏。南溪之水自濠潯而下,大海之水自浮宮而入,至此合會倒流,紆延而分繞於邑內,亦名倒港山。又西爲大鼇之山。在縣西南十裏許,自六、七都而蜿蜒,巍峩特聳,二峰於左右爲前宅、合浦,遙望宛若筆架然。以上俱八都。縣治西眺,兩山並峙,其一曰虎甲山、在縣西一裏許。俗名山美,上有石刻「虎甲山美」,字大數尺。龍頭山,在虎甲山之西,山麓有石刻「龍頭」二大字。中爲陳坑山。在龍頭、虎甲中間,一山突出,嶄巖峭拔,遠望若獅子昂首。出雲而雨海者,曰石壁山。在陳坑山西南最高,雲冒則雨至。上有巖。其峢崺爲侯山、在縣西南七裏。宋謝伯宜居於此。槐浦山。在縣東十裏。以上在九都。漸山,自九龍嶺數折而來,聳起高峰,雄大尖秀,雞籠、南岐諸山擁其水口,人居輻輳,在六、七都。東南山之峻者曰雲蓋山。在縣東南四、五都,雲氣常覆其上,故名。有寺翼然踞山之巔,所謂大悲巖者也。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其外有獅子鳳凰石、雙鯉石、老僧石。其絕頂浮出,中虛如舟,名石船,有泉沸出,名卓錫泉。逾江北望曰文圃山、在縣北,隔江與同安縣接界。唐隱士謝翛與弟脩讀書於此,南唐主簿洪文用、宋石蕡俱結廬焉,裏人楊志作三賢祠祀之。乾隆三十年進士黃濤建華圃書院,興泉永道譚尚忠爲記。西偏有龍池巖,皆古跡也。大巖山、在一、二、三都,上有大巖寺。明裏人提學柯挺及中丞周起元讀書於此,石上鐫「師弟解元」四大字。大觀山、秀拔峭麗,形類文筆,登巔一覽,大海汪洋,故名大觀。明人有詩雲:「鼇峰海上駕瀛洲,天柱飛來此盡頭」。隔江則爲廈門同安地矣。龍門嶺,在一、二、三都。峰頭有石,高十餘丈。宋文天祥衛帝昺南奔過此,書「龍門」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詩雲:「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門龍過海風寒。擎天力竭忠臣斃,千古留題墨未幹。」雲嶽嶺。在一都,與同安分界。有宋大夫顏公幾神道碑在焉。青礁,在一都,有顏、蘇二大姓居焉。宋時科第最盛。白礁,則與清源之南封接壤,在一、二、三都,上有吳真君祠。真君名本,祠首建於宋顏唐臣,旁有湧泉,即龍湫井,郡人歲禱於此。海上潮汐亦轅環焉,曰浯嶼,在同安界海上,林木蒼翠,上有天後廟。水寨於此,今爲水師汛。胡使二嶼、在一、二、三都,海門,上下延袤數裏。先是居民憑海爲非;正統初,郡守甘瑛奏移其民,虛其地。按:胡使二嶼,即《郡志》中荊嶼、梁嶼也,今呼爲「海門」。南北山上多荊木,或時有水馬、水人。嵩嶼、《一統志》載:在縣東北,三面臨海,與廈中左所相對。宋少帝浮舟經此,適遇誕辰,群臣搆行殿,呼嵩行禮,故嶼因以名。今去二裏許,遺址尚存,所謂祝聖堂是也。長嶼、在縣東北,去嵩嶼、濠門甚近。居民數百家,有土堡,今廢。丹霞嶼、一名赤嶼,晏殊《類要》雲:「海上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故名。龍溪縣南廂外亦有丹霞山,與此不同。圭嶼。一名雞嶼,在海口中央,其狀如龜浮水面,亦名龜嶼。隆慶六年,知府羅青霄議移海門、濠門二巡檢司,築城其上。同知羅拱辰爲城八面,以象八卦,名曰神龜負圖。又周中丞起元嘗建塔其上,爲漳郡形勝,詳見縣誌。今俱圮。其障縣治者,有碧印洲。在邑治之背,俗呼漏仔洲。明嘉靖間始浮出。未幾,建邑治,蓋地靈所鍾,旺氣將開也。
  海澄,以海爲百川委,大地東南之所同也。今舉其川之入海者,曰港口江,亦名港口大溪,其源自延汀數百里而來,合九龍江及西南溪之水,同入於海。潮汐吐吞,黏天浴日,浩然大觀也。舊志:海上有圭嶼,稱圭海。然江在澄邑,正宜稱澄江耳。曰南溪。距縣六裏許。原自三平,經馬口,受漸山、檺潯諸水,沿大江浮宮,入於海。有普賢港、在九都。廬沈港、自石碼鎮下大江而入於海,上通龍溪。月港、在八、九都,外通海潮,內接淡水。其形如月,故名。倒港、在八都,與碧印洲同爲縣治風水所關。海滄港、在三都,疏通石囷。今俱築埭矣。東頭港,在東頭山下。篔簹港、在赤石江,小魚生焉,是稱珍物。港當汐時,中流一帶,宛轉纖長,而未分岐,形如竹,故名。篔簹隨大觀山,自北而南,悉歸於海。鴻江港。在鄭井鴻江社。
  海澄之東南爲原鎮海衛擁列三所,古稱岐島。首漳浦縣之大帽山,東行五十裏而爲衛城,如神龜出海,是爲龜嶺山,在儒學前左坊。複東行爲鴻岐山,俗名鴻山尾。星布於衛城內者爲五星山,隱隱在城內,曰後山,曰古山,曰昭山,曰曜山,曰倉山。爲望鎮曰太武山,離衛西北十裏,一名太姥山。考《圖經》上有《太武夫人壇前記》謂「閩中未有生人時,夫人拓土以居」,因以名。有小石城,稱爲秦建德城,見《古跡》。山高千仞,周廻亙百餘裏,屹立海上,端重聳峭。其南五裏,鎮海衛在焉。東望大海,汪洋無際,一陟其巔,則漳、泉風景盡在目中。山石多奇跡,有浴仙盆,仙人跡宛然。旁大石刻「象徑」、「雲根洞」大字。有石塔,工致,即延壽塔,中可坐數十人,高數仞,海中歸帆,望以爲標。山舊有巖,棟宇摧落無存,僅有石牆,亦雜榛莽。明學士豐熙、巡撫李材,曾謫戍於鎮海,有留詠。登雲嶺。俗呼大嶺,在鎮海衛城西南立裏許。自大帽山發脈而來,周布政瑛先墓在焉,作石牌樓以表之,並磨崖書「登雲嶺」三字於石。島嶼綿邈,雲霞沃蕩,則有東鎮嶼、南鎮嶼、二嶼東南相望,爲衛案山。離城十餘裏,而南鎮嶼正與儒學相對。鴻儒嶼、鴻儒,即《通典》所稱‘黃如’也,今稱鴻江,故其嶼爲鴻儒嶼。在衛西南,多集海鳥。連集嶼、南鎮嶼之右,俗呼大嶼。將軍礁、一名雞心淵,水底石骨,內接鳥鼻頭山,外連東鎮嶼裏許。潮長則沒,退則見;晴明則露,陰晦則迷。又名浮沉淵。半洋洲。在水底,東接龜嶺,西接南鎮。如遇風晴,見白浪一條,長百餘丈。又名白玉礁。鎮海之東爲大海。
  按:鎮海、銅山,原同陸鼇俱屬漳浦,故舊志《山川》統載浦邑之後。今鎮海已屬海澄,銅山已屬詔安,因各分析以從其所轄諸衛所。必存其名者,志舊也。

知识出处

漳州府志

《漳州府志》

光绪《漳州府志》(50卷首1卷) 清光绪三年(1877年)芝山书院刻本。据李维钰乾隆丙申《漳州府志》原本增辑,署沈定均续修,吴联薰增纂。沈定均,湖南临湘县人,拔贡,同治九年(1870年)知漳州。吴联薰,龙溪县人,中书舍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