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宫前街大火灾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唯一号: 130632020220000026
事件名称: 文峰宫前街大火灾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24/001
起始页: 0103.pdf
事件类型: 历史事件
起始时间: 民国35年(1946)正月初三日
发生地点: 文献路

事件描述

文献路是古城商业最繁荣的街道,民国35年(1946)正月初三日,在文峰宫前街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损失极为惨重。这件事,对城里上了七八十岁年纪的人来说,还记忆犹新。 这一年春节,是全城欢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正月初三下午6时许,文峰宫前街隆鸿酒家东侧一家青果店失火。按,民间传说,火灾起因疑是有人燃放鞭炮而引发。因鞭炮弹至该店楼上阳台的水果包装筐内,有易燃物使火星酿成明火而燃烧。当明火蔓延到青果店西三爿的 “义裕”京果店时,才被外人发现。于是,一片救火声接连不断,尔后警锣急响,附近居民纷纷赶赴现场救火。 旧时,文峰宫前街道路面狭窄,商店多为木板屋。所以,青果店火势迅速蔓延,烧到义裕京果店时已是熊熊烈火了。“义裕”是当时城内规模最大的京果店,春节期间仓库备足元宵销售的鞭炮、蜡烛、火油、花生油、纸张等易爆易燃货品。当大火延及该店时,燃爆声立刻响成一片,火光冲天,势不可当。猛火瞬间冲过街道,火球喷入 “玉田”酒店,引发店里同样备存元宵节销售的白酒仓库爆炸,一声巨响,两边街道顿时酿成一片火海。时值春节休假期间,各商店员工回家过年,商店均无法自救。附近居民用脸盆、水桶一类工具盛水灭火,根本无济于事。而赶到现场救火的消防队,救火设备简陋,仅是一辆老式的抽压式救火车,使用人力压水,水力小,水量少,无法控制火势,显得束手无策。于是,群众自发组织两支队伍,分别在水淈头和大度口两处拆除民房屋面杉瓦,开辟防火路以隔堵火势蔓延。尽管如此,火灾从失火地起,西边烧到鼓楼前近福山堂,东边波及文峰宫门前;街北则从大路口一直烧至鼓楼东。灾后一片废墟。 这场火灾,从初三日晚着火至次晨拂晓扑灭,烧毁商铺100多家。据灾后统计,规模较大的有布店10家、药店3家、京果店3家、酱油店4家、苏广店8家、茶叶店1家、照相馆3家,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大洋。莆田文物古迹县巷 “文献名邦”木坊,在这场火灾中化为灰烬。然如此惨烈的火灾,并未损及文峰宫,闻者奇之,以故,文峰宫香火越加旺盛。 灾后,莆田各界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救灾重建家园活动。教育界在新学年伊始,即组织学生义务劳动,清理火场。受灾商店业主自力更生重建店房。到了下半年,即有半数店房建成重新开业。次年,整条街道商铺全部恢复了正常营业。新建的街道店房,统一适当后撤,扩宽路面;且店面皆用红砖砌成,使新街宽阔、整齐、美观,即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旧城改造前的街貌。 史载,1920年文峰宫前街也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店铺烧毁不少,经济损失巨大。置立在文峰宫前彰表彭甫、彭大治、彭文质、彭宪范、彭宪章、彭汝南的 “三代司马四世名宦”石坊,在这次火灾中被烧崩塌。主事者恐殃及文峰宫,将妈祖神像移送到东大路紫奎庙中。然文峰宫安然无恙,其后举行妈祖回銮,出游全城,盛况空前。有言事者云: “三代司马四世名宦”坊挡在妈祖庙前,因而被烧毁。论其事,坊立于明末,至此时已有三四百年了,若有碍文峰宫,即早已被拆。且坊乃官府所立,如何殃及彭氏?岂不为贬彭之言?1956年政府实行公私合营,旧时的商铺纳入国家和集体经营。文献路上的国营和集体商店有百货商店(苏广店)、杂货店、饮食店、酱行、京果店、新华书店、照相馆、理发厅、钟表修理店、刻印社、服装社等各行各业商铺,鳞次栉比,经营品类齐全,生意更加兴隆,成了县城最繁华的街区。

知识出处

兴化古城寻踪

《兴化古城寻踪》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作者以史志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收集翔实的资料,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记录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一千多年历史,努力寻找古城逝去的往事,拣回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文献路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