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黄雯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459
人物姓名:
黄雯
人物异名:
字:文叔;号:闇塘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6/001
起始页:
0369.pdf
时代:
清
籍贯:
莆阳常泰里延寿村
非亲属:
林麟焻
传略
黄雯,字文叔,号闇塘,闽中文章初祖黄滔二十五世孙,生卒年不详,莆阳常泰里延寿村人。自唐迄清,莆阳涌现世代簪缨之士族和诗礼传家之名门,东里黄滔后裔则是其中之一。文献名邦积淀丰厚的书堂学舍,孕育无数英才辈出,学者云屯,名著山积,更彰现了莆阳独特的地域文化面貌。东里黄氏先贤深具文化修养,热心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尤能兼容异类,广纳众流,进而集思广益,多谋善断,故而胸襟开阔,目光高远,黄雯就是诸多超群出众人物之一。 中华黄氏族联云:“教化第一,孝友无双。”“江夏家声大,桂州世泽长。”“品树家声大,印池世泽长。”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状元公度长子沃撰《涵江黄巷谱序》载:“黄氏之先,光州固始人也。晋车马南渡,衣冠随从,卜居福建,今侯官黄巷,即旧所居之地也。及明皇时,桂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忠义开国公岸,自侯官迁于莆阳涵江黄巷,其后派分列为三:附郭之东曰东黄,则我御史滔之故宅也。涵江北二十里为涵头黄巷,盖本侯官而得名也。在游洋者为䂬溪之黄,唐忠义碣其后也。涵江黄巷复析为前黄、后黄,前黄乃唐校书郎文简公璞之后也。后黄乃囊山古道场妙应祖师之后也。..若夫蛰蛰绳绳,有可记之实录,将以光于前人,示之将来,继之古今,沃窃有意,不敢不勉。” 岸之六世孙滔,为东里黄始迁祖,居莆城东麓乌石山之前埭,称延福新居,号为东里。滔传子珦,字玉卿,行巽十六,官大理评事。珦传子仁愈,字幼迪,行二十八,为平夷长官。仁愈传子偓,字有持,行二四,官承事郎。偓传子陟,幼名周民,行兑三,官大理评事。陟传子懋,字彦强,贡元,为东里贡元房始祖。贡元房楹联云:“世德文章著,家声理学名。”懋传子徽,字懿伯,行二。徽传子衮,字为大,行二七。衮传子必彰,字徵之,行百十四。必彰传子汝守,字子正,行四十六,官修职郎。汝守传子绩,字德远,号独不惧,行百三,为南宋末闽中名士。筑东湖书堂课子读书,邑人工部尚书刘克庄目黄绩兄黄缜为爱友,而目黄绩为畏友。绩传子仲元,字善甫,号四如,官国子监主簿。宋亡不仕,教授乡里,讲学以终。仲元传子梓,字子才,号存翁,行八十五。(按:仲元无子嗣,以侄儿继之)元元贞二年(1296)丙申举明经,官罗源县令。梓传子焘,字乔年,号东轩,行二九。至元中(1337-1338)举明经,授兴化路儒学教授。 焘传子源清(原贞),名早童,行四十六,始迁城北常泰里延寿村霞坡,为延寿村黄氏贡元房始祖。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源清举明经,官邵武训导,致仕归隐绶溪,人称“樵归翁”。源清尝为壶山文会中人,即会绶溪景之胜者绘为四景图,时焉展阅,并请礼部侍郎林文(字恒简)作序。林文撰《寿溪四景诗序》:“莆山水窟宅也,而景之最深者惟寿溪焉。..宋状元黄公度之裔孙曰‘樵归翁’,乐其山水之美,自东里析居于兹。居第之西南为陈仓,东南为徐井。”(见〈澹轩稿〉卷五)源清传十六世孙隽。隽传子隆生,岁贡。永乐乙酉(1405)应天举人,进贤学教谕,奉敕文渊阁纂修。隆生传滔公十九世孙洙,景泰七年(1456)丙子举人。天顺元年(1457)丁丑,洙会副丽水教谕致仕,协助其叔仲昭修《八闽通志》。仲昭撰《八闽通志序》云:“时预纂修者,福州指挥陶僖,前黄梅司训三山龚章,丽水司训宗侄洙,..始终相成其事,惟元绅及洙之力为多。” 洙传子思从。思从传子懋恩,嘉靖元年(1522)壬午举人,户部员外廉吏。懋恩传子休徵。休徵,郡庠生,其传滔公二十三世孙飞鲲,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举人,官湘乡知县。后休徵以子贵,赠湘乡知县。飞鲲传子木明,隐德不仕,惟在绶溪草堂课子读书为乐。木明传子雯,为滔公二十五世孙,幼即聪明好学,博才多识,能写一手好字。雯耕读绶溪,以文才名于乡。木明辄喜以宋真宗《劝学诗》示儿:“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劝学诗倒是宋代封建王朝赤裸裸地以科名利禄来诱惑读书人,自明以降至清则为科举制度的腐败埋下了祸根,学而优则仕,那股读书功利化的风气,将莆阳的读书人一代又一代地请入了科举的牢笼,最终使天下士子沦为仰赖皇权的附属物。康熙八年(1669)十七日丙子,朝廷诏令恢复从举人中挑选知县例。 黄雯读书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非以科举功名为目的。其深知诸葛亮《诫子书》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士求自立,当自不忘沟壑,所期民物阜,此外复何求?(按: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著《绶水书香》一书,收入《辉煌东里与延寿》一文,当时仅凭村中几位黄姓耄耋口述,误将“飞鲲生木明,木明生黄雯”写成“飞鲲生海,海生黄雯。”其实黄海确是黄雯的侄儿,据东里宗长黄景斌出示《东里黄氏族谱》方得到证实。考《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四选举载:“黄木明,以子雯赠知县。”今特订正,并向先祖及黄氏宗亲、广大读者表达深深之歉意。) 黄雯叔祖廷俊,字伯起,号衷铉,居延寿村欧徐阮,为东里御史房仲渊后裔。廷俊资禀冲粹,学博行恭,尤精岐黄之术,存心爱民,重才轻利,为人处世,言传身教,对宗侄黄雯影响颇大。廷俊于崇祯中(1635-1636)应思宗之召入宫为太医院御医。鼎革后归隐莆阳延寿村,其撰《春日感怀》诗云:“白湖水沸喷云烟,春事寥寥景易迁。箫管无声兵甲动,诗书有崇病贫连。何从避地谋安枕?敢说乘时拟着鞭。日驭光微朝似暮,闭门休管李桃鲜。”《兰陔诗话》云:“伯起精岐黄之术,见贫无以为药者,辄阴置金牀头。交道甚广,宾客日尝数十人,酒间唱酬,信手挥洒,亦不留稿。”雯尝为廷俊宗祠书匾“积庆祠”,墨宝至今尚存。 黄雯与邑人林麟焻(字石来)、朱元春(字尔衮)友善,林、朱两人常来绶溪草堂读书,与雯谈诗论文,切磋学问。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自是三人行,学问各有长进。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莆阳士子黄雯、崔易、蔡瑶三人以府学中式,雯为福建布政司乡试中式第七人,在众多举人中获选知县,官山东齐河县。方峨(字嵋雪),奇白子,于顺天中式,例选任新建知县。 山东齐河历史悠久,她始终与黄河共命运。没有黄河便没有齐河。即使齐河县名的演变也同黄河紧紧地连在一起。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七十九公里河段,成为齐河南部天然县界。西南邻东阿、茌平,西北与高唐、禹城接壤,北部与临邑相连,东北与齐阳为邻,东南与济南市隔黄河相望。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历代志书关于黄河决口、迁徙的记载都占据了大量篇幅,自古至今,真可谓害也黄河,利也黄河。作为省城西北门户,兵家或进或退,或攻或守,无不把齐河县作为举措重筹。 早在夏商时,齐河为衮州之城,西周属于齐国之地,春秋称祝柯,又名督扬。秦置祝柯县。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 祝柯县改称祝阿县。唐天宝元年(742)改祝阿县为禹城县。金,天会八年(1130),“齐国皇帝”刘豫析禹城县东南部置齐河县,从此,始有齐河县之称。其县城先后驻齐河,晏城历八百余年,为山东古镇之一。春秋时,为齐国正卿晏婴采邑,故名“晏”,时人筑城修宅,谓之晏城,是齐国唯一以晏婴姓氏而取名的城镇。城内原筑有晏婴宅,供其临时下榻。旁有金华古井,饮其水“甘洌异常,合胶入药良。”晏婴尝连任齐国(灵、庄、景三公)正卿,执政达五十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晏城位居交通要冲,交通便利,商贾活跃,古驿道直抵京畿,亦称京道。到了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建成的大清桥,横跨大清河,遂成九省通衢之咽喉。 康熙初年(1662),齐河县隶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齐河历经清初兵灾战乱,城垣四周诸多坍塌,雉堞、谯楼倾危不整,年久失修,旱涝灾害年年皆有,诸河淤积,宣泄雍塞,百姓啼饥号寒,饿殍载道,“老幼游徙,死尸横野”,几乎为令者无人愿意到齐河赴任。据齐河县都御史孟养性撰文载:康熙二十七年(1688),黄雯在齐河县任上重修齐河县城,整治城内东街、西街、北街及晏城驿街等不规则街道,重修祝阿牌坊,恩荣坊、文昌阁等,扣装精妙,殿阁亭坊错落有致,齐河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明末战争和自然灾害频繁,境内人口减少,村落稀疏,雯在任上兴利祛害,鼓励农耕,除聚敛、剖尅之弊,勤恤小民,以平易清慎为理,奏乞朝廷免除赋税,拨粮赈济灾民。且刻意自励,衣无重綵,食无兼味,瘠己佐民。水旱祈祷,若身痌瘝。至其温粹之气,汪洋之度,足以释捐消鄙。以法绳下,清白之操贯于终始。 齐河旧县城东之大清桥横跨大清河上,建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地处黄河渡口,系古济水桥,由羽士张演升发愿募修石桥,真人陶仲文捐银资助,又奏清廷,朝廷命山东巡抚沈应龙征九县夫役,委济河同知王应乾督修,发帑金一万七千两,历时八年竣工,实耗银二十三万两。桥九孔飞跨,势若长虹。边置狻猊栏柱,东西桥头建坊,一额书“大清桥”,一额书“济水朝宗”,名闻遐迩。 到了顺治八年(1651),黄河决金龙口,溢入济水,水势泛滥,严重淤垫,使宣泄受阻,持续五年,桥屹然未动,只东西两端并石栏被水冲毁,后又经章丘县监生穆遇春捐金修葺。到了康熙初期(1662-1681),大清桥又因黄河决溢受损,雯奏请朝廷发帑金重修大清桥。桥成,其喜撰《大清桥》诗云:“九达东齐道,古桥喜复新。凌空排雁齿,蘸水动龙鳞。策驷多题客,乘舆有济人。常怀君子政,利往纪通津。”(见《济南府志》卷七十·艺文六)[按:大清桥历时三百年,终于在清咸丰五年(1855),因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被淹没冲毁,现大清桥遗迹无存。] 如民国四年(1915)齐河县知事吴福森撰《大清桥沿革记并序》云:“北望晏大夫之采邑,恩周三党之流风,想亦无复存者,然犹曰:‘此皆地以人传,代远年湮,则余韵歇矣。如大清桥者,不独一方之名胜,亦遐迩共推之大观也。’访其故址,则尤可慨焉!余来此三载,每值夏秋之交,出城东望,见水势浩瀚,波涛飞花滖雪,独异于他处者,皆曰:‘此即桥址所在,桥石与水相激搏使然也。’邑中父老有能追述往事者,因告余曰:‘昔黄河之水合于济也。济水自西南蜿蜒而下,其色碧且清,附城两岸多菜圃,王瓜坠地可折数断,土性之肥美可想矣。一时之达官富绅,名园别墅,多卜地河畔。杨柳茂密,如结翠幄,往来歌声与鸟语错杂如笙簧。桥亘东西,如驾彩虹。登桥远眺,见东南诸峰罗列,如张翠屏,有山拔起疑与天齐者,泰岱也。每值上元佳节,灯火与星月交辉,光明如画。钲鼓喧阗,自城中达南北店。游往来如织,彻夜不绝。自黄河入济,不独昔之繁盛尽归凋蔽,而桥渐次冲毁,陷入泥沙,特东南之山色未改耳。’余闻之,不禁太息曰:诗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不信然欤。水落桥石发露,折运桥石修理东门外护城河桥。乃考桥之终始,勒诸贞珉,以俟好古之君子有所考证焉。是为序。” 考《康熙起居注》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正月十二日庚辰,上(康熙帝)过宪县,居民夹道跪迎。..十三日辛巳,上驻跸平原县七里舖西南。是日,上亲制上谕,谕山东巡抚钱钰:‘朕轸恤民隐,载举时巡,懋宣德化,勤求疾苦。比至山东,所经城邑,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朕问及连岁顺成,民生少得安业。第思百姓足则国家充裕,若期比户丰盈,必以蠲租减赋,除其杂派为先。迩年以来,各省地丁钱粮已经节次豁免,山东地丁正赋,意欲来岁蠲除,兹因巡幸至此,特先谕该抚速行晓示,日传三百里,遐村僻壤咸使闻知,以副朕省耕问俗之意。特谕。’..十五日癸未,上驻跸齐河县晏城村。是日,齐河县知县黄雯,把总金梦显、禹城县知县许定升、把总韩应科等来朝。”康熙帝对知县黄雯“居官勤敏,著有能声”予以嘉奖。..十六日,上幸济南府,乡绅士民数万人跪迎,夹道欢呼。” 齐河地阜物华,士民热情好客,历史上曾引来无数闻人名士观瞻留言。如“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明“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清浙江派词人朱彝尊,“神韵派”诗人王士祯,康熙帝、乾隆帝,大学士纪昀,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等人,均为齐河著文、赋诗、作传,留下不朽名篇。康熙帝尝三渡齐河,其撰《三渡齐河即事》诗云:“淑气霓旌绕,风光拂济川。曾经三次渡,未若十年前。疾苦劳宵旰,深恩赖保全。颇知民食重,安抚责臣贤。”再如知县缪润绂撰《赴齐河任》诗云:“祝阿分治古齐州,惭愧书生作邑侯。北上地疲当孔道,东来河悍据中游。官卑志肯忘经济,省近神还苦应酬。新政事繁民事居,烹鲜小试又从头。” 康熙三十一年(1692),雯丁外艰,乞归莆阳守孝。行前,其撰《送尹三若》诗云:“风尘清盼足生平,尊酒临岐怅此行。望断书冈辞短铗,怀深壶峤拥孤旌。久闻作赋推枚叔,自惜惓游比马卿。旅泊一帆秋色蚤,西江明月照归程。”[按:诗人所指枚叔即枚皋,为西汉临淮淮阴人,此人不通经术,好诙谐,以文思敏捷名。善辞赋,有赋百二十篇,今多不传。意指三若如枚叔,尤擅辞赋。马卿,字敬臣,为河南林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户科给事中,劾宦官刘谨不法,出守大名。]三年服除,雯乞归隐绶溪,不复出。 《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舆地载:“常泰里在县百十余里,图一,为村一十五。延寿,亦名绶溪,下埔,知县黄雯构亭(霞坡亭)于此。”雯构筑霞坡亭于绶溪徐潭之畔(今放生池旁),其亭座东朝西,与绶溪对岸景祥山琉璃院遥相对峙,旁依绶溪草堂,为闇塘书斋。挚友官浙江道监察御史兼掌江南道御史事朱元春(字尔衮)书匾“霞坡亭”以赠。元春与雯为同窗好友,康熙二十年(1681)乡荐,授直隶满城知县,任上革弊除奸,政清刑简。时各州蝗虫大起,属岁荒歉,民不聊生,元春详文举仓貯赈,复罄囊继之。其与黄雯所历相似,适康熙帝驾幸五台山,连日大雨,驻跸满城县中,谕大臣将仓储散旗兵,而元春已将仓谷散赈告匮矣,大臣以实奏对,上大悦,曰:“满城令能爱民如是乎?”特降旨移跸。元春累官监察御史,后丁艰在籍,时与林麟焻同修邑志。 黄雯挚友林麟焻(字石来),康熙九年(1670)庚戌擢蔡启僔榜进士,为第三甲一百八十四名,累官贵州提学佥事,“清若秋霜,明如悬镜”。麟焻少以诗名,在都中与同志唱酬忘倦,凡拂郁困顿之致皆于诗发之。麟焻与元春致仕后常来绶溪访友品茗,与黄雯一起泛舟垂钓,三人雅歌互答,畅抒衷肠。如林麟焻撰《绶溪草堂·黄闇塘书斋》诗云:“天马奚甘伏枥驹,拂衣长啸问江湖。投纶潭际收鱼婢,种树洲前课木奴。稚子烹泉茶作粥,田翁招饮酒为徒。多君延寿红相饷,骨细肌香得似无。”(按:“延寿红”荔枝也叫“长寿红”,别名“元香”,后因徐寅中状元而改称“状元红”。如明代邑人刑部尚书林俊撰《食延寿红金桃再次八厓》诗云:“岁岁年年话食新,历来五百尚余春,珊瑚珠缀油幢滑,孔雀钱开宝扇匀。予以离家曾锡类,肉香掷地不沾尘。近来市井攘名姓,风味从来恐未真。”) 黄雯归隐林下,课子读书之暇,惟以诗书自娱,诗词书法均佳。书法前期以魏碑为基础,后专攻楷、草,笔意有所创新,尝题“绶溪亭”、“积庆祠”、“共福社”匾额存世。其尊宗敬祖,带头捐赀重修延寿黄氏宗祠和共福社,敦亲睦族,盛德之効,何其远哉!先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八月吉日,雯尝倡修准提阁。如其撰《重修准提阁记》:“准提阁,旧世叔祖园宝公佳宅。公生有异禀,不茹荤,不娶,聪颖过人,不事举业。日帷礼佛讲经,改住宅为宝刹,塑准提像,遂颜曰‘准提阁’。公谈禅于其中,红鱼清磬,数十年如一日。卒后族内仍延僧继其衣钵。明中叶叔祖少村(黄廷用)公捐资重修,迄今百有余年。阁则犹是也,而颓瓦败垣,不堪言状已,雯每过其地伤焉!爰集族众佥议,就思敬堂公款提出鸠工重修。余董其事,因仍旧作,稍葺而新之,复延普门僧为主持。并捐租为斋粮,维持弗替,且地近考棚,每届试期,族之子弟多读书于此,书声与梵贝相互答,佛门之幸,亦吾道之光也!或谓释道寂灭,儒者不谈,胡为而重修之,以启后人之感,不知我世叔祖生于华膴,视富贵如敝屣,与世之醉心利禄,奔竞风尘者有别。是阁倡自世叔祖,千百载常新可也!又地僻静,便于读书,是以修之,亦继承先志之意也,是为记。”(按:见《金墩黄氏宗谱》。准提:佛教菩萨名。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清净”。为密宗莲华部六观音之一,三目十八臂,主破人众生惑业。)《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四载:“黄木明,以子雯赠知县。黄需,雯弟,考授县丞。黄裕,雯子,府学考授州同。”(按:州同,官名,清代的府、直隶州及盐运使,都设有州同的官职,州同知称州同,从六品,与州判官同为知州的佐吏。见《清通典》三十四职官十二)雯侄黄海,字南若,号鲸涛,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拔贡生,官西隆知州。著有《续莆阳比事》,今仅存第六、七、八卷二册,书仿宋李俊甫(字幼杰)《莆阳比事》体,纪明以后事,为若不知若干,存者祇此耳。海著有《鲸涛文集》二册,咸丰元年(1851)鳌峰书院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样书破烂特甚。另今存一套于福建省立图书馆古籍室。(见《莆阳掌故丛谈》。雯喜聚书,收藏甚富。值得一提的是,雯嫡传裔孙光裕(阿宁)、光□(阿喜)、光国(阿金),为滔公三十七世孙,仍居延寿村霞坡亭。绶溪草堂(闇塘书斋),现为祖绪居舍,今存。光国传滔公三十八世孙祖绪。祖绪传滔公三十九世孙国华、国盛。国华传滔公四十世孙黄山。国 盛传滔公四十世孙黄达。至于播迁延寿村的尚有东里状元房、御史房、提学房之黄氏宗亲,现已繁衍近千人。 俗云:“高才未必贵,下位不妨贤。”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重,天下之轻我重,黄雯是也。考《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二·选举载:“黄雯,第七人,字文叔,飞鲲孙,府学,齐河知县。居官勤敏,著有能声。”其生平事迹可见《古今图书集成》、《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福建通志》、山东《齐河县志》卷三十、《莆风清籁集》卷四十、《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三道光济南府志(三)》、《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卷十二、卷十四、《兴安风雅》卷八、民国《莆田县志》第十三卷、《金墩黄氏族谱》、《清史编年》第二卷康熙朝上、《莆阳黄氏通书》21-33、《绶水书香》、《壶山门第》第二集。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三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知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