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源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1222
人物姓名: 吴源
人物异名: 字:性传;号:理庵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258.pdf
籍贯: 莆阳城关右厢

传略

吴源,字性传,号理庵,生卒年不详,莆阳城关右厢人。源之曾祖父凤举,字翔父,世居黄石沈浦(即今水南也),后自水南迁居城右。凤举勤学乐育,博学多才,且泊然自守,有古狷介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凤举赴京应省试,擢阮登炳榜进士,初官贵州司法,迁封州教授,广东市舶司干办,官终宗学博士。至元十三年(1276),元灭南宋,江南初平,官制草创,故官例逼授府县之职,凤举亦强起知兴化县。其时官吏如狼似虎,鱼肉百姓,“民不堪命”。凤举见状,数月辞归,匾其室曰:“初修”以见志,遂一以教读子孙为事。 源早孤,自知力学,幼承家教,研精覃思,求续前人。源对“开莆来学”南湖三先生: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尤为推崇,源谓:“露豪杰士也,业儒于比屋未为儒之时,事诗书于举国不事诗书之日,而后‘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皆以湖山之绝响振之。”其撰《风雨既定星月皎然辗转不寐有感》诗云:“不眠知夜永,无语觉心清。慷慨思时事,沉吟见物清。贾生危论政,赵括易谈兵。家国忧方大,凭谁访老成。”源通诸经,尤深于《易》。其撰《古易堂记》云:“五经惟《易》最古,《易》惟先天一□最古,自画而辞,则画古而辞今矣!自经而传,则经古而传今矣!以文王而视伏羲之《易》为古,以周公而视文王,则文王之《易》又古。以孔子而视周公,则周公之《易》抑古矣!至费氏而古遂变为今,至郑康成王弼,而今《易》不复古噫,使天下后世不知圣人作《易》,系《易》之蕴皆汉晋诸儒之过也。..孔子曰:‘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斯言先儒尝疑之,予谓孔子之赞《易》,虽在七十之年而学《易》,未必不在赞《易》之先,安知非五十时为此言哉!《易》不可不学,而亦不可以《易》而学,学《易》必先明乎《易》之所以作,而后可以正今《易》之得失。予尝编定古易经二篇,以复羲、文、周公之旧传十篇,以复孔子之旧,又将著之说以发明经传之旨。顾年近五十,日坐斯堂研穷兹事,必期于成编而后已,恐其有所遗忘也,是以见于名堂焉!世变方来,时事日非,而予乃欲兀坐一室著人所不好之书,为人所不好之事,无乃大迂乎?既用名堂,则又为之记,拜志于迂。癸卯(1363)白露前五日,莆古易堂散人吴源自记。” 吴源敦礼好义,学士大夫皆推下之。至正末(1368),举泉州训导。其时,从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朱元璋(字国瑞),于是年正月在金陵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刚猛治国,大展宏图。夏五月,陈州顿邱人侯益知莆田县事,始至谒庙,慨然叹曰:“夫子立法垂训,以轨范万世,庙貌尊严,而上漏旁穿,凛然将压,奈何吾忝为令于此,而可使夫子庙无盖障,师生弦诵无所乎!”亟谋修之。未几而县丞赵侯宗源,典史蒋君德辉继至,议遂以协,乃起前樵川文学林君履综(按:邑人林履综累任教职,克有树立,贤而有交,为侯益所敬重。)学事。遂于洪武元年十二月动工,洪武二年(1369)春重修夫子庙成,是以林君嘱同郡吴源记重修之本末,且将重建明伦堂、广师生之居,以俟特书。吴源撰《莆田县重修儒学记》云:“越明年春,而正殿门庑撤故就新,完然突兀。正配、十哲、七十二贤塑绘如法。栋宇渠渠,章服煌煌。丹臒鲜明,文采炳耀。二月丁卯,行释奠礼,笾豆静嘉。粢盛洁丰。奠俎进爵,皆中礼度。于赫有临,锡是多福。”此碑刻于四月望日,立于夫子庙。 洪武三年(1370),吴源复以明经授兴化县教谕(别称司训),迁兴化府教授。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告发左丞相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旧元,意欲谋反,太祖杀胡惟庸而罢中书省,建四辅官。太祖特赐诏征之,其略曰:“朕闻:君天下以图治为本,安黎庶以得贤为先,故令百司各举所知。今中书舍人林廷纲荐尔学精德迈,智志过人,特遣使赍(怀着)符,命有司礼送京。至京,朕当试用焉。” 邑人中书舍人林廷纲,源门生也。廷纲为九牧林藻裔孙。洪武初,以郡县学优者入国子监,廷纲在选,太祖亲试之,擢吏科给事中,宠遇日隆。尝侍游江间殿,太祖首唱诗二句曰:“江间小殿与云齐,梁上新添燕子泥。”廷纲承旨足成之曰:“雉扇晓开红日近,龙衣春湿彩云低。旌旗影里貔貅息,斧钺门前骐骥嘶。簪笔诗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赐新题。”又《承旨作春江渔父图亲题于殿壁间》曰:“浩荡乾坤一钓徒,丝纶终日倚菰蒲。桃花浪暖鱼堪脍,桑拓春深酒可酤。岁月不知蓬鬓改,江湖真与世情疏。熊罴不入君王兆,四海于今重帝谟。”其词藻声华,遒出人上。廷纲寻请归省,太祖亲制勅谕与之。其著《林舍人诗》若干卷,学士承旨知制诰宋濂(字景濂)为跋。及廷纲归莆阳省亲还朝,太祖赐名“恒忠”,赐之上尊。旋升中书舍人兼太子赞善,参与同知制诰。然因尽言直谏,以事忤旨赐死,年方三十三。当太祖意寻悟,然已无及,命葬太平门外,立石旌之。嘉靖间,御史聂豹为立“开国侍臣坊”于莆城关演武场边。俗云:“伴君如伴虎”。清代史学家赵翼(字耘松)说得好:“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赵翼的评价,指出了朱元璋滥杀功臣忠臣的叵测居心! 吴源至京师,与杜敩、龚敩、赵民望、李祐俱应召,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按:太子宾客为太子属 官,掌调护、侍从、规谏。明初太子宾客与三师、三少皆为太子朱标的东宫大臣。)位列公侯都府之次。太祖屡降制谕,欲其均调四时,断令各司春夏季上中下旬,而源则司夏季中旬。源每讲明治政,必以得贤才、敦教化、养黎元为图治之本,深得太祖嘉纳。吏治改变了元末“赂遗权要”、“蠹政厉民”的腐败风气,朝政日趋清明,从而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太祖尝游东苑,命吴源等五人侍从,相与联句,为七言近体诗一章。太祖倡首句曰:“踞盘龙虎肇豪英”,五人者遂继之曰:“五色卿云炫日明”臣杜敩,“王气莹然垂景象”臣源,“民风乐尔见升平”臣龚敩,“山河百二金陵最”臣民望,“宇宙千秋帝业成”臣祐,上复继之曰:“暗忆六朝兴废事”,臣杜敩遂足之曰:“祯祥未尽又加祯”。诗成,上呈,恩礼优洽冠于一时。史载:“太祖高皇帝在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玄化自然。”朱元璋对此也颇自诩,尝对臣下云:“我起草野,然读书成文,焕然理顺,岂非天生耶?”天生恐怕未必,倒是其“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批阅,终日忘倦”的后天努力所分不开的。源寻以老归莆阳,未几,四辅官旋罢不设。 洪武十四年(1381),太祖思念吴源之贤,复赐诏曰:“曩者朝臣荐卿学行足用,召卿至廷,官以四辅,而卿告年老,难于步趋,遂命还乡。今日朕选公侯子弟入国子学,司业缺员,生徒无所矜式,卿其为朕一来。讲道授经无筋力之劳,而有成就后学之益,亦儒者素志,其速来!勿有所让。”圣命难违,吴源复赴京,授国子监司业。(按:明代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后设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学官。《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载:“祭酒、司业掌国子诸生训导之政令。”祭酒为国子监正官,设一人,正四品,专职总理一应事务,须要整饬威仪,严立规矩,表率属官,模范后进,不可尸位素餐,因而怠惰。实即现在的国立大学校长。司业为祭酒之副,设一人,正五品,协助祭酒处理监内事务。) 明代统治者朱元璋十分重视各级教官的选拔,府、州、县学自成体系,学校事务不受地方官的干预,而专门设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教官来进行管理,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儒家正统思想教育,承担为国子监输送合格监生的任务。“司教之官,必选耆宿。”朝廷把国子监祭酒、司业视为表率之职,要求“各选天下学明行修望重,海内所向慕,士大夫所依归,足以师表一代、名盖一时者。”(见万历《大明会典》卷七十八《学校》)源身为耆宿,故深得太祖朱元璋器重,可谓“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未几,源卒于官,著有《莆阳名公事述》五卷、《至正近记》二卷、《抱素轩稿》八卷、《文集》二十卷、《二吴中庸论》存世。如其撰《送宪使林晦叔之广东序》云:“吾为林晦叔氏之为广东宪史,不能无多望也。晦叔平日儒乎道而已,儒乎经术而已。今为宪史则赞佐长官,提纲挈维,表廉革污,以清一道,虽事务之殷,文牍之烦,亦可以道揆之乎!若果有所牵制,不能皆如其志,则亦可以文法世务裁之,而一传之以经术否乎?..广东与闽接壤,其贤否固易知也,宪绳庶府稍可以行志史、赞佐长官行事,稍可以行吾所学,晦叔勉之。所试将有大于是者,毋徒曰:‘平日惟知事训诂,业文词而已,他非所能也!’予与晦叔亲且故,故于其行僭以规。”源其“责善之道,不使其有我所无,不使其无我所有,此古人之所以贵友也。” 源侄阳保,为开封教授、国子博士,勤于教诲,诚如其叔。吕居仁曰:“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俗云:“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吴源生平事迹,可见彭从吾《莆阳续志》、《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九、《莆阳文献》列传四十九、《闽书》卷之一百十、《莆风清籁集》卷八、《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一、《续莆阳比事》卷六、《福建通志》卷四十八、《莆田吴祭族谱》、《福建兴化文献》、《二十五史纪传人物索引》、《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知识出处

壶山门第第二集

《壶山门第第二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文记录了福建壶山门第唐明宋名人为官经历、个人著述进行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