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宛如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唯一号: 130630020210000321
人物姓名: 林宛如
文件路径: 1306/01/object/PDF/1306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269.pdf
出生年: 1895年
卒年: 1953年
籍贯: 福建省莆田忠门塔林村
非亲属: 朱国福

传略

名编剧林宛如(1895—1953)莆仙戏著名编剧,莆田忠门塔林村人。他对莆仙戏贡献的主要时间是在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他已经暮年多病,所编剧本寥寥无几,然其对莆田戏曲界影响之大和声誉之高,为近代莆仙戏剧作者之佼佼者,因而略叙其史事以流传后世。 林宛如小时读过多年私塾,有一定的古文学功底,10多岁时到莆田戏班学锣艺。当时他的本意是要学鼓艺,但是莆仙戏历代鼓手都必须先学打锣,待锣艺非常熟练之后再学鼓艺。因此,他先后在几个戏班里学锣、司锣多年。 20世纪20年代,林宛如在莆田“双赛乐”戏班司锣,后来随该班扬航海外,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当时莆仙民间各地的演出场所,到处都是广场上的木搭戏棚,两三天就要改换演出地点,一个戏班只要有10多个上演剧目,便就足以保持年间巡回演出。然而,戏班到新、马各地,都是在戏园里的舞台上演出,观众几乎都是兴化华侨,一个剧目至多只能演两次,每天都要更换新剧目。“双赛乐”才到星洲十来天,所有剧目都演完了,无法再维持下去,“董督”——班主聚集全班成员献策,林宛如自告奋勇地提出,由他试编“幕表戏”,随编随演,解决剧目欠缺之荒。 所谓幕表戏,即表演小说故事的戏:根据小说人物和故事,依样立体起来而成戏曲,只编述小说原有的故事结构,不编台词,所有唱白台词都在演出时由编剧者在幕后随口提示给前台演员说唱。于是宛如在南洋为“双赛乐”班编了很多幕表戏,其中包括依据《水浒》《三国》《征东》《征西》等小说编演的数十个剧目。每日白天前后台人员粗略排练宛如所编口述的剧情故事,夜间便就正式演出,演员们的台词都由宛如在后台随口提示。这样,夜夜都有新戏,颇受观众欢迎。该戏班靠宛如随编随演,在星、马演出约两个月时间,收入颇丰,喜讯传回故里,宛如编剧从此成名,蜚声莆仙。他随该班回国之后,直至解放后其逝世之前,不复司锣,专门编写剧本卖与莆仙各戏班演出。解放后莆田戏剧界组织征集的大量传统剧本中,有宛如的遗作百来本,其代表作有《昭君出塞》《洛阳桥》《吴汉杀妻》《四进士》等10多个剧目。他的剧作有三大特点:1. 唱段自定曲牌。其实,宋元南戏剧本都由作者创作时定下曲牌,宛如是莆仙戏锣手出身,传统曲牌非常熟悉,他所编的剧本的每一个唱段都按剧情和曲意所需自定曲牌付排,演出时往往是剧情、表演和曲牌音乐相得益彰。 2. 剧本戏剧性强,矛盾冲突尤为强烈,第一场或至迟第三场必须“入戏”,如发生人命案等重大事件,紧紧扣住观众心弦。 3剧情与大小情节都别开生面,生动有戏:是喜剧,无不逗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是悲剧,必然催人泪下。台词通俗易懂,道白大多押韵,却又极其自然流畅,特别是运用民间俗语编写各种小人物的韵白,非常顺口流利而富有文采,于此一端,宛如堪称现当代莆仙戏剧作者之翘楚。 20世纪30年代伊始,莆仙众多戏班争相订购他的剧本。及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因体弱多病,执笔写戏越来越困难,有时他将全剧故事粗略设计一下,口头告诉其高足门生朱国福——莆仙戏老一辈著名剧作家,由朱执笔写成文字剧本,经宛如签名后交付戏班排演。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宛如是莆田县戏剧指导委员会成员,然在莆仙戏方兴之际,这位多才多艺的编剧遽离人世,显然是莆仙戏的一大损失。

知识出处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杨美煊莆仙戏文史论集》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设戏史探究、戏海钩沉、戏人传奇和戏册弁序四个栏目,收录了《莆仙戏剧种探源》《试论莆仙戏与梨园戏的源流关系》《两个<张协状元>剧本渊源关系谫探》《解放后莆仙戏名老艺人述略》《<莆仙十音八乐>序》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