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果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果茶
分类号:
F326.1
页数:
4
页码:
180-183
摘要:
本节详细描述了莆田县(现在的莆田市)的果树种植情况,包括各种水果的种植面积、产量、主要品种以及发展历程。
关键词:
果茶
种植情况
莆田县
内容
一、果
明代,荔枝、龙眼、列为贡品。现在县内的龙眼、荔枝、枇杷称为“三大名果”,橄榄、余甘、杨桃为“三小名果”,驰名中外。此外,有成片栽培的柑桔、香蕉、杨梅、黄梅、柿子、番石榴、芒果、余甘、葡萄、桃、柚等。还有小面积栽培的李、梨、凤梨、板栗、枣、番木瓜、番荔枝、黄皮果、山楂、无花果、银杏、山核桃、苹婆、木菠萝、凤眼果、油梨等果树以及荸荠、菱角、莲子等水生佳果。
1949年,全县果树面积26902亩,总产8070.6吨,1958年增至34891亩,1964年,华亭公社霞皋、山牌大队创办集体果场,种植面积300亩,1949~1976年,全县果树总面积只增7884亩,平均年增315亩。1970~1971年受“左”的错误影响,一度砍掉果树3000余亩。
1979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抓林、果、水产等多种生产。1983年果树面积增至73035亩,总产量11668.65吨。1985年县人民政府又成立“水果水产生产指挥部”,抓水果、水产,建立“一圃、二带、三基地”。一圃:以县良种繁育场为中心,九华农场、霞皋、山牌果场为辐射的良种繁育苗圃体系;二带:福厦公路两侧各乡镇的龙眼带和香蕉带;三基地:新县乡枇杷基地;常太乡东圳水库沿岸荔枝橄榄基地;庄边乡夏橙基地。1986年,莆田县被列为全国优质龙眼基地县。1987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88.39万元(人民币),开发水果园面积4140亩。1988年,由省农业厅立项建成枇杷(解放钟品种)小商品基地171亩。1989年,建立壶公山万亩果树带。1990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140438亩,与1949年26902亩相比,增长422.03%,水果总产量12393.85吨,与1949年8076.6吨相比,增长53.45%。
(一)三大名果
龙眼 龙眼古名圆眼、荔奴、益智,其干制品称桂元,远销江浙、北京和海外,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称。明代,桂元列为贡品。其栽培面积、产量均居全省之冠。主栽品种不论鲜食或制干,品质居全国之首。1990年种植总面积47769亩,与1949年的19285亩相比,增长219.36%。1989年,大年产量7175.45吨,1990年小年产量1613.6吨。全县龙眼品种计有40多种,主栽品种有乌龙岭、油潭本和普明庵。
乌龙岭有红、白、青壳三个品系,母树出于仙游郊尾塘边乌石岭。红壳果大、易落果、大小年明显;白、青壳果小、核大、可食率60%,是焙制桂元干的良种。
油潭本母树出于县内华亭镇油潭村,九月中旬成熟;味浓甜、宜焙干、着果率高、稳产、无明显大小年,与乌龙岭同,为焙制“兴化桂干”良种。
普明庵母树系明嘉靖年间,选于今六城门外“普明庵”,为最佳鲜食品种。其果皮薄、肉脆甜,核小、可食率高,着果好、产量稳。
荔枝 唐代就有种植。明代列为贡品,每年上贡840公斤。1949年种植面积3266亩,产量687.5吨。1981年起在常太乡东圳水库沿岸建立2000亩荔枝基地。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5898亩,产量831.4吨。县内主要品种有陈紫、状元红和新引进的兰竹、乌叶、糯米糍、妃子笑、雪怀子、尚书怀、水晶球、下番枝、东刘一号等。
陈紫:母树出于城郊东埔,为主栽品种,果色艳红,果肉乳白色,汁多,酸甜适中,清沁爽口,香气浓郁,宜鲜食和焙干,可食率77.7%,中偏晚熟,同一穗果中可有焦核和大核果二种。
名种唐荔宋家香:仅一株,植于城关英龙街宋家祠堂后院(现在莆田军分区内),树龄已1200多年,邑人蔡襄《荔枝谱》载:“宋公荔枝,极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7月下旬成熟,香气浓,肉脆质滑,焦核率高,宜鲜食。
枇杷 宋代就有栽培。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枇杷“一名卢桔,夏初熟,味酸色黄”。1949年种植面积1378亩,产量480吨。1990年,枇杷面积40683亩,产量3272.8吨,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县内枇杷以果大质优闻名,计有27个品种。主栽品种为:解放钟,白梨、山里本、长红3号、次为坂红、和车本、森尾早生、大红袍、太城四号乌躬白、梅花霞、红柑本等。
解放钟:母树出于城厢绣衣里,以果形似钟得名。晚熟、果特大,单果最重172克,超过日本“田中”枇杷。汁多、味酸甜,品质中上,但有裂果现象。1989年之后,果品销往广东。
白梨:母树出于城郊下郑村,果形如梨,单果重30~40克,果皮薄而韧,粉白色,果肉松软、渣少、味清甜、苹果味;品质极佳,宜鲜食,4月下旬成熟,不耐贮运。
长红3号:早熟、不易裂果、色泽好、可食率高、果中大、成熟期较一致,高产稳产,但味稍淡。
(二)其他果树种有牛角蕉、土蕉、美人蕉。建国后,逐渐成片种植。1958年,栽培面积662亩,年产量95吨
柑桔 建国前,有仅零星栽培。建国后,山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1956年,全县柑桔面积118亩,年产量66.6吨。1990年面积22639亩,年产量1024.95吨。主栽品种:甜橙类有雪柑、改良橙、血橙、伏令夏橙、柳橙(印子柑)。宽皮桔类有温州蜜柑、桶柑(蕉柑)、卢柑、福桔、本地早。柚类有坪山柚、文旦柚、度尾蜜柚、霞溪蜜柚、土柚等。
香蕉 建国前,香蕉仅在房前屋后零星栽培,品。1985年,西天尾镇后埔村发展600多亩,户均1.75亩,成为种植香蕉专业村,西天尾镇成为香蕉主产镇。1988年起推广山地栽培香蕉,山地种植面积占香蕉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1990年栽培面积6013亩,年产量3946.1吨。主栽品种有天宝蕉、台湾蕉,和少量的美人蕉。
橄榄 建国前,栽培面积250亩。建国前后,逐渐发展。主要产区为城厢常太、华亭、西天尾、白沙、萩芦等乡镇。其中常太乡九坑村面积500多亩。1990年,全县栽培面积4564亩,年产量330.5吨。主栽品种:霞溪本,糯米橄榄、厝后本、柴橄榄、丁香、公本等。
霞溪本:原产西天尾溪白村霞溪。其果肉细腻、果汁较少、味甘有香,立冬成熟,品质佳,宜鲜食。
糯米橄榄:果皮呈黄绿色,肉质细腻,汁多、味甘有香气、核小、易落果。
余甘 明代已种植余甘果树。余甘性耐旱、果肉厚、半透明、富含维生素C,有药用价值。主栽品种为:人面仔、算盘子。次为长德、白本、粗龙、乌鬼、野生本等。1989年,引进“粉甘”品种2300株。1990年,栽培面积2013亩,年产量136.5吨。
桃 有早桃、中桃、寒桃和矮桃等。1949年,全县栽培面积100亩,年产量50吨。其后,品种逐渐发展更新,矮桃和寒桃今已绝迹。主栽品种有:江口桃(原产江口石狮)、水蜜桃、仙桃等。1990年,栽培面积1841亩,年产量543.65吨。
柿 1949年,种植面积500亩,年产柿200吨。1959年面积为1548亩,年产1020吨。1960年东圳水库建成,淹没常太柿树800亩。至1990年,栽培面积减为412,年产柿157吨。主栽品种有:橙色柿、牛心柿、早黄。少量栽培品种有:鸭蛋柿、梅花柿、水柿、信柿、本树等。柿果加工为柿饼,销往江淮一带。
杨梅 建国初,县境存有二百多龄的老杨梅树,栽培面积逐渐扩大,1958年为1221亩,年产量500吨。1984年,引进浙江大粒梅,在白沙、西天尾、常太等地试种,其中白沙田厝村种植较多。1990年,栽培面积2688亩,年产量191.4吨。主栽品种有:白杨梅、红杨梅、紫杨梅。
杨桃 杨桃别名五敛子、洋桃、阳桃。易栽、生长快,一年四季均能开花结果,以第三季果质最佳、产量最高。品种有:酸、甜二种。酸杨桃质脆味酸,宜制蜜饯;甜杨桃质软味甜,宜鲜食。建国前,仅零星栽培。1958年栽培面积34亩。1990年总面积达536亩,年产量276.5吨。
黄梅 境内栽培黄梅历史悠久,宋代就有“梅林佛国(今梅峰寺)满山皆梅”的记载。明代也有“谷城梅雪”(黄石青山)的记载。1958年,面积有118亩,年产量50吨。其果树幼小时呈青色,称青梅,可制蜜饯。成熟时呈黄色,称黄梅,味酸,可加工成果酱、果干。1990年,栽培面积1775亩,年产量39.35吨。主栽品种有桃梅、胭脂梅、余甘梅三种。
李 据载:县境内“李有数种,有黄甜李、红腹李,皆佳品;其次为红李、绿李、寒李”。1958年,全县李树面积仅83亩,年产量19吨。1990年,全县李树面积达777亩,年产量112.5吨。主产地新县、梧塘、常太、西天尾、黄石等地。
番石榴 建国前,仅零星栽培。1958年,全县番石榴面积134亩,年产量50吨。当家品种有黄蜜、白蜜、红蜜。80年代初引进厦门大果番石榴,80年代后期,引进泰国大果番石榴。1990年,栽培面积364亩,年产量87.5吨。
葡萄 葡萄自明代引进,一直是零星种植。建国后80年代,渠桥、江口、华亭等地引进大粒新品种成片栽培。1990年,种植面积84亩,年产量37.4吨。现有品种:白香蕉、巨峰、吉香、康贝尔早生、康贝尔芽变、玫瑰露、金皇后、京超、龙宝、早生高墨、红瑞宝、红富士等。
梨 据载:境内“梨有拒霜梨、水梨、线梨、六月消、寒梨等”。莆田产梨不多,1958年,种植面积仅21亩,年产7吨。主栽品种有:六月梨、山东梨、黄皮梨、绿皮梨、土梨等。分布于常太、庄边、新县等地方。
油柰 1989年,引进油柰品种接穗1000多枝,成苗3000多株。1990年在常太、庄边试种。
(三)野生半野生果树野生、半野生果树有:野荔枝、野龙眼、野枇杷、野梨、野柑桔、野柿、野山楂、野葡萄等。
二、茶
唐时,僧无了在龟山开辟茶园,年产茶数十公斤。《兴化府志》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柯山第二”。明代每年上贡叶104.5公斤。明万历间,僧胜权恢复龟山茶园所产“月中香”驰名远近。民国时期龟山只剩下几十亩茶园。建国后,茶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9年垦复茶园800多亩,1971年建梅洋、白云二个国营茶场。1978年发展至7803亩,产茶644吨。1990年,茶叶面积7575亩,年产量177.2吨。有社、队茶场106个,其中:社办7个、队办70个、生产队办8个、联合办21个。有茶叶初制厂61所,各种茶叶初制机具346件。茶园分布在华亭、渠桥、梧塘、西天尾、江口、庄边、大洋、萩芦、白沙、常太、新县、灵川等12个乡镇,主要品种有毛蟹、梅占、本山、水仙、佛手、黄旦、铁观音、福云、政和大白等。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莆田县龙眼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荔枝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陈紫
相关专题
莆田县枇杷栽培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解放钟
相关专题
莆田县乌龙岭品系
相关专题
莆田县油潭本母树
相关专题
莆田县普明庵母树
相关专题
莆田县唐荔宋家香
相关专题
莆田县白梨
相关专题
莆田县长红3号
相关专题
莆田县柑桔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香蕉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橄榄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橄霞溪本
相关专题
莆田县糯米橄榄
相关专题
莆田县余甘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桃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柿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杨梅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杨桃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黄梅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李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番石榴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葡萄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梨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莆田县油柰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