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7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农业中种植业的情况,介绍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茶和食用菌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城厢区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稻、麦、薯是区内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高粱、木薯、马铃薯、蕉芋等杂粮仅零星种植。
  一、水稻
  唐以前,境内已有水稻种植。宋代,从占城国(今越南)引种耐旱的占城稻。至今,全区均为早、晚稻的双季稻作区。水稻主要品种有:50~60年代,早稻品种推广广东的南特号、仙游的陆财号,后引进推广红410、233、78130、7944、79106等品种,1989年又引进闽科早1号、龙桂4号、8010、佳禾1号、金早12、金早20、珍优2号等一批常规良种,成为当家品种。50年代初,晚稻品种有一支香、一粒尖等品种。1952年,从仙游、连江县引进乌壳尖、白壳尖新品种,迅速发展成为当家品种,盛行10年之久。1965年,用早稻品种矮脚南特号倒种作为晚稻品种,成为增产措施并予推广,随后引进的珍珠矮、铁骨矮1号、红410等矮秆品种相继当家。7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早晚兼用的“三系”(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杂交水稻,主要杂优组合有四优2号、闽优3号、珍汕97、威圭630等。1990年引进威优35、威优59、威优40、汕优64、汕优63、汕优016等。
  1949年后,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耕作条件的改善,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不断增加。尤其是1972年,实行“三改一化”(间作改连作,单季改双季,高秆改矮秆及卷秧化),全面推广水稻矮秆良种,提倡小株密植。1977年后,推广杂交水稻,杂优化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稻单产有了新的突破。1978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38200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5.3%,年总产量14840吨,占粮食总产量的78.6%,平均单产388公斤。1984年,水稻播种面积38034亩,总产达16860吨,比1978年增加2020吨,平均亩产443公斤,比1978年亩增55公斤。1990~1993年,早稻平均年总产9947吨,连续四年超过1984年早稻总产9060吨的生产水平,平均亩产454公斤。1994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28040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89%,年总产量10977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0.4%,单产391公斤。
  二、大小麦
  宋代已种植大小麦,现为区内主要的冬种作物。小麦品种有:50年代推广莆白麦、和尚麦。60年代引进省农科院的抗锈一号。70年代推广青海麦、文革一号、晋麦2148、莆麦8408等小麦品种。80年代以来,和尚麦、青海麦、晋麦和莆麦仍是当家品种,盛行不衰。1987年,从四川引进矮秆型小麦“川辐16-5”,亩产达335公斤,但易感赤霉病,已停止推广。大麦品种有:50年代初至70年代,推广莆田的白肚鼓槌、乌肚鼓槌、长穗大麦等。80年代至今,推广莆大麦4号、5号和从江苏引进的“早熟三号”为当家品种。
  1978年,城郊公社小麦播种面积1.26万亩,总产2220吨。1984年,全区大小麦种植面积1.59万亩,总产2762吨,比建区前的1981年面积扩大2474亩,总产增加650吨。
  1985~1986年,播种面积徘徊在1.4万亩,年总产有所下降。1990年,大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增幅较大,分别为1.58万亩,2833吨。1994年,面积为0.95万亩,总产1980吨。
  1984~1990年,全区大小麦平均亩产174公斤。1991年,亩产突破200公斤。1994年亩产达208公斤,比1984年的单产亩均增产20%。
  三、甘薯
  明万历年间,境内开始种植甘薯。初由吕宋(今菲律宾)引进,故名“番薯”。甘薯是平原、半山区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畜禽的主要饲料。50~60年代,主栽品种有永春五齿、鸡母薯、田红、藤瓜薯等为当家品种。70年代起,推广品种有愚北白、胜利百号、新种花、晋专3号、晋专5号。90年代初,引进金山57、福薯26等新品种。
  1978年,种植面积3700亩,占耕地的10.19%,亩产折粮342公斤,总产1265吨。随着“细粮”种植面积的扩大,甘薯面积趋向缩减。1984年,全区甘薯面积1268亩。至1994年,种植面积2000亩,占耕地的7.14%,亩产折粮348公斤,总产696吨。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甘蔗
  唐代,境内已有甘蔗种植。1949年前,主要品种有荔浦蔗、台湾蔗、糖蔗仔、竹蔗、爪哇蔗等。50年代初期,从福建农学院引进台糖134取代荔浦蔗、糖蔗仔。70年代,推广闽糖70/611新品种。80年代至今,主栽品种有台糖134、54474、601,新台糖10号,莆糖84/6017、87/10、235等。
  1949年后,甘蔗开始发展。1960年,莆田糖厂建成后,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不断提高。1978年,城郊公社下黄大队平均亩产达10吨左右,创历史单产最高水平。1984年,全区种植面积1.30万亩,总产8.29万吨,单产6400公斤。1985年,面积1.22万亩,总产7万吨,单产5711公斤。1986年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甘蔗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至1994年,全区种植面积662亩,总产4356吨,单产6580公斤。
  二、黄麻
  宋代已有麻类种植。以黄麻为主,红麻少量种植。1949年后,先后引进推广黄麻179、红麻722、闽麻82/34等新品种。
  1981年,种植面积2962亩,总产1386吨,单产468公斤。1984年,全区黄麻种植面积2124亩,总产873吨,单产411公斤。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麻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迄1994年,全区种植面积200亩,总产111吨,单产555公斤,创建区以来黄麻单产的最高水平。
  三、大豆
  大豆是区内五大作物(稻、麦、薯、豆、蔗)之一,分春种、秋种。种植方法有单种、套种(与蔗、薯、花生等间种)以及种在田埂、地角的“田埂豆”。主要品种有:白豆仔、古田豆、美国豆等为春大豆当家品种;绿斜豆、九月乌为秋大豆当家品种。
  1978年,全区种植面积996亩,1984年增至3141亩。1985~1987年,扩大到5000~7000亩。1990~1993年,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亩以上,总产量300~400吨,亩产100~120公斤。1994年,面积1892亩,总产258吨,亩产136公斤。
  四、花生
  明末花生传入区境后,成为区内主要油料作物。1949年前,以蔓生型花生为主,春种秋收,一年一季。1949年后,引进直立型品种,立秋前后收成,种子再次种下为秋花生(倒种春)。境内以春花生为主。主要品种有:早期从琉球岛引进的大小琉球,50年代从同安引进的狮头企,70年代从广东引进的粤油和从同安引进的黄油以及勾鼻生、红花等品种。
  1978年后,花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84年,全区种植面积380亩,年产量64吨。至1994年,面积增至2507亩,年产量404吨,其面积和总产均比1984年增长5倍多。1985年亩产121公斤,1994年亩产达161公斤。
  五、油菜
  油菜俗称芸薹。境内以半山区种植为主。品种有甘蓝型和白菜型。50年代选用福清油菜。70年代后,推广福州油菜、胜利油菜。
  1984年种植面积100亩,总产6.5吨,亩产65公斤。1988年面积增至740亩,总产达69吨,亩产93公斤。随后,由于早熟的白菜型品种产量不高,中、迟熟的甘蓝型品种于收获季节常遇低温阴雨,影响产量,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全区油菜种植面积130亩,总产14吨,单产108公斤。
  六、蔬菜
  城厢区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1949年前,蔬菜栽培以自给性生产为主。1949年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以及工矿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对蔬菜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蔬菜生产迅速发展。1984年,种植面积4754亩,年产量1.43万吨。1985年,面积增至6217亩,年产量1.73万吨。1990年后,区人民政府为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和市场供应,在荔浦、濠浦、七步、南郊、莘郊、坂头、下黄、顶墩、肖厝等村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的品种、面积、产量迅速增加。1994年,全区种植面积29373亩,比1984年增长5倍多,年产量达10.28万吨。是年6月,城郊乡濠浦村农民林锦堂向村承包耕地300亩,建立莆田市最大规模的“实兴无公害蔬菜基地”,该基地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组成经济实体,融生产、科研、运销于一体,产品销往福州、南京等地。1994年,城南乡的蔬菜复种面积达1.77万亩,占全区总种植面积的60%,年产量6.43万吨。
  全区蔬菜有六大类:
  叶菜类大白菜、小白菜、花瓶菜、芥蓝菜、芥菜、甘蓝、韭菜、空心菜、菠菜、苋菜、芹菜、莴苣等。
  茎菜类茭白、球茎甘蓝等。
  花菜类花椰菜、美国绿花菜、黄花菜等。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南京菜、大蒜、洋葱、姜、芋等。
  果菜类冬瓜、南瓜、苦瓜、黄瓜、瓠瓜、匏瓜、丝瓜、合掌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豌豆、蚕豆、花豆、四季豆、扁豆等。
  番菜类葱、芫荽等。
  第三节 果茶
  一、水果
  城厢区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唐前就有荔枝种植。唐、宋时期,荔枝、龙眼已普遍栽培。城区英龙街原宋氏宗祠后院(今莆田军分区内),保存一株唐荔“宋家香”,为世上珍稀果树,至今枝繁叶茂,岁岁结实。城郊棠坡村尚有一株宋代陈紫荔枝王,其果实品味名闻遐迩。元代,莆田县析置城厢后,城厢及近郊因盛产荔枝闻名,素称“荔城”。明代,荔枝、龙眼列为贡品,番石榴、芒果已引种境内平原、丘陵地带。清至民国,橄榄、杨梅、香蕉、杨桃等热带、亚热带果树已遍及城乡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厢盛产的荔枝、龙眼、枇杷三大名果驰名中外。1961年和1962年,谢觉哉、郭沫若先后途经莆田城厢时,题诗赞日:“果园错落绿如棚”;“荔城无处不荔枝”。区内也是陈紫(荔枝名种)、普明庵(龙眼名种)、解放钟、白梨(枇杷名种)等果树的优良品种和单株的原产地。全区成片栽培的有香蕉、橄榄、余甘、杨梅、杨桃、西番莲、柑、橘、芒果、柿、葡萄、桃、梨、番石榴等。小面积和零星种植的有柚、李、枣、石榴、板栗、银杏、金柑、金橘、黄梅、油柰、凤梨、番木瓜、番荔枝、草莓、酸枣、无花果、人心果、沙梨、波罗蜜、黄皮果、鳄梨、苹婆、柠檬、佛手、薛荔以及水生的菱角、荸荠等,现有人工栽培果树44种。此外,野生果树有野荔枝、野黄梅、野柿、野葡萄、桃金娘、野杨梅、山橘子、金樱子、山莓等。
  1949年后,发展三大名果。至1959年,总面积达4539亩,产量400.2吨。60~70年代,开辟果园,扩大四旁种果。1972~1973年山林普查时,有果园6301亩,四旁果树8万多株。“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的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导致毁果种粮,果树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后,境内开展林、果、水产等多种经营生产活动,果树生产开始逐步发展。1981年,果树面积5686亩,总产2822吨。1984年,面积增至6936亩,总产3383吨。1990年,区人民政府抓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发动群众开山种果。1991~1993年,全区新辟果园种植面积183亩,创办百亩以上经营规模的村级果场11个,并建立“一区、二网带、三基地”。一区:以南山农业大观园为主体的果树科技示范区;二网带:平原片沿溪河两岸各乡村的荔枝网和荔枝带;三基地:白洋、朱坑、林桥、龙桥、泗华村的枇杷基地;洋西、龙桥、延寿村的橄榄基地;铁岭、屿上、霞林、筱塘、下磨、北磨、古岭、龙桥村的“龙眼海”基地,基地现有面积2500亩。1994年,全区果树面积10132亩,比1984年增长46.08%;水果产量5301吨,比1984年增长56.70%。
  境内栽培面积大,分布数量多的主果、杂果及其优良品种主要有:
  (一)荔枝
  唐代已普遍栽培。明代列为贡品。荔枝是城厢著名特产,优良品种陈紫,其果实色、香、味俱佳,品质居全省之冠,鲜果和荔枝干已久负盛名,素有“荔子甲天下”之美誉。
  品种有陈紫、状元红、桂花红,引进的有乌叶、兰竹、早红、糯米糍、妃子笑、下邦枝等10多个品种品系和优良单株。
  陈紫其母树出于区境城郊东埔(今棠坡村)。该品种有大、小陈紫两个品系,果皮紫红色,果肉乳白色,汁多,酸甜适中,清沁爽口,香气浓郁,中偏晚熟,焦核率占95%,果肉占果重79.5%,含可溶性固形物19%,为鲜食极佳品种兼可焙于。
  唐荔“宋家香”系陈紫品种。仅一株,树龄已有1200多年,是当今旷世稀有的活文物。宋时,“黄巢兵过莆欲伐之,时王氏主其树,其媪拥树愿并戮,巢兵为之不伐。后归宋氏,称‘宋家香’。”邑人蔡襄撰写的《荔枝谱》载“宋公荔枝,极为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来莆的美国传教士W·N·Brewster用木桶装2株带土的高压荔枝苗,运至美国南部栽植,及后开花结果。至40年代,佛罗里达州已有千亩荔枝园,每当果熟季节,汽车排成长龙,竞相采购。此树7月下旬果熟,香气浓郁,肉脆质滑,焦核率高,为鲜食佳果。
  1994年,全区荔枝种植面积2290亩,年产量901吨。主产区的城郊乡现有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
  (二)龙眼
  宋代已成片种植。明代列为贡品。古称龙眼为圆眼,制干果品称桂圆。“兴化桂圆”自古享有盛誉,其产品远销江浙、北京和国外。全区共有60多个品种品系和优良单株。宜鲜食的品种有:普明庵、红核本、水南、秋分本、乌壳本等;宜制干的有:乌龙岭、油潭本、大路本、贼本、绿仔本等;宜制罐的有:公妈本、泗洲本、水柜等;鲜食、焙干兼优的品种有:泉州本、大鼻龙、后巷本、温本等;还有早熟的立秋本、处暑本;晚熟的九月乌、东山本、立冬本等;稀有的有焦核本、白核本等。外来种有福眼、东壁、石硖、水涨等。主栽品种有:
  普明庵母树系明嘉靖年间,选于城区六城门外的普明庵,为最佳鲜食品种。果皮薄,肉脆甜,核小,可食率高,着果好,稳产。
  乌龙岭有红、白、青壳三个品系。白、青壳的果小,核大,可食率60%,为焙干良种。
  油潭本果肉乳白,肉软甜,肉占果重59.5%,含糖量16.9%,9月中旬成熟,稳产,焙干率高,为焙制“兴化桂圆”之冠。
  九月乌果重11.7克,肉厚汁多质脆,肉占果重68.3%,含可溶性固形物20%~22%,为鲜食、制罐头兼优品种,9月底至10月上旬成熟。
  1984年,龙眼种植面积880亩,总产198吨。1990年8月,区科委与市华飞果树种苗研究所合作,试验龙眼快速育苗的嫁接技术获得成功,为建立“龙眼海”基地及支援外地,提供优质嫁接苗340多万株,加速龙眼生产的发展。1994年,全区栽培面积1616亩,总产349吨。
  (三)枇杷
  宋代已有栽培。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枇杷一名芦桔,夏初熟,味酸色黄。”枇杷是城厢特产水果之一,现有50多个品种品系和优良单株。宜鲜吃的有白梨、解放钟、舜白、乌躬白等;宜制罐头的有长红三号、大红袍等。主栽品种有:
  解放钟母树出自城厢绣衣里,以果形似钟而得名。晚熟,果特大,单果最大172克,超日本的“田中”枇杷。汁多味酸甜,品质中上。
  白梨母树出于城郊乡下郑村(今华村),果形如梨,单果重30~40克,果皮薄而韧,粉白色,果肉松软,渣少,味清甜,品质极佳,宜鲜食,4月下旬成熟。
  1994年,全区栽培面积3230亩,比1984年的875亩增长2.7倍,总产1293吨,比1984年的374吨增长2.5倍。
  (四)其他水果
  橄榄俗名青果,是城厢“三小名果”(橄榄、余甘、杨桃)之一。橄榄风味独特,初食慰觉酸涩,嚼后生津回甜,古人寓以“忠言逆耳”之意,故又称“谏果”。1949年前,零星种植。1950年后,栽培面积不断扩大。1984年,种植面积494亩,产量493吨。1994年,面积增至676亩,产量445吨。主产地为城郊乡的泗泗华、洋西、延寿、龙桥等村。主栽品种有霞溪本、厝后本、糯米橄榄、紫橄榄、白太、六分本等。霞溪本橄榄果肉香脆,回味甜,品质佳,其产品远近闻名。
  香蕉1949年前,小面积种植。1950年后,成片栽培,品种有天宝蕉、美人蕉及少量紫蕉等。1984年,种植面积353亩,年产量170吨。随后,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更新改造,产量递增。1994年,全区种植面积398亩,年产量748吨。主产地的城郊乡面积322亩,总产602吨,占全区产量的80.48%。
  杨梅主栽品种有红杨梅、紫杨梅、黄饼杨梅、水晶杨梅等。1986年栽培面积622亩,年产量64吨。随后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其他主果,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全区种植面积329亩,年产量86吨。其中,风凰山街道办事处种植面积131亩。
  余甘明代已有栽培。余甘又名油甘,果肉厚,半透明,味酸涩,食后回甜生津,故名。果实富含维生素C,鲜食、加工、药用兼备,用途广,经济价值高。主要品种有人面仔、算盘子、长穗、粗龙等。1986年栽培面积630亩,年产量376吨。1994年,种植面积、产量计入其他杂果。
  杨桃别名五敛子、洋桃。品种有酸、甜二种。酸杨桃质脆味较酸,宜蜜饯、制罐头;甜杨桃质软味甜,宜鲜食。杨桃易栽培,生产快,寿命长,一年四季均能开花结果,以第三季的果质最佳。主产地在城郊乡的泗华、延寿村。1986年,全区栽培面积114亩,年产量212吨。1994年,种植面积、产量计入其他杂果。
  二、茶叶
  1949年前,境内一些寺院开辟茶园,零星种植,茶叶产量少,多为自用。50年代后,农村部分社队利用宜茶山地开山种茶,发展茶叶生产。1978年,城郊公社白洋大队建集体茶场1个,茶园面积291亩,当年采摘面积185亩,产茶1.5吨,国家收购0.52吨,茶类产品为绿茶。此后,境内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逐年提高。1984年,茶园面积657亩,产茶1.7吨。1985年,茶叶产量增至1.95吨。1994年,全区有乡村办茶场4个,面积372亩,产茶17吨。成片的茶园分布在白洋、铁岭、龙桥、筱塘等地。主栽品种有梅占、毛蟹、黄棪、水仙、本山、福云、政和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产品有乌龙茶、绿茶。
  第四节 食用菌
  1949年前,群众已有采集野生食用菇类的习惯。主要采集香菇、粉红菇、雷公菇、鸡肉菇等。60年代初,境内开始人工栽培香菇、草菇、蘑菇、白木耳等。70年代,以蘑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逐步发展。主要食用菌有:蘑菇60年代中期,采用室内菇房少量生产。1985年后,在大田中建塑料菇房,栽培面积、产量不断增加。1987年,全区产鲜菇872吨。至1990年,产量增至3011吨。此后,因市场产品滞销,价格下跌,蘑菇产量逐年减少。1992年,城南乡食用菌专业户蔡明高率先进行双季蘑菇栽培试验,取得成功。是年,建标准化菇房32座,栽培面积4000多平方米,产菇30多吨。1994年,扩大菇房300座,其中冬菇、春菇各150座,栽培面积3.9万平方米,产菇300多吨,产值70多万元,从而推动蘑菇生产大发展。是年,全区建有标准化菇房3000座,种植面积36万平方米,产菇1721吨。
  香菇60年代起,城郊的白洋、朱坑等地部分农民采用段木人工接种栽培香菇。80年代,推广蔗渣、麦草等代用料混合木屑的新栽培法。1987~1991年,全区生产香菇9吨。1992年后,因木屑原料来源缺乏,很少栽培。
  白木耳60年代后期引进,少量栽培。1985年,总产量1.55吨。后因白木耳价跌而停产。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