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食用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71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食用菌
分类号: S646
页数: 2
页码: 170-1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仙游县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经过不断发展和创新,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总菇量达16918.5吨,总产值达1402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96%。主要栽培品种包括蘑菇、香菇、草菇、白木耳和黑木耳等。
关键词: 仙游县 农业 食用菌

内容

宋代,已有“菰蕈以春荐”的记载。先民早已有采集野生食用菇类的习惯。民国时期,浙江菇农曾到象溪、西苑、凤山、石苍等地用“砍花”法栽培香菇。1965年3月,县外贸公司在园庄塔兜和城关镇红卫食用菌试验小组始制草菇种,栽培草菇,还从浙江龙泉县聘请技术员,在凤山白岩用“砍花”法栽培香菇。1968年,开始人工栽培白木耳、毛木耳、蘑菇等。1971年,全县产干菇54.5吨,外贸收购草菇15吨,白木耳4.5吨。当时,白木耳每公斤价高达240元。1975年后,蘑菇持续发展,但因产量增加,价格暴跌,收购部门又压等压价,还停止收购,加上部分菇农盲目生产,产品过剩而衰落。
  1985年,县食用菌开发中心成立。1988年,改为仙游县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扩大引进品种,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加强品种管理,开拓产品市场等,使栽培种类增加,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1992年,总菇量达16918.5吨(其中蘑菇产量下降至14802吨,香菇增至1988吨);总产值达1402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96%。
  蘑菇 1968年8月,红卫街(今洪桥街)真菌试验小组,从闽侯县南通公社引种,在洪桥街及度尾砺山大队试种80平方尺,后在全县逐步推广。1981年,龙华平原大队试种无粪栽培蘑菇获得成功。1968~1983年,采用室内栽培,后由县农业局引进省农科院的试验成果,并经改进后,在龙华建华利用蔗田栽培,获得成功。菇农又发展在冬闲田搭棚床栽。1992年,部分菇农开始建标准化菇房栽培,并推广二次发酵,扩大培养料来源,改进菌种,年产量14802吨。主产区有大济、度尾、榜头、赖店、城东、龙华等镇,最多的是大济,年产2500吨。
  香菇 1965年,凤山白岩大队采用段木“砍花”法栽培,但产量低。1975年开始,游洋龙溪大队及石苍、西苑等公社部分农民采用人工接种段木栽培香菇,但其产量仍然不高,每50公斤木材只能生产干菇0.5公斤。1978年,县林业局采用杂木屑压块室内栽培,产量提高了,50公斤原料可产干菇4~5公斤,但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不高,又停顿。1986年后,榜头仙水、游洋、赖店、西苑、度尾、盖尾等乡(镇)示范栽培获得成功,50公斤料生物效率达100%,当年收干菇19吨,质量符合出口规格,经济效益高。随后,在全县全面推广种植。随着香菇生产的不断扩大,为解决原料来源,保护森林资源,从1980年始,由福建农学院龙华基点谢仙环主持与县农业局等单位合作,在龙华建华进行蔗渣栽培试验,1986年获得成功。1988年,县食用菌办、莆田市水土办支持陈成端等8位离休干部在榜头利用麦草、芒萁、芦苇、木菇秆等代用料掺入木屑栽培香菇,试验获得成功,从而开始了仙游县利用野草稞秆栽培香菇的历史。1992年,度尾帽山村陈锦仁采用平面盖土栽培花菇技术取得突破。其种植数量和产量亦不断提高。1988年,产干菇508吨。1992年,产量达1988吨。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仙游县香菇主栽品种为C1—04、126等菌株。主产地为榜头、游洋、钟山、石苍、枫亭、大济、龙华及山区等乡(镇)。
  草菇 1965年3月,仙游县外贸公司从广东生物研究所引进233、238、广东佛光02等菌株试种,选定238为当家种,后在全县迅速推广。1966年,县外贸公司收购出口干菇1.5吨。1971年,生产达到高峰,全县产干菇50吨,1980年虽有生产,外贸只收购1.5吨。
  1984年,市场需求增加,又有发展。1985年后,又趋下降。栽培技术上,主要改野外平堆栽培为搭棚式床栽。这一技术现还处在示范种植阶段。栽培品种为V23菌株,主产地在大济、龙华、榜头、赖店等镇。
  白木耳 1968年,园庄、城关镇洪桥、郊尾、盖尾、大济、钟山等地菇农采用人工接种段木栽培。初期,白木耳价高。1971年,外贸收购4.5吨,1973年达6吨。
  黑木耳(光木耳) 1971年,利用杂木屑瓶栽。1976年,县农资公司在龙华平原开始用杂木屑袋料栽培,品种由上海引进福1号接种。1981~1983年,县农机研究所在城东玉井及大济洋尾等地利用蔗渣栽培黑木耳和毛木耳1万多袋获得成功。1986年,省农科院地热所傅永春、福建农学院与仙游县合作,在度尾帽山、县蔗麻站等利用甘蔗渣栽培黑木耳,品种采用D—5。1989年,种植数量增加,同年产干木耳25吨。1992年,度尾帽山菇农利用芦苇栽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黑木耳主产地在榜头、度尾、龙华、大济等镇。
  毛木耳 从1965年始就有少量栽培。当时,用段木人工接种,进而采用木屑瓶栽。1981年始,用蔗渣为主进行袋料栽培。1988年,赖店玉田扩大木屑袋料栽培。1992年,全县栽培400万袋,产干木耳103吨。当家品种以781为主,主产地在赖店等镇。
  竹荪 1986年,从闽清县引进少量试种,利用竹类下脚料进行畦栽。1990年,有的采用蔗头、蔗渣、蔗叶等副产品试种成功,并示范推广。但因市场销售价格剧降,菇农亏本,后只少量栽培。
  凤尾菇 1984年,社硎乡利用稻草栽培,因滞销而停顿。现只有少量栽培,品种采用F1菌株。
  猴头菇 1988年,园庄菇农引种试种,最大朵重达0.7公斤。1992年,品种采用Ha及Hb等菌株,只少量栽培。
  金针菇 1988年引种,榜头仙水食用菌场采用杂木屑小袋料栽培,品种用杂交19菌株,后只少量栽培。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