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作物及食用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71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作物及食用菌
分类号: S5;S646
页数: 6
页码: 166-171
摘要: 本章记述了仙游县的农业中包括粮油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食用菌等多种农作物及食用菌,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和食用菌的培育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仙游县 农业 农作物

内容

第一节 粮油作物
  水稻 唐代,水稻已是仙游县主要粮食作物。宋代,有单季稻、双季稻之别,又有籼谷和糯谷之分。1949年,水稻平均亩产113公斤。50年代初。完成土地改革,农民学习技术,使用良种,增施肥料,精耕细作,水稻产量不断提高。1957年,水稻单产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60年代中期起至70年代初期,实行“三改”(间作改连作、单季改双季、高杆改矮杆)。1972年,水稻亩产232公斤,比1957年增加29公斤。1976年后,试种推广杂交水稻,水稻单产有新的突破。1978年,水稻亩产达305公斤。1992年,种植杂交水稻25.9万亩,占全年水稻总面积的68.4%;平均亩产448公斤,比1978年亩增143公斤。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比例及单产均居全省前列(见表4-8)。1991年~1992年,试种二系杂交稻,部分低海拔山区种中稻获得成功。
  甘薯 俗称番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枫亭就开始培育薯苗,供应县内和邻县种植。甘薯仅次于稻谷,是沿海、平原、山区的主粮之一,也是禽畜的主要饲料。主要种类有早薯、豆薯、稻头薯和花生薯。1949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72857亩,占耕地20%,亩产折粮180公斤,总产13108吨。1956年,种植达98470亩。1992年,种植74575亩,亩产折粮331公斤,总产24717吨。
  大小麦 大小麦宋代已成片种植,是县内主要冬种作物,分布在平原、沿海丘陵。1949年,全县种植80573亩,亩产60.5公斤,总产4506吨。1956年,种植182845亩,亩产83.5公斤,总产15260吨。面积比1949年扩大1.2倍,亩产增23公斤。70~80年代,推广新品种晋麦2148、福繁16、17,泉麦1号和莆大麦4号,1991年,亩产提高到192公斤。1992年,全县种植大小麦113629亩,亩产169公斤,总产19233吨。
  大豆 大豆有春种、秋种两种;种植分单作豆、套种豆和田埂豆。1949年,全县种植春大豆43879亩,亩产44.5公斤,总产1950吨。1966年,秋大豆面积达0.5~0.6万亩。1987年,全县种植大豆64147亩,亩产116公斤,总产7410吨,比1949年种植面积扩大20268亩,亩产增71.5公斤。1992年,全县种植大豆52020亩,亩产126公斤,总产6529吨。
  花生 1949年前,仅种春花生。常年种植面积1万亩,亩产壳果(下同)80公斤,总产800吨。以葡伏型花生为主,春种秋收,多分布在沿海丘陵,平原次之。亦有种植直立型品种。1949年后,花生有春种、秋种二种。秋种(俗称倒种春花生),留作翌年种子。1949年,种植19878亩,亩产78公斤,总产1553.5吨。1978年,种植花生21005亩,亩产121公斤。1992年,种植花生26336亩,亩产162公斤,总产4259吨,亩产比1949年增加1倍多。
  油菜 油菜古称芸苔。以山区、半山区为主,利用冬闲田种植。品种有甘蓝型和白菜型(早熟)。1953年,种植油菜156亩,亩产菜籽39.5公斤,总产6.2吨。90年代初,推行低芥酸油菜。1992年,种植油菜22816亩,亩产菜籽79公斤,总产1809吨。
  第二节 经济作物
  甘蔗 在唐代,仙游已种植甘蔗。1949年后,甘蔗大发展。1985年,全县种植14.6万亩,产糖10.2万吨,被誉为蔗糖之乡(详见第五篇蔗糖)。
  麻类 宋代前就种植麻。现在利用杂地、边角地零星种植。1949年,全县种植黄、红麻1800亩,亩产麻皮150公斤,总产270吨。1956年种植面积最大,达4192亩,亩产169.5公斤,总产710.8吨。亩产最高为1979年,达313.5公斤。1980年后,种植面积下降至1000亩以下。1990年,仅种植65亩,亩产177公斤,总产11.5吨。本县黄麻主要分布在木兰溪沿岸及郊尾。品种有“粤园5号”、D154、“印度红皮麻”、“铁骨麻”、“闽麻179”、“巴基斯坦红麻”、“72—2”等。其中红麻种植面积较少,主要为外地提供种子。
  晒菸 明万历年间,晒菸传入仙游。在大济西南(西头、乌头)始种植,随后古洋、富洋、万福、乌石也种植晒菸,质量最好。民国时期,种植达万亩,亩产200公斤,年产晒菸2000吨,销往省内外。福建省各城市及集镇均有仙游人开设烟丝行店。1949年,种植7664亩,总产1532.8吨。1966年,平均亩产高达253公斤。1987年,种植1080亩,亩产199公斤。之后,因外地烤烟进入仙游县,吸土烟丝的只剩下部分老人。1992年,种晒菸仅25亩,总产3吨。
  薏米 宋代已种薏米。明代,龙华金沙薏米贵为贡品。其特点是容易脱粒,出米率高达60%以上,腹沟深,粒园,含固形物多,煮熟时汤浓,是利尿、消热、健胃、解毒、治风湿的优质药用保健食品。1949年前,种植有100多亩,亩产150公斤,总产20吨左右。1978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保健食品的广泛应用,薏米种植也随之扩大到大济、城关、赖店等地。1988年,龙华乡就发展至1000多亩,总产250吨,仍供不应求。
  席草 1949年前,只有野生龙须草和蔺草。1953年,由县供销社组织榜头灵山、钟山大妹等村的农民到浙江宁波学习编织技术,并带回席草苗试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方式有单种和蔗席草套种。1985年,全县种植1292亩,亩产826.5公斤,总产1072.8吨。榜头种植最多。赖店、大济、度尾、城东、园庄等乡镇相继发展。1992年全县种植2104亩,亩产907公斤,总产1908吨。
  茉莉花 1949年前,只零星栽培,仅作花卉欣赏。1981年,度尾从福州引进茉莉花苗种植,用于制作茉莉花茶,1990年,全县种植565亩,亩产226.5公斤,总产118吨。
  靛青 宋代已有栽培,并开设染布作坊,用青黛漂染土布。青黛亦是药材之一,同时也是国画颜色的重要原料。县内有两种靛青:一为爵床科马兰大青,分布在山区的书峰、锦峰、岭峰、四黄、富洋等地;二为“小青”,春种夏秋收,多在枫亭、郊尾、盖尾、赖店、榜头等地种植。后因化学染料工业的兴起,逐渐被取代。而平原区的“小青”生产也就绝迹。至今,山区书峰乃有栽培“大青”提取靛兰作为药用。县内的靛青含靛兰一般为2—4%,最高达6%,质量名列全国前茅。1982年后,常年种植500亩,以生产青黛为主,年产量约150吨。
  罂粟(鸦片) 宋代,仙游已有种植罂粟的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8年)始,较大面积种植罂粟,冬种植,春采割收成。花有红白二色,白花为主,朔果。果皮有白色乳汁,用特制排针割破果皮,下午割,第二天早上收,晒干就是鸦片膏。高产者亩产15公斤,经济效益高,种植达95年之久。因鸦片危害大,群众深恶痛绝,民国22年(1933年)禁止种植。
  中药材 宋《仙谿志》载,仙游产有中药材30多种。1949年,产药材约10种,药铺收购品种有青黛、百合、桃仁、桔梗、薄荷、紫苏、土茯苓、白菊花、瓜蒌、威灵仙、山豆根、黄连等20种。大宗品种是黄枙子、蝉蜕,销往省内外及香港等地区。1956年,县医药公司开始收购地产药材。1977~1980年,发展麦冬、川芎、茯苓种植,年产量340~560吨。西北部海拔400米以上山区产有枳壳、茯、青黛、佩兰、麦冬、射干、郁金等;南部平原、丘陵产有川芎、麦冬、川练子、枙子、郁金、砂仁、射干等。地道药材有青黛、天门冬、百合、百部、黄枙子、商陆、虎头樵、半枝莲、地鳖虫等,名贵药材有黄连,稀有药材有银杏、金钱莲等。
  第三节 蔬菜
  仙游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有白菜、芥菜、甘蓝、雍菜、苋菜、莴苣、菠菜、春不老(牛皮菜)、菜菔、胡萝卜、花椰菜、黄花菜、茄子、辣椒、南瓜、丝瓜、苦瓜、匏瓜、冬瓜、甜瓜、佛手瓜、田季豆、菜豆(俗称筷子豆)、豌豆、蚕豆、御豆(香菰豆)、葱、蒜、姜、大葱(洋葱)、韭菜、芹菜、莞荽、茭白、荸荠(古称地粟)、芋头、马铃薯等。外地引进的有番茄、西瓜、南京菜、北京菜、山东大白菜、高丽菜(包心甘蓝)、日本的四季包菜、四季大白菜、七寸金参、胡萝卜和反季节栽培蔬菜品种等近百种。1949年前,栽培蔬菜多是自给性生产。城郊集镇则为商品性生产,种植面积约20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市民生活提高,需要蔬菜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1956年,蔬菜面积增至5000亩。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收回农民自留地,因此,蔬菜种植面积又一度减少。1959~1961年,实行“瓜、菜、代”,农民利用冬闲田种菜及蔗菜、麦菜间作等,蔬菜面积剧增,常年折合面积20000亩。1981年起,县城“八二五”新街、农村小市镇的建设、工矿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对蔬菜的需求增多。为了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供应数量充足、品种多样、新鲜的蔬菜,1987年实施“菜蓝子工程”,县种子公司从省内外调进许多优良的瓜菜新品种,在鲤城镇的柳坑、五一、木兰、东风、洪桥、十字街,近郊的东门、仙安、霞宛、西埔、玉田、圣泉、乌墩以及榜头、枫亭、龙华、大济等地都建立起蔬菜生产基地,以满足仙游县和外销的需要。1992年,蔬菜种植面积达65192亩,亩产1427公斤,总产量93013吨。
  第四节 食用菌
  宋代,已有“菰蕈以春荐”的记载。先民早已有采集野生食用菇类的习惯。民国时期,浙江菇农曾到象溪、西苑、凤山、石苍等地用“砍花”法栽培香菇。1965年3月,县外贸公司在园庄塔兜和城关镇红卫食用菌试验小组始制草菇种,栽培草菇,还从浙江龙泉县聘请技术员,在凤山白岩用“砍花”法栽培香菇。1968年,开始人工栽培白木耳、毛木耳、蘑菇等。1971年,全县产干菇54.5吨,外贸收购草菇15吨,白木耳4.5吨。当时,白木耳每公斤价高达240元。1975年后,蘑菇持续发展,但因产量增加,价格暴跌,收购部门又压等压价,还停止收购,加上部分菇农盲目生产,产品过剩而衰落。
  1985年,县食用菌开发中心成立。1988年,改为仙游县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扩大引进品种,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加强品种管理,开拓产品市场等,使栽培种类增加,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1992年,总菇量达16918.5吨(其中蘑菇产量下降至14802吨,香菇增至1988吨);总产值达1402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96%。
  蘑菇 1968年8月,红卫街(今洪桥街)真菌试验小组,从闽侯县南通公社引种,在洪桥街及度尾砺山大队试种80平方尺,后在全县逐步推广。1981年,龙华平原大队试种无粪栽培蘑菇获得成功。1968~1983年,采用室内栽培,后由县农业局引进省农科院的试验成果,并经改进后,在龙华建华利用蔗田栽培,获得成功。菇农又发展在冬闲田搭棚床栽。1992年,部分菇农开始建标准化菇房栽培,并推广二次发酵,扩大培养料来源,改进菌种,年产量14802吨。主产区有大济、度尾、榜头、赖店、城东、龙华等镇,最多的是大济,年产2500吨。
  香菇 1965年,凤山白岩大队采用段木“砍花”法栽培,但产量低。1975年开始,游洋龙溪大队及石苍、西苑等公社部分农民采用人工接种段木栽培香菇,但其产量仍然不高,每50公斤木材只能生产干菇0.5公斤。1978年,县林业局采用杂木屑压块室内栽培,产量提高了,50公斤原料可产干菇4~5公斤,但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不高,又停顿。1986年后,榜头仙水、游洋、赖店、西苑、度尾、盖尾等乡(镇)示范栽培获得成功,50公斤料生物效率达100%,当年收干菇19吨,质量符合出口规格,经济效益高。随后,在全县全面推广种植。随着香菇生产的不断扩大,为解决原料来源,保护森林资源,从1980年始,由福建农学院龙华基点谢仙环主持与县农业局等单位合作,在龙华建华进行蔗渣栽培试验,1986年获得成功。1988年,县食用菌办、莆田市水土办支持陈成端等8位离休干部在榜头利用麦草、芒萁、芦苇、木菇秆等代用料掺入木屑栽培香菇,试验获得成功,从而开始了仙游县利用野草稞秆栽培香菇的历史。1992年,度尾帽山村陈锦仁采用平面盖土栽培花菇技术取得突破。其种植数量和产量亦不断提高。1988年,产干菇508吨。1992年,产量达1988吨。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仙游县香菇主栽品种为C1—04、126等菌株。主产地为榜头、游洋、钟山、石苍、枫亭、大济、龙华及山区等乡(镇)。
  草菇 1965年3月,仙游县外贸公司从广东生物研究所引进233、238、广东佛光02等菌株试种,选定238为当家种,后在全县迅速推广。1966年,县外贸公司收购出口干菇1.5吨。1971年,生产达到高峰,全县产干菇50吨,1980年虽有生产,外贸只收购1.5吨。
  1984年,市场需求增加,又有发展。1985年后,又趋下降。栽培技术上,主要改野外平堆栽培为搭棚式床栽。这一技术现还处在示范种植阶段。栽培品种为V23菌株,主产地在大济、龙华、榜头、赖店等镇。
  白木耳1968年,园庄、城关镇洪桥、郊尾、盖尾、大济、钟山等地菇农采用人工接种段木栽培。初期,白木耳价高。1971年,外贸收购4.5吨,1973年达6吨。
  黑木耳(光木耳) 1971年,利用杂木屑瓶栽。1976年,县农资公司在龙华平原开始用杂木屑袋料栽培,品种由上海引进福1号接种。1981~1983年,县农机研究所在城东玉井及大济洋尾等地利用蔗渣栽培黑木耳和毛木耳1万多袋获得成功。1986年,省农科院地热所傅永春、福建农学院与仙游县合作,在度尾帽山、县蔗麻站等利用甘蔗渣栽培黑木耳,品种采用D—5。1989年,种植数量增加,同年产干木耳25吨。1992年,度尾帽山菇农利用芦苇栽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黑木耳主产地在榜头、度尾、龙华、大济等镇。
  毛木耳 从1965年始就有少量栽培。当时,用段木人工接种,进而采用木屑瓶栽。1981年始,用蔗渣为主进行袋料栽培。1988年,赖店玉田扩大木屑袋料栽培。1992年,全县栽培400万袋,产干木耳103吨。当家品种以781为主,主产地在赖店等镇。
  竹荪 1986年,从闽清县引进少量试种,利用竹类下脚料进行畦栽。1990年,有的采用蔗头、蔗渣、蔗叶等副产品试种成功,并示范推广。但因市场销售价格剧降,菇农亏本,后只少量栽培。
  凤尾菇 1984年,社硎乡利用稻草栽培,因滞销而停顿。现只有少量栽培,品种采用F1菌株。
  猴头菇 1988年,园庄菇农引种试种,最大朵重达0.7公斤。1992年,品种采用Ha及Hb等菌株,只少量栽培。
  金针菇 1988年引种,榜头仙水食用菌场采用杂木屑小袋料栽培,品种用杂交19菌株,后只少量栽培。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