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70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人民公社
分类号:
F324.1
页数:
2
页码:
160-161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仙游县在人民公社时期,经历了“一大二公”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和高度统一的行动方式,导致农业减产,总产值大幅度下降。后来贯彻中央指示,进行整风整社,调整核算体制,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关键词:
仙游县
农业
人民公社
内容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下达后,中共仙游县委于8月26日,在龙华乡创办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之后,迅速在全县推开。仅一个月,全县建立起13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以下划分为256个大队,2523个生产队。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行动上强调高度统一。当时,按生产队或村落办集体食堂。自留地、自留果及少量自留山全部收归集体所有。同时“放开肚皮吃饱饭”,劳动报酬实行“工薪制”。一部分公社除吃饭外,医疗、理发、读书等15项不收钱。由于实际财力、物力都不具备,加上“大炼钢铁”,粮食浪费严重,收入不敷支出。因之,实行二三个月后,粮食改为定量供应,劳动又采取记工评分。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人民公社还学习解放军,实行“组织军事化(公社成立团,以下设营、连、排、班建制),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种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加上移苗并丘,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及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总产值大幅度下降。1958年,粮食比上年减产21972吨,农业总产值减少2443万元,分别下降23.5%和33.29%。全县粮食紧缺,农民弃蔗种粮。至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下降9.46%。甘蔗总产、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57年减少70.58%和44.26%。1961年冬,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十二条)后,农村开展整风、整社,纠正“一平二调”共产风。县、社、大队三级,以极低价向社员退赔平调物资。同时,解散食堂,恢复社员自留地、自留果、自留山,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的核算体制。1961年12月,对人民公社规模进行调整,将原来13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8个,318个生产大队,4197个生产队。队办企业及农林场,仍由大队管理。生产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统一经营,统一分配,但须向国家上交农业税,向大队交纳“三金”并负担公社、大队大型农田基本建设义务工。民主办社原则得到恢复。
1964年,体制下放后,农业生产恢复迅速。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21155吨,比1961年增产43.11%,比1957年又增29.55%。“文化大革命”在农村开始后,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三自一包”,经济上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生产上单抓“以粮为纲”,劳动评分推行“标兵工分”、“政治工分”。同时社、队二级被夺权,基层组织瘫痪,生产放任自流,致使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和农业总产值比1956年又分别下降16.5%和3.37%。1977年开始,农村体制稳定,农业生产逐步回升。1978年粮食总产、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76年增长37.1%和45.09%。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仙游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