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农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69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机具
分类号:
S23
页数:
3
页码:
154-1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仙游县农机具发展缓慢,早期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后来逐渐引进新式农机具,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地区使用旧式农具的情况。
关键词:
仙游县
农业生产
农机具
内容
自明代起,仙游县已开始使用水车车水灌溉。根据《兴化县志》载,明天顺间(1457~1464年)进士郑球在广东任教谕时,绘水车图归来,教农民仿造水车引水灌田。但农机具的发展利用进程十分缓慢。民国20年(1931年)后,有了碾米机,逐步代替了自然水力带动的砻碓,转轮碾盘,但为数极少,直至1949年时,耕作施肥仍用犁、耙、锄头、草耙、劈岸刀、粪桶、粪勺和畚箕等;提水排灌用戽斗、吊桶和龙骨水车等;收获用镰刀、谷桶、谷梯、谷袋、箩筐、簸箕和风鼓等;农副产品加工用砻、磨、春臼、踏碓、水车碓、石碾和土榨油机等;渔业捕捞用鱼网、鱼钩、鱼栅笼、网斗、鳖托和竹排等;运输用扁担、竹杠、手推车和木船等。使用方式大都是人力操作,只有少数用畜力或水力带动。
1953年,新式农机具开始引进使用。当时,引进人力脚踏打谷机及手摇喷粉器和圆筒式压缩喷雾器。1954年,开始引进使用牛拉双轮双铧犁,因不适宜而淘汰。1956年,引进农用水泵。1960年,引进捷克产的热托—25型拖拉机(配套悬挂式五铧犁)。1965年,引进“工农—5型”手扶拖拉机7辆。1969年引进小型手扶拖拉机8辆。60年代开始使用磨粉机、粉碎机、榨油机和淀粉加工机。后期开始引进使用改进型铁步犁。70年代初,开始引进使用农用汽车、机动喷雾器和喷灌机。1970年起,农机引进、推广和使用有较大的进步,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673千瓦。以后,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翻番增长。至197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156千瓦。农业的耕作、灌溉、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笨重体力劳动逐步为拖拉机、抽水机、手推胶轮车、碾米机、粉碎机和磨粉机所代替。同年开始,福建农学院与县农械厂合作,研制甘蔗种植机械。1981年3月,研制成功的小型甘蔗中耕培土机(配3~5马力汽油机)、东风—12型甘蔗中耕培土机和东风—12型甘蔗联合收割机。经国家农业部和福建省科委鉴定,产品技术均达到部颁标准。但由于仙游蔗田精耕细作,土地利用率高,而使用机械因地头转弯不便,操作困难,未能推广使用,只留作样机。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落实,动力机械如:拖拉机(特别是手扶拖拉机)、农用汽车、碾米机,半机械化农具手动喷雾器、脚踏打谷机和手推胶轮车等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0272千瓦。同年,引进谷物烘干机、机动脱粒机、弥雾机、铲运机等,经过改进,取得部分成功。至1985年,全县已推广成功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2464千瓦。1992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1236千瓦。在水利排灌、农业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已经实现动力机械化;在翻土整地、脱粒、植保等方面已大部分使用动力机械或人力机具。但由于有些地方田块小和山区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梯田和深泥田还得依靠犁、耙、锄头和劈岸刀等旧式农具进行翻、耕、耙、整;播种、插秧、收割、中耕等农活还要靠手工农具操作。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