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69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8
页码: 151-158
摘要: 本章记述了仙游县农业的生产条件包括耕地、劳力、畜力、农机具、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区划等方面。这些条件对于仙游县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 仙游县 农业 生产条件

内容

第一节 耕地
  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共有耕地424562.9亩,其中农田地323005亩。1949年底,全县耕地396833亩,其中水田333074亩,农地63759亩。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县人均耕地1.18亩。1960年,全县耕地面积仅有352611亩,人均0.86亩。此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荒造田和平整土地,耕地面积略有增加。至1981年,仙游县耕地面积369244亩,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仅0.51亩。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村建房占地,耕地面积又有减少。1992年,全县耕地351830亩,人均0.40亩。
  据1980~1981年土壤普查,仙游耕地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平原耕地254422亩,占普查时耕地372250亩的68.3%;二是低丘河谷盆地耕地31181亩,占耕地面积的8.4%;三是高丘陵耕地26254亩,占耕地面积的7.1%;四是低山耕地55414亩,占耕地面积的14.9%;五是中山耕地4979亩,占耕地面积的1.3%。耕地肥力状况:土壤有机质平均2.07%,碱解氮90ppm,速效磷9ppm,速效钾45ppm,酸碱度PH5.5~6.5,肥力属中等偏上,基本适合于农作物高产栽培。
  第二节 劳力
  1949年,全县农业劳动力有160226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1.63%;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2.48亩。195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有20251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4.53%。1958年,“大跃进”期间,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被抽调搞基本建设和工业建设,连续3年呈负增长。1961年,减少到148959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4.23%。1962年以后,调整国家经济,下放非农业人口。至1971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又超过20万人。1987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达307077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9.29%。农村全面落实生产责任制后,农业劳动效率大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一部分劳力向乡镇企业转移或从事第三产业,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仙游县农村劳动力多从事农业种植业,少数从事手工业生产。1949~197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占98%以上。1971年,全县劳动力从事农业种植业的有18416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74%;从事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有175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66%;在社队工业企业务工的有123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0.60%。80年代起,社队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中务工人数逐年增加。1984年,农村劳动力中务工的有11114人,1987年有22417人。进入90年代,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数迅速增加。1992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务工的有2563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03%;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有1457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从事种植业的比例下降到75.9%。
  第三节 畜力
  自古迄今,耕牛是仙游农业生产的主要畜力。1949年,全县耕牛总数14040头,平均每头担负28亩耕地的使役。1949年后,全县耕牛迅速增加。至1954年,发展到28109头,比1949年增加一倍,平均每14亩田地有一头耕牛。1956年,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时,社员的耕牛全部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由农业社统一安排使役,实行公有私养。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对耕牛管理不善,加上役使过度,耕牛累死病死不少,繁殖率下降。至1964年,只有21248头,耕牛比1956年减少了30%。1965年后,耕牛逐步增加。至1978年,耕牛数每年保持在2.4~2.7万头之间。此后,机耕面积逐年扩大,每头耕牛负担耕地保持在13~14亩。1978年以后,基建占地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耕牛的使役强度降低。1992年,全县耕牛总数38239头,比1949年增加1.7倍,每头耕牛负担耕地下降到9~10亩之间,基本上能满足农耕的需要。
  第四节 农机具
  自明代起,仙游县已开始使用水车车水灌溉。根据《兴化县志》载,明天顺间(1457~1464年)进士郑球在广东任教谕时,绘水车图归来,教农民仿造水车引水灌田。但农机具的发展利用进程十分缓慢。民国20年(1931年)后,有了碾米机,逐步代替了自然水力带动的砻碓,转轮碾盘,但为数极少,直至1949年时,耕作施肥仍用犁、耙、锄头、草耙、劈岸刀、粪桶、粪勺和畚箕等;提水排灌用戽斗、吊桶和龙骨水车等;收获用镰刀、谷桶、谷梯、谷袋、箩筐、簸箕和风鼓等;农副产品加工用砻、磨、春臼、踏碓、水车碓、石碾和土榨油机等;渔业捕捞用鱼网、鱼钩、鱼栅笼、网斗、鳖托和竹排等;运输用扁担、竹杠、手推车和木船等。使用方式大都是人力操作,只有少数用畜力或水力带动。
  1953年,新式农机具开始引进使用。当时,引进人力脚踏打谷机及手摇喷粉器和圆筒式压缩喷雾器。1954年,开始引进使用牛拉双轮双铧犁,因不适宜而淘汰。1956年,引进农用水泵。1960年,引进捷克产的热托—25型拖拉机(配套悬挂式五铧犁)。1965年,引进“工农—5型”手扶拖拉机7辆。1969年引进小型手扶拖拉机8辆。60年代开始使用磨粉机、粉碎机、榨油机和淀粉加工机。后期开始引进使用改进型铁步犁。70年代初,开始引进使用农用汽车、机动喷雾器和喷灌机。1970年起,农机引进、推广和使用有较大的进步,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673千瓦。以后,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翻番增长。至197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156千瓦。农业的耕作、灌溉、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笨重体力劳动逐步为拖拉机、抽水机、手推胶轮车、碾米机、粉碎机和磨粉机所代替。同年开始,福建农学院与县农械厂合作,研制甘蔗种植机械。1981年3月,研制成功的小型甘蔗中耕培土机(配3~5马力汽油机)、东风—12型甘蔗中耕培土机和东风—12型甘蔗联合收割机。经国家农业部和福建省科委鉴定,产品技术均达到部颁标准。但由于仙游蔗田精耕细作,土地利用率高,而使用机械因地头转弯不便,操作困难,未能推广使用,只留作样机。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落实,动力机械如:拖拉机(特别是手扶拖拉机)、农用汽车、碾米机,半机械化农具手动喷雾器、脚踏打谷机和手推胶轮车等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0272千瓦。同年,引进谷物烘干机、机动脱粒机、弥雾机、铲运机等,经过改进,取得部分成功。至1985年,全县已推广成功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2464千瓦。1992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1236千瓦。在水利排灌、农业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已经实现动力机械化;在翻土整地、脱粒、植保等方面已大部分使用动力机械或人力机具。但由于有些地方田块小和山区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梯田和深泥田还得依靠犁、耙、锄头和劈岸刀等旧式农具进行翻、耕、耙、整;播种、插秧、收割、中耕等农活还要靠手工农具操作。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水利建设
  宋至清代,农民不断开垦耕地,拦河截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宋淳熙三年(1176年),榜头东乡平原修建了全县第一条杜陂,灌溉农田6120亩。淳祐二年(1242年),兴化知军杨栋和知县蔡次傅主持兴修农田水利,于县西南筑陂引水灌溉农田3000亩。至清末,全县水利设施可灌农田10万多亩。民国及民国前,山区主要靠引山泉水灌溉;平原靠溪坝自流水灌溉;丘陵主要靠打井、筑塘蓄水,用吊桶、水车、戽桶等提水灌溉。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抗旱能力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中型水利工程由国家投资,小型工程民办公助。全县先后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93座,山塘12106处,总蓄水量1.01亿立方米(不包括山塘蓄水量)。这些蓄水工程共可灌溉农田18.69万亩。全县安装电灌机185台,可灌溉农田3.72万亩;机灌175台,可灌1.1万亩;打机井205眼,可灌0.26万亩;水轮泵3站5台,可灌600亩;喷灌机36台,可灌旱地果园0.77万亩。1992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412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5%,其中旱涝保收田19.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1%(详见第七篇水利电力)。
  二、山水田林路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单项开始,逐渐发展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多次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在抓好水利网建设的同时,不断改善田间排灌系统,规格化条田建设与田面平整相适应,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与农田防护相结合,乡村公路建设与田间机耕路相配套。同时,做好中低产田改造,以治水改土为主,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实行水旱轮作,间种绿肥,培肥土壤,逐步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1957~1961年,全县每年冬季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32.5%,投入资金23.5万元,改造烂泥田1500亩;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95万元,兴建水利工程6851处,受益的农田93263亩。1962~1965年,全县累计投入208.91万工日,开石109.9万立方米,填土方180多万立方米,治理面积62平方公里;建造标准梯田11012亩,其中砌石4200亩,农地修筑田埂23269亩,溪岸彻石4275处,开挖排水沟19500条,总长18.4万米。全县开垦荒地1.5万亩,平整土地15624亩,改造低产田5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984亩,种草4500多亩。1964年开始,治理木兰溪工程动工。8个公社在16公里长的木兰溪沿岸修建防洪堤,累计投工140多万工日,完成土石方80.39万立方米,受益农田2万多亩,围溪造田1000亩。1974年冬至1975年春,农业学大寨运动掀起新的高潮,国营综合农场与毗邻的5个公社(镇)在大埔底99个山头联合会战,称“5199”工程,完成开山造田近2000亩,栽果种茶800亩,造林1000亩。同期,全县组织103支农田基建专业队,每天上场劳力有16万人,累计投工1000万工日,挖填土石1250万立方米,完工的工程1300处,平整土地3804亩,扩大耕地1304亩,改造低产田6064亩,新开果园2743亩,新植茶园5653亩,修筑简易公路177公里,机耕路24公里。1977~1978年,全县上马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有1834处,千人以上的大工地有17处,百亩以上连片的开山造田、平整土地、改造低产田、开垦茶果园共有94处。全县平整土地27173亩,扩大耕地9600亩,改造低产田28533亩,扩大和改善灌溉5.8万亩,新植果树12953亩,新植茶树7704亩,修建简易公路335公里,机耕路357公里,植树造林4万多亩。1981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田基本建设注重科学治理、讲究成效,每年修复一些水毁工程和病险水利工程。1990~1991年,省农业厅拨款27万元,在枫亭后洋片、榜头望龙片实施吨粮田建设配套工程。在钟山麦斜、香山、赖店涂山等地进行烂泥田工程改造,受益总面积2000多亩。枫亭辉煌围海造田802亩。1982~1992年,全县重点抓山地开发利用,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先后建立柑桔、枇杷、文旦柚、龙眼等果树生产基地。全县累计开山种果13万多亩。同时,继续抓好乡村间的道路和机耕路的建设,田间机耕路初步配套成网,全县可机耕面积增至176807亩。
  第六节 农业区划
  1981~1983年,仙游县开展农业种植业区划工作。根据各地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全县农业种植业分为二区六个亚区。一是北部中低山粮油区。包括西北部中低山单季稻、油亚区,中北部低山稻(双季稻)、豆亚区,东北部低山稻(单双季稻)、豆、油亚区;二是南部平原丘陵粮蔗油果茶区。包括西南部蔗粮果茶亚区,中南部平原丘陵蔗粮经作亚区,东南部沿海平原丘陵粮蔗油果茶亚区。
  北部中低山粮油区位于县境北部,包括凤山、西苑(岭峰村除外)、社硎、象溪、石苍、游洋、钟山等7个乡镇的81个村和国营钟山农场。农业总人口101414人。占全县人口的13.75%,土地总面积1362327亩,占全县上地的50.05%。其中,耕地面积79516亩,占全县耕地的21.53%,每个劳动力平均耕作田地2.31亩。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其次为山间盆地。植被主要是向暖温带阔叶林过渡的次生林和湿林地、次生灌草丛,属于林、粮、牧、杂果产区。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2.4万亩,耕地复种指数156左右。其中,粮豆播种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的91.9%,经济作物占7.0%,其他作物占1.1%。双季稻、豆—稻、油—稻等一年两熟制占该区耕地面积的36.28%,中稻占52.74%,大豆占20.53%,甘蔗占5.2%。大豆占全县总产的16.7%,油菜籽占全县总产的83.36%。1981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883吨。本区水果有李、桃、柿、板栗、柑桔、枇杷、梨、杨梅、黄梅等。还有野生果树杨梅、青梅、野梨、林檎、山桔、香榧、女贞子、木通等。毛花猕猴桃分布广,资源丰富,但尚未开发利用。此外尚有杜仲、金线莲、建沙仁、茯苓、三尖杉等珍贵的中药材资源。本区茶叶种植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5.64%,茶叶产量占全县总产的10.14%。
  南部平原、丘陵粮蔗油果茶区位于县境中南部,包括度尾(苦竹村除外)、书峰、大济、龙华、鲤城、城东、赖店、榜头(洋山除外)、盖尾、郊尾、枫亭、园庄和国营综合、古洋、霞溪农场、县良种场等共12个乡镇,4个农场,237个村。总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6.25%,劳动力占全县的86.59%,土地面积占全县的49.40%。其中,耕地289725亩,占全县的78.4%,平均每人占有耕地0.45亩。耕地分布海拔100米以下的占75.4%;200~300米的占21.4%。水田以平洋田为主,占水田总面积的59.7%;山垅田梯田占37.4%。水田肥力总评定:一等占5.43%;二等占31.77%;三等占62.8%。本区地势南、西、北三面环山,东南邻海,区内有4条主要山脉,海拔在400~600米之间。地貌以平原为主,即木兰溪沿岸平原,其次为丘陵和低山盆地,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本区成土母质以坡积母质为主,其次为二元母质。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小麦、甘薯、大豆、花生、油菜等。常年粮豆播种面积415123亩,耕地复种指数210。粮豆总产占全县的79%。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还有黄麻、红麻、晒烟、席草、中药材等。茶叶产量占全县总产的84%。主要水果有龙眼、荔枝、柑桔、枇杷、香蕉、桃、李、梨、柿、橄榄、枣子等,为本县水果主产区。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