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篇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691
颗粒名称:
第四篇 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46
页码:
151-196
摘要:
本篇记述了仙游县农业的生产条件、生产关系、经营管理、农作物及食用菌、农业技术、茶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仙游县
农业
发展概况
内容
仙游历来是农业县。据福建省考古队1987年在榜头、大济等地发掘的古遗物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后期,先民们已从事耕耘、狩猎、养殖、捕捞等原始农事活动。唐代,得到初步开发。宋代,有了新的发展,全县有陂坝651座,初步解决农田用水。明代,甘薯、菸烟、玉蜀黍、花生等相继传入仙游。清代,县境内中、南部地带扩大稻谷多熟制,茶、烟、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民国时期,由于社会不安定,加之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发展缓慢,粮食单产低,不敷自给。据1949年统计,全县农业总产值仅308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开展互助合作运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生产不断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338万元。1958~1961年,农业生产受“大跃进”、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牧渔业产量降至1952年的水平。1962~1965年,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倡科学种田、科学饲养,并把“农业学大寨”运动引向到以治山、治水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上来。至1965年,全县农业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有231个大队,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一面红旗。1966~197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业产量下降。1978年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20778万元。1992年,农业总产值达73240万元,人均收入825元,农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
第一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耕地
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共有耕地424562.9亩,其中农田地323005亩。1949年底,全县耕地396833亩,其中水田333074亩,农地63759亩。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县人均耕地1.18亩。1960年,全县耕地面积仅有352611亩,人均0.86亩。此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荒造田和平整土地,耕地面积略有增加。至1981年,仙游县耕地面积369244亩,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仅0.51亩。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村建房占地,耕地面积又有减少。1992年,全县耕地351830亩,人均0.40亩。
据1980~1981年土壤普查,仙游耕地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平原耕地254422亩,占普查时耕地372250亩的68.3%;二是低丘河谷盆地耕地31181亩,占耕地面积的8.4%;三是高丘陵耕地26254亩,占耕地面积的7.1%;四是低山耕地55414亩,占耕地面积的14.9%;五是中山耕地4979亩,占耕地面积的1.3%。耕地肥力状况:土壤有机质平均2.07%,碱解氮90ppm,速效磷9ppm,速效钾45ppm,酸碱度PH5.5~6.5,肥力属中等偏上,基本适合于农作物高产栽培。
第二节 劳力
1949年,全县农业劳动力有160226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1.63%;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2.48亩。195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有20251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4.53%。1958年,“大跃进”期间,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被抽调搞基本建设和工业建设,连续3年呈负增长。1961年,减少到148959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4.23%。1962年以后,调整国家经济,下放非农业人口。至1971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又超过20万人。1987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达307077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9.29%。农村全面落实生产责任制后,农业劳动效率大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一部分劳力向乡镇企业转移或从事第三产业,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仙游县农村劳动力多从事农业种植业,少数从事手工业生产。1949~197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占98%以上。1971年,全县劳动力从事农业种植业的有18416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74%;从事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有175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66%;在社队工业企业务工的有123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0.60%。80年代起,社队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中务工人数逐年增加。1984年,农村劳动力中务工的有11114人,1987年有22417人。进入90年代,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数迅速增加。1992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务工的有2563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03%;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有1457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从事种植业的比例下降到75.9%。
第三节 畜力
自古迄今,耕牛是仙游农业生产的主要畜力。1949年,全县耕牛总数14040头,平均每头担负28亩耕地的使役。1949年后,全县耕牛迅速增加。至1954年,发展到28109头,比1949年增加一倍,平均每14亩田地有一头耕牛。1956年,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时,社员的耕牛全部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由农业社统一安排使役,实行公有私养。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对耕牛管理不善,加上役使过度,耕牛累死病死不少,繁殖率下降。至1964年,只有21248头,耕牛比1956年减少了30%。1965年后,耕牛逐步增加。至1978年,耕牛数每年保持在2.4~2.7万头之间。此后,机耕面积逐年扩大,每头耕牛负担耕地保持在13~14亩。1978年以后,基建占地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耕牛的使役强度降低。1992年,全县耕牛总数38239头,比1949年增加1.7倍,每头耕牛负担耕地下降到9~10亩之间,基本上能满足农耕的需要。
第四节 农机具
自明代起,仙游县已开始使用水车车水灌溉。根据《兴化县志》载,明天顺间(1457~1464年)进士郑球在广东任教谕时,绘水车图归来,教农民仿造水车引水灌田。但农机具的发展利用进程十分缓慢。民国20年(1931年)后,有了碾米机,逐步代替了自然水力带动的砻碓,转轮碾盘,但为数极少,直至1949年时,耕作施肥仍用犁、耙、锄头、草耙、劈岸刀、粪桶、粪勺和畚箕等;提水排灌用戽斗、吊桶和龙骨水车等;收获用镰刀、谷桶、谷梯、谷袋、箩筐、簸箕和风鼓等;农副产品加工用砻、磨、春臼、踏碓、水车碓、石碾和土榨油机等;渔业捕捞用鱼网、鱼钩、鱼栅笼、网斗、鳖托和竹排等;运输用扁担、竹杠、手推车和木船等。使用方式大都是人力操作,只有少数用畜力或水力带动。
1953年,新式农机具开始引进使用。当时,引进人力脚踏打谷机及手摇喷粉器和圆筒式压缩喷雾器。1954年,开始引进使用牛拉双轮双铧犁,因不适宜而淘汰。1956年,引进农用水泵。1960年,引进捷克产的热托—25型拖拉机(配套悬挂式五铧犁)。1965年,引进“工农—5型”手扶拖拉机7辆。1969年引进小型手扶拖拉机8辆。60年代开始使用磨粉机、粉碎机、榨油机和淀粉加工机。后期开始引进使用改进型铁步犁。70年代初,开始引进使用农用汽车、机动喷雾器和喷灌机。1970年起,农机引进、推广和使用有较大的进步,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673千瓦。以后,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翻番增长。至197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156千瓦。农业的耕作、灌溉、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笨重体力劳动逐步为拖拉机、抽水机、手推胶轮车、碾米机、粉碎机和磨粉机所代替。同年开始,福建农学院与县农械厂合作,研制甘蔗种植机械。1981年3月,研制成功的小型甘蔗中耕培土机(配3~5马力汽油机)、东风—12型甘蔗中耕培土机和东风—12型甘蔗联合收割机。经国家农业部和福建省科委鉴定,产品技术均达到部颁标准。但由于仙游蔗田精耕细作,土地利用率高,而使用机械因地头转弯不便,操作困难,未能推广使用,只留作样机。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落实,动力机械如:拖拉机(特别是手扶拖拉机)、农用汽车、碾米机,半机械化农具手动喷雾器、脚踏打谷机和手推胶轮车等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0272千瓦。同年,引进谷物烘干机、机动脱粒机、弥雾机、铲运机等,经过改进,取得部分成功。至1985年,全县已推广成功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2464千瓦。1992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1236千瓦。在水利排灌、农业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已经实现动力机械化;在翻土整地、脱粒、植保等方面已大部分使用动力机械或人力机具。但由于有些地方田块小和山区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梯田和深泥田还得依靠犁、耙、锄头和劈岸刀等旧式农具进行翻、耕、耙、整;播种、插秧、收割、中耕等农活还要靠手工农具操作。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水利建设
宋至清代,农民不断开垦耕地,拦河截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宋淳熙三年(1176年),榜头东乡平原修建了全县第一条杜陂,灌溉农田6120亩。淳祐二年(1242年),兴化知军杨栋和知县蔡次傅主持兴修农田水利,于县西南筑陂引水灌溉农田3000亩。至清末,全县水利设施可灌农田10万多亩。民国及民国前,山区主要靠引山泉水灌溉;平原靠溪坝自流水灌溉;丘陵主要靠打井、筑塘蓄水,用吊桶、水车、戽桶等提水灌溉。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抗旱能力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中型水利工程由国家投资,小型工程民办公助。全县先后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93座,山塘12106处,总蓄水量1.01亿立方米(不包括山塘蓄水量)。这些蓄水工程共可灌溉农田18.69万亩。全县安装电灌机185台,可灌溉农田3.72万亩;机灌175台,可灌1.1万亩;打机井205眼,可灌0.26万亩;水轮泵3站5台,可灌600亩;喷灌机36台,可灌旱地果园0.77万亩。1992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412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5%,其中旱涝保收田19.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1%(详见第七篇水利电力)。
二、山水田林路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单项开始,逐渐发展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多次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在抓好水利网建设的同时,不断改善田间排灌系统,规格化条田建设与田面平整相适应,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与农田防护相结合,乡村公路建设与田间机耕路相配套。同时,做好中低产田改造,以治水改土为主,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实行水旱轮作,间种绿肥,培肥土壤,逐步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1957~1961年,全县每年冬季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32.5%,投入资金23.5万元,改造烂泥田1500亩;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95万元,兴建水利工程6851处,受益的农田93263亩。1962~1965年,全县累计投入208.91万工日,开石109.9万立方米,填土方180多万立方米,治理面积62平方公里;建造标准梯田11012亩,其中砌石4200亩,农地修筑田埂23269亩,溪岸彻石4275处,开挖排水沟19500条,总长18.4万米。全县开垦荒地1.5万亩,平整土地15624亩,改造低产田5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984亩,种草4500多亩。1964年开始,治理木兰溪工程动工。8个公社在16公里长的木兰溪沿岸修建防洪堤,累计投工140多万工日,完成土石方80.39万立方米,受益农田2万多亩,围溪造田1000亩。1974年冬至1975年春,农业学大寨运动掀起新的高潮,国营综合农场与毗邻的5个公社(镇)在大埔底99个山头联合会战,称“5199”工程,完成开山造田近2000亩,栽果种茶800亩,造林1000亩。同期,全县组织103支农田基建专业队,每天上场劳力有16万人,累计投工1000万工日,挖填土石1250万立方米,完工的工程1300处,平整土地3804亩,扩大耕地1304亩,改造低产田6064亩,新开果园2743亩,新植茶园5653亩,修筑简易公路177公里,机耕路24公里。1977~1978年,全县上马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有1834处,千人以上的大工地有17处,百亩以上连片的开山造田、平整土地、改造低产田、开垦茶果园共有94处。全县平整土地27173亩,扩大耕地9600亩,改造低产田28533亩,扩大和改善灌溉5.8万亩,新植果树12953亩,新植茶树7704亩,修建简易公路335公里,机耕路357公里,植树造林4万多亩。1981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田基本建设注重科学治理、讲究成效,每年修复一些水毁工程和病险水利工程。1990~1991年,省农业厅拨款27万元,在枫亭后洋片、榜头望龙片实施吨粮田建设配套工程。在钟山麦斜、香山、赖店涂山等地进行烂泥田工程改造,受益总面积2000多亩。枫亭辉煌围海造田802亩。1982~1992年,全县重点抓山地开发利用,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先后建立柑桔、枇杷、文旦柚、龙眼等果树生产基地。全县累计开山种果13万多亩。同时,继续抓好乡村间的道路和机耕路的建设,田间机耕路初步配套成网,全县可机耕面积增至176807亩。
第六节 农业区划
1981~1983年,仙游县开展农业种植业区划工作。根据各地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全县农业种植业分为二区六个亚区。一是北部中低山粮油区。包括西北部中低山单季稻、油亚区,中北部低山稻(双季稻)、豆亚区,东北部低山稻(单双季稻)、豆、油亚区;二是南部平原丘陵粮蔗油果茶区。包括西南部蔗粮果茶亚区,中南部平原丘陵蔗粮经作亚区,东南部沿海平原丘陵粮蔗油果茶亚区。
北部中低山粮油区位于县境北部,包括凤山、西苑(岭峰村除外)、社硎、象溪、石苍、游洋、钟山等7个乡镇的81个村和国营钟山农场。农业总人口101414人。占全县人口的13.75%,土地总面积1362327亩,占全县上地的50.05%。其中,耕地面积79516亩,占全县耕地的21.53%,每个劳动力平均耕作田地2.31亩。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其次为山间盆地。植被主要是向暖温带阔叶林过渡的次生林和湿林地、次生灌草丛,属于林、粮、牧、杂果产区。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2.4万亩,耕地复种指数156左右。其中,粮豆播种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的91.9%,经济作物占7.0%,其他作物占1.1%。双季稻、豆—稻、油—稻等一年两熟制占该区耕地面积的36.28%,中稻占52.74%,大豆占20.53%,甘蔗占5.2%。大豆占全县总产的16.7%,油菜籽占全县总产的83.36%。1981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883吨。本区水果有李、桃、柿、板栗、柑桔、枇杷、梨、杨梅、黄梅等。还有野生果树杨梅、青梅、野梨、林檎、山桔、香榧、女贞子、木通等。毛花猕猴桃分布广,资源丰富,但尚未开发利用。此外尚有杜仲、金线莲、建沙仁、茯苓、三尖杉等珍贵的中药材资源。本区茶叶种植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5.64%,茶叶产量占全县总产的10.14%。
南部平原、丘陵粮蔗油果茶区位于县境中南部,包括度尾(苦竹村除外)、书峰、大济、龙华、鲤城、城东、赖店、榜头(洋山除外)、盖尾、郊尾、枫亭、园庄和国营综合、古洋、霞溪农场、县良种场等共12个乡镇,4个农场,237个村。总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6.25%,劳动力占全县的86.59%,土地面积占全县的49.40%。其中,耕地289725亩,占全县的78.4%,平均每人占有耕地0.45亩。耕地分布海拔100米以下的占75.4%;200~300米的占21.4%。水田以平洋田为主,占水田总面积的59.7%;山垅田梯田占37.4%。水田肥力总评定:一等占5.43%;二等占31.77%;三等占62.8%。本区地势南、西、北三面环山,东南邻海,区内有4条主要山脉,海拔在400~600米之间。地貌以平原为主,即木兰溪沿岸平原,其次为丘陵和低山盆地,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本区成土母质以坡积母质为主,其次为二元母质。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小麦、甘薯、大豆、花生、油菜等。常年粮豆播种面积415123亩,耕地复种指数210。粮豆总产占全县的79%。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还有黄麻、红麻、晒烟、席草、中药材等。茶叶产量占全县总产的84%。主要水果有龙眼、荔枝、柑桔、枇杷、香蕉、桃、李、梨、柿、橄榄、枣子等,为本县水果主产区。
第二章 生产关系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唐至清代有官田、民田、学田和祀田,并有主客户之分。明代仙游始有屯田。明永乐初年(1403年),有屯田32处。清康熙廿三年(1694年),有屯田264顷45亩6分5厘(折合现面积26445.65亩)。民国时期,取消官田。
1951年,土地改革时统计,全县有耕地429937.36亩。其中,房族田169278.75亩,寺田2579.01亩,学田737.42亩,其他公田319.46亩;各阶层私有耕地257022.72亩。据土地改革时调查,占全县总户数10%的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等拥有全部耕地的53.3%,而占总户数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只占总耕地的46.7%。尤为突出的是,占总户数1.73%的地主,占有8.47%的耕地,人均3.7亩,而占总户数49.07%的贫农、雇农,只有14.04%的耕地,人均0.33亩。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950年11月,中共仙游县委根据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在十一区龙头乡(今龙华新峰)作土地改革试点。1950年12月25日,县组织一支由党、政、军等各方人员共1070人组成的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工作队,集中在县城学习土地改革法及有关文件。1951年1月2日,学习结束后,分赴各乡进行土改工作。全县土改分为四期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期36个乡加上试点共37个;第二期97个乡;第三期39个乡;第四期89个乡。第一阶段,分四步,历时35天左右。第一步宣传发动;第二步评定阶级成份;第三步没收、征收和分配;第四步复查,建立健全乡级组织机构。第二阶段,土改复查(亦称土整),予1951年8月至12月进行。第三阶段,颁发土地证,至1952年上半年结束。全过程历经1年9个月。全县土改共没收、征收地主、半地主式富农、富农、资本家、小土地出租者等田地共35529.32亩(2867户,人口15706人),征收公田169278.75亩、学田737.42、寺田2579.01亩、其他田74.76亩,共计没收和征收耕地209199.26亩,房屋11820间,牛476头,粮1048235.5公斤。没收后的田地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雇农人均占有耕地由土改前的0.09亩增至1.96亩,贫农由0.382亩增至1.19亩,中农由0.825亩增至1.25亩。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摆脱了封建剥削。
第三节 互助组
土地改革后,农民虽分到了土地,但在发展生产中还存在劳力、耕牛、家具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政府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互助组以个体经济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自愿互利的原则开展互助。1951年秋,第五区(榜头)仙水乡成立本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常年互助组——陈益妹互助组,入组11户、55人。至1951年底,全县临时互助组发展到5603个,参加农户44824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9.3%。1952年春,第十二区(盖尾)前连乡连加垒常年互助组也组织起来,有8户,43人参加。至1952年底,全县常年互助组达2139个,参加农户11284户,占总农户的22.81%。临时互助组4249个,占总农户的34.37%。
第四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1月,陈益妹和连加垒互助组先后办成统一经营的全县第一批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仙水仙星和前连红星初级社。耕地评产入股,大农具、耕牛、果树、山林折价入社。收益按土地分红占实产的30%,其余按劳分配。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办时,由于领导重视,社员生产积极性高,显出其优越性。1954年春,全县又试办18个初级社,至年底,入社户数达1025户,占总农户的1.33%。在办好初级社的同时,整顿、提高常年互助组,为发展初级社创造条件。当年底,常年互助组发展至3397个,参加农户33371户,占总农户的43.24%。1954年1月,仙水仙星和前连红星初级社计128户,转办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土地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社员有5%的田地作自留地及留有少量自留山,有果树的户留一棵自留果;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至1955年,全县成立高级社11个,参加户数887户,占总农户1.12%。当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全县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初级社发展至375个,9743户,占总农户的12.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初级社纷纷要求转为高级社。年底,全县共办高级社220个,参加农户41081户,占总农户的50.48%;初级社751个,入社户数占总农户的39.3%。1957年底,高级社发展到355个,参加户数79916户,占总农户的97.58%,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是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338万元,粮食总产93502万吨,甘蔗总产55.92万吨。粮食比1949年增长66.58%。
第五节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下达后,中共仙游县委于8月26日,在龙华乡创办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之后,迅速在全县推开。仅一个月,全县建立起13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以下划分为256个大队,2523个生产队。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行动上强调高度统一。当时,按生产队或村落办集体食堂。自留地、自留果及少量自留山全部收归集体所有。同时“放开肚皮吃饱饭”,劳动报酬实行“工薪制”。一部分公社除吃饭外,医疗、理发、读书等15项不收钱。由于实际财力、物力都不具备,加上“大炼钢铁”,粮食浪费严重,收入不敷支出。因之,实行二三个月后,粮食改为定量供应,劳动又采取记工评分。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人民公社还学习解放军,实行“组织军事化(公社成立团,以下设营、连、排、班建制),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种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加上移苗并丘,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及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总产值大幅度下降。1958年,粮食比上年减产21972吨,农业总产值减少2443万元,分别下降23.5%和33.29%。全县粮食紧缺,农民弃蔗种粮。至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下降9.46%。甘蔗总产、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57年减少70.58%和44.26%。1961年冬,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十二条)后,农村开展整风、整社,纠正“一平二调”共产风。县、社、大队三级,以极低价向社员退赔平调物资。同时,解散食堂,恢复社员自留地、自留果、自留山,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的核算体制。1961年12月,对人民公社规模进行调整,将原来13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8个,318个生产大队,4197个生产队。队办企业及农林场,仍由大队管理。生产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统一经营,统一分配,但须向国家上交农业税,向大队交纳“三金”并负担公社、大队大型农田基本建设义务工。民主办社原则得到恢复。
1964年,体制下放后,农业生产恢复迅速。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21155吨,比1961年增产43.11%,比1957年又增29.55%。“文化大革命”在农村开始后,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三自一包”,经济上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生产上单抓“以粮为纲”,劳动评分推行“标兵工分”、“政治工分”。同时社、队二级被夺权,基层组织瘫痪,生产放任自流,致使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和农业总产值比1956年又分别下降16.5%和3.37%。1977年开始,农村体制稳定,农业生产逐步回升。1978年粮食总产、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76年增长37.1%和45.09%。
第六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后,纠正“左”的错误,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社、队经营管理自主权进一步发挥,多种经营得到发展。1979年,有的生产队在保留集体统一分配的原则下,将田地按两年平均产量包给农户或作业组耕作。实行超产归已或分成的办法。1980年,贯彻中共中央75号文件后,农村耕地实行联产计酬承包到户、组经营,以生产队统一分配的原则不变。至1981年12月止,全县4801个生产队,小段包工65个,占1.35%;包产到组76个,占1.58%;专业承包19个,占0.40%;包产到户3475个,占72.36%;包干到户1117个,占23.27%;双田制49个,占1.03%。
1981年,贯彻中央(81)1号文件后,联产承包到户的队迅速增加。多数生产队根据耕地等级,实行按人口承包到户,在完成国家征、派购任务,上交集体“三金”、水利费及义务工等以后,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队集体果场、农场、企业及适宜开垦的荒坡地,采取“投标”承包,大队定出承包年限、上交金额、经营范围后进行“投标”,中标者与发包方签定合同。1984年冬,实行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承包者。全县4822个村(居)民小组,实行按人口分配承包土地的有4744个,占98.37%;按劳力为主承包的有3个,人劳结合承包的75个,以上二种仅占1.63%。承包年限4年以内的占44.65%,5~9年的占36.9%,10~14年的占7.26%,15年以上的占11.19%。全县总农户151484户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占88.31%。兼营其他行业的占10.46%,专门从事其他产业的占1.23%。专业户达3668户,新经济联合体建立881个。全县万元户121户,其中种植业19户,饲养18户,加工业12户,手工业17户,商业17户,建筑业6户,运输业18户,其他14户。1988年10月,度尾镇中峰村建立莆田市第一个村经济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是村一级集体土地、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法人。建立后,形成村党支部、村(街)民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社三位一体的村级管理体制。1990年底,全县318个村(街)都建立经济合作社。1990年4月,社硎乡成立全县第一个乡经济联合社。1991年底,其余18个乡镇经济联合社全部建立后,才实现政社分开。1990~1992年,县农牧渔业承包合同管理办公室在全县完善农业承包合同14万多份。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80年,粮食和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分别增长9.45%和24.96%。1984年,总产值又比1980年增长70.16%。1992年,农业总产值比1984年增长2.52倍。粮食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第七节 国营农场
发展规模仙游县农场,始办于民国25年(1936年),在城东三宫堂设立农事试验场,面积80亩,并附设郊尾阳谷和城东宝峰两个分场。土改时,把土地退归当地农民。1950年初,在县中心农场和郊尾沙溪农业推广所建立省甘蔗良种繁育场。土地改革时,改建在十一区龙华溪头(建华),并于1951年在赖店温泉成立仙游县农场(1957年改为仙游县良种场)。不久,省甘蔗良种场撤销。1958年6月,该场耕地由福建农学院、仙游糖厂与龙华乡联合创办建华甘蔗试验场,后归龙华乡管辖。1958年5月至1962年间,先后创办县综合、钟山、霞溪、古洋(下游溪滩围垦造田)等4个国营农场。至此,全县共有5个国营农场。农场总户数542户,2007人,职工469人;土地总面积12189亩,其中,耕地2519亩,鱼塘28亩,茶园1490亩,果树1948亩,林杂地6204亩。建场后,随着农垦体制的改变,虽经历过困难和挫折,但在1983年后,大胆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农场商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先后在钟山、霞溪建立2000亩茶叶生产基地,综合农场建立1000亩龙眼基地,古洋建成优质米生产基地,并创办3个茶叶初制厂,兴建纸板、酱油、罐头等7个厂,建立一个农工商公司,4个商店,使农垦企业增强了经济实力。据统计:建场后,共生产水果1467吨,上交粮食15071吨,甘蔗35849吨,茶叶504吨,提供粮、油良种5万多公斤,淡水鱼苗120多万尾,上交国家税金249.04万元。1992年产值达262.5万元。
经营体制改革国营农场,从建场开始至1978年,国家对农垦企业的经费,实行统收统支,利润全部上交国家,开支由国家拨款,亏损由国家补贴,年平均拨款和贷款49.8万元,占总产值的20.6%。职工实行等级工资制,经营单一,生产水平低下,职工工资低微,多数场连年亏损,个别场濒临倒闭。1978年后,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亏损不补”的政策,改变了过去统收统支的做法,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1983年,中央领导提出在农场内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仙游县农垦系统,采取了以职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以户联产承包,茶果承包到组、人,实行“自负盈亏、定额上交、超产归已”的办法,农场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同时,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了职工收入,逐年减少了企业亏损,减轻了国家负担。1989年开始,全面扭亏为盈。1992年,共创税利10万多元。
第三章 经营管理
仙游县从1953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始至1980年底的28年间,农村一直实行“计划、劳动、财务、物资”四大管理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1981年起,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管理进行了较大改革,集体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户,由农民自行安排生产,国家下达的各种征购、公粮等任务分解到户。
第一节 计划管理
初级社时,管委会根据本社实际,对农作物布局、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分配统一规划,经社员民主讨论决定后,付诸实施。高级社除续用初级社计划外,1956年春起,实行“一年早知道”,即在年初估出本社全年总收入、总支出、劳动总工分和工分值,然后根据各户劳动力情况,预算出其全年劳动工分及可得的分配金额,在每年的春、夏、秋季进行预分,并在年终进行收益分配总决算。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生产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权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
第二节 劳动管理
劳动组织初级社规模小的由社直接组织劳动,较大的划分生产小组。高级社在社管委会下设生产队(组),实行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四固定”,并统一调配劳力,搞农田基本建设。人民公社刚建立时,以大队为统一核算单位,沿用高级社“四固定”管理。1961年体制下放后,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管理,劳动组织有三种形式:一是由队统一派工;二是按劳力划分临时作业组;三是设固定作业组。截止1980年,劳力归生产队支配。1981年起,全县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员自主支配劳力。
劳动计酬临时互助组以工换工,以工换畜力。从常年互助组起至人民公社期间,一直采用评工记分和劳动定额。1956年夏,龙华灯塔高级社根据各农事工种搞劳动定额试点,后在全县推广。评工记分有几种方法:一是死分死评。根据男女劳动力的强弱,分别定出底分(俗称死分),一般男劳力10分,女8分,半劳力5分等,出工时,不分勤或懒,都是按底分记工。二是底分活评(死分活评)。根据各个劳动力的底分,结合劳动中的表现,评给当日工分。三是按件计酬。有的农活只能由一个人或少数人操作,如犁田、挑肥等,实行定额工分,按完成数量和质量付给该工种工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财务人员各社队配备会计、出纳、保管人员。大的社增设1~2人助理会计。生产队设会计、记工、保管、出纳,合称“四员”。
人员培训县和公社二级多次培训基层财务人员。1955年12月,县举办首期农业社会计训练班,培训专职辅导员。1956年9月,举办第一期高级社会计训练班,培训会计123人,助理会计92人,其他人员41人,计256人。1979年4月,县培训318个生产大队会计及其他人员321人。公社一级亦多次培训大队和生产队会计。
建帐初级社和高级社时,各社都有建帐。1956年,开始使用借贷记帐法。1964年,农村帐目进行改革,改复式借贷记帐法为单式钱物分开记帐,一直沿用至1978年底。1979年,开始实行复式收付记帐法,统一使用农村社队34个会计科目,并建立“财务四员”,健全“四帐三簿”的管理制度。1990年后,全县又重新实行借贷记帐法。
财务监督初级社至高级社时,一般以社按月或按季公布帐目。高级社设监委会,定期对帐目进行审查。人民公社期间,生产大队、生产队一般都按季或年度向社员公布帐目,让社员审查,做到日清月结。
第四节 物资管理
初级社时,大农具及生产资料由保管员统一保管,进出仓进行登记。耕牛定户喂养由户管理。小农具由各户自备、自用、自管。高级社、人民公社时期,对生产实行“四固定”。
生产队集体物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分别设置财产簿,造册登记管理。产品物资入库保管和使用分配,由保管员开具进仓和出仓单据,进行管理核算。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队集体财产仍由大队保管,生产队集体财产,折价后作为底垫资金分归各户使用。
第五节 收益分配
初级社实行土地分红与劳动报酬相结合的分配原则。高级社时,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总收入扣除农业税、生产费用及“三金”后,纯收入按劳动工分分配。据1966年分配资料统计,分配比例为国家税收占总收入5%,生产费用(成本)占26.5%,“三金”占3%,社员分配占65.5%。全县平均每个工分值0.075元。
1958年,人民公社开始时,实行“一大二公”,取消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工薪制”。1959~1961年,恢复按劳分配。实行以大队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队对生产队实行“三包(即包产量、成本、工分)一奖赔”的分配方法。1962年实行三级核算、队为基础后,采取经济和粮食分开分配。
经济分配,总收入扣除总支出后按劳动工分分配,“三金”按生产队当年总产值(扣除农业税后)5~6%提取,其中公积金3%,用于生产队农田基建;公益金1~2%,上交大队70%,生产队留30%6;行政管理费0.5~1%,上交大队60%,其余的归生产队使用。联产承包后,“三金”提取全部上交大队统一使用,见表4-6。.
粮食分配,在完成国家征购、派购、留足种子、饲料粮和储备粮后,提取20%作为工分粮,其余的按人口分配。由于经济按劳分配,粮食按人口分配,因而出现了余款户和超支户。超支户取粮时,须按国家定价交纳现金。见表4-7。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不存在粮食分配了。
第四章 农作物及食用菌
第一节 粮油作物
水稻唐代,水稻已是仙游县主要粮食作物。宋代,有单季稻、双季稻之别,又有籼谷和糯谷之分。1949年,水稻平均亩产113公斤。50年代初。完成土地改革,农民学习技术,使用良种,增施肥料,精耕细作,水稻产量不断提高。1957年,水稻单产比1949年接近翻一番。60年代中期起至70年代初期,实行“三改”(间作改连作、单季改双季、高杆改矮杆)。1972年,水稻亩产232公斤,比1957年增加29公斤。1976年后,试种推广杂交水稻,水稻单产有新的突破。1978年,水稻亩产达305公斤。1992年,种植杂交水稻25.9万亩,占全年水稻总面积的68.4%;平均亩产448公斤,比1978年亩增143公斤。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比例及单产均居全省前列(见表4-8)。1991年~1992年,试种二系杂交稻,部分低海拔山区种中稻获得成功。
甘薯俗称番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枫亭就开始培育薯苗,供应县内和邻县种植。甘薯仅次于稻谷,是沿海、平原、山区的主粮之一,也是禽畜的主要饲料。主要种类有早薯、豆薯、稻头薯和花生薯。1949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72857亩,占耕地20%,亩产折粮180公斤,总产13108吨。1956年,种植达98470亩。1992年,种植74575亩,亩产折粮331公斤,总产24717吨。
大小麦大小麦宋代已成片种植,是县内主要冬种作物,分布在平原、沿海丘陵。1949年,全县种植80573亩,亩产60.5公斤,总产4506吨。1956年,种植182845亩,亩产83.5公斤,总产15260吨。面积比1949年扩大1.2倍,亩产增23公斤。70~80年代,推广新品种晋麦2148、福繁16、17,泉麦1号和莆大麦4号,1991年,亩产提高到192公斤。1992年,全县种植大小麦113629亩,亩产169公斤,总产19233吨。
大豆大豆有春种、秋种两种;种植分单作豆、套种豆和田埂豆。1949年,全县种植春大豆43879亩,亩产44.5公斤,总产1950吨。1966年,秋大豆面积达0.5~0.6万亩。1987年,全县种植大豆64147亩,亩产116公斤,总产7410吨,比1949年种植面积扩大20268亩,亩产增71.5公斤。1992年,全县种植大豆52020亩,亩产126公斤,总产6529吨。
花生1949年前,仅种春花生。常年种植面积1万亩,亩产壳果(下同)80公斤,总产800吨。以葡伏型花生为主,春种秋收,多分布在沿海丘陵,平原次之。亦有种植直立型品种。1949年后,花生有春种、秋种二种。秋种(俗称倒种春花生),留作翌年种子。1949年,种植19878亩,亩产78公斤,总产1553.5吨。1978年,种植花生21005亩,亩产121公斤。1992年,种植花生26336亩,亩产162公斤,总产4259吨,亩产比1949年增加1倍多。
油菜油菜古称芸苔。以山区、半山区为主,利用冬闲田种植。品种有甘蓝型和白菜型(早熟)。1953年,种植油菜156亩,亩产菜籽39.5公斤,总产6.2吨。90年代初,推行低芥酸油菜。1992年,种植油菜22816亩,亩产菜籽79公斤,总产1809吨。
第二节 经济作物
甘蔗在唐代,仙游已种植甘蔗。1949年后,甘蔗大发展。1985年,全县种植14.6万亩,产糖10.2万吨,被誉为蔗糖之乡(详见第五篇蔗糖)。
麻类宋代前就种植麻。现在利用杂地、边角地零星种植。1949年,全县种植黄、红麻1800亩,亩产麻皮150公斤,总产270吨。1956年种植面积最大,达4192亩,亩产169.5公斤,总产710.8吨。亩产最高为1979年,达313.5公斤。1980年后,种植面积下降至1000亩以下。1990年,仅种植65亩,亩产177公斤,总产11.5吨。本县黄麻主要分布在木兰溪沿岸及郊尾。品种有“粤园5号”、D154、“印度红皮麻”、“铁骨麻”、“闽麻179”、“巴基斯坦红麻”、“72—2”等。其中红麻种植面积较少,主要为外地提供种子。
晒菸明万历年间,晒菸传入仙游。在大济西南(西头、乌头)始种植,随后古洋、富洋、万福、乌石也种植晒菸,质量最好。民国时期,种植达万亩,亩产200公斤,年产晒菸2000吨,销往省内外。福建省各城市及集镇均有仙游人开设烟丝行店。1949年,种植7664亩,总产1532.8吨。1966年,平均亩产高达253公斤。1987年,种植1080亩,亩产199公斤。之后,因外地烤烟进入仙游县,吸土烟丝的只剩下部分老人。1992年,种晒菸仅25亩,总产3吨。
薏米宋代已种薏米。明代,龙华金沙薏米贵为贡品。其特点是容易脱粒,出米率高达60%以上,腹沟深,粒园,含固形物多,煮熟时汤浓,是利尿、消热、健胃、解毒、治风湿的优质药用保健食品。1949年前,种植有100多亩,亩产150公斤,总产20吨左右。1978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保健食品的广泛应用,薏米种植也随之扩大到大济、城关、赖店等地。1988年,龙华乡就发展至1000多亩,总产250吨,仍供不应求。
席草1949年前,只有野生龙须草和蔺草。1953年,由县供销社组织榜头灵山、钟山大妹等村的农民到浙江宁波学习编织技术,并带回席草苗试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方式有单种和蔗席草套种。1985年,全县种植1292亩,亩产826.5公斤,总产1072.8吨。榜头种植最多。赖店、大济、度尾、城东、园庄等乡镇相继发展。1992年全县种植2104亩,亩产907公斤,总产1908吨。
茉莉花1949年前,只零星栽培,仅作花卉欣赏。1981年,度尾从福州引进茉莉花苗种植,用于制作茉莉花茶,1990年,全县种植565亩,亩产226.5公斤,总产118吨。
靛青宋代已有栽培,并开设染布作坊,用青黛漂染土布。青黛亦是药材之一,同时也是国画颜色的重要原料。县内有两种靛青:一为爵床科马兰大青,分布在山区的书峰、锦峰、岭峰、四黄、富洋等地;二为“小青”,春种夏秋收,多在枫亭、郊尾、盖尾、赖店、榜头等地种植。后因化学染料工业的兴起,逐渐被取代。而平原区的“小青”生产也就绝迹。至今,山区书峰乃有栽培“大青”提取靛兰作为药用。县内的靛青含靛兰一般为2—4%,最高达6%,质量名列全国前茅。1982年后,常年种植500亩,以生产青黛为主,年产量约150吨。
罂粟(鸦片)宋代,仙游已有种植罂粟的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8年)始,较大面积种植罂粟,冬种植,春采割收成。花有红白二色,白花为主,朔果。果皮有白色乳汁,用特制排针割破果皮,下午割,第二天早上收,晒干就是鸦片膏。高产者亩产15公斤,经济效益高,种植达95年之久。因鸦片危害大,群众深恶痛绝,民国22年(1933年)禁止种植。
中药材宋《仙谿志》载,仙游产有中药材30多种。1949年,产药材约10种,药铺收购品种有青黛、百合、桃仁、桔梗、薄荷、紫苏、土茯苓、白菊花、瓜蒌、威灵仙、山豆根、黄连等20种。大宗品种是黄枙子、蝉蜕,销往省内外及香港等地区。1956年,县医药公司开始收购地产药材。1977~1980年,发展麦冬、川芎、茯苓种植,年产量340~560吨。西北部海拔400米以上山区产有枳壳、茯、青黛、佩兰、麦冬、射干、郁金等;南部平原、丘陵产有川芎、麦冬、川练子、枙子、郁金、砂仁、射干等。地道药材有青黛、天门冬、百合、百部、黄枙子、商陆、虎头樵、半枝莲、地鳖虫等,名贵药材有黄连,稀有药材有银杏、金钱莲等。
第三节 蔬菜
仙游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有白菜、芥菜、甘蓝、雍菜、苋菜、莴苣、菠菜、春不老(牛皮菜)、菜菔、胡萝卜、花椰菜、黄花菜、茄子、辣椒、南瓜、丝瓜、苦瓜、匏瓜、冬瓜、甜瓜、佛手瓜、田季豆、菜豆(俗称筷子豆)、豌豆、蚕豆、御豆(香菰豆)、葱、蒜、姜、大葱(洋葱)、韭菜、芹菜、莞荽、茭白、荸荠(古称地粟)、芋头、马铃薯等。外地引进的有番茄、西瓜、南京菜、北京菜、山东大白菜、高丽菜(包心甘蓝)、日本的四季包菜、四季大白菜、七寸金参、胡萝卜和反季节栽培蔬菜品种等近百种。1949年前,栽培蔬菜多是自给性生产。城郊集镇则为商品性生产,种植面积约20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市民生活提高,需要蔬菜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1956年,蔬菜面积增至5000亩。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收回农民自留地,因此,蔬菜种植面积又一度减少。1959~1961年,实行“瓜、菜、代”,农民利用冬闲田种菜及蔗菜、麦菜间作等,蔬菜面积剧增,常年折合面积20000亩。1981年起,县城“八二五”新街、农村小市镇的建设、工矿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对蔬菜的需求增多。为了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供应数量充足、品种多样、新鲜的蔬菜,1987年实施“菜蓝子工程”,县种子公司从省内外调进许多优良的瓜菜新品种,在鲤城镇的柳坑、五一、木兰、东风、洪桥、十字街,近郊的东门、仙安、霞宛、西埔、玉田、圣泉、乌墩以及榜头、枫亭、龙华、大济等地都建立起蔬菜生产基地,以满足仙游县和外销的需要。1992年,蔬菜种植面积达65192亩,亩产1427公斤,总产量93013吨。
第四节 食用菌
宋代,已有“菰蕈以春荐”的记载。先民早已有采集野生食用菇类的习惯。民国时期,浙江菇农曾到象溪、西苑、凤山、石苍等地用“砍花”法栽培香菇。1965年3月,县外贸公司在园庄塔兜和城关镇红卫食用菌试验小组始制草菇种,栽培草菇,还从浙江龙泉县聘请技术员,在凤山白岩用“砍花”法栽培香菇。1968年,开始人工栽培白木耳、毛木耳、蘑菇等。1971年,全县产干菇54.5吨,外贸收购草菇15吨,白木耳4.5吨。当时,白木耳每公斤价高达240元。1975年后,蘑菇持续发展,但因产量增加,价格暴跌,收购部门又压等压价,还停止收购,加上部分菇农盲目生产,产品过剩而衰落。
1985年,县食用菌开发中心成立。1988年,改为仙游县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扩大引进品种,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加强品种管理,开拓产品市场等,使栽培种类增加,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1992年,总菇量达16918.5吨(其中蘑菇产量下降至14802吨,香菇增至1988吨);总产值达1402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96%。
蘑菇1968年8月,红卫街(今洪桥街)真菌试验小组,从闽侯县南通公社引种,在洪桥街及度尾砺山大队试种80平方尺,后在全县逐步推广。1981年,龙华平原大队试种无粪栽培蘑菇获得成功。1968~1983年,采用室内栽培,后由县农业局引进省农科院的试验成果,并经改进后,在龙华建华利用蔗田栽培,获得成功。菇农又发展在冬闲田搭棚床栽。1992年,部分菇农开始建标准化菇房栽培,并推广二次发酵,扩大培养料来源,改进菌种,年产量14802吨。主产区有大济、度尾、榜头、赖店、城东、龙华等镇,最多的是大济,年产2500吨。
香菇1965年,凤山白岩大队采用段木“砍花”法栽培,但产量低。1975年开始,游洋龙溪大队及石苍、西苑等公社部分农民采用人工接种段木栽培香菇,但其产量仍然不高,每50公斤木材只能生产干菇0.5公斤。1978年,县林业局采用杂木屑压块室内栽培,产量提高了,50公斤原料可产干菇4~5公斤,但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不高,又停顿。1986年后,榜头仙水、游洋、赖店、西苑、度尾、盖尾等乡(镇)示范栽培获得成功,50公斤料生物效率达100%,当年收干菇19吨,质量符合出口规格,经济效益高。随后,在全县全面推广种植。随着香菇生产的不断扩大,为解决原料来源,保护森林资源,从1980年始,由福建农学院龙华基点谢仙环主持与县农业局等单位合作,在龙华建华进行蔗渣栽培试验,1986年获得成功。1988年,县食用菌办、莆田市水土办支持陈成端等8位离休干部在榜头利用麦草、芒萁、芦苇、木菇秆等代用料掺入木屑栽培香菇,试验获得成功,从而开始了仙游县利用野草稞秆栽培香菇的历史。1992年,度尾帽山村陈锦仁采用平面盖土栽培花菇技术取得突破。其种植数量和产量亦不断提高。1988年,产干菇508吨。1992年,产量达1988吨。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仙游县香菇主栽品种为C1—04、126等菌株。主产地为榜头、游洋、钟山、石苍、枫亭、大济、龙华及山区等乡(镇)。
草菇1965年3月,仙游县外贸公司从广东生物研究所引进233、238、广东佛光02等菌株试种,选定238为当家种,后在全县迅速推广。1966年,县外贸公司收购出口干菇1.5吨。1971年,生产达到高峰,全县产干菇50吨,1980年虽有生产,外贸只收购1.5吨。
1984年,市场需求增加,又有发展。1985年后,又趋下降。栽培技术上,主要改野外平堆栽培为搭棚式床栽。这一技术现还处在示范种植阶段。栽培品种为V23菌株,主产地在大济、龙华、榜头、赖店等镇。
白木耳1968年,园庄、城关镇洪桥、郊尾、盖尾、大济、钟山等地菇农采用人工接种段木栽培。初期,白木耳价高。1971年,外贸收购4.5吨,1973年达6吨。
黑木耳(光木耳)1971年,利用杂木屑瓶栽。1976年,县农资公司在龙华平原开始用杂木屑袋料栽培,品种由上海引进福1号接种。1981~1983年,县农机研究所在城东玉井及大济洋尾等地利用蔗渣栽培黑木耳和毛木耳1万多袋获得成功。1986年,省农科院地热所傅永春、福建农学院与仙游县合作,在度尾帽山、县蔗麻站等利用甘蔗渣栽培黑木耳,品种采用D—5。1989年,种植数量增加,同年产干木耳25吨。1992年,度尾帽山菇农利用芦苇栽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黑木耳主产地在榜头、度尾、龙华、大济等镇。
毛木耳从1965年始就有少量栽培。当时,用段木人工接种,进而采用木屑瓶栽。1981年始,用蔗渣为主进行袋料栽培。1988年,赖店玉田扩大木屑袋料栽培。1992年,全县栽培400万袋,产干木耳103吨。当家品种以781为主,主产地在赖店等镇。
竹荪1986年,从闽清县引进少量试种,利用竹类下脚料进行畦栽。1990年,有的采用蔗头、蔗渣、蔗叶等副产品试种成功,并示范推广。但因市场销售价格剧降,菇农亏本,后只少量栽培。
凤尾菇1984年,社硎乡利用稻草栽培,因滞销而停顿。现只有少量栽培,品种采用F1菌株。
猴头菇1988年,园庄菇农引种试种,最大朵重达0.7公斤。1992年,品种采用Ha及Hb等菌株,只少量栽培。
金针菇1988年引种,榜头仙水食用菌场采用杂木屑小袋料栽培,品种用杂交19菌株,后只少量栽培。
第五章 农业技术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宋代,仙游就有双季稻和麦—稻一年两熟。明清时期,稻—麦、稻—薯和双季连作稻有了发展。民国期间,平原区有了麦—稻—稻一年三熟制;山区以单季稻为主,部分低海拔乡村实行一年两熟制。
平原区粮食作物普遍实行麦—稻—稻或麦—稻—薯一年三熟制;旱地以大小麦—甘薯(套秋豆)或麦—花生(大豆)—晚薯为主的耕作制度。1952~1957年,大部分地区实行五年两蔗的水旱轮作制,蔗田间作春大豆。1958~1986年,甘蔗主产区实行四年两蔗的粮蔗轮作制;县城近郊推广麦—菜(豆类、瓜类)间套种一年多熟制。1987~1992年,种蔗经济效益下降,面积逐年减少。1992年,全县只种甘蔗49729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到250左右。同时,水稻田搭棚种菇、耳(蘑菇、香菇、黑木耳),在蔗田沟种蘑菇发展较快。
山区1952~1958年,逐年扩大麦—稻种植面积,发展双季稻,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大跃进”期间,因晚季种植迟熟,纯晚品种“青森本”遇秋寒危害几乎绝收。60年代调整稳定麦—稻及双季稻,发展豆—稻,试种示范油(油菜)—稻、肥(绿肥)—稻轮作的耕作制。70年代,全面推广“三改三化”。早稻有了矮杆早熟品种,晚稻采用“倒种春”,山区双季稻发展到占耕地面积的50%~80%。由于气候、品种等因素制约,1971年,连作晚稻绝收4000多亩。1977年后,山区普通推广豆—稻—绿肥(紫云英)两年五熟轮作制,耕地复种指数达170~180。1978年以后,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大小麦和双季晚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豆—稻(杂优)、油—稻(杂优)扩大。1981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除了个别低山区外,山区全面恢复了只种单季稻(杂优)的耕作制度。1986年起,利用冬闲田种蘑菇、野外袋栽香菇、黑木耳等在山区迅速发展。
第二节 品种改良与推广
一、品种引进推广
水稻自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引进“占城”稻,至1949年,仙游县水稻品种有了适合早、中、晚稻种植的稻、粳稻、糯稻等品种百余个,但产量低微。1949年以后,水稻品种改良历经三个阶段:1950~1964年,以推广高杆品种陆财号、一支香、乌壳尖等为主;1964~1975年,以推广矮杆抗倒品种矮脚南特号、珍珠矮、广解九号、梅峰三号等为主;70年代初,全县实现良种矮杆化,1974年,水稻平均亩产222.5公斤,比1957年亩产增19.5公斤;1976年以后,推广三系杂交水稻,先后推广四优三号、汕优三号、威优三号、汕优六号、奎630、威优35、威优64、威优红田谷、威优30、汕优63、威优63、威优77、特优63、汕优67、汕优78、温优3号等组合。早中晚稻实现了杂优化,常年种植杂优20万亩以上,占水稻总面积的70%。1990~1992年,水稻连年丰收。1992年,试种二系杂交水稻。
小麦传统品种有红壳麦、白壳麦、和尚麦。1963年,引进欧柔试种。1972年,引进试种晋麦2148,表现高产、优质、抗病。1977年,普及全县,平均亩产112.5公斤,比1959年亩增67.5公斤。70年代中后期,引进推广福繁16、17,泉麦1号等;大麦由二梭麦矮早三、莆大麦1号代替六梭大麦。
甘薯传统的品种有永春五齿、竖本、白心尾、红心尾、六十天早、假芋薯、竹西本等。1949年后,先后引进禺北白、胜利百号、新种花、鸡母薯、惠红早、龙岩8—6等。1982年后,推广闽抗329、湘薯75—55和金山57。
大豆品种有白豆仔,二豆、花面豆、矮脚白豆、古田豆、绿皮秋豆、美国豆(威来姆斯)、莆豆8008等。
花生品种有中琉球、小琉球,后逐渐被狮头企、勾鼻生、粤油551、粤选58所代替。
80年代,推广红花126、黄油17、粤油116等。
二、良种选育繁殖
传统的育种方法有“一穗传”和“片选”。明万历年间,慈孝里(今园庄乡)黄朝专选育水稻“慈孝早”。民国29年(1940年),龙华李金促选育出水稻“青本”。民国37年(1948年),赖店农民育种家陆财从水稻南特号变异株中选育出“陆财号”良种,推广到长江南北,还传到朝鲜、越南等国。1970年后,利用人工杂交育种,先后育出仙龙72、玉米稻、仙抗1号等。1974~1980年,小麦2148被省定为留种基地,支援甘肃、青海、广东、黑龙江等省种子300多吨。
仙游的甘薯育苗,有400多年历史。群众采用严格挑选种薯进行薯块育苗和二龄苗藤蔓冬育苗相结合,每年育苗400亩左右,出苗2亿多株,使仙游县成为福建四大薯苗供应地之一。1975年,薯瘟传入为害后,给苗农造成很大损失。1983年,在枫亭建立薯苗公司,拥有苗地50多亩,采用薯块选种,越冬繁殖,提纯复壮新种花,繁育无病薯苗,每年产出小苗600多万条,大苗1800多万条。每年给福清、长乐、莆田、惠安、宁德等地供应薯苗1000多万条。甘薯亩产比市场供应薯苗平均亩增1~2成。
三、杂交水稻制种
1975年,派出2名农业技术人员赴海南岛学习三系杂交水稻繁殖制种。1976年,全县组织50多人参加莆田地区育种队在大济乌石进行的三系杂交水稻繁育制种。1977年,到海南制种100亩,亩产60公斤。在诏安春制种及本县秋制种2026亩。平均亩产杂优种子32公斤。1985年以后,自制少,外调多,常年调回杂优种子25~35万公斤(见表4-10)。
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一、水稻栽培
(一)播插期
早稻平原区在春分前后播种,谷雨前后插秧;山区在清明前后播种,立夏前后插秧。60年代后,采用塑料薄膜育秧,播种,插秧期各提早一个节气,插秧最迟不超过五一节。
中稻与再生稻山区中稻在谷雨前后播种,小满至芒种插秧。再生稻在3月中旬播种,采用塑料薄膜育秧,4月下旬插秧。1989年始,在象溪、游洋、石苍、钟山、社硎、西苑试种示范中稻再生稻。
晚稻山区晚稻在6月初播种,7月上旬插秧。连作晚稻,平原区迟熟纯晚品种在5月下旬至6月初播种。中熟品种在夏至前后播种,大暑前后插秧。早熟倒种春在7月中旬播种,插秧不超过立秋。
(二)育秧
水稻育秧方式主要有水秧、湿润育秧、烤水秧。水秧是传统的育秧方式,先把秧田耙平,施足基肥。稻种经催芽后播下,播幅1.5~2米,中间留沟,亩播种量100公斤左右,播后畦面淹水直至拔秧。还有湿润铲秧、卷秧,蒸汽温室育秧、旱播水浇法、旱播通气育秧、两段育秧、工厂化育秧等。
(三)插植
大田一般两犁三耙,犁细耙平后插秧。1949年前都是高杆品种,每亩插植不足1万丛。50年代中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推广合理密植。60年代,开始引种矮脚南特号品种。70年代初,推行“三改三化”,全面推广水稻矮杆良种,提倡小株密植。1978年以后,实现水稻杂优化,因其分蘖力强,增施肥料。
(四)施肥技术
1949年前,稻田施肥纯用农家肥,以人粪尿、厩肥、草木灰、火烧土等为主,部分用大豆、豆饼、花生饼做肥料。民国5年(1916年),始用进口化肥硫酸铵。传统的施肥方法有基肥、沾秧根、塞兜、中耕追肥。1949年后,水稻施肥技术不断改进,推广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因苗补施平衡肥,酌施穗肥,三要素合理搭配等。早稻采取攻头、保尾、控中间,中晚稻稳前、攻中、保尾的施肥法。1978年,开始推广全层施肥,球肥深施,提高化肥利用率。80年代以后,推广配方施肥、优化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稻田使用除草剂(免中耕)及使用生长素调节剂、微量元素进行根外追肥等。
(五)水管措施
50年代以前,稻田灌溉为流水串灌。60年代以后,逐步改串灌为轮灌,插秧后寸水护苗,返青后浅水促蘖;够苗时搁田、烤田,孕穗期复水养胎,抽穗期薄水扬花,灌浆期干湿交替活熟至收割。
二、大小麦栽培
小麦在小雪至大雪之问播种,大麦在大雪前后播种,70年代以后,沿海平原区小麦迟熟品种提早在立冬播种,大麦仍在大雪前后播种。传统的播种方式是条播,一部分点播。种麦常用粪水、厩肥作底肥,火烧土盖种,种子进行肥育,用砷石拌种防地下害虫是仙游县农民种麦的传统习惯。70年代以后,基肥增施过磷酸钙、碳铵等速效化肥。大小麦一般中耕追肥2~3次,早施麦针肥,重施三叶肥,看苗补施平衡肥,氮、磷、钾合理搭配,抽穗后进行根外追肥。80年代开始,推广麦田化学除草,拔节期喷矮壮素防倒伏。抽穗期及时防治赤霉病、白粉病。播后,遇旱灌一次出苗水,拔节期控水蹲苗防倒,抽穗后清沟排水防浸渍害,养根保叶防早衰。
三、甘薯栽培
明代迄今,全县各地均有栽种甘薯。50年代以后,全县常年栽插5~7万亩。自谷雨至立秋前均可栽插甘薯。5月以前栽插的称为早薯,春大豆、花生、早稻收割后栽插的为晚薯,沿海还有一些越冬薯。甘薯育苗有薯块育苗,包括温床育苗和冷床育苗,还有藤蔓育苗。温床育苗以牛粪杂草等为酿热物并复盖薄膜,出苗多而快,冷床育苗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薯苗抗逆力较强。苗地前作以水稻甘蔗为好。每年在稻头薯田严格挑选种薯进行薯块育苗。薯苗经当年冬季育苗及第二年春季扩大繁殖后供大田用苗,具有繁育系数高又能保持甘薯的优良种性的特点,苗质优佳。
70年代后,仙游县甘蔗主产区普遍推广“大畦薯”,采取“五改”措施:深耕改土,每亩客土掺沙400~500担,改低垄小畦为高垄大畦;改不施基肥为分层施包心肥;改劣种弱苗为良种壮苗;改斜插深插稀植为水平浅插合理密植;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
四、大豆栽培
全县常年种豆4~5万亩。春大豆,山区以清种为主,兼有果园间套种。平原区以蔗田间作为主。秋大豆有稻底豆、田埂豆、薯田间套种等。山区清种春大豆在“春分”播种,果园间套种的在清明前后播种。山区稻底豆在大暑播种,平原区田埂豆及薯田间套种在大暑前后播种。1956年后,开始用过磷酸钙、钙镁磷肥作基肥,再用火烧土盖种,施过磷酸钙要避免与豆种接触以防烧苗。第一次中耕时增施一些速效钾肥,有限结荚或亚有限结荚习性的耐肥品种在初花期酌施一些氮肥。90年代开始,大豆推广使用多效唑,在初花期根外喷施,能控制徒长明显增加结荚数。
第四节 施肥与改土
施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业生产用肥主要靠人畜粪尿、厩肥、火烧土、墙土、草木灰、海泥、沤肥和饼肥。民国5年(1916年),开始进口英国肥田粉(硫酸铵)。民国24年(1935年),从我国东北引进饼肥,但施用面积不大。40年代,开始种植绿肥紫云英。1949年后,施用肥料的品种、数量逐渐增加。农民采用“种、养、采、挖、捞、垫、堆、积、沤、回、薰、造”等办法大积有机肥。60年代,又有稻杆、垃圾、堆肥、沤肥、滤泥、炉渣、“5406”抗生菌肥、根瘤菌及蘑菇下脚料等有机肥,同时种植了紫云英、苜宿、红萍、千里光、金光菊、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太阳麻、箭舌豌豆、印度豇豆、田菁、蚕豌豆等绿肥。1949年,销售氮肥4484吨,平均每亩11公斤。1956年,推广磷肥。1974年推广钾肥。1980年引进进口复合肥。1983年,施用微肥。1988年,施用土壤植物营养调节剂、水稻固氮菌和生物钾等。1992年,推广增产菌等菌肥。1992年,全县使用化肥83164吨,其中氮肥39353吨,磷肥19671吨,钾肥9431吨,复合肥14709吨。平均亩施化肥148.7公斤,化肥品种多达35种。传统的施肥技术用有机肥、绿肥作底肥,水肥、火烧土作追肥。也有利用饼肥、烟梗塞兜、火烧土、桶砒等拌种、沾根、肥育种子,化肥多作追肥使用。1964~1980年,水稻普遍采用“攻头、保尾、控中间”和甘蔗实行“前轻、中重、后补”的施肥技术。1981~1985年,采用测土施肥,尔后,发展为配方施肥、优化施肥及测报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并大面积施用锌、铜、硼等微量元素。1992年,全县优化施肥20万亩,配方施肥17.5万亩,测报施肥20万亩,推广微肥36万亩。
改土民国时期,改良土壤的主要办法是施用有机肥,实行稻、蔗水旱轮作,海泥改酸、墡土改沙、薰土种麦、甘蔗套种大豆压青等方法改良土壤。1953年,农民采用“采、回、种、养、掺、耕、薰、施、轮”等办法改良土壤。至1958年,改良面积达18万亩。1960~1965年,采用平整土地、开沟排水、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改良土壤面积达15万亩。1974~1978年,农业学大寨,大面积进行小丘并大丘,平整土地,改串灌为轮灌,改浸冬为晒冬,强调种植绿肥和稻草回田等改土措施。1983~1992年,土壤改良实施“福建省中低产田协作攻关”工程,对全县27万亩中低产田进行分期分批改造,分别采用合理耕作、套种、增施有机肥、垃圾上山、稻草曲线回田、优化配方施肥、垄畦栽、稻萍鱼和深耕改土、开三沟排五水(剖腹沟、防洪沟、排灌沟和排冷、泉、锈、毒、洪)等综合措施。至1992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1万亩,二期工程改造10万亩,经改造的稻田作物产量提高20~50%。
第五节病虫害防治
1949年前,仙游农作物的病虫害及其天敌没有系统调查和研究。1949年后,据县病虫测报站30多年的调查,仙游县农作物的病虫害种类很多,仅水稻病害有40多种,虫害200多种;甘蔗病害30多种,虫害150多种;果树病害190多种,虫害300多种及多种杂草和鼠害。已查明,水稻害虫的天敌有120种,甘蔗害虫的天敌有92种。人民政府对病虫害防治十分重视,成立专门机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病虫防治,将病虫为害降到最低限度。
一、病虫害发生
水稻的主要病虫害是“三虫三病”,即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纹估病、白叶枯病(包括细条病)、稻曲病等。常年螟、虫为害水稻3~5万亩,螟害率1%以内。1952年早季,枫亭、郊尾发生稻飞虱为害,受害近万亩绝收。1954年、1963年、1971年和1991年,螟害严重,螟害率1%以上的面积达万亩以上。1976年,飞虱造成全县塌圈1.2万亩,损失稻谷700多吨。1983年,塌圈0.43万亩,损失298吨。1979~1980年夏,秋稻纵卷叶螟为害中晚稻6~7万亩。1972~1982年,晚稻粘虫普遍发生。1954年、1958年、1974年、1981年和1982年,早中晚稻穗颈瘟发生都在万亩以上。1964年,在枫亭发现细条病。1982年,晚稻桂潮2号发生白叶枯病损失严重。1984年,又在平原稻区发生后逐年扩大,1987年已遍及全县19个乡镇。1989~1992年,社、象溪、游洋等山区发生水稻普通矮缩病。龙华、城东、赖店稻由还发现铁甲虫为害。大小麦的主要病害是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1983年,全县赤霉病严重,出现人、畜吃后中毒现象。1975年,在枫亭始发现甘薯瘟。1980~1981年,发生面积达3000多亩。果树病虫害有柑桔红蜘蛛、潜叶蛾、介壳虫、溃疡病、疮痂痂病、黄龙病等,1982年,香蕉发生束顶病。龙眼有金龟子、蝽蟓、鬼帚病等病虫害。近年来,老鼠为害日趋严重,常年鼠害率,早稻为2.76%,中稻为0.37%,晚稻为0.52~1.2%,还有多种杂草为害作物。
二、病虫害测报
1953年,县建设科配备植保人员1人,开展短期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1963年,成立中心病虫测报站,并在榜头、钟山、枫亭、社硎建立了测报点,配备专业技术干部4人,编印病虫情报。1971年,全县19个公社(镇)全面建立了测报点,配备农民技术员21人。1978年,改为县病虫测报站,配备专业技术人员4个人,农民技术员2人,常年调查病虫发生情况,预报病虫发生期、发展趋势和提出防治措施。配合县广播电台宣传防治方法,提高了防治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逐步扩大测报对象。由60年代初,单一螟虫测报,扩大到80年代,进行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小麦赤霉病、锈病和甘薯、甘蔗、花生、柑桔等病虫害测报。测报内容由短期发展到中、长期的预报,从发生期预报发展到发生量和危害程度的预报。1989年,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组建水稻三化螟、稻飞虱档案数据库,逐步建立病虫测报计算机管理系统。
三、病虫害防治
1949年前,农民主要防治办法是烧毁稻根,砷石拌种,插烟茎防枯心,用布沾盐卤擦抹甘蔗叶治蚜虫,用粘胶沾抹烟叶的蚜虫,点灯诱杀龙眼荔枝的蝽象、金龟子,人工捕杀地老虎,撒施石灰、雄黄、草木灰和植物性的烟草、除虫菊、鱼藤、百部、茶子饼等传统的防治办法。1953年,贯彻了“防重于治和治早、治少、治了”的植保方针,注重农业防治和人工防治,积极推广化学农药。1956年,全县蔗田推广“小锄低砍”,消灭蔗茎基部螟虫。化学农药以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汞农药为主,并推广应用了少量手摇喷雾器。60年代初,国务院提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尔后,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化学农药主要是有机磷、有机氯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硫杀菌剂。1958年,从广东引进赤眼蜂在建华试验并推广。1961年仙游县第一次进行飞机喷药防治稻蔗病虫害。1960~1966年,龙华甘蔗试验场利用红蚂蚁防治蔗螟取得成功,推广面积500多亩。据统计,1960~1969年,全县使用化学农药4114吨。1970~1979年,使用化学农药1181吨,并推广应用高压喷雾器和工农—16型喷雾器、喷枪等99026件。1975年,农业部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1983年,全县开展了稻、蔗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并逐年扩大。至1991年,早、晚稻综合防治达20万亩,并推广生物防治。推广主要农药高效低毒品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主。1979年,在龙华平原大队开始使用稻田除草剂,也广泛应用于大田。1981年,推广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1982年,大面积推广以呋喃丹防治甘蔗害虫。1989~1991年,应用“平腹小蜂”防治龙眼荔枝蝽蟓。应用“8010”生物剂防治蔬菜害虫也取得了成效。为了加强病虫防治的指导,县农业局于1983年3月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后改为“农技咨询服务公司”),全县19个乡镇也相继办起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在开方卖药的同时,搞好病虫测报,指导防治,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植物检疫
为了防止病虫随种苗调运而传播,据国务院制定的《植物检疫条例》,县农业局于1986年配备3名专职植物检疫员和10名兼职检疫员,开展检疫对象普查、产地检疫和防疫措施,并办理农副产品检疫签证手续。1991年,查出了本县的检疫对象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桔的黄龙病、溃疡病、茶饼病、假高梁、甘薯瘟、香蕉束顶病等,初步确定疫区和保护区。
第六章 茶果业
第一节 茶叶
一、种植
仙游茶叶始植于隋代。唐代孝仁里郑宅(今赖店圣泉)、凤山九座山区已有成片种植。唐、宋间郑宅茶已为贡品,名闻京都。《福建农业大全》将郑宅茶叶列为明、清时期福建七大名茶之一。宋代,度尾东山寺僧制“药丹茶”。赖店岩里寺“九条茶”系北宋时尚安祖师建寺后,采集寺周围山上野茶及双子叶植物纲山毛榉科的乔木树的幼嫩芽叶制成。“九条茶”有药、饮两用功效,久享盛名。南宋时,日本国和尚到此寺喝上“九条茶”,极为赞赏,并把“九条茶”带回日本。明、清时,日本人还经常到此采购,并在东南亚侨胞中亦享盛誉。当时钟山麦斜岩、南雾寺、榜头塔山寺等地,因其地处高山,名茶叠出,都成为宋、明时期贡品茶的产地。
民国13年(1924年),慈孝里(园庄)古马山涌泉寺行圆法师和枫林村曾席儒,从武夷山引进水仙、黄袍(今佛手)茶苗在枫林村栽植。民国22年(1933年),枫林村又从安溪引进铁观音、色种等茶苗种植。随后,茶叶逐渐发展成为商品性生产,先后制成“水仙种”、“色种”、“黄袍种”、“佛手种”等小包装包销。因其质优,一直享誉闽南及广东,曾一度运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1949年,全县茶叶面积40亩,以后茶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增至583亩,因多为新植,年产量仅5吨。1968年,达2333亩,年产量23吨。1970年,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宜茶山地开山种茶,茶园面积、茶叶产量逐年增加。茶叶的加工业也相应得到发展,技术更新,建立茶叶初制厂,引进机械设备,使茶叶质量不断提高,收购出口量增加。1978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8979亩,总产量127吨。1988年,全县茶园面积增至29375亩,总产量达1028吨,当年收购296吨,出口298吨。用福云六号制成“明前毛峰茶”,年外销30吨。后因受市场制约,茶叶滞销,价格下跌,成本增加,效益减少,造成有的茶农毁茶种果,面积缩减,产量徘徊不稳。1992年,茶园面积减至25987亩,采摘面积22163亩,总产量1219吨。全县19个乡镇及国营霞溪、钟山、综合三个农场共有茶场241个。园庄乡茶园面积610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3.48%。度尾镇茶叶总产354吨,平均亩产137.5公斤,总产和单产均为全县之最。
二、品种
仙游县茶树主栽有佛手、水仙、黄旦、福云六号;其次为梅占、毛蟹、本山、铁观音、福云七号等;少部分栽培有乌龙、桃仁、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大红、奇兰、肉桂、菜茶等。
三、栽培
1949年前,绿茶品种用种子繁殖,乌龙茶品种用压条法繁殖,茶园沿山顺坡开垦,栽植粗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辟茶园开成水平等高梯层形式,并挖壕沟式的种植沟,采用良种扦插苗栽植,并建立相应配套的道路、排灌系统。60年代中期,园庄枫林大队从安溪县引进短穗扦插育苗新技术,取代了种子播种和压条法,一直沿用至今。栽茶方式上改革行稀植为双行三角条栽,密度趋于合理。1970年后,推广衰老茶园更新改造,使老茶园恢复生机。施肥是根据茶树生长特点,以化学肥料为主,配合部分农家肥。对幼龄茶园普遍推广间作绿肥及豆科作物,收后压青作肥料,以改良茶园土壤条件。同时,在秋、冬二季深翻改土,结合施基肥。1980年后,根外施肥推广应用微量元素,如三十烷醇、叶面宝等喷施叶面。据试验:一般可增产10%左右。1989年,龙华农建茶场引进双人采茶机、修剪机后,仙游县采茶、修剪部分实现机械化作业。1992年,全县应用机械作业的面积达5000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0%。
第二节 果树
一、种植
仙游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唐、宋时,荔枝、龙眼已成片栽培。宋代的枫亭已是“烟火万家、荔荫十里”。东宅村现尚存三株宋代陈紫荔枝,至今枝叶繁茂,硕果累累。宋代,榜头后坂八月荔枝、明代仙水四月荔枝已是当时的稀珍贡品。宋《仙谿志》记述,榜头南溪一带“碧溪龙眼为佳”。南宋末的榜头云庄、昆仑、后庄,已成片栽培龙眼、橄榄、板栗、白枣等果树。明代中叶,南溪破坑即引种芒果,至今尚存成片芒果老树。明代,县人陈燮引种培育的优良柿种亦在仙游落户,后人称陈燮柿为“橙色柿”。清代末年,度尾又驯化培育了柚中佳品文旦柚(无籽蜜柚)。民国时期,仙游县东南部及木兰溪流域的平原丘陵地带已是果树家庭聚居之所。仅榜头昆仑村就有果树品种28种,104品系,各种果树407402株,成为闻名的百果村。山区游洋等地的李、柿、青梅和钟山水蜜桃均久负盛名,仙游的桂圆干、蜜枣、柿饼三大特产,已名闻遐迩。1949年,全县水果面积9699亩,产量1728.25吨。1958年,果树面积发展至22636亩,产量2139吨。当年秋,大炼钢铁,各地砍果树烧炭,使果树遭受刀斧之灾。1961年,全县果树面积和产量比1958年分别下降13.79%和26.79%。1966年后,受“左”的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导致毁果种粮,果树面积又趋下降。1971年,全县只有果树13344亩,比1961年下降31.62%。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果树生产开始逐年发展。1985年后,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宜果的低山丘陵开辟果树带,实行“谁种归谁所有”的政策,果树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85~1986年,全县新开果园面积125718亩,并引进优良种系10多个。1986年仙游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龙眼商品基地县。全县先后建立龙眼、柑桔、香蕉、枇杷、荔枝、文旦柚等6大基地,面积计5万多亩,开始由单纯追求产量转向区域化、良种化、商品化发展。1992年,全县果树面积182301亩,产量53543吨,栽培品种有39个,品系和优良单株有100多个。其品种有龙眼、柑桔、荔枝、文旦柚、香蕉、枇杷、柿、橄榄、芒果、桃、李、梨、黄梅、余甘、捺、杨梅、杨桃、葡萄、番石榴、枣、凤梨、板栗、黄皮果、银杏、核桃、无花果、番木瓜、樱桃、苹果、山楂、石榴、榛子、菠萝蜜、人心果、西番莲、酸枣、草莓等。水生果实有荸荠、莲子。野生果实有猕猴桃、桃金娘、毛花杨桃、椎、山桔子、野荔枝、野黄梅、野杨梅、野柿、山梨、野山楂、树枳、山橄榄、山木通、山枇杷等。
二、主要品种
龙眼龙眼成熟在荔枝之后,古时称“荔奴”,亦称“圆眼”,加工成于果称桂圆。其产品多销往江淮、京都及国外,享有“兴化桂圆甲天下”的盛誉。仙游县木兰溪沿岸及南部丘陵地带为龙眼主产区,气候适宜,果实品质更优,俗称“溪货”,素有“溪货甲兴化”之美称。1949年后,龙眼生产几经挫折,总的还是呈发展趋势。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2561亩,产量2469.2吨。1987年,县引进世界银行贷款476.1多万元,在郊尾等9个镇及县综合农场建立优质龙眼生产基地2万多亩。1987年,仙游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国家级优质龙眼商品基地县之后,发展更为迅速。1992年,全县种植龙眼42372亩,产量4188吨。主产地有盖尾、郊尾、榜头、枫亭、园庄、城东、赖店、龙华、大济等镇乡。郊尾、盖尾镇大年鲜果产量均达3000吨以上。
荔枝唐已有栽培。宋代,枫亭已是“荔荫十里”。邑人蔡襄所著的《荔枝谱》,记述荔枝品质为“兴化军枫亭驿陈紫为最优”。清顺治六年(1649年),武营曹寅驻守枫亭,荔枝大量被砍伐。清康熙元年(1662年),枫亭被划为“界外”,树木尽砍。居民内迁20华里,因而,昔日荔荫十里的枫亭,成为红土赤地。从此荔枝生产日趋衰落,仅龙华上运、上林及赖店等地有小面积栽培。1949年,全县种植面积132亩,产量20.7吨,1970年后逐步恢复生产。1980年,枫亭东宅荔枝场被省农科院定为丰产栽培技术课题研究试验场。1992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899亩,产量197吨。主产地为枫亭东宅、九社、龙华上运、上林及赖店镇樟林村等。历史上有宋代枫亭“状元红”品种,是宋熙平九年(1076年),莆田文状元徐铎送苗给仙游枫亭武状元薛奕所植,后人称“状元红”。宋代,榜头后坂“八月荔枝”和仙水“四月荔枝”,至1949年后才绝迹。现栽培品种有陈紫、宋家香、乌叶、兰竹、早红、下番枝、白荔枝、糯米糍等,主栽品种为陈紫、兰竹。
柑桔宋代,有种黄柑、黄弹、柑子的记述。1949年前,多零星栽培,品种有金桔、佛手柑、枳壳、橙和柚类等。1956年,仅有11亩,产量1.65吨。1972年,度尾的红星、云水、埔尾等自然村,从永春湖洋引种芦柑获得成功,全县种植面积593亩,产量4.7吨。1982年,全县柑桔产量达2886吨,度尾芦柑开始销往省外,开创仙游县柑桔外销的历史。1983年,仅度尾镇柑桔总产即达2600吨,被莆田市列为柑桔生产基地。1985年,仙游县被省人民政府定为柑桔生产基地。1992年底,全县柑桔种植面积达86041亩,总产38159吨。全县18个乡镇、4个国营农场均有栽培。年产柑桔万吨的有度尾、大济镇。品种有芦柑、蕉柑、温州蜜柑、福桔、本地早、早桔、南丰蜜桔、朱桔、曼桔、四季桔、雪柑、明柳橙、暗柳橙、新会甜橙、哈姆林、改良橙、伏令夏橙、华盛顿脐橙、:血橙、枳壳、金豆、金柑等。芦柑、温州蜜柑、蕉柑、雪柑为主栽品种。
文旦柚文旦柚是度尾镇名优珍果。在清末,由度尾潭边坑尾自然村吴金栋祖父栽培一株优质柚,后用高压法育苗传至邻村。1949年,产2.5吨。因其具单性结实,果实无籽。1984年11月,国家主席李先念在福建视察时,把它命名为“度尾无籽蜜柚”。1980年,全县种植面积仅有198亩,产量8吨。1983年,被福建省科委鉴评为优良柚类品种,同时被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研究所确认为是柚类中佳品。1992年,全县文旦柚种植面积2481亩,年产1050吨。度尾镇建立文旦柚生产基地2000亩。龙华、赖店、大济、榜头等镇也有成片种植。
香蕉19.49年前即有栽培。多在房前屋后隙地零星种植,有美蕉和芭蕉(俗称柴蕉)两种。1972年,赖店玉墩大队从漳州引进天宝蕉栽培后,投产快,效益高,1974年后,种植面积在平原迅速扩大,并开始由隙地转入大田成片栽培。199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7939亩,产量近万吨,销往省内外。主产区为赖店、龙华、榜头、大济、城东、盖尾、郊尾等镇。品种有美蕉、台湾蕉、天宝蕉、牛角蕉等。天宝蕉为主栽品种,还引进脱毒试管威廉斯号等国外品种。
枇杷1949年前已有种植。1949年,全县枇杷种植面积只有60亩,产量3.5吨。1978年后,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新植枇杷9092亩。1988年,书峰乡人均种植枇杷1.1亩,是全县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至1992年,全县枇杷种植面积18473亩,产量682吨。主产区为书峰、社硎、园庄、郊尾、盖尾、龙华等乡镇。品种有大钟、解放钟、大红袍、太域四号、洛阳青、长红3号、车本、霞花20号、森尾早森、梅花霞、白梨等。柿明代前即有种植。1949年后,面积逐渐减少。至1978年,全县仅种植柿885亩,产量159吨。1980年后发展较快。至1992年,全县种植柿2153亩,产量367吨。主产区在游洋、石苍、钟山、社硎及赖店等地。品种有橙色柿、安溪柿、油柿、牛心柿、红柿、扁压柿等。橙色柿为主栽品种。
橄榄宋至民国时期,榜头的昆仑、后庄等村山地已成片种植橄榄,其品质、产量均为全县之冠。1949年,全县橄榄树种植面积为103亩,产量43.5吨。之后,橄榄栽培时增时减。1982年,发展至1015亩,产量81吨。1992年,全县种植面积降至499亩,产量63吨。主产区有榜头、盖尾等镇。品种有檀香、惠园、公本、糯米、口香、羊屎形、然珠本、青皮、黄皮、绿皮橄榄等。榜头后庄村有一株老橄榄树,全年春、秋、冬结果3次。
芒果明中叶引种,清至民国,榜头南溪等村已成片种植。现尚有一片红花老芒果树,其中潭岭墩有一株老树,径围5.15米,树高14米,树冠复盖七分地,最高年产芒果2吨。1949年后,芒果发展缓慢。1992年,全县种植面积801亩,产量218吨,分布在榜头、赖店、城东、大济、盖尾等乡镇。品种有台湾芒果及吕宋芒果。
桃、李唐已有种植。民国时期,钟山水蜜桃、游洋李干都已驰名县内外。1949年,全县桃树种植面积40亩,产量35吨。1960年后,桃、李发展迅速。1992年,全县桃树种植面积3501亩。产量894吨;李树种植面积3894亩,产量592吨。桃主栽品种为白桃。少量栽培白凤水蜜桃、玉露水蜜桃、紫桃、仙桃、黄肉桃、甜桃、梨子桃等。李树品种有双华李、芙蓉李、胭脂李、珠李、陈李等。1989年,石苍、社硎、书峰等乡引种捺李数百亩。
枣宋已有枣树。清至民国时期,郊尾芹林、盖尾瑞沟、榜头昆仑、后庄及枫亭秀丰等地已有大面积种植。1959年,全县有枣树5000多亩。60年代后,逐年减少。至1992年仅存枣树488亩,产量43吨。分布在郊尾、盖尾、榜头、枫亭等乡镇。
三、栽培管理
南宋嘉定年间,仙游县荔枝已采用掇树法(今称高压枝法)育苗、“壅新泥”改良土壤、“一树浇肥一斛盐”保果,这些园艺技术,至今仍广泛应用。清代至民国期间,龙眼高压、嵌接、靠接及疏果等技术亦普遍使用。但栽培管理上仍沿用古时一套方法。
1949年至70年代初,果树多呈重种轻管状态,管理仍嫌粗放。70年代以后,为了使果树生产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在栽培管理上,除吸取以前有价值的经验外,同时根据仙游县特点,推广应用一整套科学栽培方法,一是推广育苗嫁接新技术。龙眼舌接法、枇杷留叶切接、香蕉试管育苗等;二是建立龙眼良种苗木基地。1987年县农业局在枫亭镇白蛇过路建龙眼良种繁育苗圃,每年可出圃良种嫁接苗2万多株;三是果园建设。开大平台、挖大穴、施大肥、种大苗,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四是丰产栽培技术。柑桔树采用春保花、夏保果、秋保梢、冬保叶新技术,并加强肥水管理。龙眼应用结果枝组调节等措施,并由过去单一的疏果,改用疏花、疏果相结合,克服大小年结果现象。荔枝采用控冬梢长花穗短截、花期放蜂等措施提高座果率。防治病虫害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施肥主要是适时、合理及根外追肥,应用植物生长素、微量元素保果。龙眼、柑桔衰老树采用扩穴改土、断根,结合修剪,促其更新复壮;五是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如龙眼幼龄树速生丰产,山地柑桔连年丰收,文旦柚速生丰产等成果。
第七章 畜牧业
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和天然饲料资源,饲养畜、禽是家庭传统的副业和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1949年,全县畜牧业产值31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13%。1949年后,畜牧业生产有较快发展,1978年后,进入迅猛发展阶段。1992年,畜牧业产值已达1702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24%;年末生猪存栏数29.15万头,大牲畜3.81万头,家禽130.3万只。
第一节 品种与改良
一、品种
猪仙游县农家普遍饲养的家畜。传统猪种有“莆田黑猪”。本品种全身皮毛黑色,头略狭长,耳中等,四肢高健,腰背平或微凹,肚大腹园、性温顺、耐粗饲。1949年后,先后引进福安花猪、长白猪、约克夏、巴克夏、克米洛夫、施格、杜洛克、功联大白猪等猪种与莆田黑猪进行经济杂交,改良猪种,先后筛选出“杜莆”、“长莆”和“施长莆”、“杜长莆”等“二元”、“三元”一代杂种猪。杂种优势明显,在仙游县已普遍繁殖、推广,饲养率已达96%以上。1991年,又引进580多头梅山猪种猪(其中公猪3头),本品种母性好,耐粗饲料、产仔率高、繁殖力高,杂交后代屠宰率64.53%,与长莆杂交后代瘦肉率59%,现已正在繁殖推广中。
牛传统牛种有供役使的黄牛、水牛和供奶用的奶牛。黄牛大多属闽南黄牛,毛色淡黄、体格坚实,早熟耐粗饲,抗病力强,役力好,可供耕地、拉车等,是主要牛种。水牛系从福安引进,属沼泽型水牛。其毛呈黄褐色,身高体大,挽力强于黄牛,但因对气候条件和饲养要求较高,故数量少于黄牛。奶牛主要品种是黑白花奶牛,是从外地引进的杂种奶牛及本地黄母牛与黑白花公牛进行杂交育成的,体型紧凑、耐热、耐湿、抗病力强、产乳量高,易于饲养。1984年,仙游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南方黑白花奶牛繁育基地,先后向省内外提供良种奶牛2500头。
马骡仙游马骡宋代已有,但饲养量少,主要供乘骑、驮货等用。1957年,全县养马139匹、骡293头,1992年,全县仅存79匹。
羊仙游居民自古就有养羊习俗,群众视羊肉为补品。传统羊种有戴云山羊,属肉用羊,全身毛黑色,适应性强,能抗高温、高湿、耐粗,皮细肉嫩味少。1949年后,先后引进山东湖羊、四川麻羊、高山羊等品种。
狗按皮色分为黄、白、黑狗等,主要有本地的土狗。80年代末年从福州等地引进少量的哈巴狗、德国牧羊狗、狼犬番等,进行饲养,供玩赏之用。
兔传统品种有本地兔,其体型较小,仅1.5公斤,属肉用型。后引进安哥拉毛兔,以德系、英系、法系、中系为主,中系和德系产毛量较高。
鸡有本地杂种鸡和绒毛乌骨鸡。绒毛乌骨鸡羽毛白色,全身肉骨皆黑,趾五个,肉质鲜美。1949年后,先后引进九斤黄、北京油鸡、芦花洛克、洛岛红、澳州黑、白洛克、白来航等良种。1980年后,从杭州、南京等地引进仙居、来航S—220、红康、罗斯、浦东、尼古拉斯火鸡等,后因环境条件不宜而逐步减少。1985年后,又从上海、江苏、福州引进红波罗、狄高、星杂579、依莎AA等。其中,狄高、依莎AA体型大,生长快,2月龄可达2.5公斤;依莎蛋鸡年可产蛋300枚。
鸭主要品种有莆田黑鸭,还有白番鸭、半番鸭等。莆田黑鸭是优良的蛋用鸭,年产蛋量300枚左右。主要分布在枫亭、钟山、龙华、城关等地。白番鸭原产中、南美州、是优良的肉用鸭,群众视为补品,有清凉补血之功效。半番鸭系由公番鸭与莆田鸭杂交育成。其后代不能生殖,但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生长快,多为肉用。引进品种有法国番鸭、金定鸭和北京鸭。
鹅本地鹅种有长乐鹅,引进品种有狮头鹅和闽南鹅,因其食味欠佳,饲养量不大。
蜂仙游养蜂历史悠久,传统品种是中蜂,早期采用土法饲养。民国20年(1931年)由教会干事俞宣从福州引进2群意大利蜂。50年代,开始推广中蜂新法饲养技术。60年代末,部分饲养意大利蜂的蜂场开始生产蜂王浆。80年代初,开始生产蜂毒、蜂胶、蜂花粉,并引进喀尼亚兰蜂。仙游县的养蜂发展很快。1992年,有意大利蜂和喀尼亚兰蜂计11145箱,中蜂2000箱。
二、改良
猪种改良1965年,开始猪种改良工作。先后引进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猪等与莆田黑猪杂交,经筛选,“长莆”杂交后代为最佳。为了加速杂交猪的繁殖推广,全县先后在县畜牧兽医站及郊尾、园庄、枫亭、榜头、钟山、大济、度尾等7个乡镇设立了猪人工授精站(点),进行人工受精。1984年,成立了家畜统一供精站,加速了良种的繁殖和推广。全县“长莆”杂交一代普及率已达96%以上,年繁殖猪苗50万多头,每年向外地提供良种猪苗25万多头,成为闽南地区的主要猪苗基地之一。利用“长莆”杂交一代进行“施长莆”、“杜长莆”等三元杂交,其杂种一代瘦肉率分别达55.33%和57.5%。1987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瘦肉型猪商品猪生产基地县之一。1991年,又引进梅山猪与长白公猪进行杂交,其一代杂种体型好、耳大、产仔多,经济效益高,已在全县推广。
奶牛改良1965年,县兽医站引进黑白花公牛为父本,在城关、郊尾、度尾设立3个配种站,开展自然交配。1968年,改为常温人工授精,1973年,改为冷冻精液人工授精。1988年,民间劣种奶牛全部淘汰。1991年,第三胎奶牛产奶量达5114公斤/年,比1984年提高了32.27%。
黄牛改良仙游黄牛可役性好,但肉用经济效益低。1979年,开始引进西门达塔尔、夏洛来、海福特、辛地红等肉用牛品种,共繁育102头,虽役性不如当地黄牛,但肉用性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羊种改良1980年起,先后从永泰、莆田、福清引进四川麻羊和高山羊与戴云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杂交一代生长快,麻戴每月增重0.5公斤以上,高戴8月龄可达20.4公斤,比戴云山羊增长34.2%。在钟山、石苍等地推广。
第二节 饲养
畜禽传统饲养以家庭圈养为主,牛羊和鸭则为放养。幼龄期以精饲料为主,中、后期则以青、粗饲料搭配混合饲养。由于畜禽生产多为家庭副业形式,户养为主,饲料多由自己生产和采集,缺乏经济核算,饲养方法无多大改变。70年代后期,虽也推广醣化饲料、金霉素饲料、混合饲料等,但覆盖面还不广。80年代,提倡科学饲养,饲料结构引起重视。为此创办了县饲料厂和饲料公司,引进加工供应各种配合饲料、添加剂、微量元素等,混合饲料推广量逐年增加。在饲养管理上也有很大的改变。如猪的“四改二统一”:即仔猪产后80天出栏,改为35天断奶、60天出栏;母仔猪产后150天阉割改为35天进行小桃花;改季防为窝边防;单一饲料改为全价配合饲料和统一供精等。推广了鸡的笼养和家禽人工授精技术等。1987年,还推广人工培植牛黄技术。1992年,已取牛黄2240克。1983年,推广了蔗尾青贮,延长了甘蔗尾的饲养时间。1992年,全县畜牧总产值达1702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24%,比1949年增长了351.1%(见表4-11)。畜禽饲养专业户1568户。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疫情
1976~1992年间,在省内外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县组织了畜牧兽医人员先后对全县的畜禽疫情进行了3次普查,已查出主要传染病40多种、普通病48种、寄生虫37种、产科病35种、中毒性疾病24种。猪、牛、羊的传染病,猪有瘟疫病、五号病、破伤风、猪丹毒、猪肺疫、喘气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副伤寒、流行性感冒、链环菌病、仔猪白、红、黄痢,附红细胞体病、恶性水肿病、坏死杆菌等。牛有流行结核病、腮腺炎、血痢等。羊有羊瘟、传染性胸膜肺炎等。鸡鸭有新城疫、鸭瘟、禽霍乱、鸡痘、鸡马立克病、传染性腔上囊炎、鸡血痢、禽大肠杆菌感染等。兔有巴氏杆菌、螺旋体病、传染性口炎、粘液性肠炎等。猪、牛、羊的普通病有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维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猪的异食癖、尿道炎、仔猪先天性肌阵挛病。牛有口炎、咽喉炎、前胃驰缓、瘤胃鼓气、积食、重瓣胃阻塞、真胃溃疡、真胃变位、尿血、尿石症、日射病、热射病、耕牛衰竭等。禽有硬嗉症、腺胃阻塞、肌胃炎、肠炎、异食癖、维生素缺乏症等。兔有肠炎、腹泄、毛球瘤、便泌等。猪的寄生虫有囊尾蚴虫、蛔虫、姜片虫、蝇咀病、结肠小袋纤毛虫、弓形虫、疥螨病、球虫病、猪虱、鞭虫、结节虫等。牛有血吸虫、肝片形吸虫、胰吸虫、前后盘吸虫、莫尼茨绦虫、犊新蛔虫、伊氏锥虫、捻转血矛线虫、艾美尔球虫、焦虫、血虱、毛虱、螨、胎生网尾线虫等。羊有肝片吸虫、捻转胃虫、绦虫、结节虫。鸡有沙氏住百虫、球虫、蛔虫、鸡蚤、羽虱、螨。兔有球虫、螨病等。畜禽的产科病有不孕症、流产、难产、乳房炎、子宫炎、瘫痪、无乳、泌乳不足、死胎、阴道脱出、胎衣不下等。外科病有风湿、疝、脓肿、挫伤、皮炎、湿疹、眼角膜炎、脱肛、直肠炎。中毒性病有机磷、氯农药中毒,霉饲料、食盐、亚硝酸盐、氢氰酸、尿素、黑斑病甘菇中毒等。在诸多疾病害中,50年代后传入的疾病有猪囊虫病,1954年日本血吸虫,1958年猪气喘病,70年代传入牛结核病,1978年猪5号病,80年代发现猪三色依蝇,最近发现猪小袋纤毛虫,小猪副伤寒病等。
二、防治
1949年前,畜禽疫病的防治以民间中兽医为主。清代善化里(今大济)陈兆渊运用“四诊”治“八症”。1949年后,仙游县中兽医不少民间验方已被收入农业部及省畜牧局编写的《中兽医验方汇编》之中。1956年,仙游正式成立畜牧兽医工作站,配备专业技术干部5名,民间兽医24人。1960年,因部分兽医下放,人员不足,检疫、防治工作曾一度放松。1979年之后,畜牧兽医队伍逐渐扩大,县、公社、大队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并兴建县牧医站大楼。1984年,又成立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下设县畜牧兽医站、家畜供精站、饲料厂、牧医服务公司、培训中心、蜂管会,拥有干部职工64人,其中畜牧医师1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34人。各乡镇也有专职畜牧干部20人,其中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10人,加强畜牧兽医技术力量,并配备化验室等,充实治疗设备,完善诊断手段。民间中还有500多人经过培训,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兽医人员,分布全县各个村落,形成畜病防治网络。1992年,各乡镇均设立畜牧兽医站,配有职工1~2人,开展技术咨询、防治、检疫等工作,严格把好检疫关。50年代,全县建立郊尾、龙华、枫亭3个检疫站。33个代检点。60年代,各站建检疫站。1990年,县成立检疫站,对上市的猪、牛、羊肉进行检验,对参与交易的猪、牛、羊进行检疫。县有兽医卫生监督员,各站有卫生检疫员,健全检疫体系,有力地防止疫病传播。在防治中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畜禽免疫工作程序,常年进行季防、常防,又开展仔猪的窝边防、注射猪瘟疫苗、鸡新城疫、禽霍乱、鸭瘟等疫苗,防疫密度达95%以上,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流行。至1992年底,猪的发病率降为17.5%,死亡率3.1%,并于1955年消灭牛瘟。1958~1967年,县牧医站开始自制兔化猪瘟弱毒疫苗,疫苗效率高,注射密度高,有效地控制住猪瘟病。1980年,控制猪血吸虫。1981年,消灭猪肺疫。1984年,猪五号病一度得到控制。1974年起,又应用间接血凝试验、试管凝集血、凝抑制变态反应、虎红平板试验酶标法等先进技术,使疫病诊断工作又有新的发展。
第八章 水产业
仙游县渔业生产历史悠久,远在3000年前就有自然捕捞。据宋《仙谿志》载,宋代仙游县有10多种海水和淡水鱼品种。沿海捕捞在宋前已开始了。随着渔具的发展,到了清中期趋于旺盛。海水养殖在清初始,淡水养殖更早,明万历年间。枫亭下桥薛大丰(户部员外郎)在花园内建鱼池养鱼,除观赏外,还供食用。县城燕池,部分寺院的放生池中,放养龟、鳖、鲤鱼等,但不作食用,也禁止捕捉。民间的池塘养鱼,一般在冬至前竭泽捕捉,供食用或祭祀。当时,以沿海捕捞、滩涂养殖和淡水捕捞为主,亦有少量的池塘养鱼。1949年,全县水产品产量仅138吨,人均占有量0.6公斤,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水产科技的不断普及,水产业迅速发展。1992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3503吨,人均占有量提高到4公斤,为1949年的8倍多。
第一节 水域滩涂分布
一、水域
池塘1949年前,只有少量的池塘养鱼。1950年,池塘养鱼100多亩。1984年,增至500多亩。1992年,全县池塘养鱼达2112亩。池塘养鱼最多是枫亭镇,面积为291亩;园庄乡居次,235亩。赖店镇和盖尾镇分别为225亩和201亩。120~200亩的镇有大济、龙华、度尾等。
山塘水库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中、小型水库陆续兴建。1992年,全县已有中、小型水库97座,可养水面7117亩,其中中型水库3座,可养水面3540亩。全县山塘小型水库以园庄乡居多,面积为322亩;枫亭镇次之,面积为173亩(见表5—12)。
溪河全县溪河流域面积2207.4平方公里。主要溪河有木兰溪、粗溪、枫慈溪、九溪、沧溪,在仙游县境内全长204.6公里,流域面积1647.3平方公里。
温泉仙游县有石苍乡粗溪、榜头镇南溪、度尾镇埔尾、赖店镇寨里等温泉4处。除粗溪温泉未开发利用,其他3处都已开发为养鳗场和越冬罗非鱼场。
稻田全县水田28万多亩,可供养鱼的有10万多亩,但利用率最高的1988年仅640亩。浅海枫亭镇有浅海面积630亩。
二、滩涂
仙游县滩涂总面积7100多亩,主要为海滨、海安两个村,其次为辉煌。可利用面积4400多亩,已利用的3800多亩,其中围垦养殖面积1300多亩。
第二节 水产品种
宋《仙谿志》载,仙游有子鱼、乌鱼、章鱼、砺房、车鳌、蛤、螃蟹、鳖、抱石鱼、坐鱼等。清《仙游县志》记载,有鲤、黄瓜鱼、鳙、鲨、马鲛、鲳、带鱼、赤鬓、〓方头、黄〓、青鳞、鲈、墨鱼、水母、鳝、龙虾、芦鳗、湫鱼、痣鱼、弹瑟、金鱼、白鳗、链、龟、鲎、蟳、蚶、蛏、蚬、蛤、西施舌、淡菜、虾蛄、空豸、螺等71种。清道光《枫亭志》载:太平港下溪海会流处生有香鱼,当地人称为“孝子鱼”,长二三寸许,如小指毫无鳞骨,清香异常,以正二两月为佳。民国时期,仙游县蛏、蛎、蚬、鲤已成为养殖的主要品种。捕捞的主要种类有子鱼、乌鱼、黄瓜、赤鬓、马鲛、鲳、带鱼、黄〓、鲈等10多种。
1984年渔业资源调查,全县有淡水鱼类65种,隶属于65属。其中《福建鱼类志》记载的有63种(见表4-13),海洋种类多数是沿岸性次级经济鱼类,甲壳类有日本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鲟、蟹;软体动物有缢蛏、牡蛎、花蛤、泥蚶、文蛤、蛤蜊、蚬、鸭嘴蛤。仙游县淡水水生经济动物资源也较丰富,主要有爬行类的鳖、龟,甲壳类的虾、蟹,两栖类的虎纹蛙、棘胸蛙(俗称坑冻),腹足类的田螺,瓣鳃类的蚬子,俗称坑冻背角无齿蚌,凤山乡林涧溪涧还长有“角怪”,属珍稀蛙类。1972年后,引进的新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蟾胡子鲶、鲮鱼、红罗非鱼、草胡子鲶、牛蛙、淡水白鲳、台湾“永强1号”雄性罗非鱼、银鱼等。
第三节 捕捞作业
一、海洋捕捞
仙游县海洋捕捞最早的作业是宋代的手提缯。至清代中期,使用手撤网。清后期,发展为流刺网。捕捞品种也由捕捞子鱼(梭鲻)、乌鱼(鲻鱼),发展到捕捞黄瓜鱼、马鲛、赤鬓、鲳、带鱼、青鳞、鲈鱼、龙虾等10多种。民国时期,捕捞有所发展,在沿海、内湾附近作业,使用舢板朝出暮归。1949年后,捕捞技术革新,新增近海捕捞作业。由内海生产推向近海生产。1980年后,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主要渔具有手提缯、手撒网、流刺网、拦网、钓业、围缯网、张网等。
二、淡水捕捞
溪河捕捞与人工放流在明正德年间(1507~1521年),榜头象山元头斜自然村始祖方段溪,从尤溪坂宅迁来定居时,带来鸬鹚繁殖,用来捕捞。民国初期,城东霞苑已有使用网具在木兰溪和各支流捕鱼。淡水捕捞除使用鸬鹚、网具外,还兼用鱼叉、钓具等,但捕捞产量很少。50年代,仍以鸬鹚以及小网具捕捞为主。1956年至1958年,榜头元头斜自然村鸬鹚达250多只,从事捕鱼的有60多人,组建一个捕鱼专业队,不久拆散。1958年后,由于工业污水排放,农药污染严重,加上电、毒、炸鱼十分严重,鸬鹚繁殖艰难,网具逐渐减少,捕捞量大大缩减。1964年,开始使用流刺网捕鱼。80年代,《渔业法》颁布后,鸬鹚捕鱼被禁用,电、毒、炸鱼属于违法行为,亦被禁止,同时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县内溪河捕捞依靠简单的生产手段。园庄溪盛产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毛蟹),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为捕捞盛季,最高年产量10多吨。80年代后,捕捞量大大减少。1990~1992年,县渔政站在园庄等溪道人工放流增殖,投放中华绒螯蟹苗1000万只,取得明显效果。1992年,省水产厅从泰宁县金湖水库安排银鱼受精卵70万粒,在东溪水库投放。
池塘捕捞传统的池塘捕捞是将池水排干捉鱼。1973年后,古洋水库鱼苗场、县淡水鱼苗场等单位,添置夏花网、春花网,开始使用网具捕捞。
水库捕捞1972年前,小型水库捕捞均在枯水期使用刺网、围网捕捞。中型水库仅使用刺网捕捞。大量捕捞仍无法解决。1973年后,古洋水库设计安装畚斗网,一网捕鱼6000多公斤,起捕率逐年提高。与此同时,还添置三层刺网、拦网等网具进行捕鱼。中、小型水库开始推广“赶、拦、刺、张”联合捕捞法。
第四节 滩涂养殖
缢蛏清光绪年间,海滨、朱寨两个自然村20多户,在沧溪港内建蛏苗埕150亩,从事蛏苗繁殖生产。当时技术落后,产量不稳定。1949年,蛏苗产量仅有15吨。1956年,蛏埕划归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1965年,采用科学“平畦预报”技术,提高整埕质量,附苗量大增,年产蛏苗达30多吨。1987年,产量增加到53吨。1991年,保持在28吨以上。人工养殖缢蛏则始于清末。到民国时期,较为盛行。从海滨、朱寨扩大到西门头、陈厝自然村以及海安岐下也相继从泉州购买蛏苗养殖。养殖面积140余亩,产量80多吨。1956年后,发展到海滨、海安、辉煌等3个村,28个自然村,500多户养殖。1966年,养殖面积增加到500多亩,产量340多吨。1985年,达到950亩,产量860吨。1992年,面积增加到1831亩,产量1459吨。
花蛤宋代仙游县已产蛤,系自然采拾。1949年后,仍有零星采拾。1984年,海滨村改造埕地50多亩,试养花蛤,为仙游县养殖花蛤之始,但因埕地不适宜,中断。1992年,又进行试养,面积80多亩,产量70多吨。1988年,海滨村在垦区内改造60多亩滩地,进行花蛤人工土地育苗,获得成功。到1992年,育苗池面积增加到500多亩。
牡蛎人工养殖始于清末。枫亭海滨六张厝2个自然村养殖,以条石附苗,有条石6万多条。1949年,年产量12吨,1956年,蛎石统一分配给17个自然村管理。1965年,蛎石发展到11万条,面积110亩,年产量30吨。1992年,产量达32吨。
海蚬民国时期,面积300余亩,年产量140多吨。1949年后,分户管理。1958年,统一调整分配给生产队集体管理,养殖面积700多亩,年产量400多吨。1963年7月,连续遭受两次强台风暴雨袭击后,海区水质恶化,海蚬全部死亡。1968年后,基本绝迹,仅枫亭盐场蓄水池零星可见,时有时无。
对虾80年代新开发的项目。品种有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1986年,枫亭海安村养殖中国对虾34亩,产1600公斤,平均亩产47公斤。1988年,海安、海滨养殖对虾800亩,产量68吨,亩产85公斤。1990年,养殖面积增至825亩,产量仅36吨。因条件差,效益低,1991年部分改为花蛤育苗池。1992年,对虾养殖面积仅510亩,产量45吨。
鱼类1986年,海安村利用垦区养殖鲻鱼(乌)、罗非鱼116亩,产量11吨。到1992年,养殖面积仅60多亩,产量4400公斤。
江篱1991年,在辉煌村垦区养殖,面积500多亩。养殖2年,亩产可达100多公斤。
第五节 淡水养殖
一、苗种繁育
1949年后,仅有少数养鱼户放置鱼巢,人工繁殖鲤鱼苗。1972年前,只饲养鲤鱼夏花苗。1973年后,养殖草鱼、鲢鱼、鳙鱼夏花苗种。1973年,古洋水库建亲鱼培育池和催产池,首次人工孵化鲢鱼苗成功。建设鱼池面积10多亩,每年培育鲢鱼、鳙鱼、草鱼、鲤鱼春花苗种等8万多尾。1983~1985年,赖店玉山村林开松承包10多亩池塘,每年培育草鱼、鲢鱼、鳙鱼春花苗种等5万多尾。1985年,创建仙游县淡水鱼苗场,每年培育夏花鱼苗100多万尾,培育草鱼、鲢鱼、鳙鱼和越冬罗非鱼春花苗种等20多万尾。1987年,榜头溪东王金如创办溪东鱼苗繁殖场,每年繁殖草鱼、鲢鱼、鲤鱼水花300多万尾。1986年后,温泉、赖店、度尾、南溪等4个养鳗场,每年繁殖罗非鱼水花400多万尾。1992年,全县繁殖罗非鱼、草鱼、鲢鱼、鲤鱼水花共2000多万尾。初期培育苗种靠施肥,投喂青草,后增加投饵、施肥并改为投喂精、青饲料,加快苗种发展,供养鱼户养殖。
二、成鱼饲养
池塘养鱼仙游县池塘养鱼始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已有养殖鲤、鲢鱼。民国时期,仍以养殖鲤鱼为主,鱼苗来自泉州、永春等地。1956年后,从泉州引进草、鲢、鳙、编鱼养殖,并推广成鱼饲养“八字精养法”,即“水、种、饵、混、密、轮、防、管”,科学养鱼,推进池塘养鱼的发展。传统的池塘养鱼不清塘,造成淤泥多、水质败坏。1960年后,开始用石灰清塘,1970年推广茶饼清塘。1977年后,使用石灰、漂白粉、茶饼清塘。1979年,提倡整修养鱼池塘,获得普遍增产效果。1982年后,普遍对池塘进行浅改深、小改大、死水改活水、漏水改保水和提高池水肥度,加快鱼类生长。1980年,引进尼罗罗非鱼养殖,成为池塘养鱼的重要品种之一。全县池塘养鱼产量36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2%。1989年后,推广雄性罗非鱼养殖。到1991年,全县池塘养鱼567吨,亩产309公斤。1992年,池塘养鱼产量达742吨,亩产380公斤。县内池塘单产最高的是县淡水鱼苗场,以养殖雄性罗非鱼为主,亩产达788.6公斤;大面积混养雄性罗非鱼的池塘,平均亩产在450公斤以上,比常规品种高出30%。
鳗鲡养殖1986年,开发赖店温泉养鳗场。1989年,相继开办赖店、度尾埔尾、榜头南溪养鳗场,使养殖面积达74亩。4个养鳗场皆建在地热处,利用地热水冬季保温。1987年,全县成鳗产量110吨,平均亩产3.1吨。1988年,产量185吨,平均亩产5.3吨。1991年,产量280吨,平均亩产3.9吨。1992年,新创办养场7处,养殖面积101亩(其中土池养鳗28亩),使全县养鳗场增至11处,养殖面积达175亩。
山塘水库养殖1970年以前,山塘水库主养鲢鱼、鳙鱼,一般不投饵、施肥,养草鱼则投草。1978年,盖尾下塘、来狮水库放养草鱼,开始实行半精养式。1989年,东溪、城东九龙岩、枫亭山头、盖尾宝峰君仔里等中、小水库,普遍利用糖厂滤泥废料为主的配合投饵、施肥。1992年,水库网箱养鱼开始使用配合颗粒饲料,获得成功。山塘水库养鱼产量达240吨,平均亩产34公斤。
稻田养鱼民国前,赖店已利用稻田养殖鲤鱼,但只是稀放粗管。1992年,赖店溪埔村推广稻、萍、鱼摸式3亩,亩产鱼达到200公斤。
流水养鱼1986年,全县流水养鱼只3户,面积140平方米,产量574公斤,每平方米产鱼4公斤。1992年,全县流水养鱼达到141户,4073平方米,产量45764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11.2公斤,最高达到15公斤。
香蕉沟养鱼1986年,城东、龙华等5个乡镇,17个村,香蕉沟养鱼面积130亩,产量8.5吨。1991年,养鱼面积200亩,产量8.2吨,平均亩产鱼41公斤。
网箱养鱼1992年,东溪水库开发网箱养鱼18箱,375平方米。以养殖台湾“永强1号”雄性罗非鱼为主,配养草鱼、鲤鱼等。以投放配合饲料为主,兼投糖厂滤泥废料、青饲料,经收获10箱,250平方米,产量6040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24公斤。
三、鱼病防治
鱼病治疗草鱼“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是县内淡水鱼业生产危害最大的鱼病。烂鳃病症状是鳃丝腐烂,严重时鳃盖“开天窗”,一般3月下旬至5月中旬发生的多为寄生虫引起,5月下旬后发生的多为细菌引起。用敌百虫、生石灰、漂白粉泼洒,能抑制鱼病的发展。用辣蓼(苦蓼)、五倍子等中草药拌饵和泼洒效果较好。肠炎病又称“烂肠瘟”,主要症状鱼肛门红肿。此病流行广,主要危害草鱼,又往往同烂鳃病并发,传统方法用石灰、漂白粉治疗。1974年后,加用磺胺胍、呋喃唑酮、食盐、大蒜、土霉素、畜用止泻散以及辣蓼等效果很好。赤皮病俗称“鱼瘟”,4月初开始流行,主要症状鳞片脱落,鱼体呈红斑块。原采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治疗,效果不佳,后加泼漂白粉、生石灰,以及五倍子和磺胺噻唑拌饵投喂效果很好。
鱼病预防1972年,仙游县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措施,推广干塘消毒和鱼体消毒。1975年后,新增预防措施,即在鱼苗、鱼种下塘前用高锰酸钾,食盐消毒;在成鱼饲养时,用漂白粉进行食场挂袋,定期泼洒生石灰、漂白粉、敌百虫、食盐以及药物拌饵喂养等,防止鱼病发生。1982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编印养鱼技术资料以及用广播形式宣传预防措施。1987年,开始对草鱼进行注射“四病”(即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疫苗。1991年,提供鱼药服务,结合预防宣传。
第六节 渔政管理
仙游县渔政管理始于1978年,把“保护水产资源,加强渔政管理”列入水产工作的重点,由农业局主管,水产技术部门具体负责。1979年,省编委下达仙游县渔政人员编制1名。1980年,省水产厅批准成立福建省仙游县渔政管理站,与水产技术推广站合署办公,配备专职渔政检察员1人,主要负责沿海渔业捕捞生产管理,发放生产许可证等工作。1987年,在县水电局成立仙游县库区渔政分站,配备专、兼职渔政检察员10人,主管水库渔政工作(1992年改为仙游县渔政站库区分站,配备专、兼职渔政检察员4人)。1980年后,渔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渔政站专职人员增加到2人,兼职1人,并选送专职渔政人员参加全省渔政检察员培训学习,取得合格证书。渔政站还配备小汽车、望远镜、照相机,以及电警棍等执法用具,开展宣传贯彻国家《渔业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对全县4个养鳗场进行清理整顿。1987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强渔政管理,严禁电、毒、炸鱼》的通告,加强渔政管理。
附注
注:据仙游县(1949~1990年)国民经济提要。 注:1.公田:包括族田、寺田、学田。 2.土改后公田系机动田。 3.本表数字根据1964年县委、县计委合编《年鉴资料》。 注:口粮中包括国家的返销粮。 注:据县统计局1949~1990、1992年年鉴. 注:据县农业局1976~1992年《农业统计》。 注:甘蔗主要品种详见第五篇蔗糖。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