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67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4.255.7
页数: 4
页码: 132-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游县的人口变动经历了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自然变动方面,自唐代建县至民国26年缺乏统计资料,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受战乱影响,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长。1949年以后,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逐渐回升。机械变动方面,唐、宋、元、明、清等五朝末期,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士民因战乱入闽定居。明、清两朝有驻军、屯田军在仙游入籍。民国时期,一批由河北、山西、上海等地来仙游参加建设的干部、知识青年也在仙游定居。同时也有向东南亚各国、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和附近省份流寓的人口迁出。
关键词: 仙游县 人口 人口变动

内容

第一节 自然变动
  仙游县的人口变动,自唐代建县至民国26年(1937年)的1238年缺乏统计资料。民国27~37年7月的资料仅记录人口变动的总量,从中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受战乱影响,农村经济破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长的情况,民国31年全县人口锐减15508人,自然增长率为﹣49.5%。
  1949年,全县出生11950人,死亡2550人,自然增长率28.55%。1950~1978年,仅1952年、1953年、1958年为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年份,年自然增长率在20%以下;其他年份均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年自然增长率在20%以上,其中1963~1978年为生育高峰期,出生率在28.80%~43.95%之间,自然增长率在22.05%~38.88%之间。1979年起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出生率下降。1986年出生率13.36%,死亡率5.18%,自然增长率8.18%。其后因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和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增长率回升。1992年出生率15.21%,死亡率4.97%,自然增长率10.24%。
  第二节 机械变动
  一、迁入
  唐、宋、元、明、清等五朝末期,因战乱迭起,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士民入境定居。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征剿泉、漳之间的“蛮獠”,军事行动结束后,一部分唐军在仙游入籍。唐末,王绪率军入闽,后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王氏部卒有一部分在仙游定居,可考的有王、刘、郭、蔡、谢、傅、肖等姓。南宋末年,元兵陷临安(今杭州),南宋官民大批入闽避难,有的在仙游入籍,可考的有宝珠孙姓等。明、清两朝,有驻军、屯田军在仙游入籍。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的部将严万一率领兴化卫戍军来仙游屯田;洪武十六年又有一批屯田军在仙游落户;永乐二年(1404年),有福州驻军一部来仙游屯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仙游入籍的屯田军有福中卫642人,平海卫98人,福粮厅福中卫137人,兴防厅平海卫182人,兴粮厅兴化卫368人,兴粮厅平海卫44人。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德化县的九座山(今凤山乡凤顶村一带)划归仙游;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撤兴化县时,将永贵、福兴、来苏等3个里(今游洋、钟山、象溪、石苍一带)划归仙游;1952年,将永泰县的东湖、白岩乡划归仙游;1955年,将惠安县的东坪、岭北、义路等3个乡划归仙游,使仙游县的户口增加。
  民国以前,还有因故滞留而定居的外地人员及其眷属、族人等。其中因政治避难来仙,可考的有9个姓氏;因殉于国事,其眷属滞留的有5个姓氏;因任地方官滞留的有23个姓氏;因逃亡、谋生等来仙定居的还有多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批由河北、山西、上海等地来仙游参加建设的干部、知识青年(南下服务团)也在仙游定居。50年代,新建仙游糖厂、度峰糖厂等企业,从外地调入职工近千人;1959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从同安县移驻赖店;1960年,916名旅居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华侨回乡定居。此外,历年均有婚迁、外地调入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部队复退军人安置等,均迁入一定数量人口。1992年,从外地迁入4828人。
  二、迁出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将游洋镇(今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一带)划归兴化县,人口第一次较大减少。明、清时期起,仙游人口开始向东南亚各国、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和附近省份流寓。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王士奇往东南亚谋生。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榜头昆头陈瑞满往马来西亚霹雳州做工;光绪八年(1882年)赖店东垅杨乌柏往印度尼西亚经商,后由杨引荐,赖店一带往印度尼西亚的人增多;光绪十八年,枫亭余池郎引荐斗北坑头山黄秋香等往菲律宾谋生。其后,枫亭陆续有人往菲律宾。民国元年(1912年),仙游教会传教士方家朋、牧师陈秉忠在仙游招募“华工”101人到马来西亚诗巫和兴化芭当苦力。此后,仙游人往东南亚各国谋生定居的逐渐增多,19世纪末,仅在马来西亚各锡矿当矿工的莆仙人就有4000多人,其中多数是仙游人。
  仙游人亦有往台湾、香港、澳门谋生而定居的。清顺治三年(1646年),王士玉去台湾谋生,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禁开放,仙游人成批赴台湾谋生。民国34年(1945年)台湾归还中国,仙游人去台湾做工、经商、求职的,形成高潮;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退时,撤往台湾的仙游籍公职人员、军队官兵及地方人士等达200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迁出以婚嫁、参军、升学、外地招工、经商等为主。1957~1959年,仙游民工近万人到闽西北参加工业、林业等项目建设,有一部分人在当地就业、入籍。1963~1972年,有农户1610户、人口7992人迁往明溪县落户,后大部分回原籍。1964年,枫亭、榜头等10个平原区公社的农民和城关镇(今鲤城镇)居民共1620户,人口7898人,往宁化、明溪、清流、浦城、泰宁、邵武等6县落户;同时,钟山、石苍、游洋、社硎等山区公社的部分农民也自动举家迁往上述各县;同年9月,208名知识青年到明溪夏阳公社落户。1969年10月,仙游1966~1968届城镇高、初中毕业生902名赴宁化县落户,后大部分转回原籍或升学、就业后调回原籍。1978年后,迁出的以经商办企业的居多。1992年,迁出县境的7914人。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