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63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5
页数:
5
页码:
90-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游县的地质构造、地层、侵入岩和矿藏资源情况,以及地震活动情况。
关键词:
仙游县
自然地理
地质
内容
第一节 地质构造
仙游县大地构造位于东亚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和南岭纬向构造体系的交汇处。此外,还有北西向构造。这三组构造互相折冲交汇、叠加的结果,深刻地影响境内地形的山河大势。
褶皱在境内不居重要地位,构造主要表现为不同走向的断裂。
一、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裂是福建“漳平—仙游东西向断裂”的东段,为南岭纬向构造在福建的主干部分。东西向断裂在仙游又分为南北两带:
南带 为“永春城关—仙游盖尾断裂”的一段。木兰溪干流自度尾至莆田濑溪就是本断裂带经流水冲刷侵蚀而成,顺断裂破碎带有东西向燕山晚期石英闪长岩(δo53(1)a)岩基侵入。本断裂带内有度尾岭尾、赖店温泉、榜头南溪等三处温泉出露。此外,仙游县南部的洪山—大帽山、枫慈溪中游河谷、西崩山—莆田邱秀山、湄洲湾北岸都成东西走向。
北带 称“仙游小沽—福清东张断裂”。北带西段位于本县东北部,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折冲叠加,所以山河走向较为复杂散乱。东段在莆田及福清境内发育成大洋溪及东张溪。
二、新华夏系断裂
本断裂有许多近于平行的次一级断裂,成北东—北北东走向,斜贯仙游全境。自东至西有:“仙游郊尾—莆田华亭断裂”,“游洋霞—榜头—鲤城—龙华断裂”,“游洋—钟山—书峰断裂”,“游洋—石苍—象溪—社硎—度尾断裂”,“兰石—书峰—大济断裂”等主要断裂。鲤城以北的大蜚山—宝峰一带丘陵地带,东西距离16公里的范围内,沿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侵入的燕山晚期花冈斑岩脉即达30~40条之多。
三、东南火山岩带
仙游县是福建省东南火山岩带的一部分。火山岩分为中生代晚侏罗纪和白垩纪两期。前者分布于县境绝大部地区,后者主要分布于凤山、石苍、象溪及游洋一带。两期火山岩系共占全县地表地层的70%以上,其余30%主要为燕山早期及晚期各类侵入岩。书峰及游洋东部有古火山口遗址各1座。
四、北西向断裂
仙游县北西向断裂相当明显,多成平行等距排列,它们多数为张性及张扭性断裂。岩层断裂带破碎严重,受地表径流侵蚀易发育而成河流。溪口溪、大济溪、仙水溪、九鲤湖溪等木兰溪一级支流就是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形成的。
由于受新华夏系北东向及北西向两个构造体系复合、折冲、改造的影响,仙游县河流无论大小,或干流、支流,它们在上下游之间,都是北西向与北东向交替成90度转弯。
第二节 地层
仙游县地层属“华南地层区”的“莆田—漳州地层小区”。因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东部沉降带内,中侏罗系及以前的地层深埋地下,地表仅出露上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地层。见表2-1。
第三节 侵入岩
境内侵入岩均为燕山期,又分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前者为晚侏罗纪侵入,后者为早白垩纪侵入。主要岩体有木兰溪干流东西向石英闪长岩岩基,“何岭—九鲤湖及云居山(麦斜岩)”晶洞钾长花岗岩体,“大埔—潭边”花岗斑岩体等。见表2-2。
第四节 矿藏资源
一、金属矿
仙游有铬、铌钽、铅锌、钨、钼、铁、锰、金沙、黄铁矿等,但储量较少,且多为品质位低的小矿点,开采难度较大。其中铁和锰储量较多。
二、非金属矿产
高岭土 全县地质远景储量2000万吨,钟山镇远景储量1000~2000万吨,其探明储量387.87万吨,量多质优、粒度细小、化学成份稳定,很有开采价值。1985年,仙游县高岭土开发公司在土城埔办厂投产。
陶土 分布于盆地及低平的水田底下,质优量多。榜头、龙华、盖尾、城东、大济、石苍等地储量最多,是烧制砖瓦和陶瓷器的原料。
钾长石与石英 有郊尾镇东湖矿点,钾长石储量2.29万吨,石英38.12万吨。
泥煤 大济镇三会村储量1万吨,龙华镇红星村储量6万吨,灯塔村也有一定储量。
石英闪长岩(俗称“青头石”) 是仙游县最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分布地区很广。木兰溪沿岸、丘陵、平原等地区都有,其色青灰,中粒、颗粒均匀,坚硬美观易加工,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钾长石花岗岩(俗称“大麦石”) 主要分布于后坂、何岭、钟山等地,其结晶粗大多晶洞,质较脆,质地比石英闪长岩差。以上两种建筑材料,全县储量有8亿立方米以上。易开采的有1.2亿立方米。
花岗斑岩 多成脉状产出(也称大麦石),也是建筑材料。
叶蜡石 游洋镇石级厝、顶张隆有质量较好的矿石。赖店新周、社硎卓林也有储量。
第五节 地震活动
仙游县处东亚新华夏系巨型构造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和我国南岭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的东端。新华夏系的长乐—南澳断裂带自东北向西南斜贯本县沿海及内陆;南岭巨型纬向构造带的漳平—仙游断裂带在本县分成南北两列,分别横贯游洋小沽—莆田、东圳水库木兰溪干流及其南岸诸山。此外,仙游县还有3~4条北西向张性及张扭性断裂与上述两大构造体系互相交切、复合、干扰改造,使地质构造变得异常错综复杂。上述所有构造大都是深切地壳的深大断裂,它们不但在地质历史时期有过剧烈的活动,现在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升降幅度的活动,因而导致了我县多处温泉地热出露及地表发生高低升降形变,这都是地震孕育的地质背景。
据历史记载,从宋治平四年(1067年)至民国26年(1937年)的870年间,仙游共发生过有感地震数十次,其中造成灾害性的地震是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发生的强地震。震中在莆田乌坵屿附近(东经119.5°,北纬25°),震级8级,震中烈度9度,仙游县烈度7度。明《兴化府志》载:“夜地大震,自南而北,树木皆摇有声,棲鸦皆惊飞,城崩数处,城中大厅几倾,乡间房倾无数,有伤人者。初十日夜又震,乃传连震十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游县有感地震共发生过80多次,其中,1986年11月15日,台湾花莲附近发生7.6级地震,仙游烈度为4~4.5度。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