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636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36
页码: 90-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游县自然地理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地质、地貌、气候、物候、水文、土壤、植被、动植物资源、景观资源、自然灾害等。
关键词: 仙游县 自然地理

内容

仙游县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63公里,总面积1814.67平方公里(折合272.2万亩)。大地构造位于东亚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和南岭纬向构造体系交汇处。以戴云东翼支脉(即天马—十八股头—后县隔—横马山—东山头—石桥尾)为界线,以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以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900米以上山峰111座,最高点为凤山石谷解1803.3米,最低的是枫亭海滨村5米。县城位于大蜚山南面的木兰溪畔。
  仙游县地处中、南亚热带,受季风影响明显,属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以红壤分布面积最大,黄壤次之,林地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植被属南亚热带照叶林区,因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交界,植被类型具有过渡性特点。气候、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
  仙游县矿产资源以花岗岩类岩石及高岭土、陶土为著。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质构造
  仙游县大地构造位于东亚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和南岭纬向构造体系的交汇处。此外,还有北西向构造。这三组构造互相折冲交汇、叠加的结果,深刻地影响境内地形的山河大势。
  褶皱在境内不居重要地位,构造主要表现为不同走向的断裂。
  一、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裂是福建“漳平—仙游东西向断裂”的东段,为南岭纬向构造在福建的主干部分。东西向断裂在仙游又分为南北两带:
  南带 为“永春城关—仙游盖尾断裂”的一段。木兰溪干流自度尾至莆田濑溪就是本断裂带经流水冲刷侵蚀而成,顺断裂破碎带有东西向燕山晚期石英闪长岩(δo53(1)a)岩基侵入。本断裂带内有度尾岭尾、赖店温泉、榜头南溪等三处温泉出露。此外,仙游县南部的洪山—大帽山、枫慈溪中游河谷、西崩山—莆田邱秀山、湄洲湾北岸都成东西走向。
  北带 称“仙游小沽—福清东张断裂”。北带西段位于本县东北部,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折冲叠加,所以山河走向较为复杂散乱。东段在莆田及福清境内发育成大洋溪及东张溪。
  二、新华夏系断裂
  本断裂有许多近于平行的次一级断裂,成北东—北北东走向,斜贯仙游全境。自东至西有:“仙游郊尾—莆田华亭断裂”,“游洋霞—榜头—鲤城—龙华断裂”,“游洋—钟山—书峰断裂”,“游洋—石苍—象溪—社硎—度尾断裂”,“兰石—书峰—大济断裂”等主要断裂。鲤城以北的大蜚山—宝峰一带丘陵地带,东西距离16公里的范围内,沿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侵入的燕山晚期花冈斑岩脉即达30~40条之多。
  三、东南火山岩带
  仙游县是福建省东南火山岩带的一部分。火山岩分为中生代晚侏罗纪和白垩纪两期。前者分布于县境绝大部地区,后者主要分布于凤山、石苍、象溪及游洋一带。两期火山岩系共占全县地表地层的70%以上,其余30%主要为燕山早期及晚期各类侵入岩。书峰及游洋东部有古火山口遗址各1座。
  四、北西向断裂
  仙游县北西向断裂相当明显,多成平行等距排列,它们多数为张性及张扭性断裂。岩层断裂带破碎严重,受地表径流侵蚀易发育而成河流。溪口溪、大济溪、仙水溪、九鲤湖溪等木兰溪一级支流就是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形成的。
  由于受新华夏系北东向及北西向两个构造体系复合、折冲、改造的影响,仙游县河流无论大小,或干流、支流,它们在上下游之间,都是北西向与北东向交替成90度转弯。
  第二节 地层
  仙游县地层属“华南地层区”的“莆田—漳州地层小区”。因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东部沉降带内,中侏罗系及以前的地层深埋地下,地表仅出露上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地层。见表2-1。
  第三节 侵入岩
  境内侵入岩均为燕山期,又分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前者为晚侏罗纪侵入,后者为早白垩纪侵入。主要岩体有木兰溪干流东西向石英闪长岩岩基,“何岭—九鲤湖及云居山(麦斜岩)”晶洞钾长花岗岩体,“大埔—潭边”花岗斑岩体等。见表2-2。
  第四节 矿藏资源
  一、金属矿
  仙游有铬、铌钽、铅锌、钨、钼、铁、锰、金沙、黄铁矿等,但储量较少,且多为品质位低的小矿点,开采难度较大。其中铁和锰储量较多。
  二、非金属矿产
  高岭土 全县地质远景储量2000万吨,钟山镇远景储量1000~2000万吨,其探明储量387.87万吨,量多质优、粒度细小、化学成份稳定,很有开采价值。1985年,仙游县高岭土开发公司在土城埔办厂投产。
  陶土 分布于盆地及低平的水田底下,质优量多。榜头、龙华、盖尾、城东、大济、石苍等地储量最多,是烧制砖瓦和陶瓷器的原料。
  钾长石与石英 有郊尾镇东湖矿点,钾长石储量2.29万吨,石英38.12万吨。
  泥煤 大济镇三会村储量1万吨,龙华镇红星村储量6万吨,灯塔村也有一定储量。
  石英闪长岩(俗称“青头石”) 是仙游县最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分布地区很广。木兰溪沿岸、丘陵、平原等地区都有,其色青灰,中粒、颗粒均匀,坚硬美观易加工,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钾长石花岗岩(俗称“大麦石”) 主要分布于后坂、何岭、钟山等地,其结晶粗大多晶洞,质较脆,质地比石英闪长岩差。以上两种建筑材料,全县储量有8亿立方米以上。易开采的有1.2亿立方米。
  花岗斑岩 多成脉状产出(也称大麦石),也是建筑材料。
  叶蜡石 游洋镇石级厝、顶张隆有质量较好的矿石。赖店新周、社硎卓林也有储量。
  第五节 地震活动
  仙游县处东亚新华夏系巨型构造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和我国南岭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的东端。新华夏系的长乐—南澳断裂带自东北向西南斜贯本县沿海及内陆;南岭巨型纬向构造带的漳平—仙游断裂带在本县分成南北两列,分别横贯游洋小沽—莆田、东圳水库木兰溪干流及其南岸诸山。此外,仙游县还有3~4条北西向张性及张扭性断裂与上述两大构造体系互相交切、复合、干扰改造,使地质构造变得异常错综复杂。上述所有构造大都是深切地壳的深大断裂,它们不但在地质历史时期有过剧烈的活动,现在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升降幅度的活动,因而导致了我县多处温泉地热出露及地表发生高低升降形变,这都是地震孕育的地质背景。
  据历史记载,从宋治平四年(1067年)至民国26年(1937年)的870年间,仙游共发生过有感地震数十次,其中造成灾害性的地震是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发生的强地震。震中在莆田乌坵屿附近(东经119.5°,北纬25°),震级8级,震中烈度9度,仙游县烈度7度。明《兴化府志》载:“夜地大震,自南而北,树木皆摇有声,棲鸦皆惊飞,城崩数处,城中大厅几倾,乡间房倾无数,有伤人者。初十日夜又震,乃传连震十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游县有感地震共发生过80多次,其中,1986年11月15日,台湾花莲附近发生7.6级地震,仙游烈度为4~4.5度。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势
  仙游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坡,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主体成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境内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盆地、河谷错杂其间。各地海拔差别很大,西北边境的石谷解海拔1803.3米,是全县最高峰;东南部枫亭海滨海拔仅5米,是全县最低点。境内分成四个不同的地貌地带。
  第二节 地貌类型
  山地 主要分布于县西北部、东北部及东、西、南部边境。西北部的凤山、西苑、社硎乡多为中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东北部的游洋、石苍、象溪、钟山乡镇多为低山,海拔在500~800米之间。东、西、南部边境,由低中山逐渐降低为丘陵。
  丘陵 主要分布于中部及南部盆地、谷地周围,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 主要分布于中部。多呈卵圆形。有度尾、大济、鲤城、赖店、榜头、盖尾、郊尾等盆地。县城以东的盆地统称东乡平原,县城以西的盆地统称西乡平原。东西乡平原总面积35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3%。
  河谷平原 主要分布于木兰溪干流上游及支流两岸,以及枫慈溪、粗溪、九鲤湖溪、九溪沿岸等。
  第三节 地貌分区
  西北部-中山区 分布在凤山、西苑、社硎、象溪等乡,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山高谷深,地表切割严重,是全县最高地带。面积447.1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64%。
  东北部-低、中山区 分布在石苍、游洋、钟山乡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面积43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12%。
  中部-丘陵、低山及盆谷交错区 分布在度尾、大济、鲤城、城东、书峰、赖店、榜头、龙华、盖尾等乡镇,海拔在40~700米之间。面积654.4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06%。
  南部-丘陵、台地区 分布在园庄、枫亭、郊尾乡(镇)等,海拔在10~650米之间。面积234.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9%。枫亭浅海630亩,滩涂面积7110亩,其中可利用的有1000多亩。
  第四节 主要山岭、山峰
  境内北部山岭受新华夏系构造影响,多呈北东—北北东走向;中部山岭由径流沿北西向张性、张扭性断裂侵蚀而成,多呈北西向展布;中南部受漳平—仙游纬向断裂影响,以东西走向为主;东北部在上述3组不同走向断裂互相交汇折冲下,呈多种复合的走向。
  一、西北部山岭
  (一)十八股头—石谷解—白岩尖
  位于县西北边境,是仙游与德化两县河流的分水岭,呈东北—西南展布,延伸为20公里,大部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山峰高耸,沟谷幽深,为境内最高地带。主要山峰8座。
  十八股头 海拔1520米,在凤山乡凤山村。界德化县。
  仙游山 海拔1522米,在凤山乡凤山村,邻德化县。
  五雷山 海拔1791米,在凤山乡前溪村,界德化县。
  石谷解 海拔1803米,在凤山乡前溪村,界德化县。
  东湖尖 海拔1681米,凤山东湖,界永泰县。
  白岩尖 海拔1608米,在凤山乡白岩村,界永泰县。
  老狮坑 海拔1357米,为凤山乡凤山、凤顶村界山。
  大石龙 海拔1591米,为凤山乡前溪、凤山界山。
  石穴寓 海拔1303米,为凤山乡前溪、凤山村界山。
  (二)黑上山-雪山
  位于西北部,蜿蜒于凤山、象溪、石苍等3乡之间,与上述山岭间有九溪相隔,东北—西南延伸长20公里,海拔多在800~1200米之间。主要山峰9座。
  黑上山 海拔1451米,为凤山乡凤山、前县村界山。
  鸟坪棋 海拔1091米,位于凤山乡凤山、前县村之间。
  古岭山 海拔1378米,位于凤山乡前县村、象溪乡石峰、石满村之间。
  雪山 海拔1369米,位于凤山乡前县村、石苍乡霞湖村、象溪乡石峰村之间。
  百龙尾 海拔1288米,在凤山乡前县村、石苍乡霞湖村之间。
  老鹰山 海拔752米,在象溪乡石满、溪边及石苍乡潭头村之间。
  虎头山 海拔774米,为象溪乡象星、黄洋村界山。
  高坪山 海拔954米,为石苍乡霞湖、高阳村界山。
  二、东北部山岭
  本部山岭受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等三种走向构造的折冲、交错和叠加。主要山峰有7座。
  英山 海拔851米,为石苍乡五湖村、游洋乡双峰村界山。
  剪刀尖 海拔955米,位于游洋镇龙山村,界莆田县。
  东山头 海拔946米,位于游洋镇梧椿村,界莆田县。
  天马山 海拔682米,位于游洋镇天马村,界莆田县。
  笔架山 海拔766米,位于游洋镇霞峰村,界莆田县。
  吴山尾 海拔833米,位于游洋镇里洋村,界莆田县。
  龙穿城 海拔997米,位于游洋镇里洋村,界莆田县。
  三、中部山岭
  (一)朝天马—屏凤山—玳瑁山—钟石山
  位于西部及西南部边境,与德化、永春、南安、泉州鲤城区等交界,绵延约50公里,海拔在600~1000米之间,是木兰溪水系与晋江水系分水岭。主要山峰11座。
  仁山寨 海拔940米,位于西苑乡仙东村。
  白路岭 海拔1017米,位于西苑乡仙山村与度尾镇霞溪云居村之间。
  朝天马 海拔1004米,为度尾镇云居、苦竹村界山。
  蜈蚣岐 海拔598米,位于度尾镇苦竹村,界德化县。
  屏风山 山海拔1126米,为度尾镇苦竹、屏山、云居村界山。
  大官楼 海拔607米,位于度尾镇苦竹村。界永春、德化县。
  代仙山 海拔917米,位于度尾镇屏山村与溪口林场之间。
  印石山 海拔989米,位于溪口林场,界永春县。
  埔尾寨 海拔718米,位于龙华镇金沙村,界泉州鲤城区。
  南山寨 海拔797米,位于龙华镇金山村,界南安县。
  钟石山 海拔721米,位于龙华镇红旗、金溪村之间,界泉州鲤城区。
  (二)九座山—度坪尖—大蜚山
  位于中部偏西,隔溪口溪与西部边境山岭相峙,海拔自北部1000米向南逐渐降低至600米上下。是木兰溪支流溪口溪与仙水溪分水岭,山岭宽度8~10公里,东高西低,东西之间为大济溪谷。主要山峰3座。
  九座山 海拔1267米,位于凤山乡凤顶村。
  度坪尖 海拔1172米,位于西苑乡西乾村与社硎乡卓林村之间。
  大蜚山 海拔639米,位于城东镇来洋、蜚山村与大济镇蒲峰村之间。
  (三)横马山—南雾山—龙华寨—大柿山—洋山
  位于东部延伸约25公里,海拔在600~800米之间,与东北部中低山之间为延寿溪(九鲤湖溪)。主要山峰8座。
  横马山 海拔949米,位于钟山镇南湖、临水、西林村之间。
  云居山(麦斜岩) 海拔1007米,位于麦斜村。
  南雾山 海拔904米,位于钟山、榜头镇之间。
  塔山 海拔857米,位于榜头镇后南溪与芹山村之间。
  龙华寨 海拔869米,位于榜头镇岭下、东宫村与钟山镇卓泉、湖亭村之间。
  大柿山 海拔782米,位于榜头镇新郑、洋山村与钟山镇卓泉、湖亭村之间。
  洋山 海拔741米,位于榜头镇洋山村与盖尾镇聚仙、后井村之间。
  天马山 海拔655米,位于榜头镇上昆、下昆、象山、洋山村之间。
  四、南部山岭
  (一)九楼山—大帽山
  位于鲤城—赖店盆地以南,南北宽10~15公里,东西延伸30公里,海拔多在250~650米之间。主要山峰4座。
  猫鼻山海拔631米,位于赖店镇磻硎村,界泉州市。
  长坪埔海拔699米,位于赖店镇磻硎村,界泉州市。
  九楼山海拔835米,位于赖店镇磻硎村与园庄乡东石村之间,界泉州市。
  大帽山海拔646米,位于郊尾镇伍狮、阮庄、塘边村与枫亭镇山头村之间。
  (二)小佳锥—吊船山
  位于南部,与泉州市、惠安县交界,西段成北东向,东段为东西向,是受两种不同走向断裂构造影响的结果。主要山峰4座。
  小佳锥 海拔635米,位于园庄乡岭北村,界泉州市。
  后辟池尾山 海拔570米,位于园庄乡东坪村,界惠安县。大林山海拔680米,位于园庄乡大埔村,界惠安县。
  吊船山 海拔603米,位于枫亭镇溪南村与园庄乡塔兜村之间,界惠安县。
  第三章 气候物候
  仙游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季风进退明显,雨季、干季显著;夏长不酷热,冬短少严寒,一年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由于受地形和陆海位置的影响,具有北部的中亚热带和南部的南亚热带两种不同类型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第一节 气候特征
  一、类型
  仙游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少雨干燥;夏半年盛行偏南风,气温高,雨水多,气候温热湿润。又因境内北南地势高差悬殊,形成北南两种不同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部山区为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南部平原和沿海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境内年平均气温15°~21℃,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4300~6720℃,无霜期230~340天,年均日照1935.5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622.6兆焦耳/m2。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热量、水分、光照等三大基本气候资源比较丰富。
  二、四季天气
  县境内北部山区一年四季明显。南部平原、沿海常年呈现长夏短冬气候特点。
  春季(3~6月) 春季分为前春(3~4月)和后春(5~6月)。本季内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常交锋于仙游县上空。使春分前后低温阴雨天气经常发生。后期时节,夏季风势力大增,与北方冷空气交绥,加上仙游县地形的影响,常出现连绵不断的阴雨或雷阵雨,时值黄梅成熟上市,俗称“梅雨”。北部山区春来迟,气温低,云雾多。春季常出现春寒或倒春寒以及大风、冰雹、雷击、暴雨等强烈的灾害性天气。
  夏季(7~9月) 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偏南风,天气多晴,温高湿大,日照充足。午后山区多雷阵雨。每年有3~4个热带风暴或台风影响,常造成狂风暴雨、风灾洪涝严重。若无台风影响则出现夏旱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造成困难。常年北部山区少暑天,多雷雨,少干旱。
  秋季(10~11月) 多受大陆高压控制,天高云淡,天气多晴,气温适中,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当北方有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时,可出现“秋寒”天气。
  冬季(12~2月) 受大陆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气温较低,雨水较少,湿度小。当受到强冷空气影响时,将引起强烈降温,大部分地区有霜或严重霜冻,常出现冻害,北部山区尤为突出。见表2-3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气温
  仙游县气温1月最低,7月最高,上半年气温逐月上升,下半年气温逐月下降。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5.0~21.0℃之间。木兰溪沿岸平原和东南部沿海略高于20℃,北部和西北部山区低于18℃,境内气温自东南向西北随地势、海拔的升高而递减,变化明显。见表2-4,表2-5
  气温日变化以日出前(5~6时)最低,午后(13~14时)最高。本县气温日较差平均8.9℃,12月最大为9.8℃,6月最小为7.6℃。
  鲤城地区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年平均有116天,从3月上旬至12月上旬都可出现;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酷暑天,年平均有19天,主要出现在7~8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7℃,分别出现在1957年7月31日和1978年8月1日。
  日最低气温≤3℃的日数,年平均仅11.5天,从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上旬间出现;日最低气温≤0℃的寒冷日出现的机会较少,年平均只有3.5天,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间;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5℃,在1967年1月17日出现。
  仙游县各地积温分布情况:≥0℃积温,木兰溪、枫慈溪沿岸平原、沿海丘陵在7300℃以上;中部、西南部丘陵低山和中北部低山谷地在5800~6500℃;海拔高度700米以上的西北部高山区小于5800℃。≥10℃的积温和水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见表2~6。
  仙游各地无霜期在233~341天,长短差达108天。鲤城地区经实测,历年平均初霜日期为12月20日,最早为11月14日,最迟为2月17日,平均终霜期为2月9日,最早为12月14日,最晚为3月6日。年平均霜期52.4天,最多90天,最少1天。根据实测和理论推算,各地霜期、无霜期,见表2-7。
  二、降水量
  (一)降水分布
  仙游由于受季风和县境地理条件的影响,降水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有明显的差异。全县各地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2300毫米。具体分布是:枫亭、郊尾、盖尾等地最少,在1300毫米左右;北部、西北部山区较多,凤山乡的前县达2300毫米;中部平原在1400~1600毫米之间。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见图2-1,表2-8。
  从鲤城地区年降水分布看,本县降水集中于春夏两季,3~9月总雨量达1313.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4.7%。其中尤以6月最多,12月最少。
  (二)降水强度
  一年之中,早春以及秋冬两季降水强度小。晚春和夏季经常受台风暴雨的频繁袭击,降水来势猛、强度大。
  鲤城地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水量分别是:
  1978年8月28日15时44分至15时54分,10分钟降水30毫米;
  1975年8月31日15时23分至16时23分,1小时降水82.3毫米;
  1963年7月1日9时51分至2日9时51分,24小时降水284.5毫米;
  1963年7月1日8时至2日7时44分,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270.4毫米;
  36年来,日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计有32次,平均每年出现将近1次,其中6月9次,7月10次,8月7次。
  (三)降雨日数
  降雨日数以春季最多,月平均达15天以上;秋季最少,月平均在6天以下。一年中5月雨日最多,平均达18.5天;11月雨日最少,平均仅5.6天。历年各月,最长连续降雨日数是1960年7月28日至8月18日,计连续22天降雨;最长连续无降雨日数是1963年12月26日至1964年2月4日,计连续无降雨51天。
  (四)相对变率
  各季雨量的年际变化,以春季较稳定,相对变率为20.6~55.4%;夏季次之,相对变率为24.1~89.9%;冬季最不稳定,相对变率为33.8~100.8%。由此可见,4~6月雨量充足而稳定;7~10月雨量不足又不稳定,易造成干旱;10~3月因农作物需水少,尽管降水量相对变率很大,旱情仍较轻。
  三、湿度
  湿度分为水气压和相对湿度。
  水气压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年变化一致。历年平均水气压为19.7百帕。水气压7月最大,平均29.9百帕;1月最小,平均10.3百帕。历年极大值出现在1967年7月31日,为38.3百帕;极小值出现在1973年12月31日,为1.7百帕。
  相对湿度年变化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其6月最大为84%,11月最小为73%。
  全年湿度的变化情况,详见表2-9。
  四、日照、太阳辐射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935.5小时。日照最多年份是1963年的2332.9小时,最少年份是1984年的1492.1小时。年内,夏、秋日照多于冬、春。7~9月日照均200小时以上,7月达255.4小时,为全年最多;2月仅98.3小时,为全年最少。
  历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622.6兆焦尔/m2;7月、8月最多,分别为586.6兆焦耳/m2和533.4兆焦耳/m2,2月最少,仅135.7兆焦耳/m2。见表2-10。
  五、气压、风
  常年平均气压为1005.9百帕。一年中,12月最高,平均为1013.6百帕;8月最低,平均为996.9百帕。历年极端最高气压为1026.6百帕;极端最低气压为962.8百帕。见表2-11。
  仙游县因受台湾海峡和境内地形的影响,全年盛行偏东风,东东北—东东南之间的风向频率为33%,此频率乃风向频率的三分之一。
  全年平均风速2.2米/秒,极大风速32米/秒。平均每年有5.4次≥8级的大风,主要出现在晚春到盛夏,且大多为台风影响或正面袭击时所致。见表2-12,表2-13。
  第三节 物候
  仙游县各节气与物候关系见表2-14。
  附气象谚语
  一、云谚语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看天边云况)。
  乌云过“横溪”,西北(雷雨)十八个。
  朝有棉絮云,下午雷公鸣。
  早怕南云涨,晚怕北云推。
  白云盖山头,不到午时雨就来。
  晨云走东,晒死老公;晨云行西,大水冲溪。
  云自东南涨,下雨不过晌。
  黄昏上云半夜开,半夜上云雨就来。
  二、雾谚语
  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晒死芋,冬雾好走路。
  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下土”不过三日雨。
  黄梅迷雾,雨在半路。
  重雾之日必落雨。
  浓雾不开成大水。
  山雾雨,河雾晴。
  三、霜露谚语
  春霜雨,冬霜晴。
  春霜不打草。
  冬寒有雾露,无水做酱醋。
  露水报晴天。
  四、雷电谚语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雷响未雨水,有雨盛无水。
  雷响惊蛰前,有水耙早田。
  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雨绵绵。
  雷打惊蛰节,早秧放生节。
  雷打惊蛰后,挑水去种豆。
  五月三、九雷,蕃茹厄大称锤。
  雷打秋,四十日田口不要修。
  雷打秋,地瓜厄大“柏西秋”。
  雷打罩,雨现到。
  夏至响雷三伏冷,夏至无雨晒死人。
  东闪“三下罩”,西闪无雨到。
  北闪无“灵紧”,南闪跑不及。
  五、虹、晕霞谚语
  东虹晴,西虹雨。
  高虹晴,低虹雨。
  太阳晕过午,无水洗脚肚。
  日晕过午,晒死老虎;月晕半夜,水流石壁。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月生毛,水流河。
  早上赤霞,等水泡茶;晚上赤霞,无水洗脚。
  六、风谚语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一场空。
  春时东风双流水,夏时东风旱死鬼。
  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井底千。
  七月秋(北)风雨,八月秋风凉。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
  早东暗西,大水流溪。
  久旱西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
  七、节气谚语
  雨水雨水有雨无水。
  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
  立夏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芒种雨水流坑,芒种晴,日晒路。
  春寒多雨水,春暖多晴天。
  交夏北风母,四十日大无好。
  芒种下雨火烧溪,夏至下雨烂草鞋。
  夏至水,饿死鬼。
  雨打元宵灯,日晒清明田。
  四月初九,十爬树戴雨笠。
  六月甲申,七月雨淋。
  六月庚申,八月雨淋。
  芒种夏至,屎拉厝里。
  六月初三雨,无草做“草步”。
  霜降水,饿死鬼。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看交冬,交冬无雨满冬空。
  初三、十八晴,好天到年晚。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一、溪流
  仙游县溪流蜿蜒曲折、短小、湍急,落差大,易涨易退,属山地性溪流。历史上,境内通航小木船,从会仙(鲤城)至俞潭(盖尾仙潭),水程30公里。水力资源蕴藏量为26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00处,全部开发利用后,装机容量可达17.4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6.52亿千瓦时。绝大多溪流发源于境内,合流或分流出境,分属木兰溪、大樟溪、枫慈溪、晋江东溪、沧溪等5条溪,其中,主要属木兰溪水系。
  (一)木兰溪水系
  木兰溪 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桥头。主流境内溪长64.5公里,流域总面积1081.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7%。总落差750米(境内705米),平水年流量9.95亿立方米。流经西苑、度尾、大济、龙华、鲤城、城东、赖店、榜头、盖尾等9个乡镇,进入莆田境内,向东至三江口入海。主要支流有中岳溪、溪口溪、大济溪、龙华溪、苦溪、柴桥头溪、仙水溪、延寿溪(上游称九鲤湖溪)等,分别在不同河段汇入木兰溪出境。
  仙水溪 发源于凤山乡前县村,流经凤山、社硎、象溪、书峰、榜头等,汇入木兰溪。溪长29公里,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总落差301.6米。
  大济溪 发源于凤山乡凤顶村科岭,流经西苑、社硎、大济等,汇入木兰溪。溪长24公里,流域面积76.7平方公里,总落差792米。
  龙华溪 发源于龙华金山村西坑。溪长26公里,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流经龙华镇全境,在大坪口汇入木兰溪,总落差345.8米。
  柴桥头溪 发源于园庄东石村,流经园庄、郊尾、赖店等汇入木兰溪。溪长20公里,流域面积85.4平方公里,总落差514米。
  延寿溪(上游称九鲤湖溪) 发源于钟山新连村林泉安,流经九鲤湖进入莆田。境内溪长16.8公里,流域面积109平方公里,总落差339.4米,平均年径流量1.06亿立方米。
  (二)大樟溪水系
  粗溪 发源于象溪菜溪村,流经象溪、石苍、游洋等汇入永泰大樟溪。境内溪长50公里,流域面积259平方公里,总落差730米,平均年径流量2.92亿立方米。
  九溪 发源于凤山乡凤顶村,流经凤山、石苍,在永泰境内汇入粗溪。境内溪长41公里,流域面积174平方公里,总落差1320.2米,平均年径流量2.39亿立方米。
  (三)枫慈溪
  发源于园庄乡岭北村南坑岭,流经园庄、枫亭入海。溪长30.8公里,流域面积136.2平方公里,总落差260米,平均年径流量1.01亿立方米。
  (四)沧溪
  发源于郊尾镇宝坑村,流经郊尾、枫亭,在沧溪村入海。溪长18.3公里,流域面积61.1平方公里,总落差97米,平均年径流量0.45亿立方米。
  二、湖潭泉、温泉
  (一)九鲤湖
  座落在钟山镇湖亭村。面积4000平方米,最深18米,平均15米。湖水湛兰碧绿,由于溪水流入,常年不涸。相传汉元狩间(公元前122~117年),何氏九兄弟在湖畔丹炼,湖中跃出九条鲤鱼,九仙骑鲤升天,湖因之得名。
  (二)南湖
  又称燕池,座落在今县体育场及灯光球场。清乾隆《仙游县志》载:“自引西湖(今拱桥头)之水循西渠流入,又流经东湖(今东门纠察庙前),周围165丈”。湖中心建有湖心亭,让人们游览,今已废。湖边尚存明代建造的“雁塔”,共7层,高12.6米。
  (三)虎啸潭
  座落在柳坑街城关大桥头上不远处,每年端午节在此举行龙舟竞赛,并祭江纪念屈原。明少保戚继光率兵破倭寇从其上游涉水攻城,寇败,今已淤浅。
  (四)圣泉
  座落在赖店镇圣泉村郑宅,泉水清甜甘澈,常年不溢,泡茶煎药以此泉为贵。
  (五)后鼎嵛泉
  座落在度尾镇圣山村后鼎嵛。其水清澈,属药用矿泉。泡茶饮用,其味清香。
  (六)赖店温泉
  位于赖店镇温泉村,水温52℃,涌水量0.794升/秒,已开发为养鳗场。
  (七)南溪天柱岩温泉
  位于榜头镇南溪天柱岩,水温53℃,涌水量0.14升/秒,已开发为养鳗场。
  (八)岭尾温泉
  位于度尾镇埔尾村岭尾,水温39℃,涌水量1.046升/秒,已开发为养鳗场。
  (九)粗溪温泉
  位于石苍乡粗溪,溪底水温48℃,涌水量0.2升/秒。
  三、地表水资源分布
  全县保证率50%,地表水资源总量约18.55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产水量101.85万立方米,人均水量2027.8立方米,亩均水量5260.9立方米,低于全国、全省水平。
  地表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情况由北部山区向东南部递减。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产水量,以北部凤山、西苑、社硎、象溪、石苍、游洋、钟山等最多,南部盖尾、郊尾、枫亭、园庄等最少,中部大济、城关、龙华、赖店、榜头等略少。人均与亩均水资源,以凤山、西苑最多,榜头、郊尾最少。见表2-15。
  可利用水资源,据现有水利设施供水能力只有2.44亿立方米,而实际需要4.63亿立方米,远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第二节 地下水
  境内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1.3亿吨,枯水年为0.97亿吨,枯水年可利用水量为0.84亿吨。按1992年全县总人口计算,人均年拥用量92吨。
  全县地下水可划分为2个大分布类型:
  一、北部湿润山地贫水区
  水量贫乏块状基岩裂隙水类型 分布于北部中低山区的凤山、石苍、象溪乡大部及社硎、游洋乡镇部分,面积532.35平方公里。地下水储存于岩石裂隙和构造裂隙之中,一般单泉流量为0.05~0.3升/秒,储存量为2720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5.11万吨;分布于北中部低山区的西苑、社硎、书峰、钟山及度尾、大济、榜头、盖尾等,石苍和游洋部分,面积527平方公里。一般单泉流量0.1~0.5升/秒,储存量为2343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4.45万吨;分布于榜头及钟山、盖尾镇部分,面积71平方公里。一般单泉流量0.05~0.4升/秒,储存量为111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1.56万吨。
  水量贫乏山间洼地浅埋藏孔隙潜水型 分布于钟山镇中部,面积9平方公里。储存量为251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27.89万吨。
  二、中部和南部水量中等—贫乏低山丘陵区
  山间盆地水量等浅埋藏孔隙潜水类型 主要分布于中部木兰溪旁的度尾、大济、龙华、城关、赖店、榜头、盖尾镇等的部分及枫亭镇枫慈溪入海口小型冲积平原,面积155.25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0.3~1米,单井出水量8.041269.13吨/日,储存水量为1235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7.96万吨。
  剥蚀低丘水量贫乏风化带网状孔隙水类型 分布于枫亭、郊尾镇大部及度尾、盖尾部分,面积84.85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0.3~5米,单井出水量在4.32~21.6吨/日,储存量为1696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19.99万吨。
  剥蚀低山水量贫乏块状基岩裂隙水类型 分布于园庄乡全境及度尾、大济、赖店、盖尾、郊尾、枫亭镇部分,面积369.35平方公里。呈脉状裂隙潜水,一般单泉流量0.03~0.2升/秒,储存量为1374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3.72万吨。
  剥蚀残山水量中等块状基岩裂隙水类型 分布于度尾、城关、榜头、盖尾、赖店镇部分辖区,面积73.05平方公里。储存于成岩裂隙和构造裂隙之中,一般单泉流量0.2~0.5升/秒,储存量为539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7.38万吨。
  第三节 水质
  仙游境内地下水的水质好,矿化度大都小于1克/升,灌溉系数都在2.6以上,适宜于饮用和工农业用水。1991年7月,福建地质学校在赖店镇南埔村打一眼管井,水源地附近主要出露燕山晚期的石英闪长岩,管并深14.11米,其中0~5.8米为残坡积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5.8~9.83米为弱风化的石英闪长岩,有北西向石黄脉穿插,富含裂隙水。为了隔绝第四系潜水造成的污染,人工挖掘3.5×3.5米方井至5.59米。开挖过程中,日出水量超过700立方米/小时。在构造作用下,区内有北西向张扭性裂隙发育,后生石英脉呈梳状对称排列,空隙发育,使得本区裂隙水具有深循环的条件。其水质属重碳酸水、矿化度94.5毫克/升,偏硅酸含量57.3~78毫克/升,钠含量为9.3~11.4毫克/升,已开发低钠、富含偏硅酸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还有园庄、度峰糖厂地下水皆已开发偏酸型矿泉水。木兰溪中游的大济、鲤城、城东、榜头等地,地下水资源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第四节 潮汐
  仙游枫亭海岸线5公里,曲折多弯。海潮入湄洲湾后,潮波移至枫亭海岸带。每月农历二月为最低潮,九月为最高潮。海水每月有两次大潮(俗称大水),两次小潮(俗称小水)。从农历二十六起潮(称起水),由小潮转为大潮;初三、十八日为最大潮,后渐转为小潮,周而复始。每昼夜有两次涨潮和退潮,时刻相同,潮水间隔6小时,当日的潮时比前一潮时晚48分钟。
  第五章 土壤
  根据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仙游县土壤有水稻土、红壤、黄壤、赤红壤、草甸土、紫色土、潮土、盐土等8个土类,下分21个亚类、44个土属、74个土种。
  第一节 类型与分布
  一、水稻土
  水稻土是仙游县主要的耕地土壤,面积33.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11%,主要分布在东西乡平原、沿海、河谷平原和山间谷地,海拔高度10~1200米,有潴育型、渗育型、潜育型和盐渍型等4个亚类,下分12个土属、32个土种。
  (一)潴育型水稻土
  面积13.169万亩,占水稻土面积的39.6%。土壤肥力最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2%。它包括乌泥田、灰泥田和潮沙田等3个土属。
  乌泥田土属 面积2781亩,占水稻土面积的0.84%,其土壤肥力最高,保水保肥性能最佳。有机质大于2.5%,是土壤发育的最高层次。主要分布在赖店、榜头、城东等村庄附近的门前或丘陵缓坡地带的开阔冲田,呈小片状分布。
  灰泥田土属 面积86617亩,占水稻土面积26.1%。包括有5个土种,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有机质2~3%,保肥供肥性能好,属旱涝保收田,主要分布在度尾、大济、龙华等地的洋面和山垄交接低洼处。
  (二)渗育型水稻土
  本亚类面积19万多亩,占水稻土面积的57.6%。是水稻土中最大的亚类,分布广,几乎所有的乡村都有。普遍存在瘦、薄、沙、粘、酸、旱等障碍因素,属中低产田类型。它有黄泥田、红土田、紫泥田、白土田和沙质田等5个土属。
  黄泥田土属 面积17.92万亩,占水稻土面积的53.9%。它有乌黄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灰黄泥沙田和黄泥沙田等5个土种。几乎到处都有分布。
  其他土属 有红土田、紫泥田、白土田和沙质田等4个土属。面积很少,耕层浅薄,肥力低,是低产田。
  (三)潜育型水稻土
  面积9286亩,占水稻土面积的2.8%。有青泥田和冷烂田2个土属,5个土种。主要分布在山区乡村和度尾、大济、龙华、赖店等地的山垅或低洼地段,渍类严重,酸性大,土质糜烂、寒冷,潜在肥力高,供肥性能差,是县内主要低产田,但一经改造,作物产量可成倍提高。
  (四)盐育型水稻土
  面积1489亩,主要分布在枫亭辉煌、海安、海滨等3村。有盐斑田和埭田2个土属,4个土种。土壤潜在肥力高,但含盐份高,冬季土壤会返盐。作物产量不高。
  二、红壤
  红壤是仙游县分布最广的土壤,面积达179579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5.17%,分布遍及全县,在海拔200~700米的丘陵山地。境内红壤有红壤、粗骨红壤、黄红壤、暗红壤和红土5个亚类、13个土属。
  (一)红壤亚类
  面积1307961亩,占红壤总面积的72.8%,主要分布在海拔200~600米的西、北部丘陵地带。在自然植被下,土层呈酸性反应,土层厚度在几米至几十米。有酸性岩红壤、中性岩红壤、泥质岩红壤、堆积性红壤和侵蚀性红壤等5个土属。其中酸性岩红壤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植被复盖较好,腐殖质层较厚,呈核状或粒状结构,结持力松散,土壤润或湿润,适宜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中性岩红壤次之,侵蚀性红壤,水土流失严重,心土层裸露,利用率差。
  (二)黄红壤亚类
  面积203932亩,占红壤总面积11.4%,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中山地带,一般海拔在700~1000米,是红壤向山地黄壤过渡型的土壤。土层厚度多在1米以上,表土层呈黄棕色,结持力较松散,植物很多,土壤较湿润,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多在3%以上。有酸性岩黄红壤、中性岩黄红壤和泥质岩黄红壤等3个土属,其中酸性岩黄红壤面积最大,适宜发展林业生产。
  (三)红土亚类
  面积29104亩,占红壤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山区及度尾、大济、龙华等11个乡镇。是由红壤母质经人工开垦利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熟化的耕作层,其肥力随着人为耕作而差别。有红泥土和红泥沙土2个土属。其中红泥土分布较广,面积最大,在海拔150~
  700米之间的丘陵地带。其普遍存在“旱、瘦、薄、酸”等障阻因素,是经人工垦殖的一种旱地耕作土壤。土壤肥力和熟化程度因耕作情况而异。
  三、赤红壤
  又称砖红壤性红壤,面积16972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陵坡和台地。成土母质多由花岗岩风化形成,是南亚热带红壤向砖红壤过渡的中间土壤。土层深厚,呈砖红色,质地粘重或疏松,呈酸性反映,土壤肥力中等,有赤红壤、黄色赤红壤、粗骨赤红壤和赤土等4个亚类,9个土属。
  (一)赤红壤亚类
  面积95217亩,占赤红壤面积的56.1%,分布在县境中部、东南沿海低丘和台地。土层深厚,腐殖质层一般只有几厘米,有机质含量多在2%以下。本亚类有酸性岩赤红壤、基性岩赤红壤、泥质岩赤红壤和侵蚀赤红壤等4个土属。
  酸性岩赤红壤 面积40555亩,占赤红壤面积23.9%,分布在赖店、龙华、城东等镇。土壤质地较松,蓄水性能差,淋溶强烈,养分含量不高,多为马尾松林地。
  侵蚀赤红壤 面积只有1143亩,零星分布在仙枫公路两侧。因植被遭破坏或人工采石,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表土层剥离,利用率低下。
  (二)赤土亚类
  面积62080亩,占赤红壤面积的36.6%,主要分布在海拔150米以下的东南丘陵和木兰溪中游两岸的台地,是由赤红壤经人工长期垦殖熟化而成的。耕层呈灰色,质地沙壤至重壤。普遍存在“旱、酸、瘦、薄、粘”等障碍因素。有赤土、黑赤土和赤沙土等3个土属,其中,赤土和赤沙土面积最大,是平原、沿海区的主要旱地,经精耕细作,产量稳定。
  四、黄壤
  面积160794亩,占土地总面积5.87%,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由于山高、日照短、湿度大,土色呈黄色,土层腐殖质较丰富。有黄壤和黄泥土2个亚类,3个土属,其中酸性岩黄壤面积153319亩,黄泥土只有2226亩,是山区主要旱地。
  五、其他土类
  有紫色土、草甸土、盐土和潮土等4个土类。紫色土面积35910亩,主要分布在象溪、石苍、游洋等地,植被为人工林或针阔叶林;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缓坡或低凹地带,面积28217亩,腐殖层深厚,植被以禾本科草本为主;盐土和潮土面积很少,主要分布在枫亭沿海和木兰溪、枫慈溪两岸地带。
  第二节 土壤养分
  一、耕地土壤
  1980年,对全县351830亩耕地土壤进行剖面取土样分析,其耕层土壤的养分状况为:
  有机质 一般含量在1.5~2.3%。最高的乌泥田可达4%,最低的河边黄沙土,仅有0.71%,平均值为1.73%。含量丰富的(大于2.5%)约占总面积的31.8%,中等的(1~2.5%)占58.8%,缺乏的占9.4%。
  全氮 一般含量0.05~0.13%,最高的乌泥田可达0.18%,最低的河滩黄沙土,仅有0.035%,平均值为0.09%。
  全磷 一般含量为0.05~0.14%,最高的乌泥田可达0.15%,最低的黄泥骨,仅有0.04%,平均值为0.103%。
  全钾 一般含量为1.3~2.1%,最高的乌泥田或灰埭田达到2.2%,最低的白底田仅有0.59%,平均值为1.5%。
  碱解氮 一般含量为70~140PPM,最高的乌泥田达到250PPM,最低的黄沙土仅有46PPM,平均值为92PPM。
  速效磷 一般含量为5~18PPM,最高的乌泥田达到24PPM,最低的红土田仅有3.7PPM,平均值为11.3PPM。
  速效钾 一般含量为40~80PPM,最高的乌沙田达到139PPM,最低的白鳝泥田仅有12PPM,平均值为53PPM。
  二、林地土壤
  一级林地 根据林业普查,一级林地土壤面积75.6万亩,占全县林业面积的40%。其表层有机质含量大于3.5%,全氮含量在0.08~0.193%,碱解氮含量大于100PPM,速效磷含量大于6PPM,速效钾含量大于40PPM
  二级林地 面积85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5%。其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在2~3%,全氮含量0.06~0.08%,碱解氮含量80~100PPM,速效钾含量30~40PPM。
  三级林地 面积29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5%。其表层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全氮含量小于0.06%,碱解氮含量小于80PPM,速效磷含量低于4PPM,速效钾含量多数不及30PPM。
  第六章 植被
  仙游县南部属闽东南戴云山东湿暖亚热带雨林小区,北部属闽中东戴云山—鹫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由于本县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交界处,境内地形复杂,北部为海拔500~1800米的中、低山区,南部大部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气候、土壤、水流等自然条件明显差异,因而植物区和植被类型具有过渡性特点,原生植被残存甚少。而代之以次生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据县自然资源调查,仙游县主要植被有6个类型:
  常绿阔叶林 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森林群落,主要分布于石苍、游洋、象溪、西苑、凤山等乡镇的地势较为荫蔽,林地土壤较良好地带,以天然更新混交次生林为主。植物种类以壳斗科树种占优势,混交乔木次之,还有常见的草木植物。
  常绿针叶林 主要由裸子植物林木组成的森林群落。按乔木层的不同种,可分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油杉林、柳杉林、福建柏林、黄山松林等。杉木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马尾松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油杉林主要分布在枫亭、园庄、社硎、榜头等乡镇。柳杉林主要在溪口林场及凤山、游洋等地。
  针阔混交林 多为马尾松与相思树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枫亭、园庄、郊尾、盖尾、榜头等地,一般呈小块状分布。
  竹林 多为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游洋、石苍、象溪、社硎、凤山、西苑、度尾等地。中南部多为麻竹林、青皮竹林,生长在溪流两岸及房前屋后。
  灌木丛林 因森林长期过伐及火烧退化而成,主要分布在溪流两旁险峻陡坡上,常见有矮化的青冈林、石栎、石楠等灌木。
  荒山草坡 在1000米海拔以上的山顶部,风大气冷,土壤瘠薄,水湿条件差,只生长杜鹃花科、禾本科、沙草科等草木植物。还有低山丘陵的次生荒草坡,属于森林毁坏后的过渡类型。
  第七章 动植物资源
  第一节 生态演变
  仙游县优越的自然条件,提供了长期保持生态相对平衡的生息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稳定。宋宝祐《仙谿志》记有植物71种,动物23种;明弘治《兴化府志》记有植物301种,动物234种;清乾隆《仙游县志》记有植物284种,动物82种。实际上,当时品种不止这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国家开始大规模建设,由于化学农药与其他有毒物品的使用,工作的一时失误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等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野生动物生息环境逐渐恶劣,加上人工猎捕、毒杀严重,野生动物资源消耗大量增加,许多常见野生动物大量减少。宋、明、清县志记载的香狸、熊、孤鸡等已不复见;50年代初数量较多的虎、鹰已十分稀少。獐、山羊、山兔、鹈、雉鸡、斑鸠、八哥、白鹭、蛙、蛇及田野溪河鱼类等自然生长量大降。但亦有老鼠、昆虫因天敌减少或因环境适宜反而大量繁殖,甚至酿成严重灾害。
  第二节 野生植物
  全县植物品种总计有171科,329属,计2876种。其中,藻菌类11科,43属,计292种;苔鲜类4科,5属,计28种;类15科,23属,计125种;裸子植物7科,8属,计81种;孢子植物134科,250属,计2350种。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植物有2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银杏(分布社硎、莱溪等地)、水松(分布仙游山、麦斜、五湖等地)、福建柏、胡桃、格木、杜仲、金钱松、楠木、铁刀木、云南石梓、红豆树、山腊梅、青梅、巴戟、荔枝、小勾儿茶、异形玉叶金花等17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油杉(分布梧椿、潭边等地)、天竺桂、木荚红豆树、黄杞、厚朴、闹阳花、龙眼等8种。
  第三节 野生动物
  仙游县现存陆栖野生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和无脊动物共计1200多种,淡水鱼类有65种,海洋鱼类多数是沿海岸性次级经济鱼类。
  一、脊椎动物
  两栖类 主要有黑眶蟾蜍、黑斑蛙(俗称“水鸡”)、青蛙、豹蛙(又称棘胸蛙)、沼蛙等2个目、30多种。
  爬行类 主要有乌龟、平胸龟、眼斑水龟、海龟、玳瑁、鳖、壁虎、金环蛇、银环蛇、蟒蛇(琴蛇)、中国水蛇、竹叶青蛇、五步蛇、烙铁头蛇、火赤练蛇等3目、70多种。
  鸟类 主要有鹰、猫头鹰、乌鸦、喜鹊、麻雀、画眉、雁、斑鸠、八哥、鹧鸪、雉鸡、大山鹊、野鸡、野鸭、啄木鸟、鸽、燕鸳鸯、白胸苦恶鸟(田鸡)等22目、65科、计300多种。
  哺乳类 主要有虎、豹、野猪、山羊、狼、獐、狐狸、貂、貉、鹿、山猫、灵猫、野兔、穿山甲、水獭、刺猬、松鼠、蝙蝠、野鼠、黄鼬等11目、31种。
  二、无脊椎类
  主要有软体、节肢及拟软体、环节等无脊椎动物数百种。其中已鉴定的172种是:蟹、贝、藻类等水生动物中,有软体动物88种,节肢动物33种,拟软体、环节动物13种。可供养且较有经济价值的有青蟹、鲟、牡蛎、缢蛏、花蛤、泥蚶、扇贝等38种。并有参环毛蚓(地龙)、蝉、大刀螳螂、蜈蚣、蟋蟀、三化螟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峰、稻虱缨小蜂、稻苞虫黑孵蜂、黑襟毛瓢虫等数十种陆生无脊椎动物。
  现属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弥猴、水獭、鸳鸯等;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大灵猫、小灵猫、豹猫、青羊等。凤山的角怪属世界珍稀动物。
  第八章 景观资源
  九鲤湖 位于县城东北31公里的钟山镇南隅,海拔590米,景区面积3平方公里。九鲤湖以湖、洞、瀑、石等四奇称著,湖水泱泱,而以飞瀑为最,还以“鲤湖飞瀑天下奇”列入中国风景名胜之一。瀑布有雷轰、瀑布、珠帘、玉柱、石门、棋盘、五星、飞凤、将军九漈等,各展奇姿,引人入胜。湖四周千岩竞秀,怪石嶙峋,摩崖题刻点缀其间;更有奇形怪状溶洞,传为何氏九仙炼丹遗迹。临湖建有九仙祠、玉帝楼、迎仙公馆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许多诗文佳作)。楼馆亭阁,足供游人香客驻足歇息。
  麦斜岩 位于九鲤湖北面10公里的麦斜村,岩顶海拔1006.5米,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宋朝理学家林光朝称之为“小武夷山”。麦斜岩地势险峻,崖壁陡峭,以石奇洞幽而闻名。在山脚巨石上,刻有元世祖忽必烈手书“樵谷山”三个大字。奇石有雷公石、龟石、观音石、莲花石、风动石、蘑菇石、猴子抱瓜石、龟蛇相会石等;幽洞有玉泉洞、印真洞、梅花洞等。背倚巨崖而建的麦斜岩寺,创建于南宋乾道年间。岩顶有块“占星石”,宋代史学家郑樵常于晚间观察天象,石旁下原有“渔仲书院”。岩顶可俯视钟山镇、莆田东圳水库、兴化平原等胜景,更有幸欣赏佛光、日出、云海等自然景象。1930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108团在麦斜岩成立,点燃了仙游武装革命斗争烈火。
  菜溪岩 位于县城北面53公里的象溪乡菜溪村,海拔740米,以山清水秀、谷深涧幽而著称,是天然僻静、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有120景,景景有典故。突兀的岩石上,矗立着创建于唐代的古老寺院。石门以北峭壁如屏,高百余仞,一道飞瀑自悬崖泻入龙潭,气势磅礴壮观。龙潭东侧,一石如柱,高10余米,奇如天外飞来,称“飞来石”。近处又有眼云石、梦赏石、狮子石等,以及石笋、石鼓、石钟、石凉伞、幻游洞、罗汉洞等佳景奇观,绮丽迷人。
  天马山 位于县城东面15公里的榜头镇上昆村,海拔655米。天马山巍峨雄峻,气势磅礴,状似天马飞腾霄汉。有天马、鳌柱、以兔、海山、天梯等五座主峰,峰峰苍翠欲滴,宛如翠屏,横亘十余里,风景奇秀。天马寺在青山簇拥之中。寺门口悬挂着清代留下的楹联:“入天出天游行自天,是马非马色相皆空”。鼎湖漈,丹室漈、龙首漈、药槽漈、云门、天津漈、松关漈等七漈瀑布别具一格。伫立山顶,天风浩荡,一派江南水乡秀色的壮丽景致尽收眼底。
  仙门洞 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的龙华镇红旗村,海拔170米。洞阔深丈余,洞门系天然石门。仙门景点集中,全景晴岚叠猷,烟霞缭绕,有“半空楼阁疑无地,一洞烟霞别有天”之咏,更有石狮保口、五狮戏珠、仙水缸、仙鹤洞、罗汉洞、水帘洞、僧剪树等主要胜景令人陶醉。每逢隆冬寒意袭人之际,洞中一缕轻纱飘檀香,故有“春游九鲤湖,冬赏仙门景”之俗。仙门寺始建于唐开元四年,近年大规模重修。飞翠流丹,蔚为壮观。
  龙穿城 位于县东北部55公里的游洋镇里洋村,海拔997米,地势险要,是座天然石城。石城由一座近似长方形巨石峰构成,高200米,方圆3公里,四壁犹如斧劈刀削,而峰顶却是一马平川。由于石英岩层风化,距地面百米的石壁上,有一条环绕石城一周,可通车马的廓道,恰似巨龙穿凿而过,大有古堡雄关磅礴气势,故亦称“蛇湾城”。唐时,建有云顶寺,现留有石桌、供香石炉等遗迹。汉武帝时,大将朱买臣南征,越王余善败退兴化,占此山为营,筑点兵台。革命战争年代,张鼎丞率领红军207团;曾在此坚持武装斗争。
  塔斗山 临海屹立于枫亭镇东面,海拔118米,山峰形似海螺,亦名虞峰、青螺峰。山顶矗立一座西班牙伊犁式石塔一望海塔,又称天中万寿塔,闻名海内外。登上塔斗山,极目远眺,海水、岛屿、礁石、沙滩、红日、渔舟等构成壮观画卷。半山腰有座建于宋初的“会元寺”。山下乃元顺帝时肖妃的故里,黄巢挥兵南下时曾驻扎于此。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随幼帝赵昺来到枫亭,即住在山下不远的活水亭,辅佐帝昺发出抗元檄令,并与枫亭蔡曰忠的女儿蔡荔娘在此成婚。明永乐年间,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船只曾在枫亭港停泊。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此抗击寇,并登上塔斗山游胜景,纵观沧海,挥笔赋诗。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到此讲学,并手书“敬义堂”为匾。宋、明名臣蔡襄、蔡京、陈迁、林兰友等人曾在塔旁的“会心书院”读书。
  九龙岩 位于县东北面3公里的城东镇万福村的大蜚山麓,山水俱佳。以水、潭见长,山间有瀑布二昺,水潭九个。相传每潭中都有一条龙,故总称九龙潭。九龙岩峰峦环迭,山石奇秀,将军山屏其前,瀑布山殿其后,蜈蚣峰、蛇峰、狮子峰、象峰等散布其间,犹如一道道天然廓墙。山涧随处可见几十丈高的峭壁,奇石成群,挺拔雄浑,吸引无数游客留连忘返。
  仙游县景观资源丰富且得天独厚,除上述八处外,还有鸣峰岩、罗汉岩、出米岩、九龙山、狮子岩、天竺山、金石山、龙华寺、龙纪寺、园通寺、灵山寺、三会寺、九座寺、广化堂、城贤堂、东门石坊、文庙、蔡襄墓、杨泗宫、南潮宫、正觉寺等名胜古迹176处。
  第九章 自然灾害
  仙游县自然灾害主要有风灾、干旱、洪涝等,其次为低温阴雨、冰雹及病虫害。有史记载,自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起,截至1992年,共1014年间,发生各类灾害437次,平均0.43年发生一次。其中,1949年前的976年,共发生185次,平均5.86年发生一次;1949年后的43年,共发生252次,平均每年发生5.85次。见表2-16,表2-17。
  仙游县水灾最早有史记载始于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1142~1949年的807年间,仙游出现洪水灾害的年份有64次,平均12.6年1次。1950~1992年的43年间,仙游共发生洪水灾害107次,平均每年发生2.5次,累计受淹农田198.76万亩,倒房125596间,死95人,伤251人。
  据1957~1992年县气象观测资料,影响仙游的热带风暴、台风共112次,平均每年3.2次,影响仙游的台风最早出现在5月中旬(1966年),最迟在11月上旬。
  1950年起,干旱按区域分布:东南沿海、南部丘陵发生最多,平均每年2.9次,中部平原平均每年1.8次,北部山区平均每年1次。清咸丰元年(1815年)连旱210天,1963年连旱250多天。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