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森林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13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森林保护
分类号: F326.2
页数: 9
页码: 362-3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森林保护的情况,其中包含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省级生态公益林等。
关键词: 莆田市 林业 森林保护

内容

一、森林防火
  (一)森林火灾
  1991年,境内发生森林火灾8起,火场面积126.7公顷,受害森林面积53.5公顷,火灾发生率0.33次/万公顷,火灾受害率0.26‰。是年10月27日,仙游县凤山乡白坑山场发生山林火灾,发动干部、群众、当地驻军等700多人参与扑救,山火延烧时间28小时,过火面积61.3公顷,受灾森林面积12.5公顷,烧毁林木蓄积395立方米。
  1992—1994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61起,火场面积978公顷,受害森林面积781公顷。
  1995年,发生森林火灾36起,火场面积729.5公顷,受害森林面积557.9公顷,火灾发生率1.78次/万公顷,受害率2.75‰。是年9月,赖店石烈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20公顷,受害面积为98.3公顷。同年12月,新度宝胜壶公山北发生山火,造成1名扑火人员死亡。
  1996—1998年,发生森林火灾35起,火场面积427.2公顷,受害森林面积387.2公顷。
  1999年11月,枫亭镇溪北村发生森林火灾,出动干部群众2000余人、部队570人,车辆100余辆次进山灭火。是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10起,过火面积161.2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56.5公顷,火灾发生率0.42次/万公顷,受害率0.7‰。
  2000年,发生森林火灾31次,其中森林火警1起,重大森林火灾1起,过火面积1047.6公顷,受害森林面积834.1公顷,火灾发生率1.54次/万公顷,受害率4.1‰。
  2001年10月,华亭镇埔柳村村民杨某在草山头造果烧杂引发森林火灾,火场延烧至常太镇过溪村和仙游县盖尾镇后井村,延烧时间超过36个小时。是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11起(其中火警1起),过火面积368.2公顷,受害森林面积305.3公顷,火灾发生率0.46次/万公顷,受害率1.37‰。
  2002年,发生森林火灾14起,其中火警3起,过火面积110.9公顷,受害森林面积81.5公顷,火灾发生率0.58次/万公顷,受害率0.41‰。
  2003年,发生森林火灾17起,其中火警2起,火场面积346.6公顷,受害森林面积214.4公顷,火灾发生率1.24次/万公顷,受害率1.5‰。
  2004年,发生森林火灾43起,其中森林火警2起,一般森林火灾40起,重大森林火灾1起,过火面积912.7公顷,受害森林面积548.8公顷。是年10月18日,城厢区东海镇发生森林火灾,出动驻莆武警990余人、干部群众1000余人参与扑火,火灾过火面积323.3公顷,受害面积190.6公顷。
  2005年1月,仙游溪口林场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43.5公顷,受害面积22公顷。是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11起,过火面积202.3公顷,受害森林面积64.3公顷,火灾发生率0.44起/万公顷,受害率0.45‰。至2005年底,全市发生森林火灾199起,火灾过火面积5411.9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062.7公顷,损失幼树683.38万株,损失成林蓄积30065立方米
  (二)防火措施
  1.森林防火责任制
  1991年,省人民政府、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提出森林防火“双控”(火灾发生率、受害率)指标的要求,莆田市人民政府将“双控”指标分解后下达给县(区)人民政府执行。各县(区)人民政府也将市政府下达的“双控”指标再分解下达到各乡(镇、街、国有林场)执行。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人员对各县(区)“双控”指标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1994年,市森林防火指挥部与各县(区)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
  1996年11月,实行森林防火市长、县(区)长、乡(镇)长、村长的“四长”负责制。
  2002年9月,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制定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追究制。
  2003年7月,市政府发出《关于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的通知》,通知规定:“市、县(区)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是森林防火的第一责任人,承担全面领导责任,分管领导和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对其分管职责权限内承担相应的责任。”
  2004年,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市监察局发出要求《加大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是年,仙游县监察局对园庄镇、钟山镇5位防火责任人进行行政警告处分,对钟山镇、游洋镇、社乡7位防火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城厢区纪检、监察部门对华亭镇4位防火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并予以通报批评;荔城区监察局、森防指对新度镇3位火灾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
  2.森林防火宣传
  1991年起,市林业局每年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电影、标语、宣传单、墙报、宣传本等形式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是年,市林业局拨款,在莆田县、仙游县设置200块固定森林防火宣传牌。
  1994年,市林业局与市电视台联合实地拍摄防火专题片,并在市电视台播放。《湄洲日报》在广告栏目中刊登“冬至炮火连天、谨防火灾”的广告语。仙游县开办为期2个月森林防火广播宣传专题节目。
  1996年冬至期间,市电视台播出“扫坟严禁烧纸钱、烧坟边草、燃放鞭炮”等宣传标语。仙游县印发森林防火知识5万多份,印发森林防火宣传挂历2000份。仙游县钟山镇印发林区防火须知3000份,要求学生除须知外还应向家长宣传并签回执单。
  1997年,市防火办与湄洲日报社在市区新街口大型电子屏中播出防火宣传标语。1999年,市电视台在清明期间播放“谁烧山谁坐牢,上山扫墓祭祖,严禁烧纸,燃放鞭炮”等宣传标语。全市各地利用有线电视宣传234次,利用有线广播进行专题宣传1015次,放映电影宣传172场,设置固定宣传牌259张,刷写标语8816条,宣传车宣传656车次。
  2000年,市森林防火指挥部与市教育局在中小学中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课,制定防火公约,由学生家长签回执单活动”。市防火办在清明、冬至等节日来临之前,组织全市森林防火宣传车队进行宣传。仙游县森林防火指挥部举办“钟声杯”森林防火知识竞赛;县林业局印制“森林防火七不准”25万份。
  2002年,市防火办与市广播电台联办“森林防火专题讲座”,每周播放5天。是年,在全市入山路口增设宣传牌305面,其中市林业局新增设28面。
  2003年始,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市林业局每年在春季和秋冬季森林防火期组织开展2次(春季、秋冬季)森林防火宣传专题活动。
  2004年,市电视台把有关群众违反禁火令乱烧田埂草、乱烧火烧土等违章用火引发森林火灾的案例拍成专题片,在市电视台上播放;市林业局应用车载电视台广告,在全市通向林区的主要道路上进行防火宣传。印发《致全省农民朋友的一封信》38.22万张;发放《扑火安全知识》手册1500本、《扑救森林火灾典型伤亡案例分析与安全常识》和《森林防火知识》VCD300片,在全市主要林区路口、重要地段,设置中型固定森林防火宣传牌110块、小型森林防火宣传牌1550块。
  2005年春冬防时,市林业局在通向林区19条线路290辆公交车、客车上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在全市生态林区、森林公园、风景区等重点部位新制作100面中型森林防火宣传牌。
  3.火源管理
  1991年始,境内推行林区野外用火“八禁”、“三改”、“五不烧”、“六不准”制度。“八禁”,即禁止在林缘山边用火煮饭、禁止在林缘山边烧柴取暖、禁止山上林中烧蜂取食、禁止在山中林缘明火烧炭、禁止夜间在山路上火把照明、禁止在林地周边设窑烧砖瓦、禁止烧田埂草、禁止在山路、林地乱丢烟头;“三改”,即改烧田埂草为劈田边草、改烧稻草为稻草回田、改明火烧灰为暗火烧肥;“五不烧”,即野外用火未经批准不烧、没有组织劳动力不烧、没有开好防火路不烧、没有备好扑火工具不烧、刮风天气不烧;“六不准”,即不准在野外随意用火、不准烧山驱兽、不准在林缘路边丢烟屑烟头、不准在山路林缘点火照明、不准小孩上山玩火、经批准允许在野外用火的,余火不灭不准离开现场。
  1996年春节前,莆田县与县内重点寺庙、风景区所在的12个村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要求各单位采取防范措施,开展巡逻防火。是年10月发出禁火令,并实行奖罚并举制度,没有发生火灾的奖励500元,发生的罚款500元。境内新度、庄边、白沙等乡(镇)把县政府的禁火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奖惩具体化。庄边镇规定,在禁火令期间,如发现野外用火者,罚款2000元,造成火灾的,除赔偿火灾损失外,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举报火案者奖500元。年度未发生火灾的村,村主干奖励100元,发生火灾的村主干罚款100元。火灾面积低于0.67公顷的,罚村财1000元;0.67公顷—6.7公顷,罚3000元;6.7公顷以上的罚村财5000元。2002年始,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每年组织开展1次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工作,对林区道路、风景区、寺庙、偏僻居民点、林中作业点等重点地区林边可燃物进行清理,防止引发森林火灾。2005年,境内在农田、林缘新增260多千米的隔离带。
  附: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对林区生产性用火采取分级审批,凡用火面积在3.3公顷以下的由乡(镇)林业站和乡(镇)政府审批;3.3公顷以上的由县(区)防火办和县林业局审批。对经批准进行的生产性用火,要求有专人负责,做好防火路、准备扑火看守人员和工具后,并在三级风以下的天气才能用火,以防止炼山跑火。
  非正常人员管理制度。境内对疯、痴、呆、傻等非正常人员进行造册登记,落实监护人的管理工作,防止玩火烧山。
  4.护林联防
  1991—1992年,仙游溪口林场与周围毗邻的度尾、大济、龙华3个镇17个村开展护林联防,并在溪口、金沙设立2个联防点,后又扩大与溪车、洋坑、文殊、溪口、阮里、龙坂等村联防,联防的森林总面积1.6万公顷。1993年,由白云林场牵头,周边10个村组成森林防火联防队。1994年,黄龙林场也成立由12个村组成的护林联防区。1997年2月,仙游县成立柳溪联营林场护林联防队,对林场及周边5000公顷的山林进行联防护林。1998年12月,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第四届第六次会议在值班县——仙游召开,联防区第一副主任、仙游县副县长陈国林作《1998年护林联防工作总结报告》。2004年12月,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第五届第六次会议再次在仙游县召开。
  附: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
  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1964年11月起,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由永泰、尤溪、德化、闽侯、闽清、仙游6个县组成。永泰县作为中心县,永泰县县长为联防区委员会主任委员,其他5县县长或副县长为副主任委员,各县武装部、检察院、法院、林业局的领导为委员。并按以上排名顺序轮流值班,值班县的县长或副县长为第一副主委,主持值班年度工作和委员会会议。联防下设10个分会。仙游县度尾镇、西苑乡和溪口林场以及德化龙门滩镇、永春介福乡、碧卿林场、湖洋镇为第10分会,分会每年召开联防区会议一次。
  (三)设施建设
  1.防火隔离带
  1992年3月,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编制《1992—2000年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规划》,规划要求新建防火生土带1360千米,新建防火林带980千米。1994年7月,编制《莆田市1995—2010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要求到2005年新建防火生土带3870千米,新建防火林带1280千米。1995年12月,编制《莆田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说明书》,规划要求到2010年新建生物防火林带4680千米。1996年,莆田市林火阻隔带由以生土带建设为主转向以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为主。2004年,编制《莆田市2005—2010年林火阻隔体系工程建设规划》,规划要求到2010年,新建生物防火林带1500千米。是年,境内保持并仍然起着防火作用的阻隔带1499千米,其中生物防火林带829千米(仙游174千米、涵江341千米、城厢区239千米、荔城区75千米),生土带670千米。至2005年,全市共投资767.75万元,建设防火隔离带3883.1千米,其中生物防火林带2503.9千米。
  2.瞭望台
  1991年,在仙游溪口林场第三工区的观音山,海拔684.7米的制高点上建设瞭望台1座,面积120平方米。1992年,在黄龙国有林场西北坡,海拔890米的制高点,建设瞭望台1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是年,在白云国有林场云顶山,海拔750米制高点建设瞭望台1座,面积120平方米。1993年,建设仙游凤山瞭望台。1994年,建设莆田县常太瞭望台。是年,境内有6个瞭望台,监控森林火情面积8.67万公顷。2000—2005年,瞭望台损坏严重,逐渐失去作用。
  3.通讯系统
  1991年,境内在山区、沿海的钟山、社硎、西苑、溪口、大洋、黄龙、白云、新县、东峤、梧塘等地建有无线电通讯基台16处。是年,完成无线电通讯系统组网。1995年,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购置大哥大1部。1998年后,基台及大哥大逐渐失去作用。2000年开始,森林防火通讯主要依托社会建设的有线电话、移动电话进行联络。2002年,购置手机1部。至2005年,境内森林防火系统拥有专用有线电话7部、传真机6部、计算机3部(市林业局2部、仙游县1部)。
  附:森林火险预报
  森林火险预报。从1985年始,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每年与市气象台签订森林火险导报,在防火紧要期(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当森林火险达到3级以上时,由市气象局每天在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向社会发布森林火险情况。
  4.扑救工具
  1991年,境内扑救火灾时以扫把、山上就地砍树枝扑火为主。1992年,购置风力灭火机27台(市14台、仙游县9台、莆田县4台)。1995年以后,推广应用2号扑火工具。至2005年,境内保有2号扑火工具15400支,每个有林村有10—20把,每个有林乡(镇)100—200把,每个县级森林防火储备库有300—500把2号扑火工具。是年,全市有劈刀、三号扑火工具等4100把。
  (四)火灾扑救
  1992年开始,市防火办与市武警、莆田县政府与驻莆部队、武警分片负责乡(镇)联防森林火灾。依托驻地部队官兵,建立军警扑火队。1996年,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要求各乡(镇)和村委会建立扑火队伍。1997年,仙游县组建1支以民兵预备役为主30余人的非专业扑火队伍,市林业局和3个国有林场组建5支非专业扑火队伍,莆田县白沙镇对镇、村扑火队进行简易的人身安全保险。1999年,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起草《莆田市处理重大森林火灾预案》。2000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莆田处置重大森林火情应急预案》,预案规定三个等级的应急响应要求,同时,要求境内县、乡(镇)两级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部制定森林防火扑救预案。是年,仙游县成立森林消防大队,下设枫亭、郊尾、度尾、大济、榜头、钟山、游洋7个中队,每队30人,合计213人。县财政负担队员津贴费、通讯费;火灾发生的乡(镇)负责扑火的交通费、补贴费、后勤保障费。2002年,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依托当地武警部队建立县级森林消防队,仙游县与当地驻军73661部队联系建立森林消防队,每支军警扑火队150—200人之间,扑火工具由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配备,扑救指挥演练与安全知识教育由县级防火办负责。扑火工具为2号火把、风力灭火机。是年起,军(警)扑火队伍参加扑救的森林火灾占全市森林火灾的28%,其中,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占55%,仙游县占15%。2005年,境内有非专业森林消防队(乡镇、国有林场)41支,人员1285人,义务森林消防队(村级)417支,人员13813人。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一)主要病虫害
  境内林业生产危害较大的有害生物46种,其中虫害25种,病害15种,其他林业有害生物6种。
  虫害: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松墨天牛、松大蚜、松梢螟、中华松梢蚧、松梢小卷蛾、蕉艺夜蛾、吹棉蚧、大袋蛾、木毒蛾、多纹豹蠹蛾、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双条杉天牛、杉梢小卷蛾、竹蝗、刚竹毒蛾、叶螨、黑翅土白蚁、油茶尺蠖、油茶叶甲、金龟子、梨小食心虫等。
  病害:松针褐斑病、松枯梢病、马尾松赤枯病、马尾松落针病、马尾松立枯病、松枝溃疡病、竹溃疡病、毛竹枯梢病、毛竹丛枝病、杉木炭疽病、杉苗立枯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煤烟病、油茶叶斑病、木麻黄青枯病等。
  其他林业有害生物:空心莲子草、肿柄菊、无根藤、狗尾草、车前草等。
  松毛虫松毛虫是危害松林最主要的森林害虫之一,以沿海、平原丘陵地区松纯林受害最为严重。1991年境内发生松毛虫危害5867公顷,通过施放白僵菌、人工捕杀、林分改造等无公害综合治理工作,降低松毛虫的危害程度和发生面积,2005年发生面积667公顷。
  松墨天牛又名松褐天牛、松天牛。境内仙游县、涵江区、秀屿区有零星分布,主要危害马尾松、黑松等生长衰弱木或新伐倒木。松墨天牛除危害松树外,还是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的防控工作成为境内各级森防机构的重要工作。
  木毒蛾木麻黄防护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危害木麻黄、相思树、柠檬桉、细叶桉、龙眼、荔枝、油茶等39种林木和果树。境内平海镇、埭头镇、南日岛等10个乡(镇)的木麻黄防护林,平均每年受木毒蛾危害的面积200公顷,年平均发生率为10%
  多纹豹蠹蛾木麻黄防护林的主要蛀干害虫。境内年平均发生率为3%。
  黑翅土白蚁主要危害杉木、桉树等林木的害虫,境内零星分布。
  竹蝗又名草蜢,主要危害毛竹类植物。境内分布仙游县钟山、游洋等乡(镇)。
  湿地松褐斑病2003年,城厢区华亭镇龟山茶厂及赖厝村松林受到湿地松褐斑病危害面积73.3公顷。至2005年,城厢区发生湿地松褐斑病面积393.3公顷。
  松枯梢病境内每年3—5月第一次发病,7—9月第二次发病,9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11月以后病情缓慢。
  杉木炭病、叶枯病为境内杉木主要病害。该病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4—5月,其病原真菌借风雨传播。
  毛竹枯梢病主要分布在仙游县钟山、游洋镇,涵江区庄边镇、大洋乡等,年平均发生面积220公顷。
  (二)防治
  1.松毛虫
  1991年,境内松毛虫发生面积为5867公顷(越冬代1333公顷,第一代4533公顷),重度危害面积达360公顷,投入生物药剂白僵菌4000千克、昆虫病毒粗制剂7千克,化学药剂500千克,灵川、华亭两镇发动群众37000人次捕杀松毛虫4.4万千克。全市防治松毛虫5413公顷,松毛虫防治率达92.3%。1992年,全市松毛虫发生面积为3127公顷,是年,全市将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治列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一。1993年,松毛虫发生面积1733公顷,发生率为1.8%,是年,扩大松毛虫监测面积,监测覆盖率71.6%。1994年,将松毛虫发生区分为常灾区、偶灾区、无灾区3种类型。是年,松毛虫发生面积下降到1333公顷以下,防治面积达到1313公顷,松毛虫防治率为84.6%。1995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460.5公顷,主要发生在仙游县榜头镇,防治面积460.5公顷,防治率为100%。1996—1997年,松毛虫发生年面积低于667公顷,发生率低于1%。1998年,松毛虫发生面达700公顷,防治面积700公顷,防治率100%。1999—2001年,境内松毛虫发生面积逐年扩大。2002年,全市松毛虫发生面积1200公顷,发生率为1.5%,成灾率2.6‰。2005年,松毛虫发生面积1333公顷。
  2.木毒蛾
  1991年,全市木毒蛾发生面积267公顷,轻度危害,应用LXNPV病毒进行木毒蛾的生物防治。1992年,木毒蛾发生面积176公顷,莆田县林业局在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木毒蛾重灾区开展木毒蛾综合治理,除用生物、化学防治理外,还发动人工捕杀木毒蛾卵块3000千克(包括附着物)。1994年,平海、埭头等镇采取木毒蛾综合治理措施,将木毒蛾卵块由原来平均2—3块/株下降到0.5—1块/株。1995年,木毒蛾发生面积233公顷,防治面积207公顷,防治率为88%。1996—2002年,应用多角体病毒及杀灭菊酯类低毒农药进行防治木毒蛾,年发生面积平均为213公顷,发生率为14.0%左右,防治面积207公顷/年。2002年始,境内木毒蛾发生面积逐渐扩大。2005年,木毒蛾发生面积481.84公顷。
  3.毛竹枯梢病
  1991—1992年,境内毛竹枯梢病发生面积为482公顷,防治面积573.62公顷。1993—1995年,毛竹枯梢病的年发生面积在133公顷以下。1996—1999年,毛竹枯梢病随着毛竹种植面积的扩大而逐年扩大。2000年,境内毛竹枯梢病面积达545公顷。2001—2005通过竹林改造,清除竹林内的死竹及病枝、病梢以及喷施波尔多液等措施,疫情得到控制。2005年,境内毛竹枯梢病发生面积降至162公顷。
  4.检疫
  1991年,境内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网络,全市配备专职测报员39人、专职检疫员9人,设立固定调查点850个,基层兼职虫情调查员及防治员1500多人。
  1999—2000年,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工作。2001年,开展松材线虫病的监测与普查工作,全市建立松材线虫病监测点136个。2004—2005年,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工作。全市发生检疫对象两种:毛竹枯梢病545公顷,分布于大洋、庄边、新县及黄龙林场、白云林场,其中轻度425公顷、中度94公顷、重度26公顷;湿地松褐斑病2776公顷,分布大洋、庄边、常太、白沙、新县、萩芦、西天尾、华亭及黄龙、白云国有林场,其中:轻度2300公顷,中度5.5公顷,重度470公顷。至2005年底,境内调运检疫率100%、产地检疫率100%
  三、林业科技
  1991年,应用LXNPV病毒进行木毒蛾的生物防治项目获得莆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莆田市“木毒蛾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的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10月,市林业局、莆田县林业局研究课题《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混合剂的研究与应用》通过省林业厅组织专家成果鉴定,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至1995年,全市实施省、市、市立项的林业科技项目46个。
  1999年,省林科院、卫闽林场、溪口林场开展的《马尾松优树子代测定及速生优良家系选择的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溪口林场等负责《福建省桐棉松、马尾松栽培区域试验》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10月,市林业局、市医药有限公司、省林学院等组织《固沙植物单叶蔓荆综合效益研究》通过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国家林业局推荐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2001年,溪口林场等负责《马尾松纸浆材及建筑材优良家系选择的研究》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农林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莆田县林业局负责的《龙眼主要蛀梢害虫及利用天敌中华盲蝽为主的防治对策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省级生态公益林
  (一)面积
  2001年8月,全市区划界定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8.7万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36.44%。其中:莆田县4.15万公顷;仙游县3.84万公顷;城厢区1400公顷;涵江区16.2公顷;北岸管委会5420公顷;湄洲岛233公顷。
  (二)布局
  北部中低山生态林区位于境内西北部,海拨在500米以上,涉及的乡(镇)有凤山、西苑、社硎、象溪、石苍、钟山、游洋、大洋、新县及国营白云林场,包括九仙溪水库、金钟水库,西苑蓄能电站以及有国家Ⅰ、Ⅱ级野生动植物分布的保护小区,界定面积3.24万公顷,占全市界定面积37.2%
  中部、东圳水库、萩芦溪生态林区包括常太、庄边、白沙、萩芦四个乡(镇)及国营黄龙林场,主要是恢复东圳水库汇水区内的植被,重点是水库汇水区内的林木的保护和改造工作,通过规划将东圳水库周围的果树林空地恢复植被,退耕退果、还林还草,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库水质污染,界定面积1.66万公顷,占全市界定面积19.1%。
  木兰溪流域生态林区主要集中于木兰溪流域21个乡(镇)以及324国道和福泉高速公路周围一重山范围之内,将木兰溪两岸第一层山山脊以及国道福厦路和国防道路两旁第一层山山脊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划归生态公益林,界定面积2.55万公顷,占全市界定总量的29.3%。
  东南部低丘台地生态林区位于莆田市东南部临海地区,海拔较低,海岸线较长,涉及秀屿区东峤、埭头、平海、南日以及北岸、湄洲管委员会17个乡(镇)。该区主要保护现有的沿海防护林体系,界定面积1.25万公顷,占界定总量的14.4%。
  2005年,境内重新规划省级生态公益林,主要是以涵江区的望江山、仙游县的九娄山为重点区位,新规划生态林的省级占公益林面积8.7万公顷,公益林总量保持不变。
  (三)管护
  2002年起,境内各县(区)聘请护林员464人,与生态林护林员签订《生态公益林管护合同书》432份。是年,实行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财政专户直拨办法。至2005年,境内下拨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620.98万元,70%用于发放护林员工资,30%用于管护组织经费。续聘(或新聘)生态护林员610名,签订《生态公益林管护合同书》580份,管护面积达8.59万公顷。
  附:自然保护区保护
  1.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
  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北部山区,与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相连,涉及南岭、琼峰、霞洋、昆山、莲峰、满长、孝池、兔洋8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8′22″—119°09′22″,北纬25°40′10″—25°44′51″。2001年,建立莆田老鹰尖县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保护面积2827.5公顷。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及重要水源地保护。是年,成立涵江区保护区管理处,科级建制事业单位,编制11人,隶属于涵江区林业局。
  保护区内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有:①老鹰嘴山顶:围屏石、仙桃石、南岭坝、鹰隼保护小区,面积69.5公顷。②昆山:昆山寺、白孝池、莲花峰三个景点,面积5公顷。③南方红豆杉保护小区:生态标本馆、植物园、观鸟亭等,面积13.3公顷。④白鹭保护小区:为珍稀动物产地,同时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如水鹿、云豹、穿山甲等,面积4.5公顷。⑤榕树保护小区:榕树王、榕树园、梅花园、竹景园等,面积6.5公顷。⑥大叶黄杨保护小区,面积1.3公顷。⑦剌桫保护小区,面积0.3公顷。
  保护区地貌属中低山丘陵,海拔在45米—1015米之间,主峰瑞云山海拔1015米,最低是霞洋村三层际水电站,海拔45米,高低相差970米。区内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
  保护区位于亚热带雨林地带中的闽东南戴云山东湿暖亚热带雨林小区的北缘,植被类型有南亚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山地照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灌丛、亚热带草丛7个植被型14个群丛。
  区内植物资源有维管束植物183科1003种,其中蕨类植物37科87种、裸子植物9科19种、被子植物137科897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银杏、苏铁3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刺桫椤、金毛狗、福建柏、樟树、花榈木、红豆树、伞花木7种。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有15种,属于附录Ⅲ的有2种。
  野生动物资源33目80科232种,其中兽类7目19科34种,鸟类15目35科116种,爬行类3目11科43种,两栖类2目6科23种,鱼类6目9科16种。此外,有昆虫14目93科134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2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云豹、豹、蟒蛇3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青鼬、蛇雕、白鹇、褐翅鸦鹃、草鸮、虎纹蛙、花鳗鲡等29种;属于CITES附录物种35种。
  2.自然保护小区
  1999年,莆田县人民政府建立10个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5591公顷;仙游县人民政府建立46个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5196.9公顷;城厢区人民政府建立1个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27公顷。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