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村经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1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村经营管理
分类号: F326
页数: 4
页码: 320-323
摘要: 文本记述了莆田市农村经营管理的情况,其中包含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农业产业化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村 经营管理

内容

一、土地承包管理
  1991年莆田市保持原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1993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在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再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决策。据此,境内农业土地在原有承包期到期后全部再延长30年。1998年,由市委农办牵头对农户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999年,由市农业局牵头对全市922个村、513334户农户、47784.75公顷的耕地签发农村耕地承包合同书,占应实行家庭承包村数98.8%、农户数的99.4%,耕地面积的99.3%。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稳定和完善了土地承包关系。莆田市人多地少,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规模细小,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不强。加上莆田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和集中也就水到渠成。20世纪90年代末,各级政府开始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至2005年,境内租赁66.7公顷以上耕地专业种植大户有300多户。
  二、农民负担管理
  1993年4月21日,成立了莆田市农民负担监督和治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在市农业局。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严格禁止乱清地、乱清房、乱罚款、乱收费的紧急通知》。1997年初,对笏石镇1996年度乡统筹费和“两工”以工补农的提取和使用进行专项审计试点,审计总额1320多万元。同时,全市建立2个乡镇6个村30户农户作为农业部农民负担监测点;6个乡镇、12个村20户为省监测点;10个乡镇10个村95户为市监测点。是年,清理涉农文件51份,项目50个,取消文件2份,项目4个,减轻农民负担7400.26万元。1998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乡统筹费管理意见》的通知。是年,全市开展减轻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其中,莆田县、仙游县分别抽查3个乡镇,城厢区、涵江区、湄洲湾北岸、湄洲岛各抽查1个乡镇。1999年9月,调整充实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赐贵任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局长林文奎兼任。
  1993—2003年,全市贯彻执行中央及省有关农民负担法律法规政策,提出“三个确保”:即确保向农民收取的提留统筹费不超过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确保不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确保不发生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在这期间,莆田市推行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即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度、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报刊杂志订阅限额制度。莆田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参与查处了本市3起恶性涉农案件。1995年11月,参与了对“原莆田县华亭镇宫利村老党员陈某某服毒自杀”及“黄石镇金山村收费工作队擅自进入朱某某家挑走粮食,搬走门板”两起恶性涉农案件的查处,原莆田县及两个乡镇、村干部相继受到了处理。2000年8月,参与了对“仙游县榜头镇度顶村发生的农民林某某服毒身亡的恶性涉农案件”的调查处理,县、乡镇、村干部10多人先后受到了处理。
  从2003年起,全市按照上级的布署,进行号称“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改革,落实“五取消、一稳定、一改革”的税费改革政策。是年1月1日起,执行省财政厅有关“停征屠宰税及除原木、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文件,全面清理收回农业特产税体制收入基数,任务税票。是年9月27日起,各地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立即停止面向农民征收“三提五统”及17个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立即暂停清收税费尾欠,及时清理收回提留统筹专用票据。并对税改前的农户税费尾欠在入户确认时进一步核实确认,上墙公开,接受监督,为理清村级债权、债务奠定工作基础。通过落实税改政策,全市农民人均负担由税改前107.88元下降到税改后人均负担只有11.06元,农民负担人均减轻96.82元,总体减幅达89.75%。2004年省政府出台的种植水稻耕地免征农业税后,农民人均负担只有1.7元。2005年,省政府又出台全面免征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后,莆田市农民合同内已实现零负担,彻底告别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是年6月,仙游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民负担综合治理示范县。是年,境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86元,比1992年的959元,增长367.78%。
  三、农村经济管理
  (一)村级财务管理
  1999年,莆田市决定开展村级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对全市范围内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10个重点村,抽调10名处级干部带队进驻审计。2001年,试行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在原城厢区城南乡召开全市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现场会,积极探索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2001年原城厢区城南乡全市第一个推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2003年秀屿区东埔镇全市第一个实行了村级财务电算化管理。之后,镇海街道办事处、西天尾镇、拱辰街道办事处、梧塘镇、白沙镇、江口镇等地相继推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并实行电算化管理。这一期间,莆田市扎实开展以农村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全市村级财务公开的村有926个村,占96.2%,比较规范的有6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对100个村的农村土地补偿费进行审计,审计金额39825.32万元,涉及征地面积934.1公顷,征地补偿费20901万元。
  1999年12月召开的市委三届十六次全委会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务解困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六年实现村财解困的目标。2000年8月23日,市委、市政府在仙游县度尾镇召开村财解困现场会,全面布置开展村级债务清查。据统计,当年度全市债务总额为44338.61万元。2002年1月24日,市委、市政府又在城厢区东埔镇召开村财解困现场会,对化解村级债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化解村级债务的政策、措施。经过努力推进,这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止2003年底,全市村级不良债务总额为33920.87万元,比2000年初减少了10417.74万元,消减率为23.50%。村财解困工作不仅减轻了村集体和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农村基层的稳定,同时也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随着村级债务化解工作的不断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尖锐,化解难度逐渐加大,特别是一些具体问题得不到解决。据2004—2005年统计,两年来共化解债务9944.02万元,而新增债务总额达14233.85万元,净增加了4289.83万元,出现了较大的反弹。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0世纪80年代未,莆田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出现。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日俱增,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5年,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4个,入会会员17161人,带动农户42421户,带动率7.3%,拥有固定资产1752万元。1.按产业划分:种植业23个,畜牧业8个,渔业11个,其他业222个;2.按会员所在地域划分:村内会143个,乡内会118个,县内会3个;3.按兴办方式划分:农民牵头的151个,企业牵头的19个,农技部门牵头的8个,乡村干部牵头的5个,其他情况81个;4.按注册登记情况划分:已登记的6个(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4个,在农业部门登记1个,在其他部门登记的1个),没有登记的258个;5.按区域划分:城厢区71个,秀屿区4个,涵江区10个,荔城区6个,仙游县173个。
  (三)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
  莆田市农村合作基金会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办,1997年出现了集体资金比重越来越低,行政干预严重,会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跨村进镇营业、异地开设网点,突破政策界限经营存贷业务,使农村合作基金会在一定程度上背离办会初衷,造成不良后果。是年下半年,涵江区顶埔基金会理事长王阳夫妇携款潜逃,造成群众上访不断之后,莆田市开始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1999年下半年,莆田市按照中央、省的有关文件精神,农村合作基金会实行“两停一缓”(停止放贷、停止存款、暂缓兑付)。2000年底,全市251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实行清盘关闭。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农村合作基金会为非法金融组织。莆田市借用了中央专项资金兑付群众的存款。至2005年,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的后续清偿工作仍未结束。
  四、农业产业化
  莆田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起步较迟。1993年,境内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政府职能部门介入是在2000年以后(此前尚处在半自发的发展状态)。2001年6月,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九部委制订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9月,中共莆田市委、市政府以莆委发[2001]13号文件下发《关于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了农业龙头企业界定标准。2002年莆田市首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福建省闽中蔬菜食品工业总厂诞生。2003年5月,莆田市首批五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莆田涵江华林蔬菜基地”“仙游县龙华金溪茶厂”“莆田鑫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莆田市秀屿区鸿达牧业有限公司”和“莆兴农牧发展基地”等5家企业,被省政府授予2003—2004年度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荣誉称号。2005年10月,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授牌的第二批(2005—2006年度)莆田市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分别是:“莆田新美蔬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莆田市莆兴农牧发展基地”“仙游县马山林果开发科研中试基地”“莆田市富宝食品有限公司”“莆田市南浦实业有限公司”“莆田市涵江蜂产品开发中心”“莆田市强盛实业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至2005年,莆田市有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2家,年创产值23亿元,带动农户22万户,原料基地4.73万公顷,生猪养殖120万头,肉鸡肉鸭养殖3500多万只,农民增收4.1亿元。
  五、国营农场改革
  1991年,境内有国营农场7个,人口2679人,职工930人,土地总面积1267.3公顷。1993年1月,莆田市荔城区九华农场进行股份制合作,与香港三福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福建莆田九华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时间50年,土地面积46.96公顷。之后,其他国营农场相继进行经营体制改革。1997年9月,涵江区梅洋6.7公顷茶场租赁给莆田市农垦管理站,时间50年零4个月。2000年1月,秀屿区前沁农场66.7公顷农地租赁给莆田市天兰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是年3月,仙游县将综合农场小学移交仙游县教育局管理。是年5月统计,全市农场有在职职工455人、退休职工638人。是年12月,涵江区梅洋茶场33.3公顷茶园承包给仙游县金溪茶厂经营,时间15年。2001年5月,仙游县综合农场将200公顷土地租赁给福建仙游东风水果基地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时间50年。是年8月,古洋农场安置移民39户172人,被征用土地6.55公顷。是年,秀屿区前沁农场安置移民44户202人,被征用耕地7.34公顷。2003年,前沁农场确权耕地166.5公顷。是年,前沁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4年,梅洋茶场确权38.65公顷。2005年1月,钟山农场26.7公顷茶园承包给仙游县金溪茶厂经营,时间30年。至2005年,全市有7个国有农场,人口2621人,职工1165人(其中在职382人、退休783人),土地总面积1177.4公顷。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