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12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
分类号: F326
页数: 31
页码: 320-3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农村经营管理、种植业、畜牧业、农业保障体系。
关键词: 莆田市 农业 经济

内容

第一节 农村经营管理
  一、土地承包管理
  1991年莆田市保持原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1993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在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再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决策。据此,境内农业土地在原有承包期到期后全部再延长30年。1998年,由市委农办牵头对农户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999年,由市农业局牵头对全市922个村、513334户农户、47784.75公顷的耕地签发农村耕地承包合同书,占应实行家庭承包村数98.8%、农户数的99.4%,耕地面积的99.3%。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稳定和完善了土地承包关系。莆田市人多地少,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规模细小,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不强。加上莆田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和集中也就水到渠成。20世纪90年代末,各级政府开始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至2005年,境内租赁66.7公顷以上耕地专业种植大户有300多户。
  二、农民负担管理
  1993年4月21日,成立了莆田市农民负担监督和治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在市农业局。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严格禁止乱清地、乱清房、乱罚款、乱收费的紧急通知》。1997年初,对笏石镇1996年度乡统筹费和“两工”以工补农的提取和使用进行专项审计试点,审计总额1320多万元。同时,全市建立2个乡镇6个村30户农户作为农业部农民负担监测点;6个乡镇、12个村20户为省监测点;10个乡镇10个村95户为市监测点。是年,清理涉农文件51份,项目50个,取消文件2份,项目4个,减轻农民负担7400.26万元。1998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乡统筹费管理意见》的通知。是年,全市开展减轻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其中,莆田县、仙游县分别抽查3个乡镇,城厢区、涵江区、湄洲湾北岸、湄洲岛各抽查1个乡镇。1999年9月,调整充实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赐贵任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局长林文奎兼任。
  1993—2003年,全市贯彻执行中央及省有关农民负担法律法规政策,提出“三个确保”:即确保向农民收取的提留统筹费不超过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确保不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确保不发生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在这期间,莆田市推行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即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度、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报刊杂志订阅限额制度。莆田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参与查处了本市3起恶性涉农案件。1995年11月,参与了对“原莆田县华亭镇宫利村老党员陈某某服毒自杀”及“黄石镇金山村收费工作队擅自进入朱某某家挑走粮食,搬走门板”两起恶性涉农案件的查处,原莆田县及两个乡镇、村干部相继受到了处理。2000年8月,参与了对“仙游县榜头镇度顶村发生的农民林某某服毒身亡的恶性涉农案件”的调查处理,县、乡镇、村干部10多人先后受到了处理。
  从2003年起,全市按照上级的布署,进行号称“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改革,落实“五取消、一稳定、一改革”的税费改革政策。是年1月1日起,执行省财政厅有关“停征屠宰税及除原木、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文件,全面清理收回农业特产税体制收入基数,任务税票。是年9月27日起,各地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立即停止面向农民征收“三提五统”及17个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立即暂停清收税费尾欠,及时清理收回提留统筹专用票据。并对税改前的农户税费尾欠在入户确认时进一步核实确认,上墙公开,接受监督,为理清村级债权、债务奠定工作基础。通过落实税改政策,全市农民人均负担由税改前107.88元下降到税改后人均负担只有11.06元,农民负担人均减轻96.82元,总体减幅达89.75%。2004年省政府出台的种植水稻耕地免征农业税后,农民人均负担只有1.7元。2005年,省政府又出台全面免征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后,莆田市农民合同内已实现零负担,彻底告别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是年6月,仙游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民负担综合治理示范县。是年,境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86元,比1992年的959元,增长367.78%。
  三、农村经济管理
  (一)村级财务管理
  1999年,莆田市决定开展村级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对全市范围内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10个重点村,抽调10名处级干部带队进驻审计。2001年,试行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在原城厢区城南乡召开全市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现场会,积极探索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2001年原城厢区城南乡全市第一个推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2003年秀屿区东埔镇全市第一个实行了村级财务电算化管理。之后,镇海街道办事处、西天尾镇、拱辰街道办事处、梧塘镇、白沙镇、江口镇等地相继推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并实行电算化管理。这一期间,莆田市扎实开展以农村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全市村级财务公开的村有926个村,占96.2%,比较规范的有6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对100个村的农村土地补偿费进行审计,审计金额39825.32万元,涉及征地面积934.1公顷,征地补偿费20901万元。
  1999年12月召开的市委三届十六次全委会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务解困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六年实现村财解困的目标。2000年8月23日,市委、市政府在仙游县度尾镇召开村财解困现场会,全面布置开展村级债务清查。据统计,当年度全市债务总额为44338.61万元。2002年1月24日,市委、市政府又在城厢区东埔镇召开村财解困现场会,对化解村级债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化解村级债务的政策、措施。经过努力推进,这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止2003年底,全市村级不良债务总额为33920.87万元,比2000年初减少了10417.74万元,消减率为23.50%。村财解困工作不仅减轻了村集体和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农村基层的稳定,同时也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随着村级债务化解工作的不断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尖锐,化解难度逐渐加大,特别是一些具体问题得不到解决。据2004—2005年统计,两年来共化解债务9944.02万元,而新增债务总额达14233.85万元,净增加了4289.83万元,出现了较大的反弹。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0世纪80年代未,莆田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出现。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日俱增,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5年,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4个,入会会员17161人,带动农户42421户,带动率7.3%,拥有固定资产1752万元。1.按产业划分:种植业23个,畜牧业8个,渔业11个,其他业222个;2.按会员所在地域划分:村内会143个,乡内会118个,县内会3个;3.按兴办方式划分:农民牵头的151个,企业牵头的19个,农技部门牵头的8个,乡村干部牵头的5个,其他情况81个;4.按注册登记情况划分:已登记的6个(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4个,在农业部门登记1个,在其他部门登记的1个),没有登记的258个;5.按区域划分:城厢区71个,秀屿区4个,涵江区10个,荔城区6个,仙游县173个。
  (三)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
  莆田市农村合作基金会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办,1997年出现了集体资金比重越来越低,行政干预严重,会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跨村进镇营业、异地开设网点,突破政策界限经营存贷业务,使农村合作基金会在一定程度上背离办会初衷,造成不良后果。是年下半年,涵江区顶埔基金会理事长王阳夫妇携款潜逃,造成群众上访不断之后,莆田市开始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1999年下半年,莆田市按照中央、省的有关文件精神,农村合作基金会实行“两停一缓”(停止放贷、停止存款、暂缓兑付)。2000年底,全市251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实行清盘关闭。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农村合作基金会为非法金融组织。莆田市借用了中央专项资金兑付群众的存款。至2005年,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的后续清偿工作仍未结束。
  四、农业产业化
  莆田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起步较迟。1993年,境内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政府职能部门介入是在2000年以后(此前尚处在半自发的发展状态)。2001年6月,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九部委制订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9月,中共莆田市委、市政府以莆委发[2001]13号文件下发《关于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了农业龙头企业界定标准。2002年莆田市首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福建省闽中蔬菜食品工业总厂诞生。2003年5月,莆田市首批五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莆田涵江华林蔬菜基地”“仙游县龙华金溪茶厂”“莆田鑫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莆田市秀屿区鸿达牧业有限公司”和“莆兴农牧发展基地”等5家企业,被省政府授予2003—2004年度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荣誉称号。2005年10月,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授牌的第二批(2005—2006年度)莆田市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分别是:“莆田新美蔬菜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莆田市莆兴农牧发展基地”“仙游县马山林果开发科研中试基地”“莆田市富宝食品有限公司”“莆田市南浦实业有限公司”“莆田市涵江蜂产品开发中心”“莆田市强盛实业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至2005年,莆田市有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2家,年创产值23亿元,带动农户22万户,原料基地4.73万公顷,生猪养殖120万头,肉鸡肉鸭养殖3500多万只,农民增收4.1亿元。
  五、国营农场改革
  1991年,境内有国营农场7个,人口2679人,职工930人,土地总面积1267.3公顷。1993年1月,莆田市荔城区九华农场进行股份制合作,与香港三福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福建莆田九华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时间50年,土地面积46.96公顷。之后,其他国营农场相继进行经营体制改革。1997年9月,涵江区梅洋6.7公顷茶场租赁给莆田市农垦管理站,时间50年零4个月。2000年1月,秀屿区前沁农场66.7公顷农地租赁给莆田市天兰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是年3月,仙游县将综合农场小学移交仙游县教育局管理。是年5月统计,全市农场有在职职工455人、退休职工638人。是年12月,涵江区梅洋茶场33.3公顷茶园承包给仙游县金溪茶厂经营,时间15年。2001年5月,仙游县综合农场将200公顷土地租赁给福建仙游东风水果基地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时间50年。是年8月,古洋农场安置移民39户172人,被征用土地6.55公顷。是年,秀屿区前沁农场安置移民44户202人,被征用耕地7.34公顷。2003年,前沁农场确权耕地166.5公顷。是年,前沁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4年,梅洋茶场确权38.65公顷。2005年1月,钟山农场26.7公顷茶园承包给仙游县金溪茶厂经营,时间30年。至2005年,全市有7个国有农场,人口2621人,职工1165人(其中在职382人、退休783人),土地总面积1177.4公顷。
  第二节 种植业
  一、粮豆作物
  (一)水稻
  1.面积及产量
  水稻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1991—1999年,全市年种植面积6万公顷—6.3万公顷,总产在40万吨—42万吨之间。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粮食产销出现局部过剩,稻谷价格下降,每50千克稻谷价格35元左右。2005年,全市水稻种植4.55万公顷,总产30万吨。
  2.主要品种
  (1)三系杂交水稻
  ①早稻杂交组合:威优77、威优35、汕(威)优64、汕(威)优016、威优40、特优63、汕优晚3、温优3号、威(汕)优89、威(汕)优82、T优7889、新香优80,其中威(汕)优77、威(汕)优64,因米质较差和新香优80因重感稻瘟病被淘汰。
  ②中晚稻杂交组合:汕优63、汕优67、特优63、汕优70、特优70、Ⅱ优63、汕优多系1号、花优63、特优175、冈优527、特优501、特优898、冈优22、汕优669等。
  (2)两系杂交水稻
  福两优2163、福两优2186、两优培九、金两优36等。
  (3)超级稻
  冈优527、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特优175、Ⅱ优明86等。
  (4)常规稻
  78130、78106、钢白矮、IR64、荆糯6号、佳禾早占、闽岩糯、佳禾1号、台农67、粳籼961、泉农3号、中香1号,佳辐占。
  3.栽培技术
  1992年,仙游县引进试验水稻抛秧栽培技术。1994年,莆田、仙游两县引进试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2000年,引进试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和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
  (1)育秧育秧方式有湿润育秧、抛秧栽培和旱育稀植栽培方法。旱育秧是对传统旱秧进行改进,注重对秧田进行培肥,秧床肥育有三种:全面肥育法、改进肥育法和施肥肥育法。多采用施肥肥育法,即选择已经过2年—3年培育的秧地或菜地在播种前10天—15天,每平方米施入3千克—5千克腐熟优质农家肥或蘑菇土,尿素30克—50克,过钙150克,氯化钾40克—50克或用含量相同的复合肥(晚稻苗床用肥量略减),分三次撒施于床面,撒施后均匀翻入10厘米—15厘米深的土层中,然后每平方米苗床用3%呋喃丹颗粒剂4克,加水1千克喷洒。推广应用薄膜覆盖保温育苗,二叶一心喷施多效唑控长促蘖。湿润育秧也采用薄膜覆盖育苗,可提前播种,仙游县推广水稻高产迟熟品种最早在2月中下旬播种。
  (2)大田栽培抛秧大田整地要求烂、平、净,秧苗长度不能超过20厘米,抛栽时田间留有泥水,抛高2.5米,退着抛,先抛70%,再补30%。黄石镇引进抛秧机,推行机械抛秧。旱育秧要求适当稀植,采用13厘米×(27—29)厘米的插植规格,丛插2粒谷。二者都采用水肥调控方法进行群体优化调控栽培。施肥技术,即基肥施足,追肥适当进行前肥后移,早施少施分蘖肥,重视穗粒肥,磷肥作为基肥,钾肥一半作基肥,一半作穗肥,氮素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一般为70∶10∶20。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水分管理以露为主,浅水间歇灌溉,在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70%时进行烤搁田。
  水稻免耕栽培一般在抛秧(直播)前7天—10天排干田水,选择在晴天每666.7平方米用20%克无踪除草剂200毫升—250毫升加碳铵或钾肥2千克,兑水50千克—60千克,用喷雾器均匀喷洒进行化学除草。2天后灌水淹没稻桩,浸泡5天—7天排水抛秧(播种)。直播稻要增施磷钾肥,多露土,促进扎根,防止倒伏。
  (二)甘薯
  1.种植面积
  甘薯是境内沿海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公顷左右。1991—1993年,引进福建农林大学选育的高产抗病新品种金山57进行种植。1994年,在忠门镇双告山村建立甘薯苗繁育基地20公顷,繁育优质薯苗1千万株。是年,淘汰感病品种,更新推广高产抗病品种金山57、福薯26、福薯2号、湘薯75-55等,种植面积达2.04万公顷。2000年开始,引进推广优质甘薯新品种台薯66、湘薯75-55,龙薯1号、3号,莆薯503等。2003年,引进开发特种营养保健型紫色甘薯和食叶甘薯品种,脱毒甘薯种薯金山57、龙薯1号、新种花等。
  2.主要品种
  (1)高产抗病品种:金山57、福薯26、闽抗329、福薯87、福薯3282、莆薯53、福薯2号、金山1255、宁丰408等。
  (2)优质品种:湘薯75-55、台薯66、龙薯1号、3号、5号,新种花、岩薯8-6、金山72、莆薯503、莆薯41等。
  (3)加工专用品种:食叶品种福薯7-6、莆薯53,高淀粉品种金山291,紫色薯有日本紫色薯、美国夏威夷紫色薯、福薯9号等。
  3.栽培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甘薯栽培在霜期前适当推迟收获,可以增加产量,日增产鲜薯30千克—50千克。1998年引进试种脱毒甘薯栽培技术,年推广面积0.93万公顷。栽培上提早施肥,基肥采用包心肥,以稻草等作物秸秆、土杂肥为主,施肥量占总施肥的40%;插后10天—15天施点头肥,占总施肥量10%;插后25天—30天施夹边肥,占总施肥量40%;裂缝肥占总施肥量10%;中后期用0.2%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
  (三)大豆
  1.种植面积
  大豆分为春大豆和秋大豆。1992年全市种植0.95万公顷,其中春大豆0.69万公顷。随后,推广高产、高蛋白质的新品种如莆豆8008、福豆234、泉豆6号、福豆310等。2002年,引进台湾毛豆新品种毛豆75、毛豆2808等,年种植面积1333公顷左右。2005年,境内大豆种植0.78万公顷。
  2.主要品种
  (1)春大豆:古田豆、白豆仔、58—61、花面豆、大黄豆、宁镇1号等。推广应用莆豆8008、莆豆10号、泉豆6号、福豆234、福豆310等。
  (2)秋大豆:绿斜、青皮豆、东引1号。
  (3)毛豆:毛豆298、台湾毛豆75、台湾毛豆2808、闽豆2号等。
  3.栽培技术
  1992年后,大豆与甘薯套种的面积逐渐减少。现有大豆多种在山坡地和边杂地。栽培技术没有较大改进,仍采用穴播,行距27厘米—33厘米,穴距17厘米—20厘米,每穴播3粒—4粒种子,浅播薄盖,多以火烧土盖种,盖土厚度3厘米—4厘米。播后进行查苗补苗、防渍防旱和病虫防治,结合中耕除草施肥追肥,氮素化肥在雨前或雨后追施,增施农家有机肥和磷、钾肥。
  (四)大小麦
  1.种植面积
  大小麦是境内冬季主要粮食作物。1991年全市种植3.19万公顷,总产9万吨,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的25.3%和15.6%。其中:小麦2.21万公顷,大麦0.98万公顷。21世纪初,大小麦种植面积开始下降。2002年种植0.88万公顷,比1991年减少2.31万公顷,2005年3926.7万公顷。
  2.主要品种
  小麦主推品种:小麦绵阳26、莆小麦7号、泉麦1号、3号,绵阳19等。
  大麦主推品种:盐城矮早3号、如东3号、5号,莆大麦4号、5号、7号,闽麦02、闽麦06、闽诱3号等。
  3.栽培技术
  1992年以后,大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4—2005年,稳定在0.33万公顷。栽培技术没有改进,沿海传统麦区仍采用窄沟、深沟、适畦、宽幅平底条播。一般畦带沟1米,播幅10厘米—15厘米,幅距20厘米—25厘米。小麦每666.7平方米播种量10千克左右,大麦每666.7平方米播种量6千克—7千克。大小麦栽培采用化学除草。前期要防旱保苗,后期重在防渍防病虫,抢晴适时收获。施肥上每0.067公顷施纯氮13千克,磷、钾肥配合施用,在施肥技术上掌握前促、中控、后保的原则,施足基肥、苗肥,重施拔节孕穗肥。
  (五)玉米
  1.种植面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境内引进饲料玉米品种,年种植333.3公顷。2000年开始引进特种鲜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玉米可以在春季、夏季、秋季种植。2002年全市推广553.3公顷,2005年推广920公顷。
  2.主要品种
  玉米主推品种有穗甜1号、苏玉糯1号、闽紫糯1号、绿色超人、台湾超甜1号、闽单8号、掖单13等。
  3.栽培技术
  玉米分为春玉米和秋玉米栽培,春季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前至2月下旬播种,视生长期,每666.7平方米播3000粒—4000粒,糯玉米一般播深4厘米—5厘米,甜玉米芽稍短应适当浅播,播深3厘米—4厘米。播种后盖膜前喷施除草剂,发芽出苗后及时破膜引苗。特用玉米在水肥条件较好时,易产生分枝和分蘖,应及时去蘖。生育期较短的糯玉米和甜玉米在苗期就该施肥、勤浇水,提前管理。施肥上要早施基、苗肥,重施、巧施穗粒肥。每666.7平方米施纯氮8千克—9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6千克、氧化钾7千克—8千克。糯甜玉米糖分高,易发生虫害,在喇叭口期要用低毒、无残留的农药喷洒植株(或灌耳)。糯玉米鲜穗在授粉后25天采收,甜玉米鲜穗在授粉后18天—20天采收。
  (六)杂粮
  薏米主要在仙游县龙华镇种植,年种植面积333.3公顷左右,已形成省内主要薏米生产基地,并注册龙华薏米品牌商标。
  二、蔬菜
  (一)面积与产量
  1991年,境内蔬菜种植面积1.08万公顷,产量达24.45万吨。随着蔬菜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蔬菜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趋于合理,形成以平原的黄石、新度、白塘、拱辰,山区的大洋、庄边、度尾、大济、龙华,沿海的东峤、北高、笏石、忠门、埭头等乡(镇)的蔬菜主产区。蔬菜类型以结球甘蓝、西红柿、荷兰豆等为主栽蔬菜品种,种植面积1万公顷,占蔬菜种植总面积30%。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如菜瓜、香菰豆、本地苦瓜、本地丝瓜、本地细香葱等名菜,培育古山胡萝卜、闽强包菜、潘宅青葱等一批名特优蔬菜。全市出现一批如闽中、华林、新美、鑫峰、天兰等集蔬菜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有近200家种植规模在6.67公顷以上蔬菜种植专业户,形成以三江口镇鳌山村、镇海街道坂头村的专业蔬菜育苗基地。至200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26万公顷,产量达98.63万吨。
  (二)主要品种
  1.叶菜类:大白菜、小白菜、菜心、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芥蓝、叶用芥菜、叶用莴苣、莴笋、蕹菜、芹菜、西芹、菠菜、芫荽、茼蒿、苋菜、落葵、紫背天葵、芽菜等。
  大白菜:主栽品种为阳春、304、中熟5号、春大将等。
  结球甘蓝:主栽品种为中甘11、15号,京丰1号,四季获,冠军,铁头3号等。
  花椰菜:主栽品种为庆农70天、85天,喜美80天,农美65天、70天,丰收1号、2号等。西兰花主栽品种为绿带子、马拉松、优秀等。
  莴笋:主栽品种为永安飞桥莴苣,四川种都牌莴苣。
  2.瓜类:黄瓜、苦瓜、冬瓜、西葫芦、瓠瓜、南瓜、丝瓜、佛手瓜、本地菜瓜等。
  黄瓜:主栽品种为津春4、5号,津优4、40号,中农8号等。
  苦瓜、丝瓜:本地习惯自留种。
  3.茄果类:番茄、茄子、甜椒、辣椒等。
  番茄:主栽品种为合作903、耐运280、特丹等。樱桃小番茄主栽品种为龙女、圣女等。茄子:主栽品种为农友704、金刚1号等。
  甜椒:主栽品种为佛手、红英达等。
  辣椒:主栽品种为天下一辣、湘研19号等。
  4.根茎类:萝卜、胡萝卜、芜菁、芦笋、芋头、生姜、马铃薯等。
  萝卜:主栽品种为短叶13、白玉春、汉白玉等。
  胡萝卜:主栽品种为新黑田“七寸人参”、助农金笋等。
  5.葱蒜类:洋葱、大蒜、大葱、韭菜、细香葱等。主栽品种为上海细香葱,本地习惯自留种。洋葱主栽品种为本省红皮洋葱和美国的美洲狮、美洲豹等黄皮洋葱。
  6.豆类:菜豆、豇豆、毛豆、豌豆、甜豌豆、香菰豆等。
  菜豆:主栽品种为台绿2号、振闽“803”等。
  毛豆:主栽品种为毛豆75、毛豆2808、毛豆298等。
  豇豆:主栽品种为台湾9号、“901”等。
  豌豆:主栽品种为益农604、改良11号等。
  甜豌豆:主栽品种为奇珍76等。
  7.水生蔬菜:莲藕、荸荠、茭白等。
  8.其他蔬菜:百合、黄花菜等。
  (三)栽培技术
  1.甘蓝类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结球甘蓝)
  (1)栽培适期 主要在秋冬季栽培,品种选用冠军或四季获。
  (2)培育壮苗 秋播苗龄25天左右,冬播苗龄35天左右。播种间距3厘米—4厘米,苗期管理主要促进根系生长和植株健壮,4—5片真叶时移苗定植。
  (3)移栽定植 地块选择地力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和粘壤土。基肥每666.7平方米施商品有机肥200千克,钙镁磷肥30千克,尿素10千克—15千克或施磷酸二铵15千克—20千克,氯化钾复合肥20千克。畦带沟100厘米—110厘米放线做畦。灌水定植,栽后浇水,定植完将水排干,株行距为30厘米—35厘米,每666.7平方米定植4500株。
  (4)大田管理 结球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但在中耕及施肥时,土壤应稍干燥。从定植到结球中期进行3次追肥。在幼苗定植后到新根发生时,每666.7平方米浇施尿素5千克作为提苗肥,在莲座期,每666.7平方米穴施尿素10千克、氯化钾复合肥15千克;在结球前期再追肥一次,每666.7平方米穴施复合肥15千克。当叶球达到紧实时,应及时采收。
  (5)病虫害防治 结球甘蓝病害较少,主要为黑腐病,虫害有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蚜虫等。
  2.茄果类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番茄)
  (1)栽培适期 春、秋季栽培。主要种植品种有合作903、耐运280等。
  (2)培育壮苗 播种间距4厘米—5厘米,苗期管理主要促进根系生长和植株健壮,约7—8片叶、见花蕾时可定植。苗期注意防治病毒病。
  (3)移栽定植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且二三年未种过茄科作物的水稻田,深翻土层,每666.7平方米施石灰50千克—100千克,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钙镁磷肥50千克,氯化钾复合肥20千克,整地做畦,高畦深沟,畦带沟宽120厘米。每666.7平方米栽3000株。
  (4)田间管理 定植成活后,施以15%—20%的腐熟人粪尿,结果后每半个月追一次肥,每666.7平方米施氯化钾复合肥10千克—15千克,共进行2—3次。及时中耕、除草。栽后至坐果期控制肥水,除特殊干旱一般不浇水也不追肥。从果实膨大期开始,地面应保持温润。采用人字形搭架,及时绑蔓,采用单杆或双杆整枝,及时修剪侧枝。气温较低时可用坐果灵等防落素进行喷花保果。
  (5)病虫害防治 病害较多,主要有晚疫病、灰霉病、青枯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棉铃虫、斜纹夜蛾、蚜虫、潜叶蝇等。
  (6)采收上市 栽后70天—80天开始采收,可连续采收2—3个月。一般在果面大部分变红时采收为宜。
  3.根茎类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胡萝卜)
  (1)栽培适期 主要以秋季栽培。主栽品种为新黑田“七寸人参”、助农金笋等
  (2)选地和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水源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每666.7平方米施入300千克商品有机肥,钙镁磷肥50千克,俄罗斯氯化钾复合肥30千克,整地做畦,畦带沟宽90厘米,精细耙地2—3遍。
  (3)播种 采用撒播或穴播,播深1.5厘米,播后盖细土,畦面覆盖稻草或遮阳网。
  (4)田间管理 播后15天左右出苗。1—2片真叶时间苗,苗距4厘米,4—5片叶时定苗,苗距7厘米,每666.7平方米保苗3万株—3.3万株,同时进行一次培土。在萝卜破肚时再筛上一层细土,结合肥料一起施用。杂草在出苗后进行人工拔除。肉质根手指粗时,是其需水高峰期,应及时灌膨大水,灌水应做到轻、匀、适量,全生育期灌3—4次。定苗期每666.7平方米用尿素5千克加复合肥5千克兑水浇施;块根快速膨大期,结合培土,每666.7平方米施复合肥20千克,施后灌水。
  (5)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地老虎和种蝇;病害主要有白粉病和细菌性软腐病。
  (6)适时收获 多数植株心叶变黄绿,外叶枯黄时开始收获。
  4.无公害大棚蔬菜栽培技术
  1996—1997年,莆田市农科所、城厢区副食品基地分别在黄石镇和城郊乡引进简易大棚栽培技术。2002年莆田市绿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忠门镇北江垦区引进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郑光华教授研究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投资1250万元,建成钢骨架无立柱塑料大棚60栋,竹木结构大棚20栋,共6.7公顷,主要生产黄瓜、苦瓜、甜椒、西红柿和茄子等,并筛选适宜本地大棚生产甜椒、番茄、黄瓜等品种。
  (1)甜椒品种选择 选用具有耐低温、生长势旺、抗逆性强等特点甜椒优良品种,如荷兰品种红英达等。
  (2)棚架搭建 塑料大棚中又可分为竹木结构、水泥结构、混合结构、镀锌钢管结构,其中,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具有取材方便、施工容易、造价较低等优点,易于推广应用。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每棚占地面积180平方米,跨度6米,长度30米,中高2.5米,肩高1.4米。采用“三膜”(即1个顶膜、2个边膜)的覆盖形式。1个棚需立柱5行,中柱1行11根,长3米,腰柱2行22根,长2.6米,每3毫升根;边柱2行62根,长2米,每毫升根,立柱的大头涂60厘米左右沥青。拱杆31条,每条长6.8米,横杆3条,每条长30米,在两侧边柱上距地面1.4米处各安装一道卡槽,每隔1米处要用压膜线压顶膜。
  (3)育苗 采用穴盘育苗,营养土按体积计配方:蛭石30%、草灰70%,每立方米基质加三元复合肥1千克,烘干消毒鸡粪5千克混匀。然后按孔穴播种。苗龄30天左右。
  (4)定植 采用槽培方式,槽宽50厘米—70厘米,高20厘米,长25米—30米,将腐熟秸杆、腐熟有机肥、洁净河沙按2∶1∶1比例混合均匀后装入栽培槽,每666.7平方米混合基质40立方米左右。一般采用双行双杆整枝方法。株距40厘米,行距65厘米,每666.7平方米保苗2560株,保留果枝5000个左右。
  (5)定植后的管理 缓苗期室内适宜气温白天28℃—30℃,夜间20℃—25℃,开花座果期,保持白天25℃—28℃,夜间18℃—22℃。定植后高温期间每天浇水一次,花期随水追施氮肥一次(每6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当上部坐果,下部椒膨大到3厘米时,开始追肥,全生育期追肥量三元复合肥120千克、干鸡粪360千克、尿素80千克、硫酸钾50千克。采用吊绳吊蔓栽培,双杆整枝。
  (6)病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为蚜虫、温室白粉虱、烟青虫、蓟马、茶黄螨,红蜘蛛。主要病害为白粉病、灰霉病、疫病等真菌性病害等。
  (四)加工与销售
  境内蔬菜加工出口企业有闽中、华林、新美、鑫峰4家,主要从事蔬菜保鲜、烘干、腌渍、冻干等加工出口。出口蔬菜品种为结球甘蓝、荷兰豆、花椰菜、西兰花、香葱、四季豆、毛豆、番茄、胡萝卜等。出口国家有日本、俄罗斯、蒙古、美国、新加坡、欧盟和东南亚等国家。国内销往福建福州、泉州、厦门和山东、上海、浙江、江苏、上海、东北、香港等地区。品种为结球甘蓝、花椰菜、番茄、胡萝卜、茄子、丝瓜、苦瓜等。
  三、果茶
  (一)水果
  1.面积与产量
  境内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盛产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1991年,全市水果面积2.26万公顷,产量8.87万吨。至1995年,境内水果种植面积达2.39万公顷。1996—2000年,果树生产从注重面积、规模转向注重提高产量,兼顾质量和效益方向上来。至2000年,全市果园改造2万公顷,其中高接换种0.67万公顷,幼树扩穴改土0.53万公顷,老树更新复壮667公顷,建设三保园0.73万公顷。2001—2005年,果树生产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和品质优化,推广果树标准化栽培,发展产业化规模经营和适销对路的名牌水果产品。2005年底,境内水果面积3.19万公顷,总产9.78万吨,其中龙眼、枇杷、文旦柚三大名果面积2.97万公顷,总产8.4万吨,分别占93.3%和86.4%。
  2.主要水果
  (1)荔枝
  面积与产量1991年,境内种植荔枝面积673.3公顷,产量2424吨。荔枝主要分布在木兰溪、延寿溪流域、城涵近郊。荔城区是莆田荔枝主产区,约占全市荔枝产量70%。主栽陈紫品种,占荔枝总面积的35%左右,此外,还有宋家香、绿砂等本地稀优品种和外地引进的乌叶等良种。2005年,全市种植面积466.7公顷,总产1200吨。
  引进品种 引进种植新品种有乌叶、兰竹、东刘一号、蜜丁香、三月红、糯米滋、妃子笑、双肩玉荷、蜜丁香、大丁香、红绣球、南岛无核荔、东莞无核荔等早晚熟稳产和适宜山地栽培的优质良种,主要引种在荔城区和涵江区的白塘、梧塘镇等。
  附:千年荔枝树
  荔城区新度镇新度桥至下横山5千米长的河道上,保留千年树龄“荔枝红”,700多年的荔枝林,百年树龄的万株荔枝带。
  (2)龙眼
  面积与产量1991年,龙眼种植面积6134.5公顷,产量18933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综合开发丘陵山地,在木兰溪沿岸、萩芦溪下游、福厦公路(莆田段)两旁种植龙眼,主要产区有涵江区萩芦、江口、梧塘镇,荔城区西天尾、新度镇、拱辰街道,城厢区华亭、灵川、常太镇、龙桥、霞林街道,仙游县郊尾、枫亭、榜头、赖店、盖尾镇。1995年,龙眼种植面积8279.1公顷,产量2.25万吨。2005年,境内龙眼种植面积0.97万公顷,产量2.3万吨,其中乌龙岭、油潭本约占45%,晚熟九月乌、松风本、立冬本约占30%。
  主栽品种水南1号、立冬本、松风本、友谊106(也称“96106”)、龙优。
  栽培技术
  ①低产果园改造技术。实施以“园改、土改、树改”为主要内容的果园改造。“园改”即是建好标准化果园;“土改”即是改良果园土壤;“树改”即是改良品种,对劣种和老树采用高接换种等。
  ②龙眼丰产稳产栽培技术。推广龙眼营养平衡,施有机质肥,配施钙、镁肥;控冬梢防春梢技术;推广保花保果、疏花疏果技术;荫蔽果园间砍伐,控冠修剪技术。
  ③龙眼剪顶留叶切接嫁接育苗新技术:缩短嫁接育苗时间1年,提高嫁接苗繁育系数。
  ④龙眼干枝低位换种技术:改良龙眼劣种树。
  ⑤果园草生栽培:保护生态。
  附:莆田龙眼
  1997年,仙游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六大优质龙眼商品生产基地县之一;城厢区华亭镇被农业部授予南亚热带名优作物乌龙岭龙眼生产基地。2003年,莆田龙眼和“壶兰牌”兴化桂元干,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专家组审核,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的产品。
  3.枇杷
  (1)面积及产量
  1991,境内种植枇杷面积4472.3公顷,产量5796吨,枇杷成为莆田农业支柱产业。其中早熟品种“早钟6号”面积1万公顷,产量约占30%;晚熟品种“解放钟”栽培面积产量约占50%以上。2005年,境内枇杷面积1.67万公顷,产量7万多吨。
  (2)主栽品种
  解放钟、早钟6号、常白一号、森尾早生。
  (3)栽培技术
  2001年,推广规范标准化栽培技术。实行“三保”果园、整形修剪、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病虫生物防治、施用生物有机肥等栽培技术。
  附:常太枇杷
  2001年,城厢区常太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枇杷第一乡”;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常太牌”解放钟枇杷为“福建名牌农产品”称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常太枇杷为原产地标记产品。
  4.文旦柚
  (1)面积与产量
  1991年,境内种植文旦柚面积181.6公顷,年产量758吨。2005年,种植面积1666.7公顷,投产466.7公顷,产量7000吨。文旦柚成为度尾镇的支柱产业,也是仙游县的主导产业,境内文旦柚95%产自仙游县度尾镇。
  (2)栽培技术
  主要推广速生丰产栽培、无害化栽培、果园生草、节水灌溉等先进实用技术。
  附:度尾文旦柚
  1999年,度尾文旦柚品质通过农业部柑桔检测中心测试,被认定为优质果品,并获得第三届全国柚类评比优质奖。是年,度尾“万亩文旦柚基地建设”被国家科委列为“星火计划”项目。2002年,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省名牌产品,并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原产地标志注册。2003年,出口加拿大。
  5.其他水果
  (1)橄榄:主栽品种有霞溪本、厝后本、公本、刘簇本、糯米橄榄、乌肉鸡橄榄、橄榄干、六分本等。
  (2)柿:主栽品种有橙色柿、牛心柿、平底柿、鸭蛋柿、红柿、扁压柿、安溪油柿、无核柿、日本甜柿等。
  (3)余甘:栽培品种有人仔面、算盘于、长穗、至号、百本、粗龙等。
  (4)杨梅:栽培品种有东魁杨梅、大黑杨梅、红枣杨梅、黄饼杨梅、水晶杨梅等。
  (5)梅:现有栽培品种有桃梅、胭脂梅、余甘梅。
  (二)茶叶
  1991年,境内种植茶叶面积2175.8公顷,产量1406吨。2000年,境内茶叶面积910.7公顷,产量785吨。2004年,仙游县金溪茶厂引进新品种金观音、黄观音等进行试种。2005年,境内有规模茶叶加工厂2个。仙游县度尾花茶厂生产茉莉花茶,产品80%外销。仙游县龙华金溪茶厂生产乌龙茶、红茶、绿茶等茶制作产品获得ISO—9002质量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园面积1353.3公顷,茶叶产品销往东南亚、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四、食用菌
  境内食用菌种类繁多,有蘑菇、姬松茸、香菇、黑木耳、杨树菇栽培、猴头菌、真姬菇、鲍鱼菇、杏鲍菇、金福菇、大杯伞等。1991年,境内食用菌总产量71150吨,产值20987万元。1996年,产量12.408吨,产值56060万元。2005年,食用菌产量10.5万吨,产值4.3亿元。
  (一)主要品种
  1.蘑菇
  蘑菇是境内第一大食用菌,有40多年的种植历史。1992—1993年,华亭镇菇农方元辉推广蘑菇集约化、标准化生产菇房138座,带动食用菌种植。蘑菇成为境内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世纪90年代,莆田罐头厂实施蘑菇保护价政策,蘑菇产量逐年上升。1992年蘑菇产量为1.79万吨,1996年5.80万吨,2003年6.91万吨,2005年,蘑菇产量6.87万吨,位居全省第二。是年,蘑菇价格每千克5.6元—7.2元。
  2.香菇
  香菇是境内第二大宗食用菌产品,主要销往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95年,境内种植9500万袋、产量6.3万吨、产值2.18亿元。是年,仙游县食用菌办在凤山乡柳园村进行覆盖法反季节香菇栽培和花菇种植试验成功。1997年,境内香菇产量开始下降。2005年,产量1.02万吨。
  3.姬松茸
  1993年秋季,仙游县食用菌办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凤山乡凤山村成功试种姬松茸50平方米。2001年5月,仙游姬松茸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2005年,全市种植面积250万平方米,产量18442吨。产区主要分布在仙游西苑、度尾、大济、钟山、龙华、象溪以及荔城区黄石镇、新度镇,城厢区华亭镇。仙游县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是年,由仙游县制定的姬松茸生产标准已作为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是年,仙游县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在象溪、鲤南等地推广利用芦苇杆等替代稻草种植有机姬松茸,推广面积10万平方米。
  4.杨树菇
  1999年,城厢区华亭镇后角村村民宋金祥、黄元木、黄祖国、林国和等人引进三明真菌研究所的台湾5号(棕色)和台湾6号(白色)杨树菇菌种进行试验栽培,每袋产菇0.75千克(鲜)。随后,杨树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辐射到后枫、濑溪、顶宅等周边村,栽培约800万袋。
  5.其他
  境内菇农试种其他稀珍菌类有其姬菇、灵芝、杏鲍菇、阿魏菇、鲍鱼菇等。
  (二)栽培技术
  1.蘑菇栽培
  (1)菇房地点选择交通方便,近水源,水质要符合饮用水标准,环境干净,无污染源。菇房建造,座北朝南。每座菇房占地面积5平方米—10平方米,栽培面积130平方米。
  (2)培养料堆制
  1)要求投料量30千克/平方米—35千克/平方米。碳氮比:C/N=(28—30)∶1,含氮量1.4%—1.6%。
  2)培养料配方(以栽培面积100平方米)计算,干稻草2000千克,无霉烂变质;干牛粪1300千克,无泥土、砂石等杂质;豆饼粉80千克,无霉变、新鲜;尿素30千克;碳酸铵3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石膏粉50千克;轻质碳酸钙40千克;石灰粉50千克。
  3)进房操作要求:菇房消毒,进料进行两次发酵。
  4)栽培工艺流程:整理床面→播种→发菌管理→复土→出菇前管理→摘收期管理。
  5)采收:当子实体长到标准大小(3.5厘米—4厘米),菇盖在2厘米—3厘米时就要及时采收。
  2.姬松茸栽培
  (1)原料准备
  栽培100平方米需稻麦草1500千克—2000千克、畜禽粪(干)1000千克—1500千克、菜籽饼75千克—100千克、石膏粉35千克—40千克、石灰30千克—35千克。
  (2)堆制发酵
  姬松茸的栽培方法与双孢蘑菇的栽培方法相似,经过二次严格发酵。
  1)预湿在播种前15天—20天,将草料浸泡吸足水分,预堆10小时—20小时,干畜禽粪也需同时淋水调湿预堆。
  2)建堆先在地面上按2米宽铺一层20厘米—30厘米厚的湿草料,接着再铺一层湿畜禽粪,而后一层草料、一层畜禽粪直至铺完为止。堆高1.5米,堆顶呈龟背形,料堆四周与顶部须盖好草帘,下雨时或低温天气加盖薄膜,保温、保湿,促进发酵。
  3)翻堆翻堆3—4次。翻堆时要求把底部的料翻到上部,边缘的料翻到中间,中间的料翻到边缘,同时充分拌松、拌和,适量淋水,使其干湿均匀。发酵好的培养料色泽为茶褐色,手抓有弹性,用力一拉即断,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3)选地做床
  菇房可以是现代化菇房、塑料大棚、简易塑料棚和空闲房屋。菇房内可采用层迭式或畦式。
  (4)进料播种
  姬松茸一年可播2次。3月底至4月初播种,5—6月采收;8月上中旬播种,9—11月采收。播种前,料堆四周喷洒敌敌畏等药液,杀灭害虫,菇床内撒少许石灰粉消毒。料要趁热运至菇床内,去除杂质后堆20厘米厚,等料温降到28℃以下时再进行播种。
  (5)适度覆土
  播后10天—15天,目测料面菌丝洁白浓密,并已向原料下层延伸1/3或2/3时,便可进行料面覆土。
  (6)出菇管理
  覆土后10天—15天,拨开泥土见大量洁白的素状菌丝时,便可定量喷水催菇,保持料面泥土含水量22%。当泥土缝中已形成米粒大小的白色菇蕾时,可适当通风。菇蕾长至大豆粒大时,每天喷水2—3次,晴天多喷、阴天少喷、雨天停喷。当子实体长到2厘米—3厘米大小时,停止喷水,定期通风。
  (7)适时采收
  姬松茸从播种至采菇需35—45天,显蕾后持续出菇2—3个月。姬松茸子实体生长迅速,容易开伞与变色,要适时采收。高峰期每天采收2—3次。采收标准:菇体菌盖呈半球形或扁圆形,菌膜未破。采收时,用手紧捏菌柄的中部轻轻拔起(莫伤周围幼菇),随即用小刀刮除菌柄基部腐草、泥沙等杂质,装入塑料袋鲜销。
  (三)加工与销售
  1996年,莆田县食用菌栽培面积496万平方米,鲜菇产量达4.93万吨,产值达2.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9.81%。除莆田罐头厂年加工生产1.5万吨蘑菇外,莆田县还从事食用菌加工、供销的中小企业200多家,有3万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供销活动。是年,仙游县食用菌总产5.61万吨,创产值2.2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82%,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人均食用菌产值230元,人均食用菌纯收入150元,占全县人均收入的6.4%。仙游县拥有大小罐头厂7家,其中中茂罐头厂年生产蘑菇罐头1万吨。盐.水蘑菇加工场20个,香菇脱水厂700多家,大小保鲜香菇冷库60个。蘑菇产品除部分外销外,主要由莆田罐头厂和仙游罐头厂收购加工成罐头,出口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国家,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
  附:1995年、1997年和2001年仙游县人民政府分别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1997年,仙游县游洋镇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乡镇”称号。
  五、经济作物
  (一)花生
  1.种植面积
  1991年,境内种植花生0.75万公顷,主栽品种有黄油17、粤油116、红花126、粤油551、白沙1号、汕油523、汕油27、汕油71等。2000年,种植1.04万公顷,主栽品种泉花10号、泉花327、泉花725,占花生播种面积的53.4%。2005年,全市种植1.53万公顷。主栽品种闽花6号、粤油7号。
  2.栽培技术
  花生栽培分春、秋两季。1998年引进试验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适当提前播种,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日均气温在12℃播种。花生覆盖地膜可先盖膜后打孔播种,也可先播种后盖膜。一般采用后者的方法,播种前一次性施足基肥。播后盖土3厘米—5厘米。复土后,边喷施除草剂边盖膜。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当第一片真叶长出变绿展开后,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进行破膜,孔径5厘米,用手轻轻拉出子叶即可,破膜后还要用细土盖压膜孔。其他管理与常规栽培相似。
  露地栽培花生播期要在气温15℃以上,在3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前施好底肥,每0.067公顷施土杂肥2500千克—4000千克(或适量的有机肥),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45千克,钾肥10千克(或草木灰50千克—100千克)。补施石灰或钙肥。花生播种采用穴播,每畦播两行,行距35厘米,穴距畦边10厘米,穴距16厘米—18厘米,每穴两粒,每0.067公顷播8000—10000穴,土壤肥力较高的播稀些,每0.067公顷用种量为荚果15千克左右。播时穴深3厘米—4厘米,盖土稍高于畦面,一般1厘米较为适宜。露地栽培要进行中耕松土除草,结合追肥。在花生初花期每0.067公顷用0.2%硼砂溶液75千克进行叶面喷施,可增加花量,提高结荚率;盛花期若遇高温高湿,花生地上部生长过旺,每0.067公顷用75—100PPM多效唑溶液50千克进行喷施,控制生长,促进发育。发生青枯病时用3%石灰水灌蔸消毒,并用绿亨一号进行防治,防止蔓延。播种后出苗前发现金针虫为害幼芽时,要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粗点喷雾或浇穴;苗期和开花下针期要注意斜纹夜蛾和蚜虫的发生,在斜纹夜蛾未分散为害前及时用药防治;结荚期为防止地老虎和蛴螬等地下害虫的为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进行拨浇。此外,应做好防渍防旱,及时收获。
  (二)甘蔗
  莆田市是全国蔗糖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技术经验丰富。1991年全市栽培面积9711.52公顷、茎蔗总产84.25万吨、产糖7.96万吨,主要栽培品种有闽糖70/611、桂糖11号、粤农74/205、新台糖10号等。其栽培技术:甘蔗苗冬直播地膜复盖、配方施肥、应用新型杀虫丹颗粒剂防虫、间套种。1996年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甘蔗种植面积1666.7公顷。
  六、植物保护
  境内水稻病害有40多种,害虫有200多种;甘蔗病害有30多种,害虫有150多种;果树病害有190多种,害虫300多种,还有多种杂草和鼠害。
  (一)主要作物病虫草鼠害
  1.水稻
  为害严重的有螟虫(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等。此外,还有大螟、蓟马、稻瘿蚊、稻象虫、稻蝗虫、稻蝽类、负泥虫、稻弄蝶类、稻粉虱、稻螟蛉、粘虫、叶蝉类(白翅叶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二点黑尾叶蝉)、福寿螺、白叶枯病、稻曲病、云形病、恶苗病、普通矮缩病、胡麻叶斑病、赤枯病、稻菌核杆腐病、绵腐病、立枯病等。
  螟虫:一年发生四代(个别年份也有五代),以三化螟为主,三化螟1993年、1994年、1999年和2005年为中等偏重发生;1995年、1997年、1998年、2000—2004年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1992年中等发生;1996年轻发生。二化螟发生为害也较为普遍,1992—1996年为轻发生至偏轻发生;1997—1998年为中等发生;2003—2005年为中等偏重发生,其中2004年早稻受害严重,白穗率1%以上112公顷,5%以上43.3公顷,10%以上17.3公顷,多的达85%以上,败稻塌圈1.3公顷(绝收);1996—2005年二化螟与三化螟混合为害;大螟发生年份较少且为害相对较轻。螟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等螟害状。全市常年发生3.33万公顷—4.53万公顷,螟害率平均在0.1%—0.869%之间。
  稻飞虱: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为害,加重危害程度。1992年、1994年、1997年、2001年早季为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1993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05年早季均为中等偏重发生;1996年、2000年、2003年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2002年、2004年早季均为中等偏轻发生。晚季除1993年中等发生之外,均为局部偏重发生至中等偏重发生,1996年枫亭七代稻飞虱局部大发生,百丛虫量达38000只。1992年推广应用扑虱灵,1997年推广应用大功臣等高效农药,以及测报准确,及时采用“压前控后”技术,把稻飞虱控制在初发阶段,无造成较大面积塌圈。一般年发生面积1.67万公顷—2万公顷,实塌圈面积在1.3公顷以下。
  稻纵卷叶螟:1991年发生程度较轻;1998年、2000—2003年为中等发生;1992年、1994—1997年、2004年、2005年为中等偏重发生,其中1995年、1996年晚稻发生严重,发生面积0.8万公顷—1万公顷,产量损失220—250吨。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以穗颈瘟危害损失最大,发病程度因地区和品种而异,山区、半山区重于平原、沿海地区,常年发生0.4万公顷—0.53万公顷次。1992年、1994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03年、2004年偏重发生;1996年、1997年、2005年为局部偏重发生;2000—2002年为偏轻发生。1995年早季大洋乡“台农67”组合叶瘟严重发生,实塌0.33公顷。2003年在山区新县等乡(镇)早稻“新香优80”穗颈瘟局部流行发生,发生面积2.2公顷,一般病穗率6.5%—16.2%,多的24.3%—37.5%;2004年涵江区三江口镇等平原老病区局部流行发生,发生面积4.56公顷,一般病穗率8.5%—16.3%,损失率4.8%—12.9%,重的病穗率37.5%—59.3%,损失率29.8%—42.6%。
  纹枯病:为常发性病害。一般早稻重于晚稻。除1995年、1996年、2003年、2004年为中等发生外,其他年份为局部偏重发生至中等偏重发生,常年发生1.2万公顷—2.2万公顷次。
  细菌性条斑病:1991年以来,每年都有发生,一般早季发生较轻,中稻、晚稻发生较重,杂优组合如特优63等较感病,发生严重,2000年晚稻杂优组合一般叶病率16.3%—30.77%,病情指数4.08—9.18,重的叶病率45.71%—72.72%,病情指数19.05—30.30,而常规品种叶病率7.14%—25%,病情指数1.79—8.04。早季仅1999年中等发生和2003年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其他年份为中等偏轻发生。晚季1994年、1997年中等偏重发生,其他年份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该病扩展蔓延慢,为害减轻,常年发生0.67万公顷—0.87万公顷次。
  稻瘿蚊:1999年7月在涵江区庄边镇发现稻瘿蚊,中稻丛出葱率50%—70%,以后扩展到大洋、白沙、新县、萩芦、常太、书峰(仅2001年兰石村)、梧塘、西天尾和江口九乡(镇),2000年发生面积为233.3公顷,经控制扑杀和防治,发生范围逐年减少,为害程度逐年减轻,到2005年仅常太镇零星发生,发生近6.7公顷,晚稻丛出葱率5%—10%
  2.甘薯
  主要病虫有甘薯小象虫、斜纹夜蛾、甘薯大象虫、茎螟、麦蛾、天蛾、小绿龟甲、叶甲、二十八星瓢虫、疮痂病、甘薯瘟、丛枝病、蔓割病、软腐病等。
  甘薯小象虫:是沿海薯区主要害虫。1992年、1995年、1996年、1998年、2000—2005年为中等偏重发生,2003年发生面积1.33万公顷。受害严重的田块臭薯率高达75.2%—78.5%,产量损失20%—30.5%。1993年、1994年、1997年为中等发生。
  斜纹夜蛾:1992—1998年甘薯无发现较大为害,1999年沿海甘薯发现较大为害,1999—2003年逐年加重,2004—2005年发生为害下降。2002年、2003年笏石温东出现插花生薯个别田块甘薯苗被吃光现象。
  甘薯天蛾:2004年笏石温东个别田块甘薯苗被害较为严重,危害2公顷。
  甘薯瘟:是植物检疫对象。培育推广应用无病苗,1992年以来境内没有发生过。
  3.大小麦
  主要病害有赤霉病、白粉病、根腐病、杆黑粉病、大麦条纹病、叶斑病、网斑病以及地下害虫(蝼蛄、蛴螬等)、麦蚜、小地老虎等。
  赤霉病:是小麦后期主要病害。1998年中等偏重发生,发病面积0.57万公顷,发病品种有绵阳19、6803、绵阳26等,平均病穗率8.6%,病情指数3.2,重的病穗率19.3%—21.6%,病情指数6.24—13.3。
  4.花生
  主要病虫草害有大豆菟丝子;花生青枯病、疮痂病、黑斑病、褐斑病、茎腐病、锈病、蛴螬、蚜虫、白粉虱、烟粉虱、斜纹夜蛾、蓟马、叶蝉、叶螨类等。
  斜纹夜蛾:1992—1998年花生无发现较大为害,1999年沿海春花生上发现较大为害,1999—2003年逐年加重,2004—2005年发生为害下降。2002年、2003年秀屿区笏石、忠门等地个别田块出现花生叶片被吃光现象。
  2001—2005年疮痂病、叶螨类、蓟马、蚜虫、叶蝉等发生较普遍,局部偏重发生。
  5.蔬菜
  主要病虫害有瓜实蝇、小菜蛾、菜粉蝶、跳甲、黄守瓜、白粉虱、烟粉虱、地蛆、蓟马、蚜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甘蓝夜蛾、毒蛾、瓜绢螟、棉铃虫、天蛾、豆荚螟、豆芫菁、瓢虫、金龟子、金针虫、斑潜蝇、潜叶蝇、地老虎、蜗牛、蛞蝓、福寿螺、蝼蛄、叶螨、蝽类、枯萎病、青枯病、脐腐病、立枯病、根腐病、猝倒病、叶斑病、黑斑病、细菌性角斑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白粉病、叶枯病、日灼病、蔓枯病、灰霉病、绵腐病、软腐病、疫病、菌核病、炭疽病、白锈病、病毒病等。
  6.果茶
  枇杷:主要病虫害有圆斑病、灰斑病、轮斑病、枯斑病、细菌性褐斑病、胡麻叶斑病、叶尖枯斑病、炭疽病、枝干褐腐病、白绢病、裂果病、果锈病、栓皮病、日烧病、白纹羽病、苹掌舟蛾、瘤蛾、蓑蛾、毒蛾类、扁刺蛾、拟木蠹蛾、金龟子类、吸果夜蛾类、燕灰蝶、桑天牛、星天牛、介壳虫类、螨类、卷蛾类、花蓟马、蚜虫、麦蛾、麻皮蝽、白蚁等。
  柑桔:主要病虫害有红蜘蛛、蚧壳虫类、天牛、木虱、凤蝶、潜叶蛾、吸果夜蛾、锈壁虱、卷叶蛾、油桐尺蠖、毒蛾、扁刺蛾、蚜虫类、黑刺粉虱、桔粉虱、褐缘蛾蜡蝉、白蚁、实蝇类、黄龙病、疮痂病、溃疡病、炭疽病、树脂病、立枯病、膏药病、黄斑病、黑斑病、褐斑病、煤烟病、灰霉病、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酸腐病、蒂腐病、裂皮病等。
  龙眼、荔枝:主要病虫害有荔枝蝽、蒂蛀虫、荔枝霜疫霉病、龙眼鬼帚病、炭疽病、果腐病、叶斑病、地衣、苔藓、蕨类、麻皮蝽、龙眼角颊木虱、爻纹细蛾、卷叶蛾、荔枝瘿螨、亥麦蛾、尖细蛾、毒蛾、龙眼鸡、木蠹蛾、金龟子类、吸果夜蛾、尺蛾、蓑蛾类、白蛾蜡蝉、堆蜡粉蚧、白蚁、木毒蛾、茶材小蠹等。
  2003年,境内发现木毒蛾为害龙眼荔枝,2004年、2005年城厢区龙桥办和荔城区拱辰办交界处1.34公顷失管的荔枝受害严重,有近百株荔枝叶片被木毒蛾吃光。2005年,城厢区华亭镇宫利村发现茶材小蠹为害龙眼,发生面积13.313.3多公顷。
  茶叶:主要病虫害有茶饼病、茶煤病、赤斑病、紫纹羽病、白星病、轮纹病、白绢病、炭疽病、小绿叶蝉、丽纹象甲、茶叶螨类、蓑蛾类、绿盲蝽、红蓟马、大尺蠖、茶天牛、茶梢蛾等。
  7.食用菌
  主要病害有疣孢霉病、床地碗病、木霉病、青霉病、枝孢霉病、尾孢霉病、轮枝霉病、褐斑病、软腐病、黑腐病、生理性病害、线虫病、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有菌蚊类、瘿蚊类、蚤蝇类、菇水虻、谷盗类、跳虫类、螨类、隐翅甲、白蚁、蛞蝓、马陆等。
  8.农田杂草
  稻田杂草有19个科25种。恶性杂草有稗、鸭舌草、节节草;主要杂草有空心莲子草、水莎草、矮慈菇、异型莎草、青萍、紫萍等;区域性杂草有牛毛草、细花丁香蓼、园叶节节草、茜草、水维、眼子菜;其他杂草为害较轻有15种。麦田杂草有9个科22种,主要恶性杂草有麦娘、模叶蓼、繁缕、碎米荠、雀舌草等。1992年以来推广化学除草,常年面积在6—7.33万公顷次。
  9.害鼠
  鼠种有二目二科三属六种,黄胸鼠为室内优势种,黄毛鼠为农田优势种。1994—2001年均为中等偏重发生,1995年,最高农田鼠密度达32.41%。2002—2004年偏轻发生,2005年中等发生,2002年农田鼠密度最低为1.5%。
  (二)病虫预测预报
  1991—1995年,各县(区)农业局建立病虫测报站,配备1—2名农技干部负责农作物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并设立黄石、北高、涵江、白沙、笏石、灵川、枫亭、榜头、社硎、园庄、大济、钟山12个病虫测报点。1996—2003年,乡(镇)测报站(点)减少至黄石、北高、涵江、笏石、园庄5个病虫测报点。测报对象由20世纪90年代初单一水稻病虫测报,扩大到大小麦、甘薯、甘蔗、柑桔、荔枝、龙眼、枇杷、橄榄、花生、蔬菜等作物主要病虫害的测报。测报内容由短期通报发展到中长期预报,从发生期预报发展到发生量和危害程度的预报,并进行害虫天敌资源和草害、鼠害种类的调查;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如美洲斑潜蝇等发生流行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999—2003年,莆田市植保植检站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的甘薯小象虫防治新技术研究项目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成果奖三等奖。
  (三)病虫害防治
  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
  1.农业防治
  (1)前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病虫源。
  (2)改良土地壤,适时中耕培土,减轻甘薯小象虫为害。
  (3)早季提早溶田灭蛹,及时夏收翻耕灭茬,调整品种和播植期,使螟害的危险期与螟卵盛孵高峰期错开,避开螟虫为害。
  (4)选用抗病虫良种或异地换种,减少病虫为害。
  (5)合理轮作:如水旱轮作可减轻甘薯小象虫、花生蛴螬、蔬菜病虫的为害。
  2.人工、物理防治
  (1)犁毁稻桩:在冬季作物播种前,翻犁稻田,晒耙后稻桩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螟虫,减轻翌年螟害。
  (2)“小锄低砍”:蔗田推广“小锄低砍”,消灭蔗茎基部螟虫。
  (3)趋性诱杀: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害虫,悬挂黄板诱杀斑潜蝇、粉虱等害虫。
  (4)人工摘除螟虫、斜纹夜蛾卵块,剥除蔗田枯叶等。
  (5)种子浸种消毒、土壤消毒。
  (6)山区农民应用茶仔饼防治地下害虫;早稻用扫把扫落负泥虫,结合中耕耙草消灭害虫。
  3.生物防治
  (1)1995—2003年,沿海甘薯产区应用白僵菌、性诱剂防治甘薯小象虫。
  (2)2001—2005年,推广应用性诱剂诱杀“食心虫”2.66万公顷。
  (3)稻田应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
  (4)1992—1996年,应用平腹小蜂防治龙眼、荔枝蝽蟓。
  (5)应用“8010Bt”等生物制剂防治菜青虫、小菜蛾。
  4.化学防治
  1992年始,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禁止生产杀虫脒。。。1997年5月8日以后,高毒农药不准用于蔬菜、茶叶、果树、中草药等作物,不准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人皮肤病、畜皮肤病。2003—2005年,使用替代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至2005年境内推广使用主要农药有:扑虱灵、代森锰锌、三唑磷、毒死蜱、好年冬、杀虫双、乐果、氧化乐果、万灵、潜克、功夫、敌百虫、巴丹、甲基异柳磷、灭扫利、天王星、氟虫腈、吡虫啉、虫螨腈、米满、虫螨克、托尔克、加瑞农、三唑酮、三环唑、多菌灵、可杀得、施保功、扑海因、甲基托布津、特克多、新克瘟散、农用链霉素、安克、杀毒矾、百菌清、龙克菌、世高、克露、井冈霉素、溴敌隆、杀鼠迷、农达、草甘磷、丁草胺、百草枯等。
  5.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围绕作物整个生育期建立生态控制和科学用药相结合的农田生态保护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损失允许水平之下。1992—2002年,水稻综合防治每年推广2.67—3.67万公顷。2001—2005年,开展无公害蔬菜综合防治示范。全市常年病虫草鼠发生40—43.3万公顷次,防治48.7—52万公顷次。
  (四)植物检疫
  1992年,全市配备14名植物检疫员。是年,发生水稻细条病。1993—2000年,组织普查稻水象甲,无发现稻水象甲及其为害状。1994—1995年,组织普查美洲斑潜蝇,发现境内发生美洲斑潜蝇。2001年8—9月,47个乡(镇)发生“食心虫”。2001—2003年,组织开展莆田市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发现有害生物普查对象39种。2004年,普查秋大豆1333.3公顷,无发现大豆疫病及其可疑症状。2005年开展红火蚁、加拿大一枝黄花、葡萄根瘤蚜等疫情普查,无发现红火蚁、葡萄根瘤蚜及其可疑症状和农田种植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年,全市配备23名植物检疫员。
  第三节畜牧业
  一、养殖品种
  (一)莆田黑猪
  1996年始,在原产地城厢区常太镇建立莆田黑猪保种区。2002年,在常太溪村建立黑猪保种繁殖基地,并成立莆田黑猪开发有限公司。2003年,黑猪纯种存栏260头。
  (二)南江黄羊
  1996年11月,境内从四川省南江县引进55只南江黄羊。其中公羊15只,母羊40只,莆田市南江种羊场使用3只,庄边、萩芦、游洋、钟山、大洋等乡(镇)群众使用12只,以合作、扶贫、补助形式开展与当地羊群杂交改良。1999年,莆田南江种羊场从德化县引进2只南江黄羊种公羊,防止种羊场内羊群近亲繁殖。
  (三)兔
  2004年,城厢区凤凰山街道朱坑村李志洪引进种虎皮黄母兔200只,公兔15只。2005年,境内存栏4000只。
  2000年,涵江区白塘镇柯塘村蔡国标从河北引进豫丰黄大型肉用祖代种兔300只,建立国标种兔场。因其兔耳大,俗称“大耳黄免”。
  二、饲料
  (一)饲料种类
  境内传统的畜禽饲料,以粮谷为主,辅以蔬菜、海产品等下脚料。饲草多为天然的牧草。1992年始,境内饲料种类结构变化。1994年,生产的商品饲料16.47万吨,2005年,21.42万吨(不含加工自用的饲料)。
  谷物饲料:又称粮食饲料,是境内主要的能量饲料。有稻谷、大麦、小麦、甘薯、玉米及其他杂粮,以甘薯、稻谷为主。20世纪90年代始,从外地调进大宗玉米、大豆饲料。
  青绿饲料:有鲜甘薯藤、甘蔗鞘叶、蔬菜类叶(包菜叶、牛皮菜、北京大头菜、空心菜、萝卜、芥兰、莴苣、菠菜、胡萝卜、薯、芋等)、水生类(水浮莲、革命草、日本水仙浮草等)、七叶瓜、佛手瓜、冬瓜、南瓜、松针粉、草粉等。
  海产品类:蛏、蚶、蛤、螺、杂鱼、虾、紫菜、海青苔、带鱼丝、七星鱼、三角鱼、鱼粉等。
  动物源性饲料:血粉、骨粉及畜禽下脚料等。
  粗纤维饲料:稻杆、甘薯藤、花生藤、甘蔗渣、花生壳粉、大豆藤粉等。
  矿物性饲料:有食盐、牡蛎壳粉、稀土等。
  粮食加工副产品:有米糠、麸皮、碎米、次粉等。
  油料加工副产品:有花生饼、豆饼、菜籽饼、肉油渣饼。
  工业加工副产品:有豆渣、木薯渣、酒渣、啤酒麦槽、啤酒干酵母、糖蜜、甘蔗滤泥。
  商品饲料: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饲料添加剂。
  (二)饲草
  境内畜牧饲草多为天然牧草。利用天然草地放牧饲养牛、马、羊群等。
  1.天然草地
  (1)草地植被
  境内草地植被种类繁多。主要植物有4个植物类,4个植物纲,47个目,144个科,732个种。在天然草地中,属优良牧草171种,占饲用性植物种的50.44%;需要改良的低劣牧草124种,占36.58%;急需清除的有害有毒植物种44种,占12.98%。天然草地植物种中,属于被子植物的双子叶植物种占最多,有517种,但饲用种甚少,多数属于低劣有害有毒的植物种。单子叶植物161种,其中优、良、中的牧草122种,占75.78%,有害有毒的植物甚少。裸子植物的种数和饲用种少,但分布广泛。
  (2)草地类型
  境内主要草地分为连片草地、农林隙闲地、田隙地、海滩地四大类。
  连片草地,即指20公顷以上连片草地。境内有连片草地56片,总面积1.1万公顷。草地类型为:草丛草地类11片2560.66公顷,占23.38%,因地处高山,交通不便而多数尚未开发利用;灌丛草地21片4640公顷,占42.36%,民间以牛羊混牧利用;疏林草地类24片3752.33公顷,占34.2%,民间普遍作为夏季的牛羊牧地。
  农林隙闲地,指农田至林缘的隙地,面积6.62万公顷。主要优势草种有铺地黍、雀稗、马唐、早熟禾、白茅。此类草地是境内牲畜主要放牧地。
  田隙地,又称“田埂草”,面积2.04万公顷。主要优势草种有铺地黍、雀稗、马唐、鼠曲草、鸭嘴草、水竹草、鸭舌草、白茅。牧草产量高,每平方米有10多种草,再生能力强,每公顷年产草量3.75万千克,是民间主要饲草割草地。
  海滩草地,面积1000公顷,未开发利用。
  天然草地,面积9.86万公顷,载畜量4.91万牛单位。
  2.人工草地
  1993年,引进青饲料播种面积111.67公顷。2000年,291.4公顷。2004年2978.9公顷。主要引种牧草品种有:黑麦草、墨西哥饲用玉米、象草、杂交狼尾草等。其产量每公顷产草在4.5万千克,高的达每公顷7.5万千克。
  3.农作物秸杆
  (1)种类
  主要有稻杆、甘薯藤、花生藤、大豆藤、蔬菜叶类、甘蔗鞘叶等。
  (2)产量
  199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48万公顷。2002年,播种15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秸杆量也随着在下降。
  (三)饲料加工
  (1)规模及产量
  2005年,全市饲料生产企业25家,有申报《饲料生产企业审核证明》企业16家。自报商品饲料产量21.42万吨(不包括养殖场自用加工)。
  (2)加工品种
  配合饲料:猪、鸭、鸡、鳗鱼、鲈鱼、鹌鹑、甲鱼等系列(各生长阶段)配合饲料,其中猪、鸭、鸡配合饲料产量占80%以上。
  浓缩饲料:主要是猪的浓缩料,常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
  添加剂预混饲料:主要是猪系列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常年产量在5000吨左右。
  单一饲料:有糖蜜酵母、核糖核酸、淀粉、啤酒麦糟、啤酒干酵母等。除啤酒麦糟、啤酒干酵母常年1000吨左右外,其余的均在年产500吨左右。
  (3)加工技术
  饲料生产工艺从原有半自动化加手工操作的生产工艺流程逐渐向电脑化、自动化生产工艺流程发展。至2005年,有3家饲料企业通过ISO9001、9002质量认证体系,有1家获得“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生产企业”,1家获得“省政府质量管理达标生产企业”。
  (4)销售
  境内90%以上加工商品饲料的原料从外地购进,主要有:大豆(豆粕)、玉米、鱼粉、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大豆、玉米、鱼粉大宗原料,除本国购进外,还从美国、加拿大等订购。生产水产配合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畜禽配合饲料等主要销往省内外。2005年,莆田市华港制油有限公司加工美国转基因大豆33万吨,其豆粕销往全国各地。
  三、疫病防治
  境内控制动物疫病主要有: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白痢、鸡白血病、鸡产蛋下降综合征、兔病毒性出血症、鸭瘟、猪繁殖障碍综合症、猪圆环病毒病、衣原体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痘、鸭呼肠弧病毒病(俗称肝白点)等。
  1.猪病
  (1)猪瘟(HC):全市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采用猪瘟疫苗,适时对猪进行免疫,免疫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2004年始,市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引进国外猪瘟检测试剂开展猪瘟强毒ELISA检测,对全市所有种猪场和无公害生猪养殖场进行猪瘟检测,阳性率10.3%。
  (2)猪伪狂犬病(PR):2001年始,全市种猪场推行进口基因缺失疫苗。2003年,国内的猪伪狂犬疫苗开始生产,部分中、小型猪场开始使用。2004年始,市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引进国外猪伪狂犬ge基因缺失检测试剂,开展猪伪狂犬野毒ELISA检测,对全市种猪场和无公害生猪养殖场进行检测,阳性率12.8%。
  (3)猪繁殖障碍综合症(PRRS):是危害严重的猪病之一,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
  (4)猪链球菌病:境内少数发生猪链球菌病例,多为关节炎型,可以及时用抗生素进行医治。
  2.禽病
  (1)禽流感:2004年禽流感开始向人类社会传播。
  (2)新城疫:1991年始全市采取对鸡只进行新城疫全面免疫,莆田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年出栏肉鸡1200万,采用5日龄首免新支二联苗1头份,10日龄、20日龄各加免一次的方法。2003年起,市兽医站对全市的种鸡场和规模鸡场进行每年两次的鸡新城疫抗体监测,免疫合格率在90%以上。2004年境内随机抽查部分鸭只,没有检出新城疫抗体。
  (3)鸭瘟:1992—1995年,使用鸭瘟弱毒苗的,疫病得到控制。2003年荔城区西天尾镇象峰村、灵山村有部分肉鸭户发生鸭瘟,死亡630只,注射鸭瘟弱毒苗后,疫病得到控制。
  (4)番鸭细小病毒病:福建省农科院研制生产的番鸭细小病毒疫苗和血清,可以预防和治疗该病发生。
  3.牛羊病
  (1)布鲁氏菌病:境内的布鲁氏菌病主要是从外省引种时带进来的。2001年境内感染率为1.36%。预防方法主要采取不引进有疫病种,加强引种检疫,对种畜场定期监测和淘汰阳性畜相结合以及推广人工授精技术等综合防治措施。
  (2)结核病:该病多见于奶牛。2001—2003年,市兽医站对仙游县2个奶牛场216头奶牛进行普查,阳性率为2.1%。防止该病发生主要是采取检疫、隔离、扑杀、消毒、培育健康犊牛群等措施。
  第四节农业保障体系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1.检测设备
  莆田市农业检测设备从无到有,2002—2005年,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采购添置仪器设备107台套。主要仪器有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定氮仪、全自动电位滴定仪、脂肪测定仪、纤维测定仪等仪器设备36台套。境内拥有化验室1901平方米,其中市级300平方米,县级1601平方米;仪器设备201台套,设备固定资产488.51万元,其中市级445万元,县级43.514万元。
  2.检测技术
  2000年,荔城区土壤肥料检测站通过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计量认证,批准该站在土壤环境质量方面的检测能力。2005年初,该站放弃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被取消计量合格证书(资质)。9月,莆田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通过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重新认证,批准该中心在初级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加工食品的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和营养品质指标以及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等10大类产品(参数)的检测资质。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1.农业标准化
  境内承担省地方标准(DB)制定14项,其中强制性地方标准6项、推荐性地方标准8项,市地方技术规范2项,如2000年制订的“兴化桂圆技术规范综合体”(标准编号PTS/001-2000),“莆田橄榄技术规范综合体”(标准编号PTS/T002.1-002.5-2005)。建立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如莆田市仙山菌姬松茸标准化示范区,执行标准DB35/T155-2001;涵江莆兴农牧发展基地种、肉猪标准化示范区,执行标准Q/PXNM001.1-001.11-2004。
  2.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1998年11月,莆田市开始办理农产品认证工作。2005年,境内有8家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家企业的2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认定、28个产品通过认证,1家企业1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1)无公害农产品
  2003年3月,莆田市2家生猪生产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7—11月又有5家企业5个产地、6个产品通过认定和认证。2005年,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有20家、产地22个、产品28个。
  (2)绿色食品
  2000年3月,“常太”牌枇杷(原莆田县常太农工贸有限公司申报的)和“书峰枇杷”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至2005年,境内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8家、产品22个。
  (3)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认定
  2002年2月,莆田县常太镇被认定为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枇杷)、莆田市经作良种示范繁育场被认定为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南亚热带水果);2004年1月,仙游县度尾镇被认定为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柚)。
  (4)有机食品
  2004年7月,闽中蔬菜食品工业总厂(现更名为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2000公顷笋基地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产量3000吨。
  3.政策扶持
  2004年7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对获得国家农业部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给予奖励。即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奖励2万元,获得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奖励3万元。同时,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奖励5万元。
  4.治理餐桌污染
  2001年,建立市治理“餐桌污染”和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和印发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治理“餐桌污染”和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由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牵头开展餐桌污染治理工作。2005年,查处餐桌污染案件600起,案值78万元,罚没金额60万元;生猪“瘦肉精”检测4000多批次、鲜牛奶青霉素药物残留检测150多批次、禽类(鸡、鸭)土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200多批次,蔬菜水果产地农药留残速测1800多批次、蔬菜农药残留实验室农药残留检测200多批次、重金属检测150多批次、亚硝酸盐检测50多批次,水果农药残留实验室检测近100批次,稻谷农残速测80多批次。
  二、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一)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1998年11月,莆田市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畜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区域。1999年,编制《莆田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利用国债资金460万元,购置防疫、监督、兽药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改造、人员培训。2001年,改建市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配备动物疫病诊断、监测、检疫、检验的高速离心机、普通离心机、生化培养箱、电泳仪、生物显微镜等仪器设备32(台套)。县(区)级建立“动物疫病诊断室”,配备疫病检验的仪器设备。2004年,城厢区投入资金70万元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9月,市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通过省级计量认证,能独立开展对禽流感、口蹄疫等12种主要动物疫病的化验诊断。是年,境内都是无规定动物疫病区。2005年,仙游县、城厢区、秀屿区建成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
  (二)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境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起步较晚。2001年,市人民政府下发《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设立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控制指挥部,由分管市长任指挥长,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重大疫情领导负责制,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物质储备等制度。2004年,制定《莆田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机构、处置技术小组和应急预备队。每年对辖区内的家禽进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集中监测,年使用禽流感疫苗1700万毫升,年监测家禽20000羽份。
  (三)动物疫病监测
  1999年始,市畜牧兽医站开展动物布鲁氏菌病监测。2001年,市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对境内种畜禽场和部分规模养殖场进行猪瘟等8种动物疫病的监测。2003年起,开展口蹄疫、猪瘟、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猪伪狂犬、圆环病毒病、衣原体病、弓形虫病、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禽流感、新城疫、鸡白痢13种主要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每年春秋实行两次的动物疫病监测。仙游县是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2005年荔城区被定为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
  三、植物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
  1999年,投资80万元建设福建省莆田市区域病虫监测站项目。2000年投资60万元建设福建省莆田县区域病虫区域站。
  2001年8月,境内发现“食心虫”疫情。市农业局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并召开农作物重大疫情封锁控制扑杀工作专题会议,组织开展“食心虫”疫情普查和研究“食心虫”消长规律,掌握“食心虫”消长情况,制定《莆田市农作物重大疫情控制扑杀工作方案》和《农业新传入境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草案)》,组织开展疫情监测和封锁控制扑杀工作。
  2004年,仙游县投资360万元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是年,全市恢复和重建自动控制智能型测报灯20盏及每年测报经费20万元—25万元。
  2005年,仙游县农业局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农业检测大楼中心1000平方米;荔城区农业局投资65万元,建设区农业检测中心实验室;城厢区农业局委托区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兼任农产品质量速测站工作。是年,境内拥有检测机构3个,其中市级1个,县(区)级2个(仙城县、荔城区);人员20人。是年,控制扑杀疫情4万公顷次,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四、种子应急储备
  2003年始,莆田市人民政府制定《莆田市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方案》,成立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制定《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把种子储备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是年,境内种子储备1.13万公顷。2004年,储备1.2万公顷。2005年,储备种子25.8万千克。
  五、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
  (一)农业服务
  1.热线服务
  2001年3月,市农业局成立“969155”服务热线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聘用“969155”热线服务专家106人,为农民提供产业政策、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仙游县在县电视台开辟《农业科技之窗》专题,每周播一个农业节目。
  2.科技教育与培训
  1991—1992年,莆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职业中学联办。1993年起,独立招生办学,常年招生200人。1997年,招生411人。1995—2005年,与市委组织部联办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专业,主要培训村主干,兼培训种植、养殖专业户和农民技术员。
  3.信息网络2001年,发布“莆田农业信息网”(网址www.ptagri.gov.cn)并试运行。2002年,建立市本级局域网。2003年5月,荔城区开通“荔城区农业信息网(lc.fjny.cn)”。2004年8月,市农业局与莆田移动通信公司联合开通“农业信息短信服务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形式,为广大农村工作者提供生产、流通、种植信息,发送农业信息以及农业领域动态资讯。2005年,5个县(区)农业局实现宽带互联网。是年,有97.88%龙头企业、75%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77.20%农业生产经营大户、21.79%农村经纪人、36.48%行政村利用计算机上网了解农业产业化信息。是年,市农业局和县(区)农业部门在乡(镇)筹建乡(镇)服务站和发展农村信息员有872名。
  (二)农产品市场
  1.批发市场
  境内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1个,总投资2.50亿元,建筑总面积16.19万平方米,营业总面积5.50万平方米。2004年交易总额9.20亿元,2005年交易总额9.60亿元。
  涵江闽中蔬菜批发市场 日交易蔬菜100多种。2004年交易量9.8万吨,交易额14000万元。
  涵江闽中水产品批发市场 市场总体规划4公顷,一期投资2000万元,于1999年元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31亩,建筑总面积20000平方米,营业总面积8000平方米,年交易各类水产品5.5万吨,交易额30000万元。
  涵江萩芦水果交易中心 位于涵江区萩芦镇。2001年建成启用,年交易量水果6万吨,交易额16000万元。
  2.流通与营销
  至2005年底,境内商业批发零售网点39126个,其中县城及县以上23900个,县以下15226个。从业人员11.01万人,其中县城及县以上67267人,县以下42833人。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69856户,其中从事商贸业的个体户38211户(其中县城及县以上23309户,县以下14902户),从业人员8万人。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51个。农村流通大户250户,其中县城及以上84户,县以下166户。农村经纪人约530人,其中县城及以上130人,县以下400人。供销社系统有门市部、分销处729个,职工2924人,年销售总额6.5亿元,其中生活消费品销售额3.5亿元。
  六、农业执法与管理机构
  (一)农业执法
  1998年始,市、县(区)开展农业日常性管理与专项执法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清理整顿农资市场,查处农业经济活动中各类违法案件。巡查农药(包括卫生杀虫剂)、兽药(包括渔药和兽用生物制品)、种子、肥料、减负、农业生态环境、动植物防(检)疫等各类农业违法行为,查处违法收取税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卫生杀虫剂管理、水产养殖业使用渔药的管理、兽用生物制品专项整治、处理群众投诉问题和治理“餐桌污染”等领域农业违法违规行为。
  (二)管理机构
  1992年,莆田市农业局内设办公室1个,直属事业机构16个。即莆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莆田市植保测报站、莆田市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莆田市农村经营管理站、莆田市畜牧兽医站、莆田市家畜育种站、莆田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莆田市农垦管理站、莆田市果蔗麻烟杂技术站、莆田市茶叶技术推广站、莆田市土壤肥料中心化验室、福建省广播电视学校莆田工作站、莆田市农场勘测设计规划组、莆田市种子公司、莆田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莆田市农业区划办公室。
  1993年,成立“莆田市兽医卫生监督所”和“莆田市兽药监察所”,与莆田市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1996年10月,市农业局设立政策法规科。是年,市农业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政策法规科、计划统计科、生产科、监察室。1998年3月,成立莆田市农业行政执法队,与政策法规科合署办公。是年9月,市农业局将“莆田市农场勘测设计规划组”更名为“莆田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为科级全额拨款事业非法人单位。同年11月,成立莆田市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莆田市绿色食品办公室”。1999年,莆田市农业局定为福建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单位。2000年7月,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升格为正科级,核定编制10名,领导职数2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年9月,成立莆田市饲料工业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计委。2002年,增设科教外经科、饲料工作办公室、乡镇企业与发展规划科、乡镇企业产业指导与企业管理科。是年5月,饲料管理职能由市计委划转莆田市农业局,并成立莆田市饲料工作办公室,挂靠市农业局。同年9月,莆田市农业局将“莆田市茶叶技术推广站”更名为“莆田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8名,领导职数2名。是年,撤消政策法规科,设立法规科,与市农业执法支队合署办公。是年,原“莆田县果树研究所”的机构、人员、资产划归市农业局,并更名为莆田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秀屿区成立“秀屿区动植物防疫监督所”。2004年11月将“莆田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更名为“莆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为科级全额拨款事业法人单位,加挂“莆田市农垦管理站和莆田市南亚热带作物开发利用管理办公室”。
  2005年,局内的事业机构增到20个。新增机构有:莆田市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莆田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莆田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莆田市农机监理所。更名的或合署办公的事业机构有;莆田市种子管理站与莆田市种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员、莆田市兽药监察所和莆田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与莆田市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莆田市植保测报站更名为莆田市植保植检站、莆田市土壤肥料中心化验室更名为莆田市农业环保能源站、莆田市农场勘测设计规划组更名为莆田市绿色食品中心(后再更名为莆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福建广播电视学校莆田市工作站更名莆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莆田市茶叶推广站更名为莆田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是年,有动物防疫监督员29人,动物检疫员134人,动物代检员113人。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