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1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工业结构
分类号: F421
页数: 7
页码: 265-2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工业结构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经济成分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等。
关键词: 莆田市 工业结构

内容

一、经济成分结构
  1992年,莆田市拥有国有工业企业76个,年增加值2.21亿元;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333个,年增加值1.01亿元;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93个,年增加值3.12亿元。是年,非国有工业增加值的增量占新增工业增加值的95%。
  1994年,莆田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11017万元,其中国有工业85899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100016万元,其他所有制工业425102万元。三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06%、16.37%、69.57%。
  1995年,莆田市乡及乡以上工业742家,完成产值810346万元,其中国有工业76家,完成工业产值146847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339家,完成产值112590万元,其他所有制工业327家,完成产值550909万元。是年,莆田市工业增加值55.24亿元,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09亿元,集体工业增加值4.88亿元,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23.98亿元,村及村以下(含城镇联营和城镇个体)工业增加值21.29亿元。在工业新增的增加值中,非国有工业新增的增加值占91.9%。
  1996年,在国家宏观环境趋紧的情况下,莆田市工业增加值68.25亿元。其他经济成分工业增加值21.25亿元,占31.14%。其中“三资”工业增加值20.38亿元,占29.9%。村及村以下工业增加值39.65亿元,占58.1%。
  1997年,莆田市乡及乡以上工业631家,其中国有工业64家,集体所有制工业256家,其他所有制工业311家。
  2000年,莆田市完成工业增加值77.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91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42.93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4.00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20.08亿元。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6.37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30.67亿元,集体企业产值11.80亿元,股份制企业产值114.8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217.59亿元,出现了同步增长的势头。
  二、产业结构
  1991年,莆田市主要有10个工业产业。乡(镇)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0705万元,占全市乡(镇)及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94%
  1992年,莆田市工业增加值13.41亿元,其中轻工业增加值9.88亿元,重工业增加值3.46亿元。鞋革工业总产值占十大工业行业的比重由1991年的42.9%提高到44.3%。而纺织工业、拆轧工业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0%、0.7%下降到0.1%。
  1995年,莆田市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年轻工业增加值完成43.57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1.67亿元。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994年的81.2∶18.8调整为78.9∶21.1。
  1996年,莆田市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80.4∶19.6。
  2000年,莆田轻重工业比重为87∶13,轻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经过改革重组和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原先的十大工业产业发生变化,是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分为13个行业:制鞋业、纺织业、服装业、造纸业、工艺品、日用轻工、食品业、机械业、电子业、化工业、医药业、能源业、建材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7.24亿元,其中制鞋业65.51亿元,占55.88%。
  2001年起,莆田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已经形成制鞋、电子、食品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能源、化工、工艺美术、生物制药成长性产业集群初露端倪,推动工业结构不断朝重化工业方向发展。
  至2005年,莆田市新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制鞋、林产、食品、电子、化工、能源、纺织服装、机械、工艺、医药十大行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1%。
  三、投资结构
  (一)投资总量
  1991—1995年,工业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买方市场。境内采取发展工业主导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行业的投资政策,境内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8亿元,更新改造投资5.18亿元,其他固定资产投资11.09亿元。三者之间的投资比重为17.61∶26.21∶56.12,用于基建、技改投资中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比例为2.4∶27.8∶69.8。
  1996—2000年,随着投融资体制的变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投资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8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3.74亿元,更新改造投资21.74亿元,其他固定资产投资5.35亿元。莆田市对基础工业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受湄洲湾火电厂、佳通轮胎厂两大外商投资项目的拉动,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变化为0.7∶60.2∶39.1。第二产业的投资额上升了32.4个百分点。
  2001—2005年,莆田市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2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36亿元,更新改造投资47.42亿元,其他固定资产投资30.47亿元。
  (二)投资主体
  1991—1995年,莆田市传统的以国家投资为主的格局已被打破,以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等合资、独资为代表的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异军突起,取而代之。
  1996—2000年,莆田市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呈现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等多种投资主体并存互补的新格局。
  2001年起,莆田市通过大力实施民资、民智回归工程,一大批在外经商的莆籍商人回乡投资兴业。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底,民资回归和企业增资扩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2家,占规模企业总数568家的37.32%。民营资本成为全市工业投资的主体。
  (三)投资重点
  1991—1995年,建成木兰电站及一批110千伏输变电站,邮电通讯实体传输数字化、电话站交换程控化,通讯设施进入全省先进行业;在工业十大行业中,通过政策引导重点投资,培育鞋革、电子、食品三大主导产业。
  1996—2000年,围绕“立支柱、上规模、创名牌、争第一”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外资、外国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加强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如湄洲湾火电厂、九仙溪水电开发工程、城乡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1—2005年,加大对临港工业的投资力度,太平洋电力、佳通轮胎、福建LNG接收站、林浆纸一体化、秀屿国家级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及木材加工区、湄洲湾北岸炼油石化、东吴船舶修造基地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已依托港区布点,有的已竣工投产,为“港城崛起、经济翻番”提供强力支撑。
  (四)投资效果
  1991—1995年,境内实际利用外资7.38亿元,建成一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出口供货152.82亿元,年均增长46.2%。到“八五”末期,境内外向型经济占国有经济的比重49%,开始步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轨道。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11.17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3%。
  投资初步形成制鞋、食品、化工、电子、纺织服装、能源、机械、工艺美术、林产、医药十大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培育相继产生效应,赢得“鞋城”、“电子城”、“啤酒城”、“木雕城”的称号。
  四、产品结构
  1991年起,莆田市依托新兴港口城市发展,提升传统工业规模档次,增强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推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出现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势头。是年,轻重工业比重78.61∶21.39。
  1994—1995年,食用植物油和配混合饲料两大类产品发展很快,共生产食用植物油10871.43吨,生产配混合饲料29.36万吨,跻身于主要工业产品之列。1995年,轻重工业比重为78.9∶21.1,主要工业产品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必需的布、鞋、糖、盐、罐头、化肥、塑料制品为主。
  1996—2000年,全市轻重工业的比例由1996年的80.4∶19.6调整为2000年的87∶13。2000年轻工业的比例比1991年提高8.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行业高速增长,是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比1999年增长38.1%。食品加工制造业、服装制造业、皮鞋制造业产值分别比增20.0%、44.7%、9.8%。传统优势产品原盐、罐头、服装、皮鞋产量分别比增18.4%、38.8%、39.0%、21.7%。
  2001年,境内规模以上工业形成13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6.7%;食品加工业、服装制造业、皮鞋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电子生产业产值分别比2000年增长16.5%、38.1%、16.0%、58.2%、1.9倍和4.7倍。主要产品产量除大米、罐头、纸制品、塑料制品和水泥下降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02年,鞋革、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形成。是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4%。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71亿元,增长41.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如电子计算器、光学仪器分别增长60.7%、34.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比重由2001年的82.7∶17.3调整为78.5∶21.5,2003年再次调整为76.2∶23.8。
  2005年,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鞋革、电子信息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4.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0%,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98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比重由上年的73.8∶26.2调整为72.4∶27.6。与1991年对比,轻工业比重下降了6.21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相应上升了6.2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向临海轻重结合型的工业体系转变。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