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0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环境质量
分类号: X821
页数: 4
页码: 49-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状况。水环境方面,木兰溪水质较好,萩芦溪水质基本稳定,城市内河水域污染严重。地下水方面,文峰宫井水出现氨氮、亚硝酸盐氮超标。生活饮用水水源方面,东圳水库、外度水库和古洋水库水质良好。大气环境方面,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历年来保持良好,酸雨频率在11.2%—61.6%之间波动。区域环境噪声方面,昼间平均等效A声级为53.4分贝。
关键词: 莆田市 环境质量

内容

一、水环境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
  莆田市地表水主要为木兰溪水域、萩芦溪水域、城市内河水域。各个断面水质为:木兰溪较好,萩芦溪基本稳定,内河水域受污染严重。
  木兰溪水域 蒋隔水库、园头桥、濑溪桥三个断面水质历年均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较好。仙游象塘桥断面,位于仙游县城下游,受仙游城关排泄污水的影响,时常出现氨氮超标,2004年最高值达6.437mg/L,超标5.4倍,年均值为1.713mg/L。2005年达Ⅲ类水质。三江口断面,位于兴化湾口,是木兰溪的出海口,为Ⅳ类水功能区。由于接纳全市大部分的污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出现超标,历年均处在Ⅴ类或劣Ⅴ类,超出功能区标准。2005年氨氮值为1.644mg/L,超标0.096倍,属地表水Ⅴ类水质。
  木兰溪水质功能达标率,“十五”期间为81.3%,主干流蒋隔水至懒溪桥水质达标率为95%,水质良好;木兰溪感潮段断面水质污染较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木兰溪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水质功能达标率为90%
  萩芦溪水域 白沙桥、外渡水库断面水质优,历年均能稳定达Ⅲ类标准。江口断面为萩芦溪的出海口,接纳江口的大部分工业和生活废水,氨氮时有超标。2004年氨氮年均值为3.565mg/L。超标2.56倍,为劣Ⅴ类水质。2005年达Ⅲ类水质。萩芦溪“十五”期间水质达标率为83.3%,白沙桥、外渡水库断面水质均达Ⅱ—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状况优;江口断面除2004年外其余年度皆为Ⅲ类水质,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城市内河水域 内河污染严重,主要超标污染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等。木兰陂、延寿桥断面各项目年均值皆达Ⅲ—Ⅴ类水质标准,符合功能区所执行的标准。新港、涵坝断面受污染严重。新港断面“十五”期间氨氮年均值在16.92—2.337mg/L间波动,各年度均为劣Ⅴ类水质,未能符合功能区标准。涵坝断面,历年在Ⅴ类—劣Ⅴ类水质之间波动,未能符合功能区所执行的标准。
  (二)地下水
  文峰宫井水2001年出现氨氮、亚硝酸盐氮超标。2002年氨氮最大浓度值达0.98mg/L,超标3.9倍;年均值为0.53mg/L,达地下水Ⅴ类标准。亚硝酸盐氮皆为Ⅳ类水质标准,未能符合功能区所执行的标准。文峰宫地下水达标率从“九五”期间的100%下降到“十五”期间的60%,地下水污染趋于严重。2005年地下水为Ⅲ类水质,符合所执行的标准。
  (三)生活饮用水水源
  东圳水库 东圳水库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除总磷、总氮、透明度、叶绿素为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外,其余项目均达Ⅰ—Ⅱ类水质标准,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水质状况良好。由于受9914号台风的影响,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浊度超标。2004年5月份氨氮达1.333mg/L,超标0.34倍,其他项目年均值皆达Ⅰ—Ⅲ类型水质标准。2005年除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为Ⅲ类水质标准外,其余项目以Ⅰ项Ⅱ类水质为主,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水质状况良好。
  外度水库 2004年5月总磷浓度达0.100mg/L,超标1.0倍,其他年份除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为Ⅲ类水质标准外,其余项目以Ⅰ—Ⅱ类水质为主,符合功能区所执行的标准,水质状况良好。
  古洋水库 2004年总磷超标率为33%,最大浓度值达0.153mg/L,超标2.1倍;年均值为
  0.072mg/L,属地表水Ⅳ类水质,未能符合功能区所执行的标准。其余项目各年度均值皆达Ⅰ—Ⅲ类水质标准,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
  二、大气环境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历年来保持良好状况,均优于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SO2年均值在0.005—0.015mg/m3之间,NO21991年至2000年年均值在0.020—0.03mg/m3之间,2001年至2005年NO2年均值在0.016—0.025mg/m3之间,1991年至2000年年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0.10—0.28mg/m3之间,2001年至2005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在0.072—0.092mg/m3之间。降尘除1991年至1995年超标外,1996年至2005年年均值分别在2.62—5.22吨/月·平方千米之间。
  (二)酸雨
  市区降水pH年均值在4.78—6.22之间波动,pH均值最小的年份是2000年,最大的年份是1997年。
  市区酸雨频率在11.2%—61.6%之间波动。2000年酸雨出现频率最高,为61.6%,1997年最低,为11.2%;酸雨PH最小值出现在1993年3月,为3.28。2005年市区酸雨频率为40.8%,降水PH均值为5.41,PH最小值出现在2月份,为3.56。
  三、声环境
  (一)区域环境噪声
  2005年,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A声级为53.4分贝,比2004年降低1.8分贝。暴露在60分贝(混杂区)以上的噪声区域面积为5.50平方千米,占监测面积20.75%。主要的声源是社会生活噪声,占声源构成比例的87.6%.
  (二)功能区噪声
  2005年,居民区、文教区、混杂区和工业区昼间及夜间等效连续保持A声级,上半年、下半年及全年平均值都达标。交通干线两侧昼间上半年超标1.7分贝,下半年达标,全年平均达标;夜间上半年超标7.1分贝,下半年达标,全年平均超标3.4分贝。
  (三)道路交通噪声
  2005年,全市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A声级为67.7分贝,低于城市交通噪声标准2.3分贝,与2004年70.5分贝相比下降明显。其中超70分贝的路段长度为5.70千米,占监测路段总长的21.8%,较2004年的31.9%下降10.1个百分点。
  四、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主要以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垃圾为主。市区生活垃圾基本上能做到日产日清,主要由涵江垃圾焚烧厂及华亭大湖垃圾填埋厂消纳。但城乡结合部、沿河岸边乡村乱倒垃圾现象普遍,不仅影响景观和周围环境卫生,而且污染水环境。
  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粉煤灰、炉渣及鞋业边角料,大部份回收利用。全市200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27.5万吨,其中制造业产生量为15.4万吨,占一般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59.6%;电力供应业产生量为10.4万吨,占固废产生量的40.1%。全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为93.48%。2005年全市危险废物总产生量为1275吨,其中医疗废物为730吨,医疗废物大部分运往福州由省固废中心处理。
  五、近岸海域环境
  近岸海域每年4—5月(丰水期)、7—8月(平水期)、10—11月(枯水期)各监测一次。每次在落潮时采样,水质监测项目17项。2003年前仅对湄洲湾海域进行环境监测,设监测点位6个,全湾水质总体上都达二类水质。2003年起根据《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监测点位的调整,增加了兴化湾、平海湾监测点位。全市共设监测点位11个:兴化湾外湾、兴化湾(三江口)、兴化湾汀港、南日十八列岛、平海湾、湄洲湾内湾、峰尾、中段、外湾、湄洲岛东部海区、湄洲湾斗尾。其中兴化湾外湾、南日十八列岛、湄洲岛中段、湄洲岛东部海区为国控点位,其余为省控点位。功能区类别为湄洲湾内湾和中段执行三类标准,湄洲湾峰尾执行四类标准,其它执行二类标准。
  2005年监测表明,大部分海域水质基本良好符合二类海水质量标准。远岸海水质量优于近岸,二类水质占72.7%,三、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各为9.1%,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湄洲湾、平海湾测点水质均二类,符合功能区要求。兴化湾外湾与2004年相比由二类降为三类,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三江口超标项目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分别是二类标准的2.83倍和3倍,汀港为四类,超标项目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与2004年相比由二类水质下降为四类。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