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震害防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02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震害防御
分类号: P315.7
页数: 4
页码: 46-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的地震防御工作,包括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评价。地震区划为一般工程提供抗震设防标准,并针对莆田市进行过4次地震区划工作。工程地震评价包括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与复核、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内容。
关键词: 莆田市 震害防御

内容

20世纪70年代起,国家地震局各地震研究所和省、地(市)地震工作部门,多次深入研究莆田地区(市)和邻近海域的地震活动性及其地震构造环境,利用当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手段,对可能出现的震害类型进行分析预测,找出建筑物、工业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在抗震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制定出相应的防震减灾对策,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防震基础资料,为工业、民用、基础设施等提供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增强城市、村镇和工矿企业抗御地震的能力。
  震害防御主要包括地震区划、工程地震评价等内容。
  一、地震区划
  地震区划是针对量大面广的一般工程需要给出的抗震设防标准。莆田市地震区划及地震小区划均属地震分区,以地震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来表述,这种分区及其表述属于抗震设防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莆田市经历过4次地震区划工作。
  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由于历史地震资料不完整,未被建设部门采纳。
  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图是1977年颁布的,由福州地震大队和江西省地震办公室编制的《福建、江西地震烈度区划图》(1/100万)。根据该区划图,仙游县全境以及莆田县西部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值为6度,莆田县沿海地区为7—8度,南日岛为9度区。这幅区划图的特点是具有时间概念,明确提出图上表示的烈度是指未来一百年平均土质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第三代地震区划图是国家地震局1990年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按该区划图,莆田市除西部极小面积属6度区外,其余地方地震基本烈度均为7度。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使用的资料截至1986年,区划图上的参数以地震烈度来表述。区划图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法编制,图上标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地震事件中,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值。它更符合现今地震预报水平给出的地震烈度的含义,是当代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般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标准。
  第四代地震区划图是《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反应谱周期特征区划图的比例尺均为:1∶400万,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4类场地划分。它们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也可作为编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的依据。
  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莆田市的大部分地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包括平海、埭头、山亭、湄洲、南日、东埔)达0.15g。按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莆田市大部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湄洲、南日为0.40s。
  二、工程地震评价
  境内工程地震评价工作包括,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与复核、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内容。
  1.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与复核 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是通过综合研究基本建设工程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地震活动性规律、预测该地未来100年或50年超越概率10%水准下发生地震的强度及其对工程区造成的最大破坏影响烈度,为工程建设提供较为合理的抗震设防科学依据。
  莆田电台是莆田地区最早开展地震基本烈度鉴定的项目,进行于1975年。在这之前,虽然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完成了东圳水库工程的地震烈度鉴定工作,但并未到工程场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仅据该所当时掌握的有限资料而作出的书面意见答复。为慎重起见,1977年福州地震大队对该水库工程再次进行了地震烈度鉴定工作。
  2.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场地地震动参数评价和场地地震稳定性评价的结合,论证未来地震对工程场地可能造成的影响,并确定项目需要的地震安全设防要求,为新建工程项目的选址与抗震设防,并为已建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一般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按国家批准颁布的、最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使用规定确定;大型工矿企业、超高建筑、大桥、大坝以及开发区等,采用不同程度的工程安全性评价方法。早期,执行国家地震局颁布的《重大工程场地工程地震工作大纲》及《地震小区划工作大纲》,1991年后执行国家地震局制定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内容包括:工程特征及其重要性,明确抗震设防要求;应用中长期地震预报理论,根据地震历史数据和地质构造资料,估计地震活动性;采用地震烈度和地震动衰减关系,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估计工程场地的设计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
  1993年,莆田市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始,起步虽迟,但发展势头较好。1996年7月,省人民政府第38号令——《福建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发布后,这项工作基本走上轨道。
  3.工程地震的基础性服务
  1990年4至7月,市地震办公室先后提交了《东吴钢铁厂区的地震地质概况》《莆田市第二自来水厂厂址地震地质概况》以及《湄洲岛近期地震趋势估计》等书面材料,基本上满足了这些工程建设项目前期论证的需要。
  为配合对莆田市湄洲湾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前期需要,1999年4月和9月,市地震办公室两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忠门、秀屿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向市人民政府提交了《赴忠门西埔及秀屿考察报告》和《莆田忠门地区地震活动概况》两份资料。
  1998年5月,市人民政府拟在湄洲湾东吴港区建造一座15万吨级的造船厂,要求市地震局迅速提供建设场区的相关资料。市地震局立即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实地考察调查,如期提交了《莆田市东吴港区地震地质概况》书面材料。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