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02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4
页码: 43-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的台风、干旱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情况。台风是莆田市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正面登陆莆田的台风有2次。干旱也是境内突出的灾害性天气,分为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三个等级,平均每年2.3次。暴雨是造成洪涝的主要原因之一,南北洋平原是洪涝易发区。
关键词: 莆田市 自然灾害

内容

一、台风
  台风是莆田市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台风袭击或影响时,会出现较明显的降水大风天气。同是登陆或影响境内的台风,由于其本身的强度、移动路径、登陆地点以及台风出现的时间不同,对境内的影响程度也存在着显著不同。如1999年10月9日受登陆龙海的9914号台风袭击,全市各区域普降大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莆田城关9日一天的雨量达186.8毫米,过程雨量252.6毫米,雨量最大的是仙游下张隆,9日降水量多达637.8毫米,18时至19时1小时暴雨多达142毫米。由于降水强度大,雨量多,造成山体滑坡,山洪暴发,洪涝灾害历史罕见。全市56个乡镇全部遭灾。受灾人口达109万人,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多,其中重灾的有11个乡镇,灾民33万人,死亡及失踪28人,伤156人;倒塌房屋3.74万间,损坏房屋7.33万间;受淹作物面积27.09千公顷,房倒、路塌、田毁、堤溃、渠垮等基础设施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全市直接经济损失27.9亿元。
  受台风环流影响,莆田城关测站最大风速≥17米/s或过程雨量≥25毫米的均在统计范围;凡符合过程雨量≥100毫米或日最大雨量≥50毫米或最大风力>8级其中两项或以上者,均统计为严重影响台风。
  (一)台风年际分布 1991—2005年影响莆田台风共53个,平均每年影响3.5个。统计表明台风影响莆田气候概率高,15年有14年受台风影响,气候概率为96%。除1993年没有台风影响莆田外,每年都有台风不同程度影响莆田。其中年影响为3—4个(正常)的有6年,占总年数的36%;年影响≥5个(偏多)的有5年,占总年数的33%。90年代是多台风年代,平均每年4.4个(80年代平均每年3.1个);2001—2005年这五年平均每年有4.8个,也是一个多台风年代。
  (二)台风月际分布 统计表明5—12月均可能有台风影响莆田,初台风影响最早可出现在5月份。1999年5月1日受9902号台风影响,沿海有8级大风;终台风最迟在12月。2004年12月5日受28号台风“南玛都”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莆田城关出现8级东北大风,突破1981年以来影响莆田市台风的最晚记录。台风影响以7—9月为盛期,共有影响台风65次,占影响总数的76%。其中8月份最多,共有27次,平均每年有1.1次;7月和9月次之,12月影响次数最少。
  (三)台风旬际分布 统计表明,台风影响盛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共有影响台风39个,占影响台风总数71%。其中以7月下旬和8月下旬最多,各有11次。
  (四)正面登陆莆田台风统计 1991—2005年正面登陆莆田台风有2次,集中在7—9月份。其中8月1次(9012号),9月1次(0513号),每次台风登陆时均有暴雨出现,降水机率为100%。造成莆田洪涝的台风有2个:一个是受9012号台风三次登陆福建(8月20日登陆福清,21日登陆莆田,22日登陆晋江)的袭击,日最大降水量为85.8毫米,过程雨量为216.6毫米;另一个是受0519台风“龙王”的袭击,9月2日日最大降水量为151.3毫米,过程雨量为236.3毫米。
  二、干旱
  干旱是境内突出的灾害性天气。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雨水稀少,农业生产出现明显的缺水现象。农作物由于缺水而引起植株对水分的需要量与从土壤间吸收水量之间不平衡,影响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致使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根据境内出现的旱情,将干旱分为三季四个等级。
  统计资料表明,1991—2005年25年中有58次干旱过程,平均每年2.3次。其中春旱10次,夏旱23次,秋冬旱21次,以夏旱和秋冬旱气候概率最高。一年干旱次数最多的有4次(1993和2005年)。夏旱最严重年份是1992年。秋冬旱最严重年份是1992年和2003年。
  从地域的分布来看,沿海地区的干旱是全市最严重的地方。
  三、暴雨
  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的降雨之后,地面水汇集到河道中,当流量超过河槽的排泄能力而泛滥两岸时,就要发生洪涝。造成洪涝的主要原因有二种,一种是地势较高的上游地区出现暴雨,大量洪水下泄,使下游平原地区发生洪泛;二是当地暴雨量极度过剩而造成洪灾。莆田的南北洋平原是人口的密集区,经济的发达区,也是最易受暴雨侵袭而致涝的地区。南北洋平原的洪涝除了本地下暴雨外,更主要是受上游强降水的影响。“雨落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这句农谚形象地说明上游降水与下游洪涝的关系。
  暴雨和洪涝有密切的联系。当一日降水量(20时—20时)在50.0—99.9毫米之间为暴雨;在10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为特大暴雨。
  (一)暴雨日数的时间分布
  资料分析表明,年降水有二个高峰期,一是梅雨季,二是台风季;暴雨的时间分布也遵循这一规律(表一)。年最多暴雨日为12天,最少为2天,平均每年5.3天。5—9月各月平均每年都接近1天,5—6月暴雨占全年的32%;7—9月占全年的54%;2月和12月没有出现过;其余各月也很少出现。
  (二)暴雨量级的分布
  1991至2005年,境内日降雨量在50.0—99.9毫米之间的暴雨共有198天,占总天数的82%;100—149.9毫米之间的暴雨总共36天,占全部的15%;150—199.9之间的暴雨总共5天,占全部的2%;≥200.0毫米的暴雨有3天,占1%。大暴雨出现的机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出现危害较大,可造成洪涝和局部地质灾害。
  (三)造成南北洋平原洪涝的主要天气系统
  莆田南北洋平原的洪涝程度和木兰溪控制站濑溪水文站的水位有密切关系,濑溪水文站水位的高低基本上可以反映南北洋的洪涝程度。根据北京气象中心出版的1956—2005年(缺1957、1959年)历史天气图,结合福建台风个例档案资料,对造成木兰溪年最高水位的天气系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造成木兰溪年最高水位有4种天气系统,其中台风(热带风暴)系统的频率最大,为53%。
  其次是锋面(850Hpa有急流或切变线配合)系统为35%;切变线(850Hpa有切变线而无急流,地面无锋面)为10%;赤道辐合带系统仅为2%。1991—2005年,有3年最高水位超过危险警戒水位(14米)。
  四、寒害
  (一)寒潮
  1991—2005年资料表明,15年中有21次出现寒潮天气,平均每年约1.4次,其中有15次为全市性寒潮天气,平均每年1次;6次为区域性寒潮天气,平均每年0.4次。寒潮的月际分布是:11月4次;12月11次;1月8次;2月7次;3月3次;4月1次。2005年度寒潮最多达到四次。1999年12月17日寒潮最强持续7天,过程降温幅度达12.5度,过程极端最低气温﹣2.3度。据农业部门统计,这次寒潮造成的寒害最为严重,果树农业经济损失达5个亿。
  (二)寒害
  寒害是影响莆田水稻生产的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春寒、五月寒、秋寒3种寒害中,秋寒的危害最大。
  春寒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到4月上旬,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影响,境内气温下降,连续出现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2℃的春寒天气。
  五月寒每年的5月21日到6月上中旬,若遇北方强冷空气侵袭,连续出现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0℃的五月寒天气。境内出现五月寒天气的机率不多,1991年以来仅出现2次。
  秋寒是指入秋后第一次冷空气南下对晚稻抽穗开花有影响的低温天气。在晚稻抽穗扬花期,当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3℃时,杂交水稻会受到寒害,当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0℃时,常规稻会受到寒害,通常出现在寒露节气,群众称“寒露风”,也叫秋寒天气。秋寒均指首次秋寒,标志日期以第一天为准。莆田“20型”秋寒多年平均日期是10月31日,80%保证率是10月26日,“20型”秋寒对莆田常规稻影响不大。莆田“23型”秋寒的平均日期是10月7日,80%保证率是9月27日。以多年平均日期的前后5天(即10月2日—12日)定为秋寒的正常年份;10月2日前出现的为早秋寒;10月12日后出现的为晚秋寒。统计得出,秋寒出现的正常年份为5年,占33%;早秋寒为4年,占28%;晚秋寒为5年,占33%。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