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01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12
页码: 38-49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莆田市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了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自然灾害、震海防御等。
关键词: 莆田市 自然环境

内容

第一节 气候
  一、气候特征
  日照充足:莆田地处低纬度,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全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米有4500兆焦耳左右。
  季风明显:风随季节有明显的改变,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夏无酷暑:市区≥35℃的高温日数多年平均为5天左右;仙游城区≥35℃的高温日数多年平均为18天左右。受海洋调节,沿海地区夏季天气较为凉爽。
  冬无严寒:莆田日最低气温≤0℃的天气很少。日平均气温<10℃的天气平均每年22天,且日益减少,2001年后平均每年16天。
  多雨湿润:年平均降水量沿海地区在1100—1300m之间;兴化平原在1400—1600mm之间;北部、西北部山区在1600mm以上,为全国降水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年最多降水量是年最少降水量的2倍。
  无霜期长:兴化平原平均无霜期一般为350天,沿海大部分年份无霜期达365天。
  灾害性天气种类多:主要有台风、干旱、暴雨、寒害等。
  二、气象要素
  (一)降水
  莆田降水较丰沛,但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春夏多雨,秋冬少雨。降水季节可分为春雨季、梅雨季、台风雷阵雨季、秋季、少雨季等五个季节。
  春雨季(3—4月):各地雨量250—400毫米,占全年雨量20%左右。
  梅雨季:各地雨量350—600毫米,占全年雨量30%左右。
  台风雷阵雨季(7—9月):7—9月常见的天气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热干旱天气,年年都会出现,历期长短不同。当副高中心长期驻留本地时,晴空万里,滴雨难下,招致大旱;第二种是台风袭击,狂风暴雨,却导致风涝灾害;第三种是辐合区制约下的降水或午后局地的热雷雨天气。7—9月是莆田降水最多的时期,雨量400—750毫米,占全年雨量30—36%。但变率和强度大,或造成洪涝灾害,或发生夏秋干旱。
  秋季(10—11月):秋季由于南海常有副热带高压单位存在,高空多为偏西北气流所控制,天气易于连晴,所以是一个相对的少雨季节。但少数年份秋雨显著,晚稻收割,冬种开始的时候会遇到连绵阴雨,群众称为烂冬年。10—11月各地雨量在75—125毫米,占全年雨量6%左右。
  少雨季(12月—次年2月):12月至次年2月各地总雨量为130—20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10—12%,这是一个相对干冷的季节,秋冬旱时有发生,也是森林火灾的多发期。有的年份在寒潮侵袭下,可造成严重冻害。
  (二)气温
  莆田市年平均气温20.4℃。最热的7月份,月平均气温28.5℃,月平均最高气温32.8℃,月极端最高气温38℃。最冷月的1月份,月平均气温11.9℃,月最低气温9.0℃,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在0℃以下的很少见。4月份(代表春季)平均气温18.8℃
  ,10月份(代表秋季)平均气温23.0℃。气温年较差16.6℃,气温日较差全年平均为7.0℃。市区最高气温≥30℃的高温日,年平均为101天,高温日集中在6月至9月,占全年高温日的89%。日最高气温≥35℃的极热日平均每年18.1天;极端最高气温39.4℃(2003年7月26日)。
  (三)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27.5小时,日照率为41%。7月份日照最长,平均为243.8小时,8月份次之,为220.6小时。2月份日照最短,平均为90.2小时,3月份次短,为99.5小时。
  (四)地温
  莆田平均地面温度多年平均值为23.1℃,比多年平均气温高2.7℃。平均地面温度以7月份最高,为33.8℃,比同期平均气温高5.3℃;以1月份最低为13.2℃,比同期平均气温高1.3℃。地面温度年较差为20.6℃,比气温年较差大4.0℃。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曾达到67℃,极端最低地面温度曾达到﹣6.2℃。
  (五)风
  莆田季风气候明显,风向随季节交替而改变。冬季多为偏北风,夏季多为偏南风。全年除静风外,以偏北风和东北偏北风居多,其频率分别为12%和9%,偏东风频率也达7%。春季以东风、东南偏东风为多,频率分别为9%和8%,夏季以西南风、偏南风为多,分别是10%和9%;秋季以偏北风、东北风居多,分别为21%和18%;冬季也以偏北风、东北风为多,分别为10%和9%。
  全年平均风速为2.3m/s。各季平均风速分别是:春季(4月)1.9m/s;夏季(7月)2.3m/s;秋季(10月)3.0m/s;冬季(1月)2.3m/s。
  (六)气压
  气压的多年平均值为1012.0百帕。气压的年变化与气温相反。全年以12月最高,达1020.3百帕;8月最低,为1003.0百帕。12月至翌年初月递增。气压的日变化一般呈二峰二谷型,日最高气压值一般出现在9—10时,次高值出现在22—23时;日最低气压值一般出现在15—16时,次低值出现凌晨4—5时。一年四季的气压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七)相对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一年之中,以5—6月相对湿度最大,分别为82%、84%;10—12月最小,分别为69%、67%和68%。
  (八)霜期
  莆田平原平均初霜日期为1月1日,最早为12月2日;平均终霜日期为1月24日,最晚为3月5日。部分年份全年无霜,平均霜期为15天。
  (九)积温
  莆田平原≥0℃的积温平均为7485.0℃,80%保证率积温为7361.6℃;≥10℃的积温平均为6907.6℃,80%的保证率积温为6586.4℃;10—22℃的积温平均为5617.7℃,80%的保证率积温为5295.6℃。
  第二节 水文
  一、水系
  莆田市境内水系密布,溪河纵横,集雨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7条。主要河流有:
  (一)木兰溪流域 干流总长105千米,流域面积173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13.8%,其中境内面积(三江口以上)为1688平方千米,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木兰溪发源于仙游西苑呈头隔,主河道以西北向后折横贯仙游盆地,蜿蜒而东,迂回于莆田平原中部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其中木兰陂以下至三江口感潮段26千米。河道由上游到下游渐宽,主槽濑溪段宽约150米,三江口段宽约300多米。木兰溪有8条支流,主要有(1)延寿溪,流域面积386平方千米,河长57千米,发源于仙游钟山乡林泉安,流经仙游九鲤湖、莆田常太、涵江,在三江口与木兰溪交汇注入兴化湾。集雨面积52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40万t。多年径流量4.1亿立方米。(2)仙水溪,流域面积176平方千米,河长29千米。(3)龙华溪,流域面积113平方千米,河长76千米。(4)柴桥头溪,流域面积85.4平方千米。(5)大济溪,流域面积76.7平方千米。
  据濑溪水文站资料显示:河水中年平均含沙量0.248kg/立方米,输沙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输沙量14.2kg/立方米(1999年),最小年输沙量0.87kg/立方米。年均流量32.0立方米/s,木兰溪干流上设有仙游水文站,濑溪水文站、陂头水文站等观测木兰溪洪水。仙游水文站控制河流长度为39千米,流域面积536平方千米;濑溪水文站控制河流长度72千米,流域面积1070平方千米;陂头水文站控制河流长度79千米,流域面积1124平方千米。据53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10.1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943.8毫米。最大年径流量19.10亿立方米,出现在1990年;最小年径流量4.57亿立方米,出现在1967年。木兰溪现受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农药污染,水污染较为严重,其中南北洋河网及感潮河段的水质污染严重,呈有机污染类型水污染,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区域性特征。
  (二)萩芦溪流域 为境内第二大河流,干流总长60千米,集雨面积709平方千米,(其中福清境内46.6平方千米),发源于仙游县游洋乡兴山村,自东北向东南经莆田庄边、白沙、萩芦至江口兴化湾入海,年均径流量4.13亿立方米,已经建有中型东方红水库,控制集雨面积为63.3平方千米。支流有三叉河溪,河长26千米,流域面积80平方千米。
  (三)九溪和粗溪 分别发源于仙游凤山、象溪山,两溪流至永泰梧桐合入大樟溪。莆田市境内的九溪流域面积174平方千米,河长41千米。粗溪流域面积259平方千米,河长50千米。
  枫慈溪流域 流域面积136.2平方千米,河长30.8千米。
  沧溪流域流 域面积61.1平方千米,河长18.3千米。
  福清龙江溪流域经福清市境入海,其在莆田境内流域面积为58平方千米。
  二、潮汐
  (一)潮波
  莆田沿岸的海潮振动大,主要是太平洋潮波动引起的协振潮,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地形对潮波特性有重大影响。进入福建沿岸的潮波有三支,其中南支由台湾浅滩东侧进入台湾海峡,在澎湖列岛附近的深水区分别向闽南、闽中沿海岸传播,并平行海岸线向此行进。湄洲湾口小腹大,湾内腹大,涨潮历时长,落潮历时短,在秀屿涨潮比落潮时长21分。兴化湾口大且深,湾内较浅,则落潮历时长,涨潮历时短,在三江口落潮历时比涨潮历时长45分。
  潮流运动方式一般为往复潮,潮流流速的垂直分布,一般是表层40厘米/秒,5米层为52厘米/秒,底层为41厘米/秒,潮流流速水平分布与潮差呈正相关系。湾口、河口和狭窄小道,流速明显增大,潮差达5米以上。
  境区海洋年平均水温为20℃,夏季平均水温26.28℃,冬季平均水温为11.12℃。海水盐度分布也受外海水和沿岸水的支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为29—30%。夏季为34.2%。
  悬浮泥沙年平均含量0.03—0.04千克/立方米,湄洲湾的含沙量由湾里向湾外降低,湾里年平均含砂量0.038千克/立方米,底层实测量最大值0.08—0.24千克/立方米。
  (二)潮位
  潮位性质由潮汐形态数F=(HK1+HO)/(HM2)确定,F<0.5时为半日潮,0.5≤F<2.0时为不正规半日潮混和潮,2.0≤F<4.0时为不正规日潮混和期,F<4.0时为日周潮。莆田境域潮汐形态三江口(F=0.22)是非正规半日潮,平海(F=0.27)为正规半日潮,秀屿(F=0.27)为正规半日潮。
  潮差 潮差较大。兴化湾口以北,平均潮差沿岸线方向变化不大,等值线与岸线近似平行,沿岸潮差都在4.0—4.2米左右。湄洲湾口以南,等值线与纬线平行,平均潮差沿岸线方向变化较大,大约每往南20海里就减少0.5米。至南澎列岛,平均潮差仅1.2米。
  月潮间隙和潮历时 福建海区潮汐以M2分潮为主,月潮间隙分布与M2分潮时线分布相似,近岸海区,月潮间隙由此往南较均匀地延长,如最北的台山,平均高潮间隙9时40分,平均低潮间隙3时37分,沿着岸线往南,每20海里平均高潮间隙延长约15分,平均低潮间隙约11分。口小腹小,涨潮历时长。口大且深,湾内较浅的港湾则相反,涨潮历时比落潮历时短,越往湾顶,差值也越大。兴化湾,落潮历时比涨潮历时长11分,而湾顶三江口则长45分。
  第三节 土壤与植被
  一、土壤
  据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铁铝土,高山土、岩成土、新成土、盐碱土和人工成土等6个土纲,红壤、砖红壤性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新成土、风沙土、滨海盐土和水稻土等9个土类,共21个亚类、42个土属,总面积32.47万公顷,占同年度土地总面积84.5%,其中红壤19.96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61.5%,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土层呈酸性,有酸性岩红壤、中性岩红壤、堆积性红壤、泥红壤、侵蚀性红壤等5个土属,其中以酸性岩红壤为主;砖红壤性红壤4.13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2.7%,主要分布于沿海和中部低丘占地海拔在200米以下,分砖性红壤和赤土2个亚类,7个土属;水稻土5.1万公顷占15.7%,主要分布在兴化平原,仙游东西乡平原,沿海、河谷平原和此间盆地及低丘梯田,有潴育型、渗育型、潜育型和盐渍型4个亚类,12个土属,黄壤1.87万公顷,占5.8%,主要分布在北部中山地带,有酸性岩黄壤、中性岩黄壤、堆积性黄壤3个土属,其中以酸性岩黄壤最多;滨海盐土6006公顷占1.8%,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盐碱地及海滨新开垦的地带,有海滨盐土、埭土2个亚类,海泥土、咸土2个土属;除此之外还有山地草甸土、紫色土、新积土、风沙土等4个土类面积共8118公顷占2.5%。
  土壤分布有三个规律。一是中、南亚热带分线区分的地带性分布。北部以火成岩的凝灰熔岩为主,属红壤—黄壤地带范围;南部以花岗岩为主,属砖红壤性红壤—滨海盐土地带范围。二是垂直性地带的差异分布。海拔1000米以上的平缓山顶,或山地的低性部位为山地草甸土;海拔700米至1000米之间的中山为黄壤;海拔150米至800米的低山丘陵为红壤,海拔15米至150米的丘陵占地为砖红壤性红壤;东南沿海海拔15米以下为海滨风沙土和盐土;紫色土为北地带性土类,一般在红壤压内呈小块性分布。三是水平分布。从西北至东南土壤的水平分布为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含紫色土)—砖红壤性红壤—滨海风沙土—滨海盐土。
  耕作土壤有水田与旱地两种,水田约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二。高产稳产田的耕作土壤面积占稻土面积的26%,分布在南北洋平原与东西乡大盆谷。自然土壤主要是黄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紫色土、风沙土、滨海盐土和山地草甸土等7大亚类。
  二、植被
  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种。类型有天然林、人工林、荒草坡、海岸植被、经济林、果树林、农作物等。天然林中有亚热带雨林、常绿凋叶林(照叶林)、阔叶林与杉木混交林、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林、油杉林、黄山松林,人工林中有杉木林、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柳杉林、建柏林、黑松林、黑松与相思树混交林、马尾松与相思树混交林、木麻黄与相思树混交林、竹林。荒草坡有沿海低丘草坡、丘陵灌丛草坡、陵坡矮林、中山草甸。海岸植被有木麻黄林、沙滩植被有红树林。经济林中有油茶林、油桐林、茶叶林、板栗林。果树林中有龙眼林、荔枝林、枇杷林及其他果树。农作物植被主要有水稻、甘薯、花生、大豆、蔬菜等。
  莆田市的植被分区为“闽东南戴云山东湿润暖亚热带雨林小区”。其植被段分界线大致为:西起仙游度尾的苦竹村,经度尾中峰村、大济镇南山村、书峰乡书峰村、榜头镇桃源村和九仙寺、盖尾镇外坑亭和顶寨里,再转入城厢区华亭镇三紫山荔城区的九华山、紫宵峰及涵江区萩芦镇崇联、梅洋和友谊村,东至涵江区江口镇东方红水库。此界线南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带性植被属南亚热带绿雨林,线北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由于自然优势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结合地形、气候、土壤、人工植被及耕作制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植被地段:
  北部中、低山常绿阔叶林、枇杷、桃、柿、杨梅、茶叶、水稻植被段。地带性植被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间为照叶林分布区,系属亚热带雨林垂直分布带上的类型。包括涵江区的庄边、大洋、新县、白沙,仙游县的凤山、石苍、游洋、西苑、象溪、钟山、社硎等乡镇的全部、以及城厢区的常太,涵江区的萩芦,仙游县的榜头、书峰、度尾等乡镇的小部分;而在海拔400米以下为亚热带雨林区,主要有涵江区大洋南岭村附近和涵江区庄边镇山溪水库旁沟谷地带等。
  中部和东部的松林、甘蔗、黄麻、荔枝、龙眼、枇杷、水稻、蔬菜植被段。位于上一植被段以南的半山区和木兰溪中、下游及萩芦溪下游的广大平原地区,约占全市面积的二分之一,包括涵东、涵西、江口、西天尾、梧塘圹、新度、黄石、华亭、镇海、下林、拱辰、园庄、郊尾、盖尾、龙华、懒店、鲤城、大济等乡镇,以及萩芦、常太、笏石、北高、榜头、书峰、郊尾、枫亭等乡镇的一部分。
  东南部沿海半岛、岛屿台地木麻黄、相思树、甘薯、花生植被段。北至上一植被段的南界,东、西、南面均至海岸及岛屿,包括灵川、东海、东峤、埭头、平海、月塘、忠门、月埔、山亭等乡镇的全部,还有湄洲、南日两岛及笏石、北高、枫亭等乡镇的一部分。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一、台风
  台风是莆田市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台风袭击或影响时,会出现较明显的降水大风天气。同是登陆或影响境内的台风,由于其本身的强度、移动路径、登陆地点以及台风出现的时间不同,对境内的影响程度也存在着显著不同。如1999年10月9日受登陆龙海的9914号台风袭击,全市各区域普降大暴雨,部分地区特大暴雨。莆田城关9日一天的雨量达186.8毫米,过程雨量252.6毫米,雨量最大的是仙游下张隆,9日降水量多达637.8毫米,18时至19时1小时暴雨多达142毫米。由于降水强度大,雨量多,造成山体滑坡,山洪暴发,洪涝灾害历史罕见。全市56个乡镇全部遭灾。受灾人口达109万人,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多,其中重灾的有11个乡镇,灾民33万人,死亡及失踪28人,伤156人;倒塌房屋3.74万间,损坏房屋7.33万间;受淹作物面积27.09千公顷,房倒、路塌、田毁、堤溃、渠垮等基础设施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全市直接经济损失27.9亿元。
  受台风环流影响,莆田城关测站最大风速≥17米/s或过程雨量≥25毫米的均在统计范围;凡符合过程雨量≥100毫米或日最大雨量≥50毫米或最大风力>8级其中两项或以上者,均统计为严重影响台风。
  (一)台风年际分布 1991—2005年影响莆田台风共53个,平均每年影响3.5个。统计表明台风影响莆田气候概率高,15年有14年受台风影响,气候概率为96%。除1993年没有台风影响莆田外,每年都有台风不同程度影响莆田。其中年影响为3—4个(正常)的有6年,占总年数的36%;年影响≥5个(偏多)的有5年,占总年数的33%。90年代是多台风年代,平均每年4.4个(80年代平均每年3.1个);2001—2005年这五年平均每年有4.8个,也是一个多台风年代。
  (二)台风月际分布 统计表明5—12月均可能有台风影响莆田,初台风影响最早可出现在5月份。1999年5月1日受9902号台风影响,沿海有8级大风;终台风最迟在12月。2004年12月5日受28号台风“南玛都”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莆田城关出现8级东北大风,突破1981年以来影响莆田市台风的最晚记录。台风影响以7—9月为盛期,共有影响台风65次,占影响总数的76%。其中8月份最多,共有27次,平均每年有1.1次;7月和9月次之,12月影响次数最少。
  (三)台风旬际分布 统计表明,台风影响盛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共有影响台风39个,占影响台风总数71%。其中以7月下旬和8月下旬最多,各有11次。
  (四)正面登陆莆田台风统计 1991—2005年正面登陆莆田台风有2次,集中在7—9月份。其中8月1次(9012号),9月1次(0513号),每次台风登陆时均有暴雨出现,降水机率为100%。造成莆田洪涝的台风有2个:一个是受9012号台风三次登陆福建(8月20日登陆福清,21日登陆莆田,22日登陆晋江)的袭击,日最大降水量为85.8毫米,过程雨量为216.6毫米;另一个是受0519台风“龙王”的袭击,9月2日日最大降水量为151.3毫米,过程雨量为236.3毫米。
  二、干旱
  干旱是境内突出的灾害性天气。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雨水稀少,农业生产出现明显的缺水现象。农作物由于缺水而引起植株对水分的需要量与从土壤间吸收水量之间不平衡,影响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致使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根据境内出现的旱情,将干旱分为三季四个等级。
  统计资料表明,1991—2005年25年中有58次干旱过程,平均每年2.3次。其中春旱10次,夏旱23次,秋冬旱21次,以夏旱和秋冬旱气候概率最高。一年干旱次数最多的有4次(1993和2005年)。夏旱最严重年份是1992年。秋冬旱最严重年份是1992年和2003年。
  从地域的分布来看,沿海地区的干旱是全市最严重的地方。
  三、暴雨
  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的降雨之后,地面水汇集到河道中,当流量超过河槽的排泄能力而泛滥两岸时,就要发生洪涝。造成洪涝的主要原因有二种,一种是地势较高的上游地区出现暴雨,大量洪水下泄,使下游平原地区发生洪泛;二是当地暴雨量极度过剩而造成洪灾。莆田的南北洋平原是人口的密集区,经济的发达区,也是最易受暴雨侵袭而致涝的地区。南北洋平原的洪涝除了本地下暴雨外,更主要是受上游强降水的影响。“雨落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这句农谚形象地说明上游降水与下游洪涝的关系。
  暴雨和洪涝有密切的联系。当一日降水量(20时—20时)在50.0—99.9毫米之间为暴雨;在10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为特大暴雨。
  (一)暴雨日数的时间分布
  资料分析表明,年降水有二个高峰期,一是梅雨季,二是台风季;暴雨的时间分布也遵循这一规律(表一)。年最多暴雨日为12天,最少为2天,平均每年5.3天。5—9月各月平均每年都接近1天,5—6月暴雨占全年的32%;7—9月占全年的54%;2月和12月没有出现过;其余各月也很少出现。
  (二)暴雨量级的分布
  1991至2005年,境内日降雨量在50.0—99.9毫米之间的暴雨共有198天,占总天数的82%;100—149.9毫米之间的暴雨总共36天,占全部的15%;150—199.9之间的暴雨总共5天,占全部的2%;≥200.0毫米的暴雨有3天,占1%。大暴雨出现的机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出现危害较大,可造成洪涝和局部地质灾害。
  (三)造成南北洋平原洪涝的主要天气系统
  莆田南北洋平原的洪涝程度和木兰溪控制站濑溪水文站的水位有密切关系,濑溪水文站水位的高低基本上可以反映南北洋的洪涝程度。根据北京气象中心出版的1956—2005年(缺1957、1959年)历史天气图,结合福建台风个例档案资料,对造成木兰溪年最高水位的天气系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造成木兰溪年最高水位有4种天气系统,其中台风(热带风暴)系统的频率最大,为53%。
  其次是锋面(850Hpa有急流或切变线配合)系统为35%;切变线(850Hpa有切变线而无急流,地面无锋面)为10%;赤道辐合带系统仅为2%。1991—2005年,有3年最高水位超过危险警戒水位(14米)。
  四、寒害
  (一)寒潮
  1991—2005年资料表明,15年中有21次出现寒潮天气,平均每年约1.4次,其中有15次为全市性寒潮天气,平均每年1次;6次为区域性寒潮天气,平均每年0.4次。寒潮的月际分布是:11月4次;12月11次;1月8次;2月7次;3月3次;4月1次。2005年度寒潮最多达到四次。1999年12月17日寒潮最强持续7天,过程降温幅度达12.5度,过程极端最低气温﹣2.3度。据农业部门统计,这次寒潮造成的寒害最为严重,果树农业经济损失达5个亿。
  (二)寒害
  寒害是影响莆田水稻生产的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春寒、五月寒、秋寒3种寒害中,秋寒的危害最大。
  春寒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到4月上旬,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影响,境内气温下降,连续出现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2℃的春寒天气。
  五月寒每年的5月21日到6月上中旬,若遇北方强冷空气侵袭,连续出现三天或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0℃的五月寒天气。境内出现五月寒天气的机率不多,1991年以来仅出现2次。
  秋寒是指入秋后第一次冷空气南下对晚稻抽穗开花有影响的低温天气。在晚稻抽穗扬花期,当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3℃时,杂交水稻会受到寒害,当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0℃时,常规稻会受到寒害,通常出现在寒露节气,群众称“寒露风”,也叫秋寒天气。秋寒均指首次秋寒,标志日期以第一天为准。莆田“20型”秋寒多年平均日期是10月31日,80%保证率是10月26日,“20型”秋寒对莆田常规稻影响不大。莆田“23型”秋寒的平均日期是10月7日,80%保证率是9月27日。以多年平均日期的前后5天(即10月2日—12日)定为秋寒的正常年份;10月2日前出现的为早秋寒;10月12日后出现的为晚秋寒。统计得出,秋寒出现的正常年份为5年,占33%;早秋寒为4年,占28%;晚秋寒为5年,占33%。
  第五节 震害防御
  20世纪70年代起,国家地震局各地震研究所和省、地(市)地震工作部门,多次深入研究莆田地区(市)和邻近海域的地震活动性及其地震构造环境,利用当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手段,对可能出现的震害类型进行分析预测,找出建筑物、工业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在抗震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制定出相应的防震减灾对策,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防震基础资料,为工业、民用、基础设施等提供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增强城市、村镇和工矿企业抗御地震的能力。
  震害防御主要包括地震区划、工程地震评价等内容。
  一、地震区划
  地震区划是针对量大面广的一般工程需要给出的抗震设防标准。莆田市地震区划及地震小区划均属地震分区,以地震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来表述,这种分区及其表述属于抗震设防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莆田市经历过4次地震区划工作。
  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由于历史地震资料不完整,未被建设部门采纳。
  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图是1977年颁布的,由福州地震大队和江西省地震办公室编制的《福建、江西地震烈度区划图》(1/100万)。根据该区划图,仙游县全境以及莆田县西部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值为6度,莆田县沿海地区为7—8度,南日岛为9度区。这幅区划图的特点是具有时间概念,明确提出图上表示的烈度是指未来一百年平均土质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第三代地震区划图是国家地震局1990年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按该区划图,莆田市除西部极小面积属6度区外,其余地方地震基本烈度均为7度。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使用的资料截至1986年,区划图上的参数以地震烈度来表述。区划图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法编制,图上标示的地震烈度值系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地震事件中,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值。它更符合现今地震预报水平给出的地震烈度的含义,是当代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般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标准。
  第四代地震区划图是《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反应谱周期特征区划图的比例尺均为:1∶400万,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4类场地划分。它们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也可作为编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的依据。
  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莆田市的大部分地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包括平海、埭头、山亭、湄洲、南日、东埔)达0.15g。按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莆田市大部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湄洲、南日为0.40s。
  二、工程地震评价
  境内工程地震评价工作包括,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与复核、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内容。
  1.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与复核 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是通过综合研究基本建设工程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地震活动性规律、预测该地未来100年或50年超越概率10%水准下发生地震的强度及其对工程区造成的最大破坏影响烈度,为工程建设提供较为合理的抗震设防科学依据。
  莆田电台是莆田地区最早开展地震基本烈度鉴定的项目,进行于1975年。在这之前,虽然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完成了东圳水库工程的地震烈度鉴定工作,但并未到工程场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仅据该所当时掌握的有限资料而作出的书面意见答复。为慎重起见,1977年福州地震大队对该水库工程再次进行了地震烈度鉴定工作。
  2.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场地地震动参数评价和场地地震稳定性评价的结合,论证未来地震对工程场地可能造成的影响,并确定项目需要的地震安全设防要求,为新建工程项目的选址与抗震设防,并为已建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一般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按国家批准颁布的、最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使用规定确定;大型工矿企业、超高建筑、大桥、大坝以及开发区等,采用不同程度的工程安全性评价方法。早期,执行国家地震局颁布的《重大工程场地工程地震工作大纲》及《地震小区划工作大纲》,1991年后执行国家地震局制定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内容包括:工程特征及其重要性,明确抗震设防要求;应用中长期地震预报理论,根据地震历史数据和地质构造资料,估计地震活动性;采用地震烈度和地震动衰减关系,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估计工程场地的设计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
  1993年,莆田市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始,起步虽迟,但发展势头较好。1996年7月,省人民政府第38号令——《福建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发布后,这项工作基本走上轨道。
  3.工程地震的基础性服务
  1990年4至7月,市地震办公室先后提交了《东吴钢铁厂区的地震地质概况》《莆田市第二自来水厂厂址地震地质概况》以及《湄洲岛近期地震趋势估计》等书面材料,基本上满足了这些工程建设项目前期论证的需要。
  为配合对莆田市湄洲湾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前期需要,1999年4月和9月,市地震办公室两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忠门、秀屿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向市人民政府提交了《赴忠门西埔及秀屿考察报告》和《莆田忠门地区地震活动概况》两份资料。
  1998年5月,市人民政府拟在湄洲湾东吴港区建造一座15万吨级的造船厂,要求市地震局迅速提供建设场区的相关资料。市地震局立即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实地考察调查,如期提交了《莆田市东吴港区地震地质概况》书面材料。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